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和修身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茶文化和修身

建筑专业“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培育的认知研究和行动策略建构

[摘 要] 从建筑专业“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培育的认知研究和行动策略建构两方面展开阐述。首先对建筑专业“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进行内涵界定,提出人才培育要求,并对“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培育价值进行认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动策略建构的具体做法。

[关 键 词] 修身琢业;建筑专业;工匠型人才;认知研究;策略

[

自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工匠精神”,而且在《百家讲坛》这档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起创办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六集中提出:修身琢业,匠人匠心后,如何“修身”?如何“琢业”?如何培育工匠型人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改革趋势来看,工匠型人才需求日益占据社会主流,“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体现了對职业教育精神培育的重视。今天,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的“建造大国”,但离“建造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探究建筑专业“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培育的价值,建构具体的教育策略意义深远。

一、建筑专业“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培育的认知研究

(一)建筑专业“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定义

关于“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定义,从目前来看,学术界还尚未给出统一而准确的标准。修身琢业,匠人匠心,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态度,甚至是职业精神教育,高举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意识是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屹立国际舞台成为制造强国的法宝。工匠型人才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人,它也指如今社会上那些使用现代技术工具、凭借自身创新精神处理各类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作为建筑行业的祖师爷鲁班,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发明了如钻、刨子、铲子、曲尺等,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对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和生产的产品持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古老、最真挚的工匠精神,当之无愧,他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称得上的“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人。

真正的“修身琢业”应该是将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三者有机结合,实现表与里、知与行、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表现在我们每个人对待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锲而不舍的态度,对结果的质量不断提高要求,对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每一件事情都坚持不放松、不懈怠。在当今社会,要想成为一名杰出的工匠型人才,不单要做到专业技术精湛,还要牢固所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不断培养钻研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和超越。

(二)建筑专业“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培育要求

作为向建筑企业输送第一生产力人才的主要途径的职业教育,培养“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应满足以下要求。

1.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就是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在技术上做到极致。这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崇高的追求,更是敬业精神的表现。精益求精可以实现工作上的创新、技术上的突破、利益的最大化,我们要让学生把精益求精作为学习和从业的追求,在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精致度、创新力和可靠性上下苦功,就能有突破和创新,有了创新,未来事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2.严谨专注的意志品质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匠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技能:一方面是内在专注与投入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工匠外在技艺与能力的实操。后者具有排他性,而前者却没有。因为对工作要求认真,适合每个人。建筑也庞大复杂,大部分建筑从业人员在工作与工作结果上却毫不相关,虽然每个人都从事着特定的工作,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只是这复杂又庞大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很多人都在忙碌手头上的活儿,但大多数也都很难对自己工作的整体形成完整的认知,那又何谈对最终结果的控制呢?因此,渐渐地人们在劳动收获中获得成果的成就感被夺取,随之工作、劳动的乐趣逐渐丧失。上班工作自然成为一种枯燥的程式化行为,更不用说有什么情感可言。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专注于工作的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积极引领学生保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去对待工作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将过程看作成果,在过程中体验乐趣和获得满足。这样后,因为工作与成果联系不紧密而造成的失落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快速的消除。严谨和专注的态度才使生产的产品更加精致更加呕心沥血。

3.执着不懈的精神要求

技能的提升需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作为工匠精神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组成部分,使带有执着不懈工匠精神的人内向收敛,他们大多会隔绝外界杂乱的干扰,凭借自身的执着与专注不甘于平凡,并从中脱颖而出。他们甚至会为了一项技艺的传承发展而献出自己毕生的才智和脑力。当今社会,学生受到的诱惑多,现如今社会中存在的“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等不良因素会影响他们,做事一蹴而就,半途而废。因此在“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培育中,执着不懈占据重要地位。

4.爱岗敬业的德行合一

爱岗敬业作为工匠精神的力量之源,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份崇高的精神。就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说,爱岗敬业精神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工匠努力筑梦。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岗位就意味着责任。学生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就要具备强烈的职责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学习的态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岗位,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没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就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作为一名未来的工匠型人才,学生唯有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以局为家,敏思好学,爱岗敬业,将来才对得起自己的工作,才保得住自己的岗位!

(三)培养建筑专业“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价值认知

现今社会,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重点任务便是修身琢业中工匠精神的回归,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工匠型人才不单单是“术”,更重要的是“道”和“德”。我们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避开教育功利化和浮躁化的局面,不忘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把过去的片面强调转化为当今的重视培育,“修身琢业”和全面发展需要摆在首位。

兼顾修身琢业和匠人匠心,这是文化的追求,其重点必须是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情怀就是做到关心人。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将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的特质和亮点深度融合,做到“修技”位于“修身”之前,“治术”优于“治德”。这是一种新的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育而提出的要求,可以通过人的技能看到人的素养和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向。把学生培养成这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应贯穿职业教育改革的全过程,要求建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德育实践活动等方面都有系统的改革,使建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很高的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这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共同建立把学生培育成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价值认同。

学校作为传承修身琢业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应将这种工匠精神潜入全“课程”中,回避以“课堂”为主导的狭隘思想,并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大课堂”的理念,实现修身琢业工匠精神通过显性、隐性和混合三种形式融合到“大课堂”中,形成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贯彻。

二、建筑专业“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培育教育策略构建

(一)融入式日常教育是建筑专业培育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之基

在建筑专业领域,培育工匠型人才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应采取融入策略,在维持原有的课程体系与活动安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融入的浸润教育作用。在人才培养的总体课程体系中,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课程内容中,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中,在学习的社团活动中,在学习的各种精神活动中,在学校的各类表彰奖励中,都融合进工匠精神。做到兼容一切,实现建筑专业所有师生形成融入意识,精心地融入教育设计中,形成以德育教师为点,以各班主任为线,以各专业老师为面的全方位的工匠精神的渗透。

日常教育涵盖校园文化和建筑专业两个方面的指导教育。校园文化的教育应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把建筑企业对工匠型人才的需求引入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中,从每件事、每次活动中培养每个学生的精神,包括对工作和学习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追求创新等精神。建筑专业在打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还要深化产教融合,规范工学交替,追求知行合一。将产业和企业文化与学校课程和课堂合并为一体,使工匠精神被学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二)良师队伍是建筑专业培育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传播者

将建筑专业学生培育成“修身琢业”的工匠型人才需要有一支懂工匠精神、有工匠精神和熟悉工匠精神教育方法的教师队伍。(1)要做好学生的老师和引路人,并且要求建筑专业所有的老师都做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意味着老师应当把学生当作徒弟、老师、朋友、主体。恪尽职守,教学相长,相互勉励,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2)要求老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因为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发展,那么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同时认知社会、认知职业、认知改革、认知学生、认知自我。老师在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诉求的同时,更要了解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趋向和挑战,也需要明确自身发展的优缺点。(3)提升自身能力发展。学习搭建了多种渠道,帮助建筑专业教师提高职业道德的教育能力、行业沟通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教师要积极投入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三)绩效考核是建筑专业培育“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的制度保障

建筑专业培育“修身琢业”工匠型人才是一项长期任务,学校层面应制定长远的规划,坚持融入与建构相结合,不能只注重融入而忽视建构,也不能有了建构就排斥融入。当实现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中的渗透,正确的做法就呼之而出了。否则,工匠型人才培育止于认知,止于倡导,不能真正付之于行动。目前,各个职业院校还没有构建有关学生工匠精神的评估指标体系,也沒有发布评价实施办法。对建筑专业的职业学校而言,我们应专门构建“修身琢业”的工匠型人才的教育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同时也需要把工匠精神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范畴,引入第三方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合理。

职业院校的建筑专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更要在培养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我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建筑专业对从业人员在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培养出“修身琢业”的工匠型人才。

◎编辑 冯永霞

作者:陆银伟

第2篇: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修身文化思想政治元素传播策略研究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修身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但传统修身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者应掌握传统修身文化的传播策略,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修身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新途径,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和富于成效的传统修身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形式进行理论教育和理论传播。

关键词:传统修身文化;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

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传统文化内容运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的内涵和价值,掌握新媒体技术下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学会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传统文化内容,这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新媒体”的概念还没有一致的定义,相关专家也是各执一词。但是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的现实和本质是得到普遍认同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新媒介与创新思维》一书中指出:“新媒体主要指:在计算机信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1]新媒体是在新兴的网络数字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媒介形态,“如网络杂志、线上报刊、online-radio、MSN、公交车载媒体、Web2.0宽带网络、Qing-blog、3D或4D电影等”。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现代网络系统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新媒体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概念,广播相对于报刊就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就是新媒体。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新的新媒体。同时,这个概念的内涵为数字技术,而这个概念的外延在不断的扩大和发展,网络是新媒体、手机也是新媒体、移动电视也是新媒体,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依托网络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者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形态。从新媒体的受众角度分析,新媒体必须具备信息价值型、信息原创性、传播效应力、存在生命力这四个必要特型。为什么新媒体能在短时间内超越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成为“第五媒体”?就是因为新媒体具有传播成本低廉、信息内容丰富、传播和更新速度快速、互动性增强、检索便捷等优势。

二、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指为了保证党的政策的贯彻,以党的指导理论为导向,以培养和提高公民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传播策略的核心涵义是指:“传播主体为了达到自身的传播目的进行的客观反映,是适应自身需求而采取的能够达到自身传播目的的方式方法。”[2]从传播目的性的角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是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还应包含整合传播和合力传播策略。整合传播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各种传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系列整合,传递统一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高效学生信息化依赖性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受到了网络信息的泛化,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上必须打造统一一致的形象,避免其他传播渠道引起多重解读或多重解构,甚至出现歧义和误解的状况发生。合理传播策略源于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埃弗雷特·M·特罗杰斯,他根据信息传播受众接受信息的一般过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理论。他指出传播者要从受众“认知、关心、评价、试用、采用”这五个角度探索信息传播策略,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传播合力”作用于信息受众。根据这个“传播合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要形成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合力,要从认知、关心、评价、试用、采用五个角度考察大学生接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情况,注意掌控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过程的每个节点,形成“传播合力”作用于大学生。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传播策,我们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为传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根据现实情况和形势发展变化制定的信息传播方案,使大学生接收传播信息,并转换为自身行为的一个过程策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想,从而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行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的传播目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修身文化思想政治元素传播策略探索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机遇,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作为传播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需要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传统修身文化的学习。新媒体包容性使得高效思想政治理论传播不再局限于课堂、本地,可以做到“无障碍”传播。面对新媒体环境,传播工作者必须掌握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能够做到传播的无局限,使学生处于传播时空之中。同时传播者还应深谙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传播,如彩信、微信等媒体。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编写彩信传播相关思想政治理论信息,使受众在愉悦的试听环境下进行学习。

其次,作为传播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形象才能适应复杂的媒体环境,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境。传统修身文化内容要与新媒体技术结合,教师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因此,“培养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能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较好地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3]就显得极为重要。显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尤其是传统文化传播者要完成这项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怒了提升自身素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传播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要重自身形象,不仅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只有身体力行,做大学生的表率,才能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媒介素养是指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4]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庞大海量的传播媒介信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必须具有选择信息、理解信息、质疑评估信息和信息传播、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传播优秀的传统修身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不被大数据时代的庞大信息所淹没覆盖。尤其是在信息再传播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更应掌握大数据传播规律,运用自身媒介素养能力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被大学生接受。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掌握新媒体应用能力和技巧。

第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方式。随着网络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有必要创设新颖的网络形式,尤其有必要开设网络传播课堂。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仅仅依靠教学课堂的理论传播,大学生厌倦这种方式,抵触情绪很高。大学生只有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信赖信息传播者才能接受他们传播的理论。

第五,探索高校引导舆论方法。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过程也存在着舆论引导问题。新媒体上的许多舆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并逐渐形成传播的舆论场。高校善于引导舆论可以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腐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不仅要探索舆论传播引导方法,还要加强与“意见领袖”的沟通和交流。“意见领袖”在高校舆论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主导舆论传播方向,形成传播合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可以通过“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传统修身文化的信息传播。

第六,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在享受高雅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建设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氛围。高雅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且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和传统修身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56.

〔2〕肖博宇.“美国之音”对中国的传播策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

〔3〕裴海岩,郭晓鹏,郝佩佩.高校传统与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探究[J].党建思政教育,2013,(19):186.

〔4〕彭少健,宣德.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5):3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吴春岩

第3篇:经学教育的淡出与近代知识体系的转移:一修身和国语教科书为中心的分析

内容提要 经学教育的发展是近代文化变迁历程的一条重要线索。从晚清教育改革开始,经学教育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学术中心开始游移变动。这一变动对于中国文化教育所关甚大,不仅思想界风气为之一变,近代新学堂为载体的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转换位移。

关键词 经学教育 修身教育 国语教科书

1.经学教育与修身教育:旧资源的新诠释

受甲午战争的刺激,中国掀起了学习日本的热潮。清政府派出官方考察队伍东渡扶桑,全面的考察日本社会,对于教育的注意力尤大。访察日本教育的结果促使政界、教育界模仿日本教育体系,以经学教育为核心修正中国教育体制结构,改革中国教育。

光绪辛丑年(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清廷,即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在第一份奏折中他们就发表了很多对教育的看法,认为近邻日本“无论大小学堂,皆有讲国教一门”,“日本之教科,名日伦理科,所讲皆人伦道德之事,其大义皆本五经四书。”所以他们拟定“改章大旨,总以讲求有用之学,永远不废经书为宗旨”。①早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奏设大同译书局的时候,也非常谨慎地上奏清政府:“六经如日中天,字字皆实,凡在学生皆当全读,既无糟粕之可言,则全体精华何劳撮录”,所以他提出,“将经学一门提出不在编译之列”。②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中,深刻体现了学习日本的结果和不废经书的宗旨。

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小学堂教授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文学等科。修身要求以古人之嘉言颐行培养儿童约束平和之规矩,摘讲朱子《小学》、刘忠介《人谱》和各种图说、诗歌。所读所讲之经则定为《孝经》、《四书》和《礼记》节本。高等小学堂修身要讲“四书”要义,读经讲经定为《诗经》、《书经》、《易经》和《仪礼》一篇。中学堂的修身摘讲陈宏谋五种遗规:《养正遗规》、《训俗遗规》、《教女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以及有益风化之古诗歌。读经讲经要讲读《春秋左转》和《周礼》。中国文字和文学主要是识字并讲解经史子集中的平易雅训之文。

可见晚清时期,读经与修身是官方规定的承担道德教育重任的两种科目,“前者所以严古尊圣,而后者所以达用适时”①。严复就曾建议过,将嘉言懿行另列修身课本中,与读经分为两事。修身科比之经书较为简单易懂,易被儿童吸收,所以渐渐承担起了道德引导的历史重任。有关读经的教本在道德教育方面开始向修身教育体例靠拢。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为它出版的一种高等小学经训教科书作广告,说:“我国道德之书,莫备于经。特陈义过高,幼年骤难领解。本书采取群经中合于日常须知之道德,分对己、对家、对群三大纲,讲经义各按德目依类列入;另撰教授法,纯用通行官话。教员按书讲授,兴趣横生。”②而商务印书馆为它出版的另外一种经训教科书和教授法做简介,该书为林万里等编,教科书和教授法各四册,介绍词说:“本书采取群经中合于日常须知之道德者,悉心编辑,内容分对己、对家、对群三大纲,而将经义各按德目依类列入”。③其中这“对己、对家、对群三大纲”,就是晚清修身教科书中最通行的内容体例。经学教育的内容只能在知识体系的规范转型过程中改变自身存在的形式。修身教科书实际上是以经书为本,讲授人伦道理。对修身教科书的选用,清政府是有相关规定的。1902年京师大学堂编书处成立时,对修身伦理课本的编纂,“拟分编修身为一书,伦理为一书,均略取朱子小学体例分类编纂。”④当然,此时在中国的一些学堂中,已经开始使用新式的修身教科书。1903年京师大学堂颁布暂定各学堂应用书目,其中有教育改良会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高等修身教科书》;[日]元良勇次郎著、广智书局本《中等教育伦理学》;还有[日]井上哲次郎著、樊炳清译、江楚编译局本《伦理教科书》等。这些修身教科书显然不再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教本。可见在20世纪初,中国已经有学堂开始采用近代意义上的修身教科书。

“修身”科目的出现,为经学教育带来规范化、普及化的好处。但是,正是修身科这种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教育的新形式,多少使得“读经讲经”科面临了一丝尴尬。所以,在20世纪初,经学教育也开始为旧酒寻找新瓶子。最著名的例子要数刘师培所编《经学教科书》和《伦理学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写于1905年前后,《经学教科书》是试图以教科书的形式进行读经教育。《伦理学教科书》则希望以教育造就“完全的个人”和“完全的社会”。在这些概念中,传统儒家修身观念的影响、“修齐治平”的理想仍然十分浓重;即使是理想社会的状态,也不脱“仁爱”影子。所以,已有论者认为刘师培的社会理想只是刚刚脱离传统儒家“天下观念”束缚的未定型状态,⑤确有道理。

在一些售卖新式教科书的书局中,也开始出现“经学教科书”这样的新事物。比如乐群书局就出售《孝经课本》、《节读分课经书》以及它的配套教本《节读分课经书教案》。文明书局出版《经训修身教科书》。可说是经学教育以修身为容身之地的典型。南洋官书局出版过《孝经便蒙课本》和《绘图四书便蒙课本》,这些都表明孝的教育是修身教科书刚出现时的重要教育内容。清末收藏于涵芬楼的经训教科书就有17种59册之多。而晚清各种发行新式教科书机构的书目中,“修身”类不仅包括以“修身教科书”、“修身教授书”命名的新教本,也包括一些传统经学教育的内容。例如中国图书公司的《大字四书》,南洋官书局的《节本礼记》,千倾堂出售的《绘图礼记节本》,以蒙学教育为主要出版方向的彪蒙书室,出版发行的教科书中包括《四书白话解》、《四书新体读本》和《绘图大学新体课本》、《绘图孝经新体课本》、《绘图中庸新体课本》、《绘图论语新体课本》、《绘图孟子新体课本》《图画四书白话释》、《初级普通经学读本》等等,这种改良形式说明了经学教育主动投向“修身”教育的羽翼之下。而到1906年学部设立编译图书局之时,“编书课”下面按照奏定学堂章程设置了8个股,“经学修身”为一股。①

可见经学教育在晚清确实有了形式上的变化,试图以教科书这种新结构承载经学教育的知识体系,并已经表现出制度融合的趋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新教育改革更加凸现了经学教育所受到的价值观威胁。“浙东三杰”之一,宋恕在戊戌年的日记中这样认为:“日本学制以《诗》、《书》、《易》、《春秋》诸经及孟、荀子、老、庄诸子列大学,而其中学校修身一课则用《孝经》、《论语》,小学校修身一课则用浅语编书以教孝弟忠信。今我神州学校之议渐兴,窃谓无论创开何种学校,皆宜师日本制,冠以修身一课,专置修身

学教授,斯振儒学之要务也!”②表现出的是呼唤经学教育的态度。在文化教育机构中,也有公然表示蔑视官方经学态度的情况。1904年1月,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一次会议上,“编译所讨论清廷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布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每周读经十二小时,中国文字四小时等。夏瑞芳欲从之,以此为标准编订教科书。而先生、高梦旦、蒋维乔与长尾、小谷均认为‘新定章程所定小学科全然谬戾,不合教育公理’,不愿遵办。”③这已经是从体制上反抗经学教育的姿态。

教育界人士诸如庄俞等人也表示反对,认为地方上没有必要都设存古学堂,小学堂里读经是十分有害的。④《教育杂志》顾实文章对小学堂读经做出指责。⑤民国建立不久的1913年,地方上也有读经的争议发生,从而引起了教育部对于读经问题的重视。⑥就是在清末,对于读经问题也进行过制度层面的争论。宣统三年(1911年),学部开中央教育会,选派京外教育人员,讨论教育事项,其中的重大议案就包括“废止小学读经”一条。但是,“以旧派人员多数持反对态度,未能通过”,而在这新旧意见的相持中,“即可以见教育上促进之潮流也。”⑦

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经过政权的变易,确立了初等教育“废止读经”的法令。民国甫立,祭元培发表了对于新教育的意见,意图扭转旧文化对于国民的戕害,开创共和制度下的新教育格局。蔡元培以近代化的国家观念和哲学素养,把教育区别为隶属于政治者和超乎政治者,认为前者为专制时代的教育,共和时代应该有超然于政治的教育。在他为民国教育所设计的五大宗旨中,德育的任务主要落在了修身科上。⑧

具有开新意义的“共和国教科书”,随着新制度的建立很快编纂出版。它的“修身教科书”中,第一课就是“道德”,课文说:“人为万物之灵,非徒持智力之卓绝也,又必持道德为维系焉。世界日益进化,物质之文明益发达,则道德之关系益重大。故人生世界中,对于己、对于人、对于家、对于国、对于世界,对于万物,均有应尽之职务。子思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盖世界者,为道德所维系之世界也,为学者首宜注意于此。”’

教授书中提示教员,本科的教学目的是“启发学生道德思想,使于立身行事时,无论对内对外,常以道德为主旨。”教科书对于学生的道德要求,反映在课文的题目中,内容异常丰富。从私德方面来讲例如:求己、自助、不畏难、循序、专一、励志、自省、韬晦、戒贪、聍蓄、节用、节饮食、慎言、隐恶、守信、正直、不拾遗、惜阴、存诚、缜密、卫生、勤勉、储蓄、立志、习惯、规则、名誉、戒迁延、安贫、戒荒嬉、戒赌搏、廉介、知足、进取、坚忍、决断、戒轻薄、戒吝、度量、宽容、义勇、行恕、仁厚、守信、谦逊、忠烈、果敢等。推及公德则大致包括了对他人乃至对国家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孝道、友爱、爱敬、交际、念旧、高义、报德、扶弱、救恤、慈善、公益、自由、平和、爱众、人道、爱生物、孝道、侍疾、友爱、祖先、睦族邻、知人、择交、商业道德、博爱、济众、爱生物、义勇、公益、公德、合群、教育、纳税、守法、爱国、壮勇、报国、国民义务、人权、人格、国际道德、中华民国。①

蔡元培在留学德国期间编著完善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也于民国元年(1912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在例言中说明该书的编写原则和宗旨:“本书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家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教科书上篇包括修己、家族、社会和国家四章,下篇设计了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和德论四章。②引人注意的是,蔡元培的道德教育确实脱开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加入了“社会”这个现代性元素,这正是传统时代道德教育所缺乏的,也是中国走向近代、进行国民教育所必须具备的意识。

废除经学教育的制度保障在民国元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结束了经学教育的制度化历程,这对于中国近代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从清末开始,经学教育已经表现出和修身教育的知识融合倾向。商务印书馆清末出版过一批销量很好的教科书,其中有两种:《高等小学经训教科书》和《经训教授法》,林万里等编,每种四册。在商务的教科书广告中这样介绍其内容:“本书采取群经中合于日常须知之道德者,悉心编辑,内容分对己、对家、对群三大纲,而将经义各按德目依类列入……”显然,这和同时期修身教科书相比,从编排方法到内容取材都比较接近。同一时期的新式书局中,也常常将销量较好的教科书和经学类教科书一同销售。商务印书馆的乐群书局,既售卖各种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等教科书、也有《节读分课经书》、《节读分课经书教案》和《孝经课本》。科学图书社也是既销售学部颁行的修身、国文、算术等教科书,也出售南洋官书局的《孝经便蒙课本》,尤其有文明书局出版的一种《经训修身教科书》,现在虽然看不到原书,但从书名可以推测出新旧两种知识系统的关联和转化。③这种靠近,都似乎说明了经学教育在向新知识体系做出妥协,新旧道德教育正在转型、转化过程中。

民国建立之后,经学教育争论的再现,多伴随了政治复辟的沉渣泛起;经学教育在思想界、教育界的纠葛渐渐离开了价值判断域限,表现为经学教育与国语文教育的冲突。在这一点上,正如葛兆光所分析的,近代以来“不再把修养和道德作为教育中心,而把类似西洋的科学技术作为中心,开始效仿西洋知识教育的方式,这里直接带来的知识史和思想史的后果之一,却是传统知识系统的最后崩溃和瓦解。”④国文教育的改革正是在知识史的意义上完成了传统知识系统的崩溃和瓦解,加速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消解。

2.经学教育与国语文教育:新知识送走了旧观念

清末民初这个转折时代,经学教育之所以成为突出的公共问题,在文化层面的原因,概而言之是由于道德体系的转型。正如1922年梁启超写成《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一文,他指出,道德公准应该有三条:永久的、适用于古今的;周遍的、没有内部冲突的;对等的、不论长幼贵贱男女的。他以这三条为标准,批评传统时代的伦理观念,也批评民初修身教科书中的道德教育。⑤事实上这正说明了带有传统道德教育意味的修身教育,已经不能够代表未来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民国之后,废除经学教育已经被社会发展潮流证明为大势所趋。1915年蔡元培受北京教育部委托,向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提交论题:《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指出教育脱离宗

教是教育进步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废科举而设学校,且学校之中,初有读经一科,而后乃废去,亦自千九百年以来积渐实行,亦教育界进步之一端也。”①经学教育的废除,含有道德教育转型的作用和意义。而道德转型的实现,一定意义上说,是靠知识结构的转型实现的。在民国,最重要的知识转型就是前述经学教育的废除和国语教育的兴起。

(1)教科书的语言问题

如前所述,经学教育的没落在20世纪初就已经发生。1902年严复在《外交报》上发表《论教育书》,已经认为“学生未进中学之前,旧学功课,十当处九,即都不事,亦无不可”,也就是说,小学生可以不必学习旧学功课;只是到了中学阶段,“能搦管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②也就是说,20世纪初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经学教育不适合儿童智力,应该改变这种教育状况。但是,经学教育的废除不可能一纸政令便一蹴而就,在没有消弭净尽的经学教育和国语文教育之间,存在着知识史的冲突。只有新的语言和知识体系才最终强有力地摧毁经学教育系统的堡垒。

经学教育与国语文教育的纷争,主要开始于国文教学中语言改革的问题上。换个说法,这个时期的经学教育争论隐隐地表现在了新文化的冲击中文言与白话之争当中。

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字问题的思考,在晚清时期就不乏其人。劳乃宣、王照等晚清官员、学者都曾关注于此,编著注音字母;清政府对官话教学的重视也是有据可查。据当时教育界人士指出,清政府曾拟定将于宣统三年颁行官话课本,宣统五年时中小学堂皆学官话。③当然这个预备立宪时期的法令是无法实现的,但至少说明晚清时期语言和文字的统一问题,就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中央政府的重视。

民元前后,音标文字运动演进成为读音注音运动,但胡适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纸上的读音统一运动”,所以当时“虽然有小学国文教科书改用国语的议论,但古文学的权威未倒,白话文学的价值未得一般文人的承认,他们的议论是和前一期的拼音文字运动同样的无力量的。”④国语教科书的出现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而一旦政府令下,1920年,教育部规定了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用国语,按照旧制编辑的国民学校国文教科书,供第一第二学年用的一律作废;供第三学年用的准用至1921年;到了1925年,高等小学的教科书也都改成了国语,胡适评论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一件大事。……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⑤

民初的临时教育会上就有人提议初等小学应该教国语,不应该教国文,因此首先要统一国语。此后语言改革的讨论一直在继续。直到1920年前后形成为国语运动。统一国语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成为表现中国国民素质、影响民族前途和中国国运的问题。各界学者、民间团体和北洋政府都对国语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在白话文正式走人教科书之前,一些教育家已经先行在各省开始了白话文教学试验。1915年由俞子夷发起,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私下使用白话文自编教材,油印教低年级小学生;1917年,吴研因主办江苏省立一师附小的时候,实现了初小各科均使用白话,高小语文之外的各科也用白话教学。北洋政府教育部部长张一唐和黎锦熙等人都提倡国语,主张用白话文教小学生。在教育界人士的推动下,1917年黎锦熙牵头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会”。1919年“五四运动”后,“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建议北洋教育部把小学“国文”改为“国语”。由于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国语教科书最终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正式承认。

教科书语言的重要性,正如1917年蔡元培发起国语研究会时,呈请教育部立案的呈文中指出的:“吾国今日欲图教育之普及,必自改良教科书始;欲改良教科书,必自改革今日教科书之文体,而专用寻常语言人文始”。①对于国语教育方式的思考启动了整理传统教育、改造古文教育的闸门。

刚刚就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于1912年4月曾经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蔡总长:是否会保全吾国经史旧学,蔡元培回答:“旧学自应保全。惟经学不另立为一科,如《诗经》应归人文科,《尚书》、《左传》应归人史科也。”②这种指导思想意味着经学的知识体系将被肢解,化入新的分科体系和知识结构中,由此,经学的意识形态作用必然会被淡化。

所以,民初中小学教育废除读经的法令,还有对经学教育的总宗旨,都说明一方面经学教育的意识形态作用在淡化中,同时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经学教育也在分解中,这样两种趋势使得经学教育越来越失去生存根基,一步步远离时代文化中心。文学和历史分担了经学教育的责任。而新文化对于文学的改革,推出了国语这样一个新教科,国语教学浪潮的迅猛之势极大冲击了对于旧意识形态有建构作用的旧知识体系,从而加速了经学教育在时代浪潮中退却。

(2)新文化与国语教科书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语言文学吹来一股革故鼎新之风。新文化的将领们用文学革命作为先遣,发动了一场改革意识形态和国民性的大工程。他们对于教科书改革当然抱有关注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只有文学革命才能帮助中国人树立科学意识,所以当务之急是言文一致,这是新文化者们思考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学校课本宜如何编纂、自修书籍宜如何厘定、此皆今日所急应研究者也。”③

他们对于国语改革和国语教科书的编纂都提出了不少意见,对于文体过度、知识结构转型和意识形态改造作出了了不起的实绩。

早期有学者对于“古文”提出新看法,1917年,《新青年》三卷五号发表了沈藻墀写给钱玄同的文章,指出“古文”这个词不通,认为可仿西文分法,分为论文、描写、记述、辩论等类。还有学者撰长文批判国文教科书之无用,“其所晓晓焉经日喋喋于儿童之前者,仅一国文耳”,然而儿童从国文教材中不过学到一些经义策论和古奥的说明文之类。改革的办法,“要先造成一些有价值的国语文学,养成一种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再求普及。从学校教育方面着想,“进行的方法,在于一律用国语编纂中小学校的教科书。”“编纂国语教科书,并不是把现有的教科书翻成国语就可完事的。第一件要事在于选用教科的材料。……小学教材应该多取小说中的材料。”“先提倡白话文学,究竟是根本的进行方法。没有新文学,连教科书都不容易编纂!”④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对于教科书编纂的影响。

胡适针对黄觉僧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的文学革新意,认为“现在中国人是否该用白话作文学,这是一个问题。中国现在学堂里是否该用国语作教科书,这又是一个问题。如果用了国语作教科书,古文的文学应该占一个什么地位,这又

是一个问题……”胡适对于这些“问题”,明确提出了自己的7条主张,其中涉及学校教育与教科书的有如下几点:

1.现在的一切教科书,自国民学校到大学,都该用国语编成。

2.国民学校全习国语,不用“古文”。(“古文”指说不出、听不懂的死文字)

3.高等小学除国语读本之外,另加一两点钟的“古文”。

4.中学堂“古文”与“国语”平等,但除“古文”一科外,别的教科书都用国语的。①

可以说,北洋政府对于国语教科书的肯定,是新文化同仁推动的结果。国语教科书无疑带有了新文化的印痕,是新文化吹拂下生长起来的新芽。正如文学革命末期成仿吾所认识到的:“我们的新文学,至少应当有以下的三种使命:一,对于时代的使命,二,对于国语的使命;三,文学本身的使命”。②同样在1920年代《教育杂志》上大号字刊登出蔡元培的语录,回答“为什么要学国语”的问题:“蔡孑民先生说:‘国语的应用有三:求智识、谋职业和服务社会。”’③这三个使命、三种应用,恰说明了国语革命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国语教科书是庄适编纂、黎锦熙等校订,商务印书馆1919年8月出版的《新体国语教科书》。1920年,教育部通令国民学校全用国语教授,高小国文和国语相参和,商务印书馆又很快编新了“新法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就是国语运动大潮推动的结果。④“新法教科书”有高梦旦、庄俞、吴研因、傅运森、庄适、凌昌焕和骆师曾等人参加编校,包括国文、国语、修身、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英文法、体操及师范类教科书若干种。这一系列教科书的最大特色,就是在语言使用上突破了文言窠臼,以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入教本。这套教科书也是第一套国文和国语同时出版、用于教学的教科书。

早期的国文课文和国语课文是混编的,教科书以“国文”为名,其中收录课文以文言文为主,兼有语体文。比如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种《新法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共38课,第1课至第34课均为文言文,后4课目录中特意注明:[语体文]。⑤这种情况到三、四十年代时还存在。如1938年出版的一种《初中国文》,该教科书“所选材料,语体与文言之比例,第一年为语七文三;第二年为语六文四;第三年则语文各半。”⑥所选课文自然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同样是在1920年代初,当国语教学走向制度化之时,商务印书馆立刻配合教学,出版了“新学制教科书”。在其中一种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中,编辑者们声明,该教科书按照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学程起草委员会所定国语课程纲要编辑,“本书第一二册文言文占十分之三;第三四册文言文占十分之五;第五六册文言文占十分之七。这样配置,要是与小学及高级中学相衔接”;“本书第一二册酌采语文对译方法以便语文过渡。”⑦

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1920年代前半期,国语教科书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强烈影响。或者说,国语教育的改革和新文化运动所探索的主旨,有着相交叉的问题域。比如1920年代初,研究国文教学的教育专家吴研因,他参与编写了多种国文和国语教科书,撰写过很多种教学法著作。在一篇《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的文章中,他专门列出两个国语教科书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注音字母要先教与否的问题和教材是否可用神话的问题。⑧显然,这两个问题都不是特属国语教育方面的,一个是新文学运动过程中近代汉字改革所涉及到的问题;另一个涉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转向:民俗歌谣神话研究等问题。所以说,国语教科书在选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乃着各种细节问题上,都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

笔者在翻阅北京师范大学馆藏近代教科书的过程中,在一种教科书里发现夹有一页课程表,学生笔迹,用铅笔写在半张日历后,日历时间是1930年10月19日。大致可以说,所列课程是1930年以后不远几年内的学校课程安排。从科目来看,应该是某地普通中学的课程。课表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都排有课程,每天七节课,上午三节、下午四节。

国文和国语是并列的两个科目,一周内国文课有5节,国语课有4节。国文课的课时量和算术、英文一样,是最多的科目之一,另外还有3节作文,l节大字。可见这一时期国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是语体的变化,同时也有编选内容的变化,促成了知识体系的转变,现代意识也由此灌输入儿童脑中。我们来看大致同一时期国文和国语教科书的选文特点。国文教科书以1933年出版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为例,该书全6册,第一册共40课,现将前20课课文题目和作者列下:

1.《画家》,周作人;2.《秋夜》,鲁迅;3.《笑》,冰心;4.《自然的微笑》,大白;5.《秃的梧桐》,绿漪;6.《梧桐》,李渔;7.《红叶》,M D;8.《菊海》,张岱;9.《红海上的一幕》,孙福熙;10.《小洋》,王思任;11.《蓬莱岛》,镜花缘;12.《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13.《核工记》,宋起凤;14.《记游》,朱自清;15.《欧游心影录楔子》,梁启超;16.《小石潭记》,柳宗元;17.《大明湖》,老残游记;18.《慰冰湖畔》,冰心;19.《没有秋虫的地方》,叶绍钧;20.《满井游记》,袁宏道。①

国语教科书以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的《初小国语教科书》为例,该书第七册也是一共40课,现将前20课的题目列下:

1.《小侦探》;2.《四种甚么东西》;3.《书里的蠹鱼》;4.《惊人的新闻》;5.《你莫忘记九一八》;6.《光饼的由来》;7.《月饼的由来》;8.《月亮的四副面孔》;9.《月宫游记》;10.《十月十日》;11.《伦敦难》(一);12.《伦敦难》(二);13.《伦敦难》(三);14.《伦敦难》(四);15.《一双手》;16.《谁的帽子有价值》;17.《谁的衣服最美丽》;18.《谁的发明有利益》;19.《我的名字叫甚么》;20.《勇敢的陈英士》。②

比较国文和国语教科书的目录,可以得出直观的感受,国文教科书所选的课文是古今作家的美文,有文言文有白话;国语教科书则是完全以白话文的形式包容叙述、论说等文体,语言风格显然不同于前者。30年代以后的语文教育又增加了作文、说话等课目,例如有《复兴说话教本》等教科书。这些都说明国语教育和国文教育在更细致的层面上齐头并进,语文教育更加丰富,白话文在教科书中有了一席之地。有关孙中山伦敦蒙难、发明、革命英雄的话题,这是旧体文章所不能容纳的思想内容。所以,语体的变化不仅仅是形式转化,更是文化和意识的近代化。可以想象,当教科书中选人郑振铎译高尔基的《海

燕》,选人郭沫若、徐志摩、俞平伯等人的新诗,选人周作人介绍日本新村的文章时,学生从中领会到的必然就不会是文言经典作品中传达出的意识。

3.结论

由上可以看出,学术转型和现代学术体系建立所形成的分科系统,造成了知识体系的重组。对于文化传承影响极大的语文教科书在知识体系上越来越远离经学教育体系;换句话说,经学体系在强大的知识重组过程中,一方面其价值意义被淡化消解,另一方面其部分内容作为新知识建构的一种成分继续传承。这一部分就是转折时代经学教育的生长空间。同时,作为旧价值经学教育也不可能轻易退却,所以,关于价值观的、纠葛从晚清到整个民国期间都在进行,也就是对于经学教育的争论。

葛兆光曾从思想史的脉络中发现经学的“出位之思”,说明经典解释的知识资源边界开放对整个中国思想界带来的巨变①。这里想要说明的是,或许经学的边缘化与“出位”,都正是知识与价值在近代时期分离的结果和表现。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必然是过渡时期的意识与文化形态特征。

而对于这个问题,19世纪30年代傅斯年已经有了思考。他分析“教育崩溃的主要原因”,首要在于“学校教育仍不脱士大夫教育的意味”。他说,“我不知道今之主张读经者,为的是充实国文或是充实道德力量?如欲以读经充实国文,是最费力气不讨好的;如欲以之充实道德力量,还要先有个时代哲学在。不过据六经造这时代哲学,在现在又是办不到的事了。”②经学教育在近代的纷争真实地反映了知识与价值分离的历史变迁。一方面,经学的知识内涵被纳入到诸如历史、国文等学科为主的近代知识体系当中;它的价值意义则以消解、变形的状态存在。或许这也是近代知识体系建立时期的特点和尴尬。

事实上,民国时人已经从知识变迁历程中看出了近似的规律。

1930年代末,有语文研究者总结清末至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的特点,描述了30多年间语文教科书的发展,从中可见经学影响与国语文教育的变迁历程。他说,30年来“国文科教材之选取标准已历有不同。大抵当学校首创之时,中等学校之国文读物,仍不脱经义策论之流;部章仍以读经为主,而教章兼采《古文观止》及《东莱博议》等。坊间所出学校适用之教科书如《中学国文读本》(林纾编)及《中学国文教科书》(吴曾祺编)等,其选文标准,亦不脱《古文辞类纂》之范围。……民元以后,部章废止读经,学校课本复见新出,《中学国文教科书》(刘法曾姚汉章编)及《国文评注读本》(许国英编)其最流行者也。虽由姚选标准进而采曾选标准,然究其内容,毕竟不出唐宋八大家之旧观念也。”③这种状况就在民国6、7年间文学革命运动兴起而改变,西洋文学、新文艺、白话文成为潮流,兼有“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之风”,所以,经学教育不得不在“国故”意义上被纳入新知识体系中。

无论如何,近代教育体系就是靠着这样的支撑建立起来了,课程与教学的变化,真切地反映出传统文化传播体系的崩溃和新教育模式的形成。修身科目与经学教育的并立,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经学教育的独尊地位;而国语文教育的浪潮又在知识系统内部分解了经学教育的知识结构。近代教育就这样告别了传统,走出了传统经学教育所支撑的知识体系,展现出新的发展路径。

作者:毕 苑

第4篇: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期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班号:10021021学号:1002102121姓名:赖如春 成绩: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弟子规》里面讲了七个方面,前面六个方面讲“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方面都是让我们自己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的,那是只讲力行这方面,学文就是要学习圣贤经典,学习圣贤经典帮助我们力行,那我们力行就有正确的方向。

在余力学文中,我感触颇深的就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就是说读书的方法要注意三到:眼到,心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来,必须把这一本书读完,才能去读另外一本!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大一的时候,空闲时间比较多,而我自己又没加入什么协会或者组织,所以我就去买了几本课外书看,有《基督山伯爵》和《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一开始我是特别有激情,我想到曾经有人说过在大学期间要看完200本课外书才行,那时我决定我一定要看完这两本书。刚开始我是看那《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分上下两本,我看了大概一个星期,把上册给看完了,那时候突然想为什么我不先看看《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这本书呢?《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肯定更有意思!于是我又去换成去看《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这书,确实挺好看的!不久有一和我一起去买书的同学问我《基督山伯爵》的大结局是什么,我才想起我还没看完《基督山伯爵》呢!于是我又换了本书看,刚看不久就有些搞糊涂了,因为上册是好久以前看过的,里面的一些内容和角色有些记不清除了,看起来特别吃力,就有点看不下去了,但也不想再重新看一遍上册,于是也就不想看了!心里觉得特别郁闷,心里不好受,也就更没什么好心情去看《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这本书了!所以那两本书就一直被搁置在书架上,直到现在都还没看完!现在看到《弟子规》里的这句话,我就想起了当初的我,一点也没做到《弟子规》中所说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是讲学习一定要按部就班,读这本书就要把它从头到尾读完再开第二本,不要看着这本想着那本,这样就会搞乱。一个人学习如果能够注重这种方法,他其实成功的就快。当初如果我能够按照《弟子规》中所说的这样做,那么现在我肯定已经把那两本书都已经看完了,并且从中获益不少,了解了读书的乐趣,并且乐此不彼,从此爱上读书„„„„可那都已经是后话了!

这个从读书又可以引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时,我们应该先一心一意的做完一件事情,然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如果这件事情还没做完就又急着去做另外一件事情的话,那到头来我们就可能真的一事无成!除了做事,还有比如求学问,一次让他学一大堆东西,也没有顾虑到他有没有囫囵吞枣,到最后一定会学不好,甚至于会觉得不想再学了。现在很多孩子一学

三、四个才艺,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厌学。过多的学习压力让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而且一门没学好,又得学习另外的学科,这让孩子们越学越累,也越来越不想学,最后不但没学到什么才艺,还让孩子产生了厌学的念头,这不是得不偿失么?

《弟子规》中提到了许许多多的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的,熟读《弟子规》,并且时时刻刻按照《弟子规》中所说的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少一些遗憾,我们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任课教师: 李山梅日期:2011年 12月 1日

第5篇:严以修身 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信仰。因此,对于党员干部“严以修身”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每一名党员要做一名好人,更重要的是强调每一名党员都应当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好党员。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的信仰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就可能会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如果广大党员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组织就会软弱涣散,就会缺乏战斗力。因此,“严以修身”的核心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下面就“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思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专题学习谈一下个人的思考:

一、立足自身、坚定信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在人生的征途中,牢固树立“红线”意识。总书记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对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把坚定信念作为终生必修课,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在“每日三省吾身”中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点亮理想之灯,夯实信念之基,深扎精神之根,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风浪考验面前坚如磐石,歪风邪气面前岿然不动,始终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坚信不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二、改进作风、以身作则,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把“严以修身”放在首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三严三实”阐明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要落实“三严三实”首先要做到对党忠诚,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从实际出发为企业发展出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无论何时都要心系职工、务求实效,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们厂推向前进。我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始终心系职工,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改进作风、以身作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学习和践行《党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完善自我,改进作风,以身作则才能影响职工。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在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题目上,党员干部要以严修身来牢固为职工服务的意识,经常自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要坚守道德阵地保持思想纯洁,让清正官念不受歪风腐蚀。严以修身归根结底是为职工谋福祉。“干部职位越是上移,工作重心越要下移”,党员干部要明白职级与权利的提升不是官架的提升,而是为职工服务的担当加重。要以严修身来保慎用权,以用权为职工紧绷廉政之弦,不为物欲所累,不作身价之计,谨慎用权,尽心干事,以职工口碑来提升为官价值。要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三、勤政廉政、立党为公,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勤政廉政、立党为公,既是《党章》对每个共产党员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党员必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进一步增强法制纪律和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必须遵守和执行各项廉政规定,管好家属、子女和职工;必须加强道德品格修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始终做到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以勤政廉政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地做勤政廉政的模范。

我们党员的先进性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体现在学习、工作、思想、生活等方面的作风上。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职工,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党的形象。忠实践行党的宗旨、勤政廉政为职工谋福利,要求我们每个党员永远把职工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工作上,把精力集中到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上,聚精会神搞生产,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践行党的宗旨,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优良传统,创新思维,狠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又要有开拓创新的本领;既要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既要有胸怀全局的思想观念,又要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在工作中,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只有自己先学习、先掌握、先精通,才能为职工讲解、解决问题,为职工带好头、做示范。只有自己先带头学习,以身作则,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忠于党、忠于企业、忠于职工。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自觉地为企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以自己的先进形象教育职工、影响职工,从而团结和带领全厂职工一起为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努力。

第6篇: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的社会价值和人个价值2

当代大学生修身准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以平天下?应先治国。何以治国,应先齐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凡事皆要从小做起,欲成大器,必先修身养性。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身为一名现代大学生。我们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并进而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要求我们要潜心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规范,将“修身”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而廉洁正是这修身养性的重要一环,个人的行为廉与不廉,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有道德的人往往廉洁,不廉洁的人必不道德。

目前大学校园里的请客频繁、为当选学生干部搞“贿选”、收受同学礼品后给予“关照”、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大学这块人生路上的最后一块净土。试想:如果在大学校园里就产生了这种不和谐、不健康的意识,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接触到实实在在的公共权力和利益时,后果又将怎样?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底蕴始终成为中国前进的不可磨灭的精神动力。而其中,廉洁修身这一文化由古至今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其受关注程度有增不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这些无不体现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廉洁修身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临着缺失的危险。

一、廉洁修身:普遍话题和永恒追求

廉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始终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追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也由个人的修养发展到对官员的道德要求,进而到今天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种社会的价值追求。在今天,廉洁就是一个道德高尚、公正清明的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具体来说,一个廉洁的人要具备以下行为规范:不贪污、不行贿受贿、不奢侈浪费、不利用权力为亲友谋取私利、不做其他损公肥私的事情。

二、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的使命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将来为国家和人民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作为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此外,大学生还肩负着名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文化使命。这些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提出了具体的人才规格要求,其中廉洁修身就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是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是未来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造者,这一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需要廉洁自律,修身育德。

三、大学生廉洁修身的做法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廉洁修身非常重要。要做到廉洁修身,具体有以下做法: 第一,大学生要端正廉洁修身的价值认识,也即要明白廉洁修身的成才价值、生命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第二,大学生要坚持廉洁修身的发展方向,即要坚持正确原则、注重政治修养;遵循法制规范,提高民主素质;加强道德自律的良好行为。

第三,大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廉洁修身的方法,要做到做人与做事通融、认知与行为统

一、他教与自律结合、现实与虚拟一致。

“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我们应严格遵守修身准则,修身养性。只有严于律己,将来走出校园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7篇:严以修身_加强党性修养_坚定理想信念_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发言稿(侯守江)

加强党性修养

严以修心正身

---- 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专题研讨发言提纲

按照项目党工委关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安排,今天有幸参加‚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的学习研讨。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把‚严以修身‛放在首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这既体现了严以修身的重要性,又提出的了严以修身的明确要求。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我们是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的工作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首先要做到修身律己,才能用权担当,为民服好务。

一是要坚定信仰。想当初我们怀揣着为民服务的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却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渐减弱,大家身处的时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加上‚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工作现状,我们权力小,责任大,被各种目标考核忙的团团转,年底却不知道自己一年忙了些什么。在工作压力之下,我们有些人在工

1 作中敷衍,在态度上冷漠,对于服务群众的初心却已然减弱。与其怨天尤人、萎靡不振、思想颓废,不如调整心态、笑迎困难、振奋精神。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就是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不贪功求胜,真真实实的在小事上为群众着想。做人必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认为,做人必须立德修身,做人没有德行修养,做官就没有基础和威信。党员干部自身修养的内容,包括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党性修养。德为立身之本,信乃成事之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有什么样的修养,就有什么样的作为。当年,在茫茫盐碱滩上,焦裕禄靠着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带领兰考群众战天斗地治沙种树,正是由信仰内化而成的高尚品格,由理想外化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焦裕禄是共产党员人格力量的代表,以理想信念树立起一座不朽丰碑。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犹如身体‚缺钙‛,不仅会得‚软骨病‛,整个身体都可能‚垮掉‛。有的落马官员在位时,教育他人要‚加强党性修养,理性思考人生,淡泊名利,抵制贪念‛,但自己却放松自我修养,贪财恋权,以权谋私,最终落马。一些落马官员在检讨违法违纪的原因时,都会提到自我修养的缺失和理想信念的松懈是陷入腐败漩涡的重要原因,这值得所有党员干部警惕反思,并引以为戒。

修身之道,贵在自省。孔子曾对弟子说,自己学习快速进步的原因是每日三省。严以修身,党员干部也应当自查自省:自己

2 是否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严以修身,重在修,要在严。修身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真正提高修养就必须战胜自我。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应经常照镜子、时常正衣冠,做到勤修、真炼,弥补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清除行动作为上的弊病。既要对自我严格要求,又要接受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的严格约束,是党员干部加强修养有别于普通人自我修养的特点。党员干部要以毫不松懈的态度和毅力,扎扎实实地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没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就不能影响和感召人民群众为共同的事业努力奋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党员干部应坚定自身信仰,提高自我修养,以直面问题、敢于担当的精神,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贡献力量。

二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党章》、《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还要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本领,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只有自己先学习、先掌握、先精通,才能向群众讲清楚,尤其是在工程施工上,利用电脑等手段,学习一些新的技术,为职工群众多解答一些难题和实际问题。

要把学习作为提升领导水平、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每天坚持挤出1小时的自学时间,每年精读2本理论著作。要加强政治修养,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

3 政治方向不偏,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加强道德修养,着力锤炼道德意志、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切实把道德修养转化为自发行动、内化为正确价值取向,做人公道正派,做事光明磊落,以良好的个人操守筑牢工作防线。要强化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工作作实际,带着问题学,边学边思、学用结合,杜绝工作失误等现象。

三是要严格律己。论语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时刻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我们有些人言行上不太注意,该说的不该说的,通通都说,只求自己一时心里畅快,忽视了他人的感受,甚者,影响到了工作。如果长此以往,会给职工群众非常不好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员干部在大家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所以,我们应该严于律己,做到真正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身边的人,树立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要增强法制纪律和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很多人以为自己手中无权,职位无钱,贪腐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一定要坚持自查自省,如果违反政策,再小的事也不能做,还要时刻提醒身边的人和基层干部,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旦出现违纪违法之事,将要受到严肃处理。

四就是要忠诚担当。严以修身就是要聚焦‚忠诚、干净、担当‛,把严以修身作为忠诚的要求、干净的保障、担当的底气,做到修身必修心、修身必修言、修身必修行。在信仰上忠于党和人民,在岗位上勇于担当,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好工作责任,不

4 断纠正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加大廉政建设工作力度,为营造项目风清气正政治环境助力。一是忠诚、干净、担当是领导干部的核心素养。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成事之要,我们党正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肩负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攻克的难题也很多。同时,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也十分复杂,政治考验增多,风险挑战增多。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增强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贯穿到改造主观世界之中,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谋利。二是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忠诚党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一些党员干部蜕化变质,说到底也是由于信仰迷失、理想缺失。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作为修身立业的压舱石。要坚持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注重理论素养这个必修课,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信仰信念问题。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贯穿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线,体现着共产党人‚永不动摇信仰‛的品格。要把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更好地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守为政之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是坚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为政清廉是

5 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今天,坚持清正廉洁,依然是领导干部必须守好的基本底线。领导干部一定要算清廉政这本账,切实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党纪国法的执行力、为官用权的约束力,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坦坦荡荡为官,思想上一尘不染,行动上才能一身正气。四是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领导干部肩负着重要职责,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敢于担当,就要强化问题意识、勇于直面矛盾。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哪里困难大就到哪里去,哪里情况复杂就到哪里去,决不能有了困难就逃避、遇到挑战就退缩。敢于担当不仅体现在平时工作中,更体现在关键时刻。这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果断处置,遇到重大灾情事故靠前指挥,真正成为带领职工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

第8篇:严以修身 修身严不严

三严三实

在“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列在首位,可见修身是生命的支点、修道的重点、立业的起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自古就是安身立命之本,严以修身今天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已经上升到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给出了作风建设的新标尺。

就我局而言,党员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修身不严”的问题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存在。有些人不学习、不思考,庸庸碌碌混日子;有的心思不在工作上,有问题溜得早,有功劳抢得快,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凡此种种,追根究底,是一些党员干部信仰迷失、精神迷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在梳理我局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将“修身不严”摆在了突出位置。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只有把住了思想“总开关”,才能避免行动上的偏差;只有保持健康的“神经中枢”,才能抵御病毒的侵袭。

严以修身就是要修思想,植牢修身做人的根本。修身做人要保持定力、提高修为、心存敬畏,须日三省吾身,不存妄念乱想,清除思想杂质,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慎独、慎初、慎微,防微杜渐。要持久用功、一以贯之,乃至一辈子,加强党性修养,锻造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严以修身就是要修作风,不忘理想信念之所在。古人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修身的至高追求,今天的党员干部更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兼济天下。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为民谋利,坐上了“位子”,就要对得起信任、担得起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以干事创业为荣,以碌碌无为为耻。 严以修身就是要修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本领。只有能力具备,才能扛得起担子。面对新常态、新形势,党员干部要大兴学习之风,读经典、学业务、长才干,“知羞而学知错而改”,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工作的行家里手。

严以修身、修身严不严问题的具体表现:

思想境界不高问题

表象: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小成即安、小进即满

有的领导干部思想解放不够,说话老三篇,观念老一套,思路跟不上时代,思想存在“代沟”,工作缺乏开拓性,不敢闯、不敢试、不敢创新。有的眼界胸襟不宽,坐井观天,习惯于自己与自己比,不善于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格局中找定位、定目标。有的工作标准不高,拿不出实招硬招,创不出特色亮点。有的大局意识不强,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为全局长远发展考虑。“思想境界问题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水平。如果思想境界上不去,港城的发展就不会有动力、不会有活力、不会有后劲、不会上水平。”

精神状态不佳问题

表象:精神不振,不思进取,不负责任,得过且过

有的领导干部甘当“太平官”,安于现状、甘于平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落实上级部署敷衍塞责、行动迟缓,开展工作懒散消极、虚于应付。有的甘当“逍遥官”,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先,碰到矛盾和问题要么东闪西躲,要么“击鼓传花”。有的甘当“滑头官”,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只想捞好处不想下气力,抢着做易出政绩的事情,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无论是‘太平官’、‘逍遥官’,还是‘滑头官’,都是不负责任、不敢担当、不愿作为的昏官、懒官、庸官„„实际上是一种‘软腐败’,与党员干部承担的责任不相符,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不相符,不仅贻误事业发展,对个人成长进步也有百害而无一利。 服务意识不强问题

表象:摆不正位置,搞不清身份,对各方面服务不积极、不主动、不自觉、不到位

从服务基层、企业和群众来看:有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情还是难办。有的存在“中梗阻”现象,“阎王好找、小鬼难缠”,对群众要办的事情打太极、踢皮球。有的办事效率低下,本来今天可以办好的事拖到明天,一天可以办成的事拖个三五天,有的项目审批手续即使早就办理好了也要拖到最后一天才发给企业。从服务市直部门和兄弟单位来看:对市直部门突出表现为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联系汇报不够积极; “服务意识不强、水平不高,伤害了基层和群众的感情,降低了投资者的热情,影响了港城的形象。”

领导能力不足问题

表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

有的专业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眼光和专业素养,对本职工作不懂行、不在行、不内行,对同类城市的情况不熟悉、不了解、不对比,甘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有的创新创造能力不强,习惯于“吃老本”,不善于学习研究和应用新生事物。有的干部工作能力不强,不愿、不会甚至不敢与群众打交道。领导能力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过硬的能力素质,就难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工作作风不实问题

表象:作风浮漂,心浮气躁,沉不下心来干工作

有的工作谋划不实,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急于出成绩、走捷径。有的工作推进不实,缺乏钉钉子精神,干工作三分钟热度。更有甚者,“光打雷不下雨”,“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谈到重点项目就“有望开工”,谈到难点问题就“有望解决”,致使一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长期停留在规划中、停留在报告中。有的工作方法不实,即使去调查研究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有的工作动机不实,摆不正当官与做事的关系,整天为自己的升迁设路线图、排时间表,有的甚至一心谋求官位,算资历、排位次,混日子、等提拔。“必须看到,如果工作作风不实,一切都是‘浮云’,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难以落实,再宏伟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

自我约束不严问题

表象:法纪意识淡薄,自行其是,用权任性

有的遵守政治纪律不严,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仍然淡薄,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汇报的不汇报,热衷小圈子,深谙“潜规则”。有的持续纠正“四风”不严,虽然不敢公开搞“四风”,但心存侥幸搞变通。有的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还不够有力。有的依规依法用权不严,看人下菜碟、办事不公道的问题仍然突出。“自我约束不严,不敬畏法纪,不拿法纪当回事,必然会‘踩雷’、‘触电’,走向自我毁灭,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对“三严三实”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和了解,结合在基层的工作体会及本人的认识,谈谈基层工作者对“三严三实”一些粗浅看法。

一、严以修身。严以修身就是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坚定信仰,提升道德境界。严以修身必须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情操。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竖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从而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主义理想念,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达到提升自我,净化自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高境界。

二、严以用权。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用权就是对手中的权力如何用好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权力观的问题,权力用得好不好,关键看修身严不严。权力用得好不好,对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甚致一个国家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用好了是人民福祉,用不好会使一个部门、一个系统、一个地方、一个国家遭殃。

三、严以律己。严以律己就是要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严以律已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更会加强。党员干部能不能做到严以律已关键看修身严不严、用权严不严,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做到了修身严,用权严,自然能做到严以律己,竖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以律己既是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宗旨意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当地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清廉务实为民。

四、谋事要实。谋事要实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结合单位实际,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工作有思路,工作目标任务不脱离实际,有实实在的内容,工作措施得当,方法科学,具体就侨联工作而言,就是要围绕中心工作,脚踏实地、切合实际地把工作做好。

五、创业要实。创业要实就是要始终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抓好基层工作,要主动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情况,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基层予盾纠纷,要敢于面对,善于调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要想方没法协助解决,创造条件解决,做到不解决绝不善霸甘休。

六、做人要实。做人要实就是要始终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我认为做人要实就是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实在,不耍小聪明,不勾心斗角,用感恩的心对待组织,用真心对待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守党纪国法,讲诚信,不撒谎,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具体而言,有以下7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补足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二是深入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三是深入开展国情世情教育,学会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中鉴别优劣、看清趋势,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增强“三个自信”。

四是进行政治品质教育,做到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对上对下讲真话,面对大是大非能够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进行斗争。

五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追求高尚情操,维护公平正义,忠实履行职责,坚守道德底线,远离低级趣味。

六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增强文化自觉自信,防止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

七是按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有关规定要求,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奢华攀比。

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引领者。遵照总书记关于“严以修身”的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项教育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

认识自我是基础。“认识你自己”,是古圣先贤一以贯之的教诲。严以修身,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按照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对照党规党纪,认真查找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不严不实”的问题,比如,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浓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和迷失;私心作怪,政绩观扭曲,要么急功近利、盲目蛮干;要么胆小怕事、为官不为,缺乏干事创业的担当精神;境界不高、情趣低下,意志薄弱,迷恋于奢靡享乐,抵不住歪风邪气的诱惑等等。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准问题、深挖根源,才能痛下决心,努力改进。

提升自我是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以修身,提升自我,就是要改造自我,践之于行。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三个自信”,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提高思想觉悟,克服私心杂念,以人民利益为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敢于担当,奋发有为,攻坚克难,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修身律己,自我净化,追求高尚情操,脱离低级趣味,坚定意志品质,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超越自我是方向。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我国古代的志士仁人,追求君子人格的“三不朽”,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克服人生时空的局限,实现奉献社会的永恒。以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具有超越性追求的政党。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共产党人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这种超越自身,代表人民利益、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党崇高的理想与高尚的道德相一致的根源。严以修身,追求超越,融个人的“小我”于人民的“大我”之中,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高尚精神追求。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烈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视死如归的气概是这种追求的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同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平凡岗位上的奉献也是这种价值追求的生动显现。立足岗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像张思德那样做人,像老愚公那样奋斗。像白求恩那样工作。超越自我,奉献社会,正如毛泽东所言:“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有这一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9篇:严以修身心得体会:加强学习 勤以修身

学校组织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活动。通过听分管校领导的讲党课以及近段时期的集中学习和自学颇有感受:

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讲话,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既是正心修身的思想守则,也是干事创业的行动准则,体现了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辩证统一。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在"三严三实"思想体系中,严以修身是起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严以修身,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就难以做到。而要做到严以修身,必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是严以修身的途径和阶梯。

一 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要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按党性原则办事。

二 学习是提高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的良好阶梯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客观地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认真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和高尚情操,带头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 学习是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试金石

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向党员干部发出的号召。情趣低俗、玩乐奢靡成风极易销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进取心,使人变得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思想颓废、行为猥琐、生活奢靡、道德败坏。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各种文史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坚持学习,广泛学习,深入学习,学有所成,才能忠诚敬畏,才能慎思慎行,才能诚实、务实。

"三严三实"是从道德层面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 "严以修身"的概括既汲取了"修身自律、崇德重义"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又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结合学校校训"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党员干部践行严以修身,不仅要在精神上、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坚持脚踏实地、诚实做人。

上一篇:创新安全监管方式下一篇:营销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