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说课稿

2023-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九年级语文说课稿

部编二年级语文《寒号鸟》说课稿

寒号鸟说课稿

今天我所说可得内容为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3课《寒号鸟》第二课时内容。本文讲了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在冬天里,喜鹊勤劳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懒惰,不听劝告,最后冻死在寒冷的夜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勤劳,而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对于本科的教学目标,我根据以上内容和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读以及观察图河课件来理解课文。

3、体会寒号鸟得过且过的最后下场,懂得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本课的重点、难点,我确定为: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寒号鸟河喜鹊头饰,住处简笔画等。

在教学过程上,我这样设计:

(一) 谈话导入,回忆课文

根据一年级课文《树和喜鹊》引出新邻居寒号鸟,并介绍寒号鸟是鼠类的一种,因为怕冷日夜不停地号叫而称寒号鸟。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通过我的范读引出学生的思考:喜鹊和寒号鸟分别住哪?为什么?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简笔画画出出处:山脚下的牙缝中住着寒号鸟,对面大杨树上住着喜鹊。

3、 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描写季节的句子。(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2、 通过对词语:躺在、打哆嗦、伸伸懒腰、得过且过这些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

4、

5、 分角色读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

体会寒号鸟回答喜鹊态度,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从喜鹊的两次劝告与寒号鸟的态度来感知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四) 小结课文,总结填空

在《寒号鸟》这首歌中出示两组填空:喜鹊————,能住在————的窝里。

寒号鸟———,————在————的夜里。 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体会懂得的道理。

(五) 拓展练笔,新编故事

在《劳动最光荣》这首欢快的儿歌中思考:寒号鸟怎么做不会死,新编故事,对课文理解更深一步。

五、在学法和教法上,我是按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全文,又按图片观察法来体会寒号鸟的处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法来体会文中感情。 以上是我对《寒号鸟》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谢谢大家!

第2篇: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小小的船》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三、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学流程

1.出示谜语,激发兴趣

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谜语,让学生猜一猜,从而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培养了他们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想。

2.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地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

(1)图画展示,创设情景。

(教师出示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小朋友,看这晴朗的夜晚,闪烁的星星,要是月亮挂在蓝天上,那该多美呀!(教师出示圆月),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新月)月亮有时候又是这样的?

教师趁机提问:

A 这是什么样儿的月亮?诗人把它说成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B 课文中小朋友看弯弯的月亮为什么觉得像小船?

C 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

由浅入深的提问,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又体现了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要素,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带着强烈地求知欲去感知和领悟课文中月亮与船这两个意象的联系。特别是对“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发言充满了新意,充满了童趣。

(2)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再创情境。

(教师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天上有星星,有月亮。这弯弯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播放背景音乐)现在请大家听着音乐轻轻摆,慢慢地闭上眼睛。想着,想着,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飞上蓝天了?(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说自己已经飞上蓝天,已经坐在月亮上了。)

当学生睁开眼睛,(师播放课件)哈,小朋友现在我们已经飞上天了,已经坐在小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上愉快地唱起《小小的船》(播放儿童歌曲《小小的船》),伴随着歌声的响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

教师随即出示句式:我看见了____。

引导学生说出:宇宙飞船上天,航天飞机登上月球等。接着再用“蓝蓝的天”进行说话训练。例如蓝蓝的天上有什么?我在蓝蓝的天上干什么?

不难看出,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根据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往往为此而兴奋不已,学生情绪为之高涨,进入一个高潮。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读训练。

学生在朗读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始终重视让“趣”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读、想想、说说中感受美,培养想象力并进行朗读训练。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范读指导。于是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的夜空图,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接着进行引读激情。在这里引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采用逻辑引读。

(1)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2)小小的船儿怎么样?

(3)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什么?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小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

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上蓝天。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读。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具体做法是:

a.自由演读

b.个别演读

c.全体演读。

自由演读,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化的程度不一而进行。在自由演读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运用外显的,自身喜欢、掌握的形体动作,来更好地表现并体会到诗的意境。在自由演读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学生上台演读,通过评比,感情是否投入,动作是否和谐,从而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演读较优秀的学生,边读边演,这时学生会置身于那诗的情境之中,其中在全体演读时,作为教师的我也成为其中一分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4.创作想像画

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散思维出发,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二十年后,我在太空旅游。

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

作画时,我用上音乐泻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未来世界,幻想着遨游蓝天的情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美景。

在上课时,我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五、谈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情境,寓教于乐,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阅读想象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出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课堂带来的便利。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好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比尾巴》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比尾巴》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小动物是孩子们最亲近的朋友。这篇课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全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课本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读准“比、尾、巴、长、短、伞、鸭、鸡”8个生字,并能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认识部首鸟字旁,指导书写生字“鸭、比、巴、长”。

2.朗读课文,做到借助拼音读正确,不加字、不漏字。读好一问一答的语气。

3.知道动物的尾巴各有特点;练习看图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把话说完整。

4.引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三、说学法: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朗读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朗读,大组赛读,既是展示孩子们才能的时候,也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导入课题时,我创设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比尾巴的比赛,让小朋友也去参加。这既导入了课题,又很好地引领了接下来各环节情境的创设与展开。

(二)随文识字,降低识字难度。

我把生字分散在各个语言环境中,学生在读课题、读课文、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降低难度,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先出示图片与小动物的名称请小朋友说说参加比赛的小动物有哪些?学习生字。又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语,通过学生的回答,随即识字。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然后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集中复习生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巩固识字。

(三)抓住重点,读中探索。

问句的教学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老师范读。范读前,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

2.领读问句。提醒学生我们读这样的句子时声音向上扬,就像问读第二声一样。接着让学生自由练读。

3.练说问句。同桌互相交流说问句。

4.对答练读。分男女生对读、同桌两人对读,小组比赛读。最后鼓励学生看板书试着背诵课文。分步骤使学生在对读中掌握问句的读法。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在课文结尾,我让学生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特点,模仿课文的格式编一编儿歌《比尾巴》。这一作业的设计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使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整节课的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兴趣为前提,游戏为载体,朗读为主线,层层推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雪纯洁、晶莹,它是冬天的小精灵,也是大自然送给万物生灵的一份厚礼。雪后的大地,多像一张洁白的画布。瞧,一群“小画家”走来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里留下了不同的“作品”。哎呀!怎么没有青蛙?他正在睡觉呢?

这就是《雪地里的小画家》给我们描述的画面。这一课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的识字、写字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对于阅读提出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鉴于本课是本册教材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因此在全册便起着“巩固识字,用学到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朗读课文,能提出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讨论解决”等作用。本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各学段有侧重点。1-2年级的重点便是识字与写字。因此,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语文重在读,重在“读中悟情”

。所以我把“朗读课文“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由于学生的经验少,观察能力还较差,因此我把“了解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作为本课要解决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安排用两课时完成,写字安排在第二课时,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所采用的教法。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中,我将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与施展才能的空间。

1.演示法

演示法直观形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这种方法在本课的教学将多次运用。如在开课,教师通过用手在涂满白色粉笔的黑板上拍“画”,又让学生自由拍“画”,即形象直观,又让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使教学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

又如在解决“了解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这一教学难点时,则用实物进行演示,这样就使难点迎刃而解。

2.读中悟情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将非常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但在读中,并不是一味地告诉他们该怎样朗读,而是通过自己的范读,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的基调。

3.表演法

孩子是最善于模仿和创造的,教师只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理解小动物在雪地“画画”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特地做了动物头饰,请小朋友戴上头饰模仿小动物欢快地在雪地里跑来跑去的场景。此时,不仅是孩子,连老师也真想和他们尽情地玩耍。这样的场景不正再现了我们课文的内容吗?而且它更富有儿童的创造力。

4.板画贴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亲手画小动物和“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贴图。同时,请学生和老师共同在黑板上贴图,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说学法

新的时代对于孩子们的要求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自主识字

新教材最大变化是“多认少写”

,有“自主识字”的愿望。教学中,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并适当进行点拨,让他们自己悟出识字的方法。如: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教给他们借助汉语拼音,请同学帮忙等方法认字。又如,认识完生字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把生字画出来。再如,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认住这个字的,这都是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识字能力。在这样过程中,教师只要及时进行鼓励、肯定,相信我们的孩子对识字会越来越有兴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识字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识字,即是展示孩子们才能的时候,也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3.大胆质疑

只有能提出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视野也会变得越来越开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请学生说说自己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又如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等等,这样就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教师,习惯是轨道。学生有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何愁学不好语文。因此,教学中,我还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上课专心听课,别人发言时认真听,文具轻拿轻放,读书时眼到、心到、口到。相信这些良好的习惯养成,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是识字,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写字。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教学程序如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用手“拍”画,引起学生兴趣。

2.播放下雪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识情况。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四、小组合作识字。

五、交流识字方法。

六、指导背诵课文。

我的板书采用贴画加简笔画的形式,这样既形象直观,又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乌鸦喝水》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乌鸦喝水》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课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一个瓶子,可瓶口小,水不多,它放进石子喝着了水的事,可以看出乌鸦很聪明,遇到困难学会想办法解决,从而也让学生学习乌鸦在困难面前学会动脑筋想办法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低段年级的孩子注意集中的时间很短,因此我根据这个特点,使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我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

1.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体悟乌鸦喝水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3.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文本基础上,适当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说教学重点:这节课的生字是重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意区分“喝、渴”“处、外”的等字的区别,要让学生想出各种识记的好方法记住.要重点理解“到处、慢慢、升高”的意思,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来理解。在理解了一些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教学难点:这节课的难点就是也是区分一些如“喝、渴”形近字,要多注意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区别“喝”与“渴”“处、外”等字。

2、这节课学完后,还要让学生知道遇到难题时要想办法解决。可以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让学生也学会在困难面前学会动脑筋想办法。

四、说教法

1.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

2.让学生亲自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识字、朗读,同时还要“让学生喜爱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我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采取猜谜语、加一加、旧字换偏旁等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交流,质疑后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架设一座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很重要的,幽默富有情趣的导语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会自然拉近了。

这节课我采用谜语的方式导入:一身羽毛黑又亮,一张长嘴尖又长,整天围着树林转,长大衔食喂妈妈。(乌鸦)学生很快就猜出是乌鸦。然后我便出示乌鸦的图片,让生说说对乌鸦的印象。接着又把“鸟”和“乌”比较,学生思维很活跃,很快在我的提示下说鸟没了一只眼睛便念“乌”。

2.接着我便说乌鸦虽然长的乌黑,但乌鸦不仅是孝顺的好孩子,而且还很聪明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观察。

3.这样便自然把课题引出来,再让学生有礼貌地和乌鸦打声招呼,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

4.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喝”字。通过前面的铺垫,让学生对课文激起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识字量小,阅读方面还是欠缺,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我又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范读这篇课文,让学生看课件,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且仔细听清老师的读音。这样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我的故事,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接着我便让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儿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并且圈划出生字。在一边巡视的过程中我随机检查学习预习情况。

(三)随文识字,以读促讲。

接下来,我采取的方式便是随文识字的方法,一边读文,一边是识记生字,

1.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首先让生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生说出大概意思。

接着便学习“口渴”、“到处”,出示渴、喝、处、外,注意区分。

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喝”为什么是“口”?“外和处”怎么记住它们。

然后,让生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识记方法,喝水要用口来“喝”,所以“喝”是“口”字旁,而口渴的时候一定要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这样学生很自然就记住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流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到处”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乌鸦都到哪里找水了?这时它的心情怎样?学生说出乌鸦会很着急后,然后随机再让学生读出乌鸦着急的语气,然后点评,再找多名学生朗读,最后.全班齐读。这样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后,又以读促讲,学生很愿意接受。

2.学习第二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在自学生字的基础上,让生读中感悟小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

(1)在首先处理乌鸦看到瓶子的时候的惊喜时,我对学生说道:乌鸦到处找水喝,正当它很愁眉不展时,它的眼前一亮,这时,乌鸦看见草地上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这时指生读完后,让生注意“瓶”是后鼻音,然后随机再出示随机出示“瓶、办、法”等生字卡片,让学生自己说出办法记住它们。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记住“法”“瓶”“办”,在此我要强调了这几个字的书写要注意的地方,“办”字左点不同于右点,同时注重写字的姿势。

(2)接着我让学生读第二句来找出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因为瓶口太小,水不多。乌鸦够不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段内容,我在让学生观察课件后,又让学生亲自来演示,我提供瓶子和乌鸦的图片,让一名学生亲自到黑板前演示,这样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原因,这样比直接的说教要有说服力,直观形象,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在学生知道原因之后,我又让学生读中感受小乌鸦喝不着水着急的心情,读出小乌鸦难过、失望的心情,再通过比赛读、评价读,来让学生感受小乌鸦的心情,这样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效果很好。师试机点拨怎样读好最后一句。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首先,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然后指生读,让学生说出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随机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我同样用上面演示的方法,我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杯子,石子,让学生演示向瓶子里扔石子后,水的高度变化。

随机启发学生自己分析“放”的字形。

(3)再理解“一个一个”的意思,比较句子:

a.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进瓶子里。

b.乌鸦把小石子衔来,放进瓶子里。

让学生说出几个和“一个一个”相似的词语(一颗一颗、一块一块)。

(4)再随着学生观察引导: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理解“慢慢”的意思,“慢慢”能不能换成别的词语。出示句子:

水()升高了。

水()升高了。

()()升高了。

(5)接着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我乘机说“你看,乌鸦用这个办法解决了困难,它喝到水了!心里多高兴啊!让我们也来分享乌鸦的快乐,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并且让学生通过随文识记生字的方法运用加一加、游戏等多种识字识记生字,学生乐学、识记的快。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巩固生字,解疑读文

这一环节首先是出示字卡,让学生开火车读,同桌互读,齐读,比赛读后再让生字回文,让生分段读文,这次读学生应该是再体会完课文内容后的读,应该是正确、流利,加上感情的读,学生读的还可以。比开始好多了。

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解决开始上课时提出的质疑问题,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把一个个难题攻破了,这样让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这节课我在学生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后,让孩子的朗读更有感情、更自然了,而且还可个别、集体加上动作、表情,等多种形式朗读,并借助板书边演边背。

(五)拓展延伸,渗透思想

我在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采用激将法来问学生,在“水不多,口小,嘴大”等情况出现后,如果乌鸦说“算了,算了,喝不着,还是走吧!”,行不行,这时激起了学生许多智慧与情感的火花。“不行,不行,乌鸦已经很渴了。”“乌鸦到处都找遍了,才发现的。”“你瞧图上的乌鸦多累啊!”“小乌鸦还要去照顾妈妈呢!”这时孩子和文中乌鸦一样处于两难的境地,再让孩子反复朗读:怎么办呢?这里的感情激发,就十分的水到渠成了,教师随便什么讲解都显得多余了。

师随机又拓展延伸:如果你是乌鸦,你还会想出什么好的办法,这时乌鸦又会怎么办呢?

孩子们通过动脑筋的思考,想到很多好办法帮助乌鸦,用麦管吸,把瓶子踢倒,请大象帮忙等十分多的办法也就产生了。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热心关爱,帮助别人,又发展了思维,训练了表达。也为下一课时的体会乌鸦的善于观察与聪明作了铺垫。从而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想办法来解决,并且联系实际来让学生说说。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七、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浓缩,是课文、精华,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更能理清课文的脉路,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设计时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背诵。

乌鸦喝水

水不多 口又小──喝不着

放石子──喝着

在困难面前,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第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 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孤独之旅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

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

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第4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古诗《池上》说课稿

古诗《池上》说课稿

说 课 人:施乃富

执教时间:2017年4月18日 执教年级:一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全诗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藏匿踪迹,悠然撑船回来,身后浮萍分开,暴露了他的踪迹。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孩儿的天真无邪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表现了童心的可爱。诗句语言比较通俗,适合小学生诵读。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升,一年级学生在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同学们能够基本理解《池上》古诗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意境。同时一年级的同学和古诗中“偷莲”的孩童都处于心智、性格还未成熟的童年时期,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们自觉学习古诗的乐趣,将快乐学习真正的带入课堂实践中。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编者意图以及课标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会认读诗中的“首、浮、萍、踪、迹”5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童心的纯真和质朴。

4、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用一段话说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悟诗境,感受童真童趣,具体如下。

1、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儿童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教学方法

古诗教学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情景,辅助学生去感知语言的意境,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循序渐进、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情境创设,兴趣引导,读书指导,启发式教学法,情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意境,此外还利用图片、视频、音频、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池上》这首古诗。

第5篇:【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6 风筝》优质课说课稿

16

风筝优质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风筝》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风筝

蝴蝶

拔几根

幸福

托着

垂头丧气

半圈

树梢

歇一歇

千呼万唤

踪影

磨坊

2.

这课文写出了作者童年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快乐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细细体会其中的快乐。(板书:风筝)

(设计理念: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了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圈出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四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指导朗读: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

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4.学习第4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伤心。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5.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想象写话

a“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b全班交流

c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d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在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七、说板书

16

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幸福鸟

兴奋、激动、自豪

继续

找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我的板书来源于学生,突出本课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层次顺序。

2.体现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记叙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3.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重点段。

八、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第6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金色花》说课稿

《金色花》说课稿

梁平县和林镇中 邓用君

一、教材地位

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上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两首》之《金色花》。教参上说:第二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秋天的怀念》和《散文诗二首》抒发对母爱的赞美;《散步》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未必精准,《陈太丘与友期行》定为亲情为主题就牵强了,而《金色花》是表现母子之爱的主题更加恰当,诗中的三次嬉戏都能够看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子之爱的位置上。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想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二、单元目标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语文课上的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三、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金色花》,在朗读中感受这首散文诗活泼的语言风格,体会浓浓的母子情。

五、过程与方法

(一)教法:

1、美读感知法 美读,就是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2、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多媒体演示法 引入名家范读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二)学法:

结合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结合自身体会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六、教学环节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用漫画导入(1分钟)

二、学习课文

(一)预习课文,了解作者。(3分钟)

1、检查《学与练》基础积累部分。

2、介绍作者(ppt)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他多才多艺,遍观百家,是位杰出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他的诗,风格秀丽、感情醇厚、意象生动、韵律优美、文字隽永。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代表诗集《新月集》、 《飞鸟集》、 《园丁集》。

(二)美读悟情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目标(15分钟)

1、听读、跟读、自由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8分钟) ——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2、读读以下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5分钟)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3、齐读课文(2分钟)

“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在课堂上,采用名家发的朗诵作为范读,使学生能够享受到这首散文诗的语言美,准确地朗读课文,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朗读环节的设计由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朗读重点句子、齐读课文层层递进。

(三)研读入情,达到朗读中感受这首散文诗活泼的语言风格,体会浓浓的母子情的目标。(12分钟)

熟悉内容: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熟悉三次嬉戏的内容,感受作者所创设的美好意境,体会母子之间那份浓浓的感情,同时为思考与探究第一问做准备。问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还对学生做了规范答题的训练。

思考探究:

1、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他变成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吗?(3分钟)

2、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总是瞒着不让妈妈知道?(3分钟) 设计思考探究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达成体会浓浓的母子之情这个目标。问题的设计结合熟悉内容这个环节由浅入深地展开,便于学生理解。

感知形象:

看过孩子和妈妈的嬉戏,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说一说:(3分钟) 从 ,我读出了一个 的孩子。 从 ,我读出了一个 的妈妈。

设计这个环节是感知形象,为了进一步理解“母子情深”这个主题。

(四)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活泼的语言风格。(4分钟)

语言特点。语言表达分为书面语和口语,本文是以孩子的口气所写,语言活泼。

三、拓展延伸(5分钟)

1、了解散文诗(课后阅读提示)。

2、仿写延情。

如果哈里·波特送你一根魔法棒,你可以变成你想变的任何东西,去感恩母爱,那么,你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们写下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

设计这个环节一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二是让孩子们懂得对母爱的感恩。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