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课程概况

西南科技大学《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选用的主教材是全国高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统编教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第三版) (张文忠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该教材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其内容从公共建筑设计的总体环境布局, 功能关系特性, 建筑造型艺术, 技术经济问题, 空间综合分析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讲解和阐述。

2 教学改革

注意了以教学为主, 重点突出, 结合实际, 体现了先进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以系统论思维为思想先导,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重构。

2.1 对建筑的本体构成进行概括和抽象

将提出的若干要素通过不同的形式集合成各种模块, 每个模块都要突出对要素不同的侧重点, 并且强调各个模块之间循序渐进的层次关系。学生在系统的从“单一”到“复合”再到“综合”的系列模块训练中, 逐渐意识到建筑创作的实质, 系统化建筑创作的整体规律。

2.2 借助系统概论, 形成单元化的理论教学体系

该课程在内容上试图使学生系统建立对建筑整体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认识, 帮学生逐步深入的寻找复杂知识问题的突破点。整理设计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关系, 将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实践, 轻理论”观点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双向”齐头并进, 使理论授课更系统化, 同时联系相对应模块的实践设计课。

2.3 建立模块化教学组织体系

以系统论思维为思想先导, 设计教学对建筑的本体构成进行概括和抽象, 提炼出若干要素, 再将要素进行不同方式的集结形成模块, 强调每个模块对要素的不同侧重以及模块间递进的层次关系。通过一系列由“单一”、“复合”到“综合”的模块化训练, 帮助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认识建筑创作的实质, 廓清建筑创作的整体规律。

2.4 构建设计课过程分阶段控制体系

将复合性的建筑设计过程还原为前后相继的五个环节的模块组合, 通过分阶段的控制方式和相关的反馈机制, 建立设计课实施过程的“模块化控制体系”。每个阶段设定关键的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逐层深化, 使之面对复合、综合问题时, 能够借助一种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此来增强建筑设计课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 避免设计实施过程的随机性和任意性。

(1) 设计准备阶段的调查分析——以组为单位, 对面对的建筑类型及现状中所涉及的建筑问题进行认识、比较、分析, 形成图文相间的调研报告, 在班级上展开讨论, 使设计贴近具体的行为, 使形而上的理论借助实际的问题分化为现实可操控的设计原则和理念。

(2) 设计前期的快题式总体构思——对于较为综合化的设计课题, 我们把设计前期的总体构思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快题设计, 将此前调研、资料分析所涉及的问题及具体的课题任务要求、环境要素综合地加以构想, 形成建筑的总体框形。如在小学校设计中, 总体构思阶段设定为两周时间, 要求对方案的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重点考虑的问题有, 校园总体布局与外部环境的空间关系、流线关系的组织, 校园建筑空间及整体环境的设定, 基本教学单元的组合等, 着重强调环境场所要素对建筑空间设定的重要价值。该阶段最后要完成一份校园总体设计图及工作模型, 并展开以班级为单位的介绍—评价—讨论。

(3) 设计过程的功能组织与空间限定——依据整体的构思框形, 进行空间布局、功能组织, 并对其前所形成的总体框形进行调整、深化, 转而站在空间限定与组合的角度对由此所形成的功能布局进行整合。在此阶段, 前期的总体构思的框形常常会获得不同程度的调整, 使总体构思及空间布局不断趋向与各方条件的对应。通过这一阶段内容的实施, 使学生意识到, 功能组织与空间限定是一个完整设计中诸多要素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动, 互为条件, 而非线性的制约关联。

(4) 方案深化过程的整合与建构模块——要求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结构、材料、构造知识, 扩展深化建筑空间表达的途径, 对先期所形成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深入研究, 并对方案实施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使建筑设计意图与材质表达、技术特征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5) 设计后期的表达、评价与反馈——建筑设计课期终成绩的确定, 不同于试卷型考试课, 而是以一学期各课程设计成绩的平均值形成本课程最终考试成绩。对此, 本课程在每个课程设计作业完成后都分组进行课程设计答辩。由设计者先行介绍设计主旨及各环节构思特点, 再由本班及其他班的任课教师提出问题, 并当堂对设计及表达进行点评。在此, 各阶段的成果评价、总结是作为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以强调的。

建筑设计课过程的各模块在时间的划分上、教学组织上是相对独立的, 但相互间在内容上又是前后相继、内在统一的, 都是一个完整建筑设计过程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

2.5 构建基于多元媒介的教学方法体系

结合建筑学设计课特点, 在建筑设计授课中, 注重不断改进和充实多媒体教学课件, 健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专业课件库;课程设计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有计划、分阶段地使用徒手草图、实体模型、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手段。强调徒手草图、实体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在方案构思及推敲中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具备基于多元媒介形式的创作能力。

3 结语

通过对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 结合具体设计题目的训练, 使学生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 掌握建筑设计从题目分析、调查研究、总体布局、方案设计到成果表达、表述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设计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突出了课程建设的优势, 形成了课程特色, 对于对其他设计类课程的建设同样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摘要: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理论、课程目标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分析研究, 突出了课程建设的特色, 形成了课程优势, 有效提高学生理性分析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公共建筑设计,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仲德崑.走向多元化与系统的中国当代建筑教育[J].时代建筑, 2007 (3) :33-35.

[2] 丁沃沃.重新思考中国的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 2004 (2) :14-16.

[3] 王建国.中国建筑教育发展走向初探[J].建筑学报, 2004 (2) :5-7.

上一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的班主任经历下一篇: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