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编辑工作的深与浅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的编辑希望自己编辑的作品能让读者过目不忘, 能牢牢抓住读者。于是, 不少的编辑在编辑功夫上做文章, 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 力图通过增加自己的职业敏感, 提高自己把握业务的能力, 使自己的工作能上新台阶, 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但是, 不可否认, 不同的编辑在面对不同的稿件, 不同领域的编辑在面对自己的作者, 不同层次的编辑在面对自己的工作时, 还是能表现出相应的差别, 在此, 对编辑工作做一些探讨还是十分必要的。本人对编辑工作实际进行观察发现, 编辑工作总体存在两方面的现象, 即编辑工作中的浅编和深编。

具体来说, 编辑工作中的浅编有两重含义, 一是编不深, 源于编辑的水平限制, 编辑在工作中面对稿件时只能顺编, 即顺应原稿潮流, 简单地改错字, 理语法, 也即顺其自然。

这种编辑工作凸显的效果是, 所编稿件缺乏新意, 不易出彩。编辑工作停留在这个层次, 显然是初级阶段。在此阶段, 稍不留神, 便容易出错, 而且是低级的错误。比如:山东广播电视报2010年3月4日三八节特刊一篇题为《倪萍:怀抱儿子穿越黑暗》的文章, 通篇文章激情四溢, 文字很是动人, 将倪萍这样一个成功女性是如何怀揣一位平凡母亲的母爱, 果断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 救治患有眼疾的儿子的事迹写得确是让人潸然泪下。但是, 文章开头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硬伤。文中写道:倪萍的儿子出生于1995年2月, 属虎, 倪萍给儿子起了个小名叫虎子。读到这儿, 但凡有点中国文化常识的人都会知道, 1995年在中国的农历绝不是虎年, 所以, 如果倪萍的儿子真属虎, 就是1998年出生, 要么, 倪萍的儿子叫虎子并不属虎, 生于1995年。

其实, 顺编最基本的要求还是不能放松的, 最起码稿件的内容要准确、真实, 符合逻辑。上面文章开篇的这一错误, 着实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 再精彩的内容也难以扭转读者对编者抑或写者的质疑了。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的例子。还有, 我们在一些通俗读物或者时尚资讯类文章中经常会有此类错误出现, 特别是在一些反应明星成长的作品中, 作者经常为了凸显主人公的业绩, 会有信口开河的现象出现, 如果仔细阅读, 你就会经常发现时间、事件对不起来的情况, 读过以后反而没有了说服力。浅编至少要做到, 语句通顺明白, 符合语言规范。观点明确、端正。否则, 再好的稿件涉及到了有违国家政策法规、有违道德伦理的内容, 都是失败的。

编辑工作的浅要求第二重含义是工作中的简编, 即编辑严格遵循作者稿件的原意和内容, 极少做大的调整, 有的时候只简单地理顺一下稿件即可。通常这是对成熟稿件的态度。这一层次的简编其实不是编辑责任意识的缺乏, 也不是编辑能力的欠缺, 仅仅是处于对作者的信任和尊重, 前提条件是作者的素质及其高, 稿件质量达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地位或者说是完美程度, 代表了一定的写作水平和学业领先优势, 使得编辑在审读过后发现, 此类稿件根本无需作深层次调整。当然, 编辑遇到了此类稿件, 一定是编辑的幸运, 省心省力还无需承担编辑风险, 稍不留神甚至会出彩出名。

编辑工作深要求的几重含义:一是, 编辑因为功力深厚, 在工作中具很强的鉴别能力, 知识面广, 专业水深, 工作到位, 抠得细, 质量高, 不仅能识别常识性的错误, 还会辨别专业领域的真伪, 所编稿件常具有锦上添花之功效;编辑具新意, 具创造能力, 不拘一格, 能发现好作者, 特别是善于发现新人, 断章却不取窄义, 对作者过长的稿件, 择其善者而用之, 完工之作仍是完全体现了作者原意;具学习能力,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编辑知识, 编辑观点具有前瞻性;编辑的内容更具科学性、引导性;文字要有精辟性, 等等。

深编对编辑工作的要求更高, 对编辑本人的储存要求也更高。对此, 作为编辑, 巴金是我们深编的榜样。

巴金在编辑工作中, 一是“求新”。一方面表现在, “编辑的成就不在于发表名人的作品, 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 推荐新的创作。”巴金在《<萌芽>创刊致词》中呼吁:“作为编辑工作者, 你们应当把自己看作这个园地的园丁, 你们做的不仅是介绍、展览的工作, 你们还有将‘萌芽’培育成树木的责任。”正是巴金敏锐的文学艺术眼光和求新的文艺标准, 才使得文生社文艺作品产生了许多优秀之作, 才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 表现在编辑工作中特别注重文学创作的突破与创新。巴金注重创新的思路使当时的不少新作都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如40年代的“现代长篇小说丛书”中编选老舍的《骆驼祥子》, 沙汀的《淘金记》等名作都以其新颖独特的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包括巴金本人的《憩园》《寒夜》等, 无论思想与艺术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巴金对文学革新的重视。

二是“求精”。巴金把艺术质量和文化品位作为自己编辑工作的准则。他在“文学丛刊”第一集后面的一则广告中, 指出:“我们这部小小的丛书虽然也包括文学各部门, 但是作者并非金子招牌的名家, 编辑者也不是文坛上的闻人。不过我们可以给读者担保的, 就是这丛刊里面没有一本使读者读了一遍就不要再读的书。”

三是“求实”。巴金为出版的第一套丛书“文化生活丛刊”所做的广告就具体地阐述了这一理念:我们刊行这部丛书, 是想长期努力, 建立一个规模宏大的文库, 把学问从特权阶层那里拿过来送到万人面前, 使每个人只出最低廉的代价, 便可享受他的利益。

编辑出版活动是社会精神文化活动, 编辑起着引导、设计、淘汰、修正把关的作用。巴金在编辑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把读者摆在第一位, 从读者的角度编选作品, 从读者的阅读视角来指导自己的编辑与创作工作。巴金以他的热情、真诚与奉献的精神, 获得了广大作者的信任, 尤其是名家的支持, 这为文生社品牌的树立奠定了基础。所以, 对编辑人员来讲, 坚持调查研究是把握实际情况的一个好办法, 做好本职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在更高层面上, 它还体现了一种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 一种求真务实的为人品格, 一种主客观相一致的思想境界 (摘自人民出版社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 。

这只是对编辑在文稿的具体编辑工作中的深编要求。当下, 在编辑界提出了编辑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源自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它的原意是指企业以独特的产品、独特的技术和营销手段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动态平衡系统, 其中包括选题的策划能力、联系作者的能力、识别稿件的能力、修改稿件的能力、抓好稿件印制质量的能力、发行推销图书的能力等等。编辑, 在努力提高各方面能力的同时, 着重培养自己所擅长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就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 作为当下处于激烈竞争时代的编辑, 培育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是通向编辑工作深编之路的又一路径。

摘要:从报纸的编辑工作入手, 探讨编辑工作中的细节及技术问题, 提出了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高层次要求, 也即新时代的编辑在面临挑战的形势下, 如何能高质量地应对继而高水平地完成本职工作。

关键词:编辑工作,深层次,浅层次

参考文献

[1] 王世杰.巴金的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J].编辑之友, 2009 (2) :65~67.

[2] 孔庄.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编辑之友, 2002 (6) .

上一篇:经典案例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一篇:新形势下的贸易企业纳税筹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