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影响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选取2018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电子元器件行业上市公司长方集团为案例研究样本,本文对发生控制权转移当年与发生控制权转移第二年的财务绩效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探讨公司控制权转移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影响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影响论文 篇1:

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将修正后的K值作为企业资产质量的代理变量,分析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股权越集中、管理团队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程度越高,则企业的资产质量越好。

作者:朱腾明 康婷

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影响论文 篇2: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 要:选取 2018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电子元器件行业上市公司长方集团为案例研究样本,本文对发生控制权转移当年与发生控制权转移第二年的财务绩效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探讨公司控制权转移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控制权转移;绩效;公司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的事件而导致公司控制权转移日益增多。公司控制权转移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当公司价值被低估时,潜在投资者就有可能并购该公司,并从改善公司业务和降低代理问题等方面来获得控制权溢价。本文选取长方集团为案例样本,本文对发生控制权转移当年、第二年的绩效对比分析,探讨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对企业根据控制权转移而调整治理结构及提升绩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长方集团控制权转移案例简介

长方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LED照明光源器件和LED照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上市公司,是我国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2018年3月27日,根据公司公告显示,邓氏兄弟拟将合计1.3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17.43%的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给南昌光谷和鑫旺资本,南昌光谷将成为长方集团控股股东。

三、长方集团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公司盈利能力较2018年有所加强。2019年三季度毛利率28.39%,去年同期为27.97%,主营获利能力保持稳定;净利率3.95%,去年同期为2.63%,经营效益有所提高;净资产收益率2.90%,去年同期为-0.54%,回报股东能力修复。

(二)偿债能力分析

公司偿债能力较2018年有所削弱,盈利增速与债务增速持平。2019年三季度速动比率0.76,去年同期为0.98,短期债务风险存在但可以控制;流动比率1.02,去年同期为1.35,短期偿债能力降低;资产负债率53.92%,去年同期为36.07%,财务杠杆风险加大。

(三)经营能力分析

公司经营能力维持稳定,存货变现能力有所增强。2019年三季度应收账款周转率1.76,去年同期为2.03,应收账款周转速度需加快;存货周转率2.49,去年同期为2.17,存货变现能力有所增强。

(四)发展能力分析

公司成长能力较2018年明显改善,营业收入由亏转盈。2019年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率4.31%,去年同期为-11.36%,营业收入由亏转盈;净利润增长率520.63%,去年同期为-138.82%,企业成长潜力得到恢复。

四、结论

长方集团控制权转移对绩效的影响可能源于控制权转移后的公司治理与战略转型。

(一)控制权转移后,公司战略转型

公司控制权转移后,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公司业务规划曾“跑偏”,2018年业绩亏损1.57亿元。由南昌光谷控股后,公司业务回归至LED行业,进行战略转移。聚焦LED行业,通过收购和入股LED行业上中下游企业等方式逐步释放产业链效应,同时围绕产业链进行一体化整合。在产品方面,更新换代,升级客户,面向终端客户、大客户。

(二)治理结构转变,获技术支撑

公司控制权转移后,实际控制人变更,核心管理层更替。历经半年调整及磨合期,公司经营步入正轨。这对产品和客户的升级产生了较大影响。新的实际控制人拥有上游芯片的专利产品,为公司提供研发技术上的支持之余,还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引进客户资源。据2019年一季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有负转正,同比增长464.11%。

参考文献:

[1]趙丽琼,周云龙.财务困境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财务绩效研究——基于ST上市公司的数据[J].财会通讯,2015(14):34-36.

[2]方茜.实际控制人变更能改善公司绩效吗?——基于股权结构变动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11):141-149.

[3]陈玉罡,陈文婷,林静容.控制权市场制度变革与公司治理和并购绩效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7(02):37-46.

[4]王俊韡.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财富效应分析[J].财会月刊,2012(27):21-23.

[5]曾祥飞,林钟高.控制权转移、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企业绩效——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09):46-60.

作者:易寒冰

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影响论文 篇3:

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 要】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以我国43家金融业上市公司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从内外部公司治理角度,对金融业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金融业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负相关,与债务规模正相关,与独立董事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没有显著关系。以此分析结论为依据,提出了改善我国金融业公司治理的建议,以促进金融业公司绩效的提高。

【关键词】 金融业; 公司治理; 公司绩效

一、引言

公司治理是金融研究领域的一个传统课题。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可以直接反映其他行业资金方面的运作,关系到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东南亚金融风暴的起因就是金融机构的不完善。近年来,国际金融业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各国金融机构都在进行改革。我国的金融业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兴起,起步较晚。这些情况都对中国金融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金融业公司治理问题的探讨对于改善企业绩效、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的公司治理研究

(一)国外文献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中。Berle and Means(1932)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不利于公司的业绩提高。此后,很多学者开始真正研究股权结构。Demsetz and Lehn(1985)以美国51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资产规模之间的关系成反比。Ram Moyer and Rao(1996)对董事会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职兼任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并不显著。Xu and Wang(1997)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成显著正比。Black认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接近,经营绩效之间的差别也不显著,对应新兴市场则不然。Shi-jun Cheng(2008)对公司绩效(托宾Q等)的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负相关。

(二)国内文献

国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孙永祥、黄祖辉(1999)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陈小悦、徐晓东(2001)以深交所上市公司连续4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的降低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但必须建立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基础上,另外股权集中度只有合理才能改善公司的绩效。陈小悦、徐晓东(2003)研究了股东的性质,提出非国有持股可使公司获利增加。陈明贺(2007)通过对81家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合理的股权集中度正作用于公司绩效。白重恩、张俊喜(2005)等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可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廖理、沈红波等(200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四个维度的公司治理指数,得出已实施股权改革的公司在公司治理水平上有了更大提高的结论。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因此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另外,研究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的较多,公司外部治理的研究比较少,而金融业是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的行业,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业的内外部公司治理综合分析,使研究成果对金融业的治理问题更具有参考价值。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对于公司治理,笔者有进一步的认识,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主要因素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和独立董事比率。外部公司治理主要因素包括债权人及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施压作用。

1.独立董事是与公司的经营者独立的那部分董事。独立董事的存在,因为不受管理层的控制,能够发挥其外部监督作用,同时能够规范董事会,进而提高公司绩效。因此提出假设一:金融业独立董事比例(X1)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

2.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而言,他们主要关注股票的收益,因而可以调动其治理公司的积极性。然而大股东比例过高,会出现“一股独大”、大股东攫取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这不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因此提出假设二:金融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X2)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

3.董事会衔接在股东和经理层之间。董事会人数较少可以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同时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当董事会人数过多时,公司很容易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在我国金融业行业上市公司中,董事会规模比较大,董事会规模至少7人以上,最大值达到31人。因此提出假设三:金融行业董事会的规模(X3)与公司绩效成反比。

4.债务规模即指一个公司中债务的比率,可以反映债权人对公司外部治理的监督程度。金融业经营主要是靠借贷。债务给管理层施加了还本付息的压力。如果公司业绩太差,面对还本付息压力的公司很容易破产清算。当然,从债务规模也可以看出公司在市场方面的受信任度,直接影响企业能否筹集资金。这样,债务规模的扩大会给经理施加压力,激励经理努力工作,节省开支,进而提高公司绩效,增加经理的声誉。因此提出假设四:债务规模(X4)与公司绩效成正比。

5.机构投资者是金融业融资的一大主要渠道。机构投资者比较喜欢投资于那些有发展空间的上市公司,80%以上的投资者愿意对公司治理结构好的企业支付更高的溢价(Mckinsey,2002)。另外他们的投资一般都经过投资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样就容易带动其他投资者的跟进。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对公司在市场上能否得到更多的投资者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管理者不得不努力经营,提高公司的绩效,从而增加融资。因此提出假设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X5)与公司绩效成正比。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2年间沪深两市A股的43家金融业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16家银行,20家证券公司,3家保险公司,4家其他类公司。通过搜索巨潮资讯网及相关公司网站,主要以2012年年报获取企业资产负债率、股东持股比率、总资产等指标,建立模型,利用SPSS 19.0软件对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变量定义(见表1)

在公司绩效方面,本文采用财务指标(Y1)和市场指标(Y2)来衡量企业绩效。在财务指标中选净资产收益率(ROE)进行评价,反映企业已经实现的经营绩效;在市场指标中选取EPS进行评价,EPS显示金融业市场价值,反映企业未来可以获得的收益,有助于揭示金融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两者都可以体现公司的绩效。

控制变量:公司规模(X6)。公司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衡量。

依据以上对研究变量的定义,本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研究选取了43家金融机构,通过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在董事会结构方面,我国金融业独立董事的比例相差并不大,反映了监管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董事规模的平均值为19.65,说明我国董事会规模总体偏大,超过了董事会最优规模7—9人;在股权结构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均值为30.5%,最大值为68%,说明我国金融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大股东控制权较强,“一股独大”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外部的监管方面,金融业的负债平均值高达70.09%,最大值甚至为95%,机构投资者平均值高达99.51%,大多数企业都是机构百分百持股,由此可见,金融业在市场上部分外部监管还是比较强大的。在控制变量方面,金融业的资产规模的方差很小,总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二)相关性检验及分析

由表3可知,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的绩效呈弱的正相关关系;董事会的人数与公司绩效间呈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机构投资者比例与公司的绩效呈正的相关关系。公司的债务规模与机构投资者的比例相关度为0.85,相关度比较高,说明公司在发放一定债权时会相应增加股权。第一大股东持股资产与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9,有可能会存在共线性,但通过共线性检验,其容忍度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小于5,说明自变量间共线性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可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三)回归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确定相关显著性。从表4可以看出,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与公司绩效(Y2)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负相关,接受原假设。在外部治理中,债务规模与公司的绩效(Y1)在5%的显著水平下正相关,说明外部债权人的监督作用对于经理人努力经营是很有效的,接受原假设。但并不是说债权规模越大越好,当债务的发放过大时,公司承担的成本会高于债权监管对公司带来的收益,这样对公司的盈利是极不利的。在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规模与金融业公司绩效(Y1)在10%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说明资产规模越大,金融业的公司绩效越差。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的人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关系,董事会人数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正影响。

五、对策建议

1.内外部公司治理结合,提高金融业公司治理效果。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内部治理单纯地在某一方面施展,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两者共同实施能更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在外部治理中加强金融监管,弱化金融风险,比如信用制度的构建、政府的监督与惩治、建立对债权人良好的信誉,有助于我国金融业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公司治理综合指标的评价有利于金融业公司治理逐步走向完善,竞争力逐步提升。

2.在股权结构方面,适当减持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其他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使股权结构适当分散。在金融业大股东持股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股东之间持股比例的制衡,使大股东不能为所欲为,从而使公司治理效率上升,公司绩效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建伟,李妍.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选择:“股东至上主义”到“债权人主义”[J].管理世界,2002(9):28-37.

[2] 李佳宾,蒋伟.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1(3):100-103.

[3] 朱焱.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3):55-56.

[4] 崔如波.公司治理:制度与绩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赵鑫.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0(6):83-85.

[6] Hart, Oliver D. 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J]. Economic Journal, 1995, 105:678-689.

作者:余学斌 赵小丽

上一篇:给快乐找个理由演讲稿下一篇:青年国庆60年特别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