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循环水培育“优鲈1号”大规格鱼种试验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 具有节水、节地、高密度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是未来水产养殖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1]。

大口黑鲈俗称加州鲈鱼、黑鲈, 原产于北美洲, 大口黑鲈“优鲈1号” (简称优鲈1号) , 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起捕、养殖周期短等优点, 加之肉质鲜美细嫩、无肌间刺、外形美观, 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 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2]。

在重庆地区, 鲈鱼市场需求量大, 目前主要以外调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为推进本地区鲈鱼养殖业的发展, 当务之急是解决好鲈鱼优质苗种的供给问题。笔者所在单位于2016年开始引进亲本进行人工繁育, 借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原理, 因地制宜建设了工厂化育种车间, 2017年承接自繁培育的“优鲈1号”小规格苗种进行了大规格鱼种培育试验, 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条件与方法

1.1 工厂化育种车间

遵循保持养殖环境气候与自然生境气候尽可能一致的原则, 采用开放式车间的建造方式[3]。建设车间二座, 每座长40m、宽20m、高6m, 框架结构, 彩钢屋顶, 四周通透, 用尼龙网片封闭。每个车间建六组独立循环水养殖系统, 鱼池与过滤池采取砖混结构, 池面在同一水平面, 池体地沉式, 分布在车间两边, 一边三组, 中间架空层宽2m, 地平面为走道及操作平台, 下面布置过滤池排水管道。

1.2 工厂化循环水系统

该系统由鱼池、过滤池、水处理设施设备组成, 二个相同的鱼池共用一个过滤池构成一组独立的循环水系统:采用内循环水处理方式, 生物滤包为主要的生物处理和物理过滤装置, 置于过滤池中, 生物滤包底部安装纳米增氧爆气管, 采用罗茨风机供气, 依靠气提作用产生循环水流, 保证鱼池水体良好的流态和鼓风曝气增氧, 通过过滤池生物滤包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滤包下部低流速区的沉淀集污, 鱼池排污通过集污区底部的穿孔排污管进行定期集中排污。

其工艺流程示意图详见下图。

1.2.1 鱼池。

长8m, 宽5m, 池深1.6~1.9m, 池底从高端向低端倾斜, 坡度为6%, 单个鱼池水体60m3。鱼池与过滤池共用的池壁顶端为铝合金材质走道, 下面安装一条高30cm、等同池壁长的不锈钢丝网过滤带, 过滤池由此向鱼池进水;鱼池底低的一端底部安装宽25cm、孔径为6mm等同池壁长的不锈钢板网, 鱼池由此向过滤池排水。

1.2.2 过滤池。

长8m, 宽2.5m, 池深3m, 在池深约2/3处安装不锈钢架, 其上面安放生物滤包, 之上安装二块不锈钢推水板, 使水流向鱼池方向;其下沿靠鱼池一侧安装二组纳米增氧爆气管, 之下为沉淀集污区, 底部埋置管道至污水处理池。

1.2.3 生物滤包。

对污水中悬浮有机物, 有拦截、吸附、降解作用。采用片状箱型拼装式结构, 材质为PVC强力生物挂膜填料, 磨砂雾面, 比表面积为250m2/m3, 每个过滤池安放数量为35m3。

1.2.4 输气增氧。

在车间外建造风机房, 每座车间配备罗茨风机一台, 另外备用一台。风机一方面作为水处理水循环气提用, 另一方面对鱼池进行增氧。风机主要参数:压力39.2k Pa、风量4m3/min、功率5.5kw。

1.2.5供水水源。

借用基地繁育用水设施, 从龙宝河 (基地主水源) 抽水至蓄水池沉淀, 通过生物物理5级过滤后再输送到储水池, 进入鱼池前用配置的气盘爆气增氧, 做到供水水质高溶氧、干净清澈无污染。常年水温8℃~31℃ (6~10月水温20℃~31℃) , PH7.5, O28mg/L以上。

3 苗种放养

苗种来源为本所自繁培育的小规格苗种, 平均个体重5g/尾, 已转食成功, 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2017年6月20日、6月25日分二次转入育种车间鱼池, 共放养数量26.8万尾, 放养密度533~583尾/m3。苗种放养情况详见表1:

表1Ⅰ、Ⅱ车间“优鲈1号”苗种放养情况表

4 日常饲养管理

4.1 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投饲原则

投喂的饲料为粗蛋白含量40%~45%的人工配合浮料;饲料粒径开始选择2mm, 随着个体长大逐渐过渡到4mm;日投饲率3%~5%, 根据水温和鱼的摄食壮况灵活掌握, 每天投喂3~5次;各个池每次投喂半小时左右, 以不集群抢食后停止投料。

4.2 加强水质调控

鱼池每天定时排污1~2次, 加注新水更换5%~10%的水体, 换水主要是为了防止硝酸盐和可溶解的有机物的积累可能会造成问题[4];每周用便捷式水质测定仪定期监测水质, 主要监测指标:O2、NH3-N、PH值, 运行中确保O26mg/L以上、NH3-N1mg/L以下、PH值7.5左右。

4.3 适时分池分级培育

饲养过程中, 个体生长均有差异, 一般30d左右进行筛选分规格, 将个体大小较一致的苗种分池饲养;每次分池前3d每天拉网锻炼一次;每次分池同时监测鱼种生长情况, 选取Ⅰ—3、Ⅰ—5、Ⅱ—2、Ⅱ—6号池为鱼种生长情况样本池。

4.4 注重鱼病预防

在相对封闭的循环水系统隔离了外来病害的侵袭, 对鱼病坚持预防为主, 进入车间的苗种确保体质健康无病害;育种过程中每隔10d用lppm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一次, 对水体消毒预防细菌性鱼病发生;每隔15d投喂一个疗程的药饵, 1kg鱼体重加1g大蒜素制成药饵预防肠炎病发生;投料高峰期, 定期在配合饲料中添加水产专用多维和保肝中药预防肝胆综合症发生。

4结果

在工厂化车间从6月20日开始放苗至10月26日转运到本所成鱼养殖基地止, 历时4个多月, 经过4~5轮的分池周转培育, 平均个体重达100g/尾以上, 成活率达91%以上, 共育种25 100kg, 共投喂饲料27 580kg, 饲料系数为1.16。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育种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

结束语

本系统相比现有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 摒弃了复杂的机电、管路、水质再线监测等设施设备, 具有建设成本低、操作性强、维护方便等特点, 此模式在生产中易于推广应用。

“优鲈1号”育种过程中, 必须强化日常饲养管理, 尽量避免鱼的应激反应, 这是提高培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本试验不同规格的放养密度、水质变化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大规格鱼种是成鱼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 本试验为缩短“优鲈1号”成鱼养殖周期、提高养成效率、降低养殖风险以及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作用。

摘要:水产养殖污水排放污染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污水排放做到可控, 减少对水环境影响是每个从业者必须肩负的责任。笔者所在单位选择消费者喜欢、市场价值高的“优鲈1号”为养殖对象, 运用现代设施渔业技术, 进行苗种繁育、大规格鱼种培育以及成鱼养殖一系列技术研究, 旨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为推进本地区鲈鱼养殖业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优鲈1号”大规格鱼种培育,试验

参考文献

[1] 陈军, 徐皓, 倪琦, 等.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研究报告[J].渔业现代化, 2009, 36 (4) :1-7.

[2] 李胜杰, 刘海涌, 白俊杰, 等.大口黑鲈“优鲈1号”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模式[J].水产养殖, 2015, (5) :1-3.

[3] 罗武松, 王金秋.淞江鲈工厂化养殖模式[J].科学养鱼, 2016, (8) :34-35.

[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淡水鱼工厂化苗种繁育技术手册[Z].2010.

上一篇:从《春》谈现代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下一篇:幼儿健康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