土地整理与复垦的基础理论探究

2022-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 土地破坏行为日益频繁, 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同时, 还会为相关理论完善工作增加难度, 不利于提高采矿业、建筑业的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 土地整理与复垦要遵循一定要求, 并采取相关措施, 以此优化土地整理质量, 取得良好的土地复垦效果。

1 土地整理与复垦的意义

为了在短时间内恢复被破坏的土地资源, 确保煤炭开采行为持续进行, 务必合理制定土地整理与复垦规划, 这对生态系统完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有积极意义。由于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属于系统工程, 对此应细分整理目标、探索复垦技巧, 适当应用先进技术, 以此提高土地管理效率, 待土地整理与复垦任务完成后, 依据土地经济学、区域规划理论、矿山生态学、土壤学等知识, 进而为土地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全面维护生态系统平衡[1]。

2 土地整理与复垦基础理论分析

以矿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工作为出发点, 探究相关原理、分析理论知识。矿区地面不同程度的下沉, 导致土地出现裂缝、高低不平等现象, 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土地复垦, 能够及时修复被破坏的土地。采煤行为造成矿区土地塌陷、裂缝, 同时也对水分渗透、水系控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地表排灌系统应用效果也会影响土地完整性, 进而影响地表植物生长、农业耕种方式、灌溉方式, 严重者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土地破坏行为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日积月累的产物, 土地整理、复垦效率与土地破坏程度有直接联系, 究其原因, 土地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为破坏行为提供了机会。

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 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落实, 参与者应根据土地整理报告以及复垦方案开展相关工作, 同时,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 积累实践技能, 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其中, 理论知识包括土地经济学、农田水利学、土壤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土地生态学、土地评价学等, 可知此项工作涉及地理、法律、经济等各个领域。因此, 参与者应关注土地整理与复垦趋势, 全面掌握宏观操作背景, 遵循相关原则, 真正实现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 最终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土地整理与复垦的规划及措施

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这项工作要想顺利、高效推进, 务必探索可行的规划方案, 并提出处理对策, 在这一过程中, 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与时俱进的调整规划内容及措施。

3.1 具体规划

首先, 调查了解土地环境。全面掌握待修复土地人口、耕地情况、经济水平等内容, 同时, 利用预测理论完成对该区域的科学规划。其次, 全面总结有关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 巧妙应用系统化、科学化理论, 做好水源排泄工作, 合理调度水资源, 避免水资源浪费。需要注意的是, 合理控制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比例, 在适当位置安装储水池, 处理好水利设施与土地修复深度间的关系。然后, 制定明确的修复目标。矿区土地规划时, 应收集当地居民意见, 并细化规划目标, 紧密联系当地自然资源, 确保土地治理目的及时实现, 满足市场发展需要。针对矿区土地规划工作客观评价, 根据复田比、效益分析、土地开发利用效率等指标掌握土地整理情况, 以及复垦效果。最后, 组织试验规划活动。为发挥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示范作用, 务必组织合理的试验活动, 动态观测土地修复进程, 应用相关技术软件, 从细节展示土地破坏修复情况[2]。

3.2 有效措施

3.2.1 抬田措施

常用抬田方法主要有煤灰填充、挖深垫浅等, 其中, 煤灰填充方法能够满足大范围复田需要, 但这一方法需要提供辅助支持, 并且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挖深垫浅方法虽然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 但工作效率较低, 抬田面积也会对这一方法产生限制。土地整理与复垦方法均存在应用优势和不足, 因此, 方法选择的过程中, 应结合土地整理具体要求, 选用适合的修复方式。

3.2.2 采矿措施

采矿措施是探索土地高度提升的有效方法, 以免出现塌陷水分沉积现象, 具体措施主要有充填法、工作面布置法、条带开采法, 不同方法选择时, 应结合矿区经济效益以及长期规划。确保所选用的方法能够起到农田完整性保护、建筑物不被破坏、修复费用节约的作用。

3.2.3 潜水位降低措施

为提高土地重复利用效率, 应丰富相关理论, 巧妙利用力学知识, 与此同时, 根据土壤物理特征选用适合的排水方法。潜水位降低措施应用后, 能够节省土地修复资金, 该方法应用的过程中, 应高效管理水利设施, 全面提高水利设施性能。

3.2.4 应用现代技术

首先, 应用材料技术。土地整理、复垦后, 极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生长会缺少水分, 此时, 应用保水剂技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并提高水分利用率。除此之外, 可以应用PVC材料技术, 这类材料具有防潮湿、质地较轻、施工便捷、隔热等优点, 应用这类材料于地膜覆盖技术, 能够提高林木成活率, 为林木生长提供充足水源。

其次, 应用生物技术。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结束后, 土壤微生物量较少, 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微生物元素,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弱化土地生产力。基于此, 应用微生物技术能够为土地提供适量的细菌肥料, 确保微生物快速生长。再加上土地为多样性生物提供生长环境, 为合理规划景观, 优化生态系统, 需要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针对人为破坏行为及时治理。为此, 应将生物物种引进、种植工作具体落实, 并提高生态系统对外界抵御作用, 从整体上提高矿区土地生态恢复能力。

最后, 应用3S技术。3S技术即利用RS技术获取土地整理与复垦图像, 利用GPS技术准确定位土地整理与复垦位置, 利用GIS技术完成制图任务和空间分析任务。结合应用3S技术, 动态掌握土地整理进程以及土地复垦效果, 以便为土地修复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3S技术能为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提供有力工具, 最终能够提高土地修复效率, 大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3]。

4 结束语

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丰富理论内容、掌握土地整理与复垦特点, 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及相关措施, 从整体上提高土地整理水平, 探索土地复垦的有效技巧。除此之外, 研究人员应深入探究土地整理与复垦基础理论知识, 主动向西方国家借鉴土地整理与复垦的有效经验, 以此提高土地利用率, 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并且土地整理与复垦的先进技术能够大范围推广, 同时, 积累丰富的土地修复经验。

摘要: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具有系统性, 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务必在基础理论总结的基础上, 探究土地整理与复垦的规划和措施, 以便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指导, 这也是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 向筱, 杨胜廷.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与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 2016 (4) :5-7.

[2] 于景泉.生物与材料技术在土地整理与复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6) :277.

[3] 姜永彬.现代技术在土地整理与复垦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7) :24.

上一篇:煤矿掘进中深孔爆破技术探讨下一篇:道路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