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角色在提高外审稿质量中的行为分析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术期刊发文通常要经过同行评审, 所展示的研究成果一般具有原创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对知识的传播与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刊发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 而专家外审是保证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措施, 已经有很多作者分析过影响外审的诸多因素[1,2,3]。笔者结合工作实践, 立足编辑工作本质, 探讨提高外审审稿质量的有效途径, 以期为其他编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编辑的角色定位

(一) 刊物质量的守门人

编辑初审是编辑审稿中重要的一环, 也是每个责任编辑所担负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责, 其核心是对来稿进行价值判断。审稿不仅要求编辑对来稿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篇章结构进行把握, 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这就是对论文的学术价值做出准确、客观、科学的初步评判。只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审稿才能真实地反映学术论文的价值, 初审工作也才是有效的[4]。因此编辑在初审环节对论文的筛选是刊物的关卡, 将质量不达标的论文拒之门外, 提高外审通过率。

(二) 外审专家的筛选人

这里主要指编辑初审时对论文的筛选和外审专家的选择。编辑筛选出的论文应是符合刊物宗旨、有创新性、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同时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直接参与专家的遴选工作, 在专家遴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实现高质量审稿的关键。根据影响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分析, 所选的审稿专家除专业对口外, 还要考虑其评审水平和评审态度, 这就需要编辑对相关专业的专家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积累, 不断优化审稿专家数据库[5]。

(三) 期刊数据统计分析员

这里主要是指对刊物的各个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统计。一定周期内, 对稿源、审稿专家、发文量等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参考。首先分析稿源, 包括对一定周期内稿件特点 (如来稿量、作者地域、年龄及层次、论文专业分布、基金产文、约稿与自投稿比例) 进行统计分析, 专业密集的论文可以组织专栏发表, 分析各级职称作者的比例, 并且保证刊发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博士的高质量论文。同时为了稳定作者群, 需合理设定刊发的约稿量与自投稿的比例, 保证自投稿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在专家遴选过程中, 编辑除了根据稿件的情况、审稿的要求、专家的特点等合理地安排稿件外, 还要兼顾到某时间段内某位专家的审稿量, 避免“过量审稿”, 合理“搭配专家”[1], 提高专家的审稿效率。

二、外审之前编辑应注意的准备工作

(一) 强调编辑初审意见的反馈, 重视作者核校

编辑初审工作侧重于初步审查, 主要是编辑对稿件内容和形式在宏观整体上进行把握, 从定位、创新、规范等方面进行审查, 以鉴别稿件选题是否新颖, 主题是否突出, 学术观点是否正确, 确定是否有必要送专家外审等[6]。编辑应该提高初审能力, 将疑似学术不端、内容缺乏创新、研究设计低级重复、统计方法错误、文句不通顺、作者写作态度不端正的稿件先滤掉[7], 因此对于初审通过的稿件, 要求作者根据初审意见, 再次修改核校, 保证外审的论文在编辑排版、写作规范性等方面无大的错误, 可以提高外审通过率, 对有疑问的地方, 在外审时呈报给专家, 并详细记载在初审意见单中。

(二) 客观对待网络数据库进行学术不端检测, 发现隐含的学术不端行为

近年来,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e NKI) 开通《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摘要数据库》等、天元数据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数库》《中国经济新闻数据库》等、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查询系统, 通过校园网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期刊全文检索、馆藏信息检索和专利摘要检索。这为编辑初审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网上资源, 可以多渠道地对文章的创新性、引文和参考文献进行评价[8]。但是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有不足之处, 一些隐含的学术不端难以发现, 比如在数学稿件中, 有些论文是其他一些论文的特例, 就无法检测出来。

(三) 提供专业化审稿意见单

审稿意见单是期刊单位对论文质量的基本评价准, 一般而言, 同一期刊采取统一的审稿单, 主要考虑各个学科的共性。以我所在的学报而言, 审稿单主要从论题要求、内容提要、研究方法、数据处理、材料应用、论证逻辑、基本结论和质量等级等方面来评价稿件。对于学科和专业差异性, 并没有考虑太多。编辑可以细化审稿单。结合工作实践, 具体就数学稿件而言, 笔者将数据处理这一项细化为专业术语是否准确、公式排版是否整洁、上下标使用是否规范、论证是否严谨;基本结论这一项细化为:是否推广了已有结论、是否用新的方法验证已有结论, 是否解决了已有的问题;论文推理是否合乎逻辑、结论有什么学术价值, 存在的问题, 并以附件形式发给审稿专家。

三、提高外审审稿效率的建议

(一) 坚持“小同行”评议, 有效选择外审专家

评价论文质量最可靠的指标是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9]。学术论文的专业性较强, 对于与自己研究方向不同的论文, 审稿者一般有几种态度:退审或给出模糊的评审意见或者置之不理, 这无疑会降低审稿效率, 延长发文周期, 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出版质量控制机制, 在大多数学科中, 通过同行评议的作品才会被认真考虑、接受出版[10]。而合适的小同行专家不仅能保证稿件的质量, 发现隐含的学术不端行为, 而且能提高审稿效率, 缩短审稿周期。

(二) 及时更新专家库, 控制专家审稿频率

责任编辑应完善审稿专家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 统计分析审稿及时度、认真度、审稿频率、拒绝审稿等信息, 及时更新专家库。对审稿进度慢、认真度低的专家可考虑删除。对当月内审稿频率高的专家, 可在一定时间内减少送审量。对投稿量大的专业, 应多分配几位专家, 分散审稿。对交叉学科的论文, 建议分别送审两位相关专业专家, 保证论文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根据分析的结果, 更新专家库, 建立有效的审稿专家库, 便于快速找到合适专家, 减少无效审稿。在这个环节中, 要特别注意的是, 编辑要控制好送审的数量和节奏, 一般而言, 除非是专栏文章, 不建议一次送审多篇稿件。

(三) 整合校友专家, 缓解审稿难

这里的校友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工作的校友专家。目前审稿难困扰着很多期刊, 主要体现在专家审回率低、审稿质量不高、小同行专家不易找。而情感因素是影响专家审稿的重要因素, 包括审稿专家对期刊的认可度、对期刊所属的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所在地的认知度。以笔者所在的高校学报而言, 如果专家曾经在学报所在地求学或者本身毕业于此高校或者曾经在此学报上发表过论文, 那专家的审稿意愿可能更高。期刊的认可度, 主要包括对期刊的了解程度、对期刊综合质量的判断。而结合工作实践发现, 校友专家审稿在情感因素和期刊认可度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在审回率、审稿及时性、认真度等方面均呈现良好的态势。

(四) 建立良好的编辑-审者-作者沟通渠道, 保证良好的投稿、审稿体验

对于作者而言, 好的投稿体验很重要。编辑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处理稿件及时。及时反馈稿件的审稿进度, 沟通修改意见。无论审稿意见是否反馈, 如果超过规定的审稿周期, 编辑均应及时与作者沟通。 (2) 及时解决作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3) 发稿及时, 如有专栏需求, 延迟发稿, 要及时告知作者, 协商一致, 以便作者有一个良好的投稿体验, 为作者成为稳定作者奠定基础。而对于审稿者, 审稿基于对于期刊的信任以及审者的严谨的学术态度,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审稿经历, 期刊可能会进入专家的审稿黑名单, 并且专家也不会荐稿及投稿, 因此编辑要做到几点: (1) 送审的稿件应是一篇经过校对的稿件, 写作规范, 数据科学, 较少的排版、打印等错误, 无学术不端行为。 (2) 良好的审稿环境。现在大部分期刊采取网上采编系统, 专家登入系统审稿时, 操作应简单明了、能一次性完成审稿。 (3) 专家审稿完成后, 编辑及时在审稿系统更新支付稿酬所需的信息, 并在短时间内支付审稿费。 (4) 及时解决专家的其他疑问, 争取使其成为稳定的审稿专家。同时对有学术分歧的地方, 编者应为作者与审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

四、结语

初审工作是刊物质量的首道防线, 编辑是刊物质量的守门人;合适的外审专家能保证刊物质量, 提高审稿通过率, 缩短审稿周期, 编辑是筛选人;分析影响刊物发展的各种数据, 为后期的工作提供参考, 编辑是数据分析员。对于学术期刊而言, 专家对稿件的评价, 是保证其学术价值的重要依据。只有清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 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笔者立足编辑工作的四个本质特点, 提出了提高外审质量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并探讨提高外审审稿质量和效率的措施。

摘要:编辑是稿件的处理者, 对于学术期刊, 专家对稿件的评价是保证其学术价值的重要依据。结合工作实践, 首先阐明编辑的三个重要角色:刊物质量的守门人、外审专家的筛选人、期刊数据统计分析员。然后立足编辑角色的特点, 分析稿件外审之前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强化初审意见的反馈, 重视作者核校以保证外审的论文在编辑排版、写作规范等方面无大的错误;编辑也应充分认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不足, 结合工作实践, 发现隐含的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设计专业化的审稿意见单, 突出学科和专业差异性, 以便审者能提供更专业的意见。最后探讨提高专家审稿效率和质量的措施, 认为坚持“小同行”评议, 有效选择外审专家是审稿成功的关键;根据对专家审稿质量的反评估, 及时更新专家库, 以便建立稳定的专家库, 快速找到合适的“小同行”, 整合校友专家是缓解审稿难题的有效途径;建立良好的编辑-审者-作者沟通渠道, 能保证良好的投稿、审稿体验, 是建立稳定的审稿专家群的关键。

关键词:角色定位,准备工作,外审,审稿效率,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晓.影响科技期刊论文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11) :1369-1372.

[2] 占莉娟.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 (4) :363-369.

[3] 李海兰, 吴岩, 毕淑娟, 等.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共享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报信息部审稿专家库[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 (3) :436-438.

[4] 张建合.学术期刊编辑初审探微[J].编辑学报, 2003, 15 (1) :23-25.

[5] 徐刚珍.科技期刊编辑初审的内容及加大拒稿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 (5) :871-873.

[6] 宫福满.科技期刊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编辑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14 (4) :428-430.

[7] 王小寒, 冷怀明.编辑初审临床医学论文发现的科研设计常见问题及处理策略[J].编辑学报, 2015, 27 (1) :38-40.

[8] 狄艳红, 马鑫.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分析初审稿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 27 (12) :143-145.

[9] 黑姆斯.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与稿件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10] 李春梅.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影响因素[J].编辑学报, 2009, 21 (2) :117-118.

上一篇:小议旧路技术改造应注意的问题下一篇:减损规则与有过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