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金融发展

2022-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东科技金融发展

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

【摘 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成为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突破口,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广东省在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方面,积极尝试,创新手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科技金融业务、服务体系、法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广东省科技金融创新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科技金融; 融资; 中小企业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们两者互为依存,同促进、同进退、共荣衰。科技技术进步建立在金融资本的扶持之上,离不开金融的滋养;而科技资产是金融资本获取高回报的引擎,金融的成长与市场空间的拓展又取决于科技技术的发达程度。科技资源借助金融实现风险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对科技资源进行开发;科技进步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为金融资本提供了高额回报。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金融作为“第一推动力”结合,协同创新发展,是金融科技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多年来,在科技与金融的双重驱动下,广东省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技术与资金的矛盾,从而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了科技与金融互动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路子。

目前,广东正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对促进广东经济发展及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任务。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结合,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相互对接的新道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和优化广东省自主创新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广东面向未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

一、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坚持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理念,一直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机制和路径,在政府与金融机构展开全面合作、各地市启动科技金融试点工作等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和创新,初步形成了科技与金融互动的良好局面,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道路。

(一)政府与金融机构展开全面合作

2007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签署额度为180亿元的《支持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旨在通过探索科技与金融合作的新机制,帮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全省科技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招商银行广州分行与广东省科技厅签署了额度为5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广东科技携手金融的又一新篇章。2009年5月与光大银行签署了额度为50亿元的科技金融合作协议,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工作启动。

2013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在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内签署《科技与金融结合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此次合作,旨在加大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以此作为推进广东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双方此前深入调研了国内其他城市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和成功案例,并在结合广州市科技发展的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合作协议。

在开展合作过程中,广东省科技厅充分发挥了科技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而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了融资优势,探索了科技金融互利互动的工作机制,搭建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二)各地市启动科技金融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结合模式

作为广东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等市不断探索科技金融结合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1.近年来,各地市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投融资配套政策,通过设立助贷平台、担保机构等方式,部分解决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以中山市为例,中山市以建设“广东省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为契机,大胆探索科技金融合作,以完成“五个一”任务,即:实施一项扶持政策、建设一个助贷平台、成立一家合作银行、组建一家合作担保公司、开办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开创了科技金融试点工作新局面。

2.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得到了地方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作进行统筹协调,试点工作得到顺利进展。另外,建立了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同时政府还积极采取方式,重点发展天使资本市场。

3.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发展。东莞建立再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扶持和规范,市财政出资组建信用再担保基金;还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此外,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东莞市还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重点,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工作,并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科技金融道路。

(三)科技金融双重驱动,企业茁壮成长

1.畅通融资,为科技企业添翼

(1)从2009年开始,广东每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通过专项资金,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这些专项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为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及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广东省科技厅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以投融资为目的,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期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进一步结合。

(3)金融机构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贯彻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决策,把科技型、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纳入重点扶持的对象。众多金融机构、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的信贷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中小企业业务上取得了不少优秀业绩。通过政府科技政策引导和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相结合,积极探寻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融合的新道路,全面推进广东的发展。“三台一会”工作模式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广东省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深入合作。国开行广东省分行共为43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9.21亿元,直接推动贷款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2.科技型产业茁壮成长

广东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0.82万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1.5万亿元,年均增长22.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4%。2011年,广东2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保持23.4%的快速增长,其中国家级高新区9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营业总收入1.5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2011年,广东326省级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增长27.3%,占全省GDP的30.94%;特色产业产值17 251.50亿元,增长63.5%,特色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从2007年的12%提高到2011年的26%,年均增长21.5%。

二、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金融创新机制不完善

工具化创新多,体制性创新少。科技金融创新基本上没有触及体制性因素,更多的是在工具化层面创新,过多把创新的目光投向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大量的衍生工具交易已构成了一种可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动的虚拟金融部门,而“科技金融”的要义应是为实体经济及产业发展提供真金白银的资本服务。科技金融创新基本上没有触及体制性因素,更多的是在工具化层面创新。科技金融是一种新金融,没有体制性创新,是不会真正得到快速发展的。

(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估服务体系。由于科技金融支持对象的发展阶段、管理团队等的复杂性,在评估上缺乏具体的评估实施细则和量化标准。这样银行难以对一个技术、专利及项目建议书作出准确的评估。再加上现阶段广东省的风险投资存在加大的问题,所以怎么给科技成果、专利进行评估成为一大问题。另外,由于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专利价值存在非常明显的时效性问题,很多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替代技术使得原有价值降低或者变得毫无价值。

二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最致命的弱点就是难以满足银行的信贷标准。由于中小企业在银行现金信用空白、缺乏抵押物等原因,往往让很多银行感到风险很大。另外,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广东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制度不全、产业地位不高、担保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从银行获得融资。

(三)政府的管理缺位

一方面,政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没有作出相应的支持计划任务及发展措施。在支持融资这一方面,政府为科技金融发展设立了专项资金,但是,政府资助投入力度最大的对象多半是高新科技企业,这将会导致“马太效应”的发生,即非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由于存在资金不足导致研发活动的终止,这将进一步导致其无法成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严重制约了非高新科技的成功转型。

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科技与金融结合,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法律加以确认和保护。诸如金融对科技的投入比例、金融对科技投入的返还要求,以及科技市场的保护等都需要通过立法手段加以明确限定。由于科技市场的发育才刚刚开始,需要金融界和科技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找出它的规律,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金融结合的法制,从而有利于两者间的结合和健康发展。

三、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创新对策

通过对广东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科技金融结合路径及机理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广东科技金融的结合,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引导,构建政府为主,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的现代创新体系,以有效创造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创造有效科技金融需求,提供有效科技金融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全力支持创新科技企业发展,帮助广东省经济发展成功转型(如图1)。

(一)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加强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广东高新区建立科技企业信用建设示范区,优化区域投融资环境。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等政策,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2.构建科技型企业上市服务体系。当前,应该重点发展广东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研究院应该充分发挥企业顾问的作用:一方面,为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为企业尤其是拟上市的企业提供战略发展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为广东科技型企业策划和设计上市方案,指导股份制改革,推荐中介机构,帮助引入企业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走向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这些,辅助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科学发展,增强企业资本运营的意识和能力,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帮助企业顺利上市。

(二)加快推进科技金融超市等业务创新

目前,广东省金融高新区刚刚成立科技金融网上超市,但该超市的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比较有限。因此,应该加快科技金融超市的建设。

1.努力推动业务创新。要创新融资工具,以企业融资需求为中心,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为不同细分行业量身打造金融创新产品,提供股权与债券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服务。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加大客户理财、融资咨询等业务的拓展力度,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2.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待金融超市逐步运作成熟,各项制度规范逐步走向正规,金融机构业务量和盈利能力有较大保证时,应该扩大服务范围,为更广阔范围内的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跨区域经营。

(三)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和引导机制创新

现阶段,广东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正处在以政府主导为主、资本市场主导和银行主导为辅的发展初期。在基础还不够扎实的背景下,仍要继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转变科技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投入的杠杆拉动作用。另外,政府在对企业进行资金扶持时,避免出现过于注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应该降低资金扶持门槛,多加以资金扶持,帮助非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转型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加大科技金融法规政策创新

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就金融对科技的投入比例、金融对科技投入的返还要求以及科技市场的保护等通过立法手段加以明确限定,充分发挥立法指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主体行为,把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加快形成制度保障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保障。在法律制度上,应当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等构成的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

【参考文献】

[1] 卢金贵,陈振权.广东科技金融工作的实践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2] 杨勇.广东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10).

[3]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广东省科技金融工作——做法、成效与思路[J].广东科技,2009(11).

[4] 崔毅,赵韵琪.广东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

作者:邓彦 马千芸 黄青山

第2篇: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成效及对策研究

摘要 在分析广东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做法的基础上,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宏观指导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广东;农业科技园区;成效;做法;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了将高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借鉴工业科技园区的经验,探索了基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此后,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各国农业生产与创新主体及要素的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1]。

1 发展历程和现状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精神,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印发《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国科发农社字[2001]229号),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此后,科技部在全国共建立了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其中在广东建立了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年,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在广东省内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03年,由于国家园区政策的调整,“十一五”期间科技部暂停了农业科技园区的立项审批,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的新建工作也随之停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2010年科技部制定《“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重新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申报建设工作。2011年广东省也重新启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并建立了梅州、汕尾、湛江、韶关和汕头等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2年建立了茂名、潮州、云浮和江门等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3年又建立了清远、阳江、河源和揭阳等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另外,2013年湛江特色水海产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珠海斗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农业园区建设。至此,广东省有广州、深圳、湛江和珠海4个国家农业园区,以及梅州、汕尾和韶关等1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16个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面积达1.03万hm2,示范区面积达88.49万hm2,辐射区涵盖广东及周边省份面积超25万km2。

农业科技园区现已成为广东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的中心区,较好地发挥了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作用,并成为广东省农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

2 发展成效

2.1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

现有16个园区形成了特色种植、水产养殖与加工、畜禽养殖等为主的主导产业,且各园区根据其区域优势特色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

2.1.1 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依托广州、深圳和珠海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江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特色高端农业产业。

广州园区先后建成了科技创新区、农作物种子工程示范区、良种苗木繁育中心、花卉园林中心、良种猪育种中心、动物保健品技术开发中心等重点工程。

深圳园区以“建设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育种创新基地和总部集聚区,培育现代种业,抢占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制高点”为目标,积极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园区已入驻43个生物育种等农业企业(项目),建立了分子设计育种、杂交育种、航天工程育种和生物育种基因测序四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了10个国内外知名的拥有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

珠海园区以“高端产业、休闲旅游”为目标,重点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和农产品交易加工物流基地,已建成17个生产基地,36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和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地认证,拥有“白蕉海鲈”、“人禾农业”和“乡意浓有机米”等一批特优农产品知名品牌。园区内建设“广东省超级稻高产示范工程珠海示范基地”,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全面合作推行“两分地养一个人”工程。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还在创新探索发展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科技创新、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商业贸易”的“六位一体”农业科技园运作模式,园区既实现了经济实体功能,又实现了社会服务和引领功能[2]。

江门园区重点发展以先进智能温室、机械化、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设施农业科技,以信息化、现代物流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以名优园艺植物(蔬菜、花卉)以及南药等作物种子种苗繁育为基础的现代种子种苗产业科技。园区已建设完成智能温室大棚1.80 hm2,生产型大棚1.00 hm2,科技培训中心和植物脱毒快繁中心共0.33 hm2,标准鱼塘13.33 hm2。

2.1.2 粤东地区。粤东地区重点发展蔬菜种植、茶叶种植、特色水果种植、畜禽养殖等四大农业产业。

汕头和汕尾园区以特色蔬菜种植作为园区主导产业,其中汕头园区按农田“五化”的标准建设蔬菜原种田3.33 hm2、蔬菜良种繁育种田13.33 hm2,开展潮汕特色及优势的蔬菜新品种的改良、培育、繁育、示范及推广,新育成2个品种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6个品种先后被省农业厅列入2011~2013年省农业主推品种,推广蔬菜品种20多个,良种推广种植面积达6.33万hm2。

潮州和揭阳园区以茶叶种植、岭南特色水果种植作为园区主导产业,潮州已建成高山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基地400 hm2。揭阳已建成有机水果种植基地133.33 hm2;汕头和汕尾园区以狮头鹅、蛋鸡等重点品种,发展畜禽养殖产业。

2.1.3 粤西地区。粤西地区重点发展以罗非鱼和对虾为重点品种的水海产品养殖与加工业,以及北运菜种植等农业产业。

湛江园区依托4个水产养殖骨干企业、2个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培育新品种14项,获得专利32项,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19项,开发新产品13项,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茂名园区建成了2个罗非鱼、对虾加工出口基地,2个罗非鱼种苗繁育基地,1个对虾种苗繁育基地,2个罗非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个对虾生态养殖基地,9个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2013年,园区有7个基地11个品种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其中蔬菜品种10个,罗非鱼品种1个;阳江园区现有水产养殖场24家,养殖总面积达2 397 hm2,其中对虾养殖场1 937 hm2,罗非鱼养殖场460 hm2。

2.1.4 粤北地区。粤北地区重点发展以生猪、肉鸡等为重点品种的畜禽养殖与加工业,以及特色水果、油茶、茶叶和蔬菜为主的种植业。

云浮、韶关和清远园区以畜禽养殖与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其中云浮园区的主体企业广东温氏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肉鸡、生猪生产企业,2013年该集团实现年上市肉猪突破1 000万头,成为全球第二大猪肉生产商,在广东省内该集团肉鸡、肉猪出栏量分别占全省的35.4%和14.5%。

韶关、梅州和河源园区以特色水果、油茶种植和特色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韶关园区建立了200 hm2连片的有机沙田柚种植示范基地和66.67 hm2有机罗汉果基地,建立了油茶深加工基地3.67 hm2,建成了年产2 000 t精炼山茶油生产线并投产使用,还种植菜心、芥蓝等蔬菜200 hm2,建立育苗大棚6.67 hm2;梅州园区充分利用雁洋、松口两个梅县最大的金柚基地,开展金柚优良种苗的脱毒快繁技术和金柚无病原体母种圃的研究,建立授粉试验示范基地,在梅县松口镇梓育村、下坪村建设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引进油茶新品种,制定油茶丰产技术标准;河源园区重点打造特色柠檬种植加工产业示范区,带动脐橙、猕猴桃等特色品种生产。

梅州和清远园区以特色茶叶种植为主导产业,梅州园区重点围绕雁南飞、阴那山的天然生态优势引进优质安全茶叶新品种,提升先进种植、加工技术;清远园区建成80 hm2的茶叶栽培及加工功能示范区,引进优质茶种3个。

2.2 吸引一批农科企业

农业科技企业是园区投入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和良好发展环境,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已入驻园区,带动了所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增收。截止到2013年底,16个园区已入驻农业科技企业近320家,其中龙头企业102家。2013年广东农业科技园区入园企业共实现产值约180亿元,实现利润约15亿元,园区的核心区和示范区内企业产值、利税年递增12%以上。

2.3 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一大批先进适用农业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在园区内得到展示与示范,并通过示范生产、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等,大量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得到了推广,大大促进了广东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农业技术组装、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示范和推广的重要基地,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16个园区共自主开发和引进项目468项,推广应用新技术376项,新品种590个。

2.4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各园区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业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园区累计建成近万平方米的培训场所,并配备了多功能电教化教室。园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广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每个园区平均每年组织各类技术培训和举办培训班15期次,每年培训农村骨干技术人员550人次以上,培训农民5 500人次以上,发放20多个新优品种试种种子400 kg及相关技术资料5 000多份。并组织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周边地区超过万户农民使用新品种或选用先进适用种养技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周边各区(县)农户每户年均增收30%以上,显著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2.5 取得良好生态效益

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除了产业发展外,还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等现代化科技手段,配以园林化的整体设计,进行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观赏鱼的养殖示范,实施农耕文化、农业博览、科普教育等项目,建设了科学性、文化性、娱乐性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景点。各园区各项目的建设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美化为前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积极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开发,控制污染源、控制病虫害、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优化区域性农业资源配置与农业结构,保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3 主要做法

3.1 突出优势特色

示范辐射带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当地农户增产致富是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在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布局中,广东省积极引导各园区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突出园区发展的区域特色。在园区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划了各区域产业发展重点,而且在各园区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各自特色。与此同时,各园区走特色发展之路也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园区之间的重复建设,从而提高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的整体建设效率和效果。

3.2 强化发展模式

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强化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实现农业技术扩散的梯度推进,有效衔接农业科技推广的“点、线、面”关系。在核心区内建成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良种引进示范和繁育等功能区,核心区内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在示范区内重点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产业示范点,通过示范推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辐射区内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当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

3.3 完善组织模式

一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利用“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示范。二是积极构建和完善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和政策支持措施,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进行园区建设。三是部分园区通过建设产业联盟,整合各企业资源进行园区建设,如湛江园区联合30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海洋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效地促进了该园区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四是结合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行动推进园区建设,截止2013年底入驻各园区农村科技特派员达1 000人,特派员针对各园区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集成转化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提升园区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其中茂名等园区还参与组建了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

3.4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东省科技厅对每个立项园区平均每年安排100万元的专项经费进行支持,对通过验收且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园区给予资金奖励。截止2013年底,16个园区已投入的省、市级各类财政资金超过2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资金近60亿元。财政直接投入大幅增加,为招商引资、吸引民资创造了条件,通过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与引导,为入园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证了企业的高效、持续发展。

3.5 健全组织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并具体负责组织园区的申报、评审、检查、考核、监督和指导等工作。广东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组成园区专家委员会,为园区的论证、评审、考核等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各地级市也成立了园区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落实省有关政策,制定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各地已把园区建设列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还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园区专家委员会。

4 对策建议

由于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重新启动后建设时间较短,大部分园区还处于建设初期,实际成效还未完全显现。同时由于自身经济、科技和产业基础不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园区尚无固定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园区融资体系尚未建立,园区发展所需的人才还较为缺乏等。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为了确保园区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持,包括土地流转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科技支持政策、人才流动政策等。同时省市各级农业、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大园区建设投入,鼓励各类园区企业加大投资建设,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4.2 强化人才队伍保障

建立专门的、相对固定的园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加强对园区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引进和培养园区建设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的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3]。积极发挥省、市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以项目为基础,通过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与相关农村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进行项目开发,建立利益共同体。

4.3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的资源、条件、人才优势,鼓励园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深入广泛地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创产联盟、开展技术咨询或服务、技术转让、委托研究项目开发、联合搭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共同投入园区建设,实现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

4.4 强化分类指导和绩效考核

要针对不同园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进行分类指导,对处于要素聚集阶段的园区,要注重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增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对处于产业主导阶段的园区,要加强园区的产业孵化能力建设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建设,对处于创新突破阶段的园区,应促进其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4]。同时省市级园区管理部门要加强园区建设的动态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按照各园区规划和进度安排,对各园区建设进行跟踪管理,定期对园区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农业科技园区知识转移及促进策略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9):112-116.

[2] 张长海.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224-226.

[3] 夏秋,许朗.以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扩散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3(11):462-463.

[4] 郭红,邹弈星.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5):85-88.

作者:肖田野等

第3篇:广东省科技资源配置地区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增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差异对于顺利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为研究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地区差异,依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广东省科技资源配置地区差异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广东省;科技资源 ;配置差异;发展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经济发展需要特定的资源作为投入要素,同样,科技发展也需要特定的资源作为投入要素。作为资源范畴的一个分支,科技资源是指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一般意义的劳动力、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资金、科学技术存量、信息等,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组织资源等要素,是由科技资源各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系统[1]。科技资源配置是指科技资源的规模、结构和方式,规模涉及科技资源配置的总量,结构涉及科技资源配置的比例,方式涉及科技资源如何运行。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由科技资源定位能力、内部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外部科技资源获取能力构成,并通过市场、制度、社会、技术等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实现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2]。目前,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方面,定性地研究科技资源配置的机制、效率和方式,而区域经济学角度研究科技资源配置空间差异的文献较少。牛树海等(2004)认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是阻碍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科技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三大地带基本一致,东部沿海的科技资源配置较好,除福建、海南、山东外,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张倩伟等(2008)对我国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对有效性进行研究,指出了各类地区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有利于把握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在整体上存在的问题,审视相应的政策安排[4]。李恒等(2013)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科技资源整体配置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其区域分布的空间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另外,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空间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内部差异、区间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东部地区的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5]。广东省作为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对于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广东省内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长期以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山区等不同等级的发展区域,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优化广东省科技资源的区域配置,不断提升广东省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推动广东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广东省科技资源配置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科技人力资源配置

科技人力资源是所有科技资源要素中具有创造性的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大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力资源队伍。2011 年,广东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144.8万人,共有R&D人员51.56万人,比上年增加6.9万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1年R&D人员超过20万人的地区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北京5个省(市),5省占全国R&D人员总数的47.8%,广东R&D人员数位居全国第一。

(二)科技财力资源配置

按照我国的科技统计惯例,科技财力资源由科技经费来统计,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表明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对 R&D 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科技政策的实施状况。2011①年,全省共投入R&D经费1045.49亿元,比2010年增加236.74亿元,增长29.3%,R&D经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為1.96%,比2010年提高0.2%。从全国范围来看,2011年R&D经费超过300亿元的地区有江苏、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辽宁和湖北8个省(市),广东位居第二位,排在江苏后面。

(三)科技物力资源配置

科技物力资源主要体现在科研机构数量上。科研机构是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有一定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定数量、质量的研究人员,有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机构。2011年,广东省科技活动机构增至4534个,其中,高校科研机构有549个,企业科研机构有3739个,其他类型科研机构有246个。在603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达1050个,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9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6家;省级工程实验室24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5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0家。

(四)科技企业资源配置

科技企业资源主要体现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具有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在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向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先锋队、主力军。2011年,全省高企总数达到5451家(含深圳),规模居全国前列,仅次于北京地区,其中,珠三角地区4733家,粤东204家、粤西74家和北部山区130家;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4万亿元,增长17%;全省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5万亿元,增长20%。

同时,2007年至2011年,广东省科研人员、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和科研机构也都是增长较快(如图1),其中科研人员增长4%,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3%,科研经费增长158%,科研机构增长23.3%。

三、广东省科技资源配置区域差异性评价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评价数据来源

目前,对科技资源配置评价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评价指标的设置还有争议,笔者根据广东省科技资源的特点和分类,本着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及整体性的评价原则[6],在大量的文献调研基础上,研究数据以2011年的科研人员(X1)、高新技术企业(X2)、科研经费(X3)和科研机构(X4)为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数据(见表1)。

(二) 广东省科技资源配置空间分析

根据表1基础研究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科技资源配置作图,用可视化表达的方法描述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数据结构差异,得到广东省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分布图(见图2、图3、图4、图5)。

分析结果及原因:由图2~图5可以直观地看出,广东省科技资源的区域差异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并大体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湛江和汕头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方面高于相邻地市)。(1)处于珠三角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是广东改革开放最早的几个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非常活跃,科技型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最为集中,华为、中兴、腾讯、网易、美的等国内知名企业位居于此,无论从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投入都是属于高密集型的,科技投入的各项指标都领先与广东省其他地市,属于科技资源配置的领先区。(2)处于珠三角经济区外围的中山、肇庆、珠海、惠州、江门以及粤东城市湛江和粤西城市汕头,这些地区紧邻珠三角创新核心区,逐步接受创新辐射,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广东省居中等水平,地方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对科技活动的投入正在逐步扩大,科技投入的各项指标都紧跟其后,科技创新水平处于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属于科技资源配置的中等水平。汕头市金平区自2003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珠海格力电器是中国空调行业中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科技产出较好,科技投入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3)其他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城市,科技投入的各项指标都较低,科研人员、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和科研机构投入最低的河源、汕尾和阳江都位于这一区域,属于科技资源配置的落后区。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的条件下,高等院校科研实力较弱,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较少,更需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努力提高科技活动的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四、广东省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发展对策

本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

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别,要实现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特色,制定不同的科技发展促进政策。珠三角地区对科技的投入规模和强度处于广东省领先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应用情况良好,科技资源配置效果较为显著。今后应加强科技资源潜力的挖掘,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改善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体制创新,加快科技资源的市场化步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带来的长远效果作为发展重点。粤东西及北部山区近年来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等增长缓慢,科技资源投入不足且配置能力不高。今后应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科技发展促进体系,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新科学技术人才,活跃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投入,鼓励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区域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水平。

(二)推动科技一体化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体系

区域科技创新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完善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通过整合外部科技资源,有效吸纳、利用、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培育辐射能力强的区域性创新型企业,在区域合作中改善创新机制,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制定相对统一的区域科技政策和相互衔接、相互开放的科技规划,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科技基础资源的区域共知、共享、共用向纵深发展,从而促进周边城市共同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体系。

(三)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科技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之一在于资源共享和广泛应用,只有整合离散在各个部门的科技资源,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健全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才能使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在西方国家,对于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以及政策、法规体系,政府与社会已经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广东省应大力建设各类科学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服务网,通过省市、市市合作,整合科技文献服务、科学数据共享、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等资源。同时,政府有关主管及时向社会发布平台建设情况,包括项目建设和完成情况,科研产出情况、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各部门之间、资源提供者和资源利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完善共享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7]。

(四)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充分利用全球性科技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科技资源配置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全球科技资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80%以上是通过技术进步获得、争取技术上的优势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主流[8]。在科技全球化发展浪潮中,广东省必须有针对性、有重点地与外国开展科技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某些领域实现经济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9]。首先,以人为本,实施科技人才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其回国就业创业。其次,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国际化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化程度,培育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战略性产业。第三,由于我国企业在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与跨国大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参与科技全球化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壁垒,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搭建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制定卓有成效的科技发展国际战略,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注释:

①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广东科技年鉴》,由于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公开获得的最新年鉴数据为2012年,即2011年年底数据。

参考文献:

[1]吴献金,陈卓.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51-54.

[2]吴家喜,彭洁.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及驱动因素分析[J].工業技术经济,2010(12):103-106.

[3]牛树海,金凤君,刘毅.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J].资源科学,2004(1):61-68.

[4]张倩伟,甄苓.我国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对有效性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4):34-37.

[5]李恒,范斐,王馨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4):159-168.

[6]周伟,叶常林.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中部六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2):85-87.

[7]陈喜乐,赵亮.基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与整合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15.

[8]毕娟.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特点与定位研究[J].中国市场,2010(12):16-17.

[9]吴家喜,李春景,邢小强.领先市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10(9):11-15.

(编辑:韦京)

作者:郑善龙 朱文彬 邱彩香

第4篇: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摘 要: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探索金融、科技、产业三者融合创新,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但由于三者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上仍然存在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前,广东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将有效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39-03

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创新是适应全球新一轮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金融、科技、产业紧密结合,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动力,为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当前,广东省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是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科技有效支持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试验田的广东省,积极探索建立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机制,搭建融合发展的协作平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

(一)金融资本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省高新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作用,引导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双提升”战略,推进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支撑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高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是高新区呈现质升量增的变化。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其中,深圳市以316亿元/平方公里的高产值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过台湾新竹科技园,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另一方面是高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广东省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深圳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广州市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惠州市规模超千亿的智能终端及云计算应用产业集群以及稀贵金属集成电路设计等12个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2012年,广东省高新技术成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主力军”。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6 69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万亿元,增长12.4%。2012年,全省2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2.05万亿元,增长19.0%。其中,9个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17 935.76亿元,增长18.9%;12个省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2 569.46亿元,增长19.6%。

(二)科技攻关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攻关加快对广东省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和把握发展主动权尤为重要。2012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推进了广东先导产业的培育发展。2012年,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 651.41亿元,增长12%,增幅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3.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1%。从行业领域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液晶电视模组产能占全球的1/4强,LED规模约占全国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能超万辆。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的带动下,广东省有望在MOCVD超材料等6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尖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形成一批拉动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例如,LED产品不断成熟,成本持续下降,成功进入市场巨大的室内照明领域,拉动LED产业新的增长;新一代通信云计算核电风电光伏等技术日臻成熟,也进入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阶段。可以说,科技攻关突破使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值得提及的是,近年来,广东省探索建立多种创新要素间紧密联系协调互动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使LED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市场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用示范实现“两头突破”。 一是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研发出MOCVD国产化样机,成功突破了LED外延片制造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MOCVD样机等一批战略性产品成功研发,LED芯片制备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近1 700件,约占相关专利总量的20%,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引领产业逐渐向高端环节延伸。二是加快LED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及推广,全面推进“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全省已新安装的LED路灯近60万盏,超过历年总和;新增应用路段超过1万公里,规模继续领跑全国。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LED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实现总产值2 170.36亿元,同比增长44.7%,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三)科技服务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

近年来,广东省在技术和服务上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促进专业镇从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一是推动专业镇的转型。按照“一镇一策”思路,利用产业生态方法指导专业镇科学发展,全年完成50多个专业镇产业生态发展调研,确立了从技术服务层面开展专业镇的提升建设。二是推动产业技术攻关。以专业镇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实施技术路线图计划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需求,先后制定30多个专业镇产业技术路线图,为陶瓷、纺织、服装、五金、家电等区域支柱产业的升级规划技术发展路径,指导企业开展创新。

目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专业镇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2年底,全省省级专业镇数量增至342个,创造的GDP约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省GDP比重的31.6%,对区域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9.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广东省的经济版图,专业镇经济雄踞1/3强,已成为广东省区县和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广东省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带动下,专业镇通过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打造销售品牌,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使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玩具礼品等一大批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专业镇抢抓机遇,积极培育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会展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功地实现了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二、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深层次问题初探

广东省科技金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化的融资需要。由于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上仍然存在障碍,企业资金、政府投入、创业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资金等不同性质的资金缺乏协调互动,存在着功能缺失和政策失调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提供融资服务

银行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其人员配备和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现金流充足或抵押品丰富的大中型企业而设置的。科技型企业缺乏抵质押物、技术风险大、成长性难以把握、放贷成本高、收益相对较低,因此难以成为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更新服务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继续做出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发挥产业、财政、税收等政策合力,为金融资源更好的介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尽管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够完善。一方面,创业板股票高溢价发行的“造富”运动,吸引了大量短期资金进入风险投资“赚快钱”,热衷于投资Pre-IPO(即将上市的企业)项目,缺少对早中期项目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实际进入门槛仍然较高、发行审核效率偏低,创业板市场对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不足,大量需要资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被排除在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成熟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我国债券市场仍不发达,虽然市场规模近些年有较大扩展,但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创业投资发展规模有限,专业投资能力不强

创业投资大多投资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仅有约1/3的资金支持了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一是对地方的引导和激励缺乏有效手段,国家层面针对科技保险的资金支持还没做任何安排;二是科技企业保险意识亟待提高;三是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实施细则不够明确、相关税收政策没落实等;四是相关合作机制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完善,科技保险涉及的部门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四)科技金融产业结合缺乏整体顶层设计

从国外的经验看,由国家出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是惯例,如美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局(SBA),主要通过“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担保债券和参与证券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英国也设立了小企业服务局(SBA),通过小企业贷款担保方案提供信用担保;德国政府也出资建立相关担保机构等等,但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从整体设计上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就使得科技金融的融合仍显力不从心。另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除了提供资金要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推进科技企业的充分竞争、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做强做大,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流动和更有效率的使用。目前,这种深层次的结合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因此,尽管广东省科技金融创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设计,以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还远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政策的普适性和普惠性没有预期得好,更没有出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受益的局面。

三、加强科技金融创新 促进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主体,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促进产业裂变的核动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如果科技与金融对接好,就可以促进提高科技成果产品化的效率。审视现实,科技与金融如何有效结合,是关乎创新型广东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一)重视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广东省已进入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必然要求加强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整体顶层设计。

1.制定中长期融资战略规划

研究制定支持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中长期投融资政策框架,明确支持科技创新的基本融资体制、政府职责和导向措施,形成合理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效的促进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

2.健全融资风险担保机制

建议通过设立广东省科技发展扶持型基金,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贷款融资进行财政风险补偿,进一步完善专业的风险担保机构职能,完善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在科技融资上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政策性资金的职能,把社会资金吸引到科技创新产业上来。

3.加大确保优先安排科技创新资金

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外汇、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通过税收优惠和呆坏账拨备及核销等措施,加大对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引导力度。而在国家实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期,则要为科技创新留出足够的融资额度。

(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制

风险投资对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目前的风险投资对广东科技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风险资本规模较小,难以满足高科技项目融资的需求,偏小的风险资本既加大了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又无法发挥风险资本“助推器”的作用;二是缺乏有效的资金撤出渠道,难以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了完善风险投资体制,拓宽科技融资空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先导,在利率、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扩大风险资本规模。二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本权益、债券、商业票据等,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场外交易市场,在吸引社会资金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向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三是设立并完善多层次股权市场,即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形成一个金字塔状。同时,要培育更多的市场机制,扩大私募债发行与场外交易,增加资产证券等结构化产品,共同拓宽科技融资空间。

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能够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还将激发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广东省的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发挥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70%以上。因此,在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商业银行应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创新信贷制度

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信贷制度,建立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的业务流程,同时也要调整对创新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方式,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评估创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采取灵活担保方式,增加担保物品种,探索在专有技术、专利等动产上设置抵押或质押,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及其他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

2.探索利用金融创新工具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的状况,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探索科技融资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浮动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可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供应链融资等在科技创新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运用方式,解决“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

3.强化风险监控与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结合科技产业的特点,建立科技金融的监测框架,消除监测盲点、加强风险监控,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和监测潜在的行业性风险,合理配置科技创新企业中的信贷规模比重。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与产权交易、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第三方权威评估公司等相关机构联动,共同探讨科技企业的资产评估、风险鉴定工作。

(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加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有利于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目前,90%的欧美跨国公司将创新融入了企业战略,80%以上的企业有研发中心,企业10%以上的利润投入研发,苹果、微软、三星和思科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之比)都在1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20%以上。企业竞争就是创新竞争。近年来,柯达公司破产,诺基亚、索尼等大企业业绩下滑都是在创新竞争上出了问题。在我国,许多企业竞争还停留在成本和价格竞争的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次,技术上“凑合”+营销上“忽悠”成为一部分企业的市场常态,特别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研发投入依然偏低。据统计,即使是2009年全国制造业创新投入最多的100家企业,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也不足5%,与美欧日等国家相去甚远。因此,从长期看,科技与金融结合就是完善对企业创新的发现、评价、决策和激励机制,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广东省经济转型的根本要义和制度保障所在。当前,特别要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加大配套金融的服务和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金融科技和产业对接,撬动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高惠琦]

------------最新【精品】范文

第5篇:加快发展金融业是广东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二十五期

时间:2008年3月25日下午

地点:广东商学院

主题:加快发展金融产业是广东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主讲人:周高雄(广东省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

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持人: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举办的重大系列活动——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25期广东商学院论坛马上就要开讲了,这个是我们大家期盼已久的,记得两年前我们颜主席在这里举行过一次部岭南大讲坛的报告会,两年之后我们又举行新一次的学术报告会,这是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对我们的厚爱,让我们对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表示感谢。

我介绍一下出席第25期论坛的领导和报告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前校长、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颜泽贤教授,我们的报告人广东省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广东商学院客座教授、著名的财政理论家、金融学家周高雄厅长,我们这次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是省社科联社科普及办主任陈杰珍女士,还有我们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办的唐志勇先生,下面请颜主席致辞,大家欢迎!

颜泽贤 :尊敬的周主任、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由我们周高雄主任主讲的、由广东商学院举办的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可能大家对这个岭南大讲坛还不是太熟悉,所以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岭南大讲坛的基本情况,这个不是做广告。

刚才主持人已经说了,岭南大讲坛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我们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一个高品位的、公益性的论坛,也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个品牌工程之一,我们举办岭南大讲坛它的基本宗旨是四句话,也就是宏观人文精神、传播和谐文化、普及社科知识、提升社会理性。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岭南大讲坛下面已经有6个板块,按照学术性、受众性即对象的不同我们共同开办了6个板块或者说6个系列的论坛活动,下面我把这6个板块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这个学术论坛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首先,第一个板块是我们岭南大讲坛的学术论坛,也就是我们今天举办的这个论坛。这个板块一般来说是每一个月举办一场,从2005年12月份我们举行启动仪式到现在共成功地举办了24场,这个板块主要是邀请我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专家、学者型的高层领导和海外知名学者这三类专家做主讲嘉宾。内容以学术前沿的理论和当前重大的时政热点以及海外最新的学术资讯为主,听众主要是来自于我省较高知识层次的高校的师生、科研人员和党政领导等群体,这是学术论坛的基本情况。

第二个板块是岭南大讲坛的公众论坛,这个板块是从2006年的2月份启动以来每个星期六即一周举办一次,每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举办一场,目前已成功举办了97场,听众主要是来自于广州的市民,主讲嘉宾主要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跟踪解读公众关心的社会时事政治热点难点问题,这一个公众论坛我们希望能够打造成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或者说是社会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一个平台,这个是第二个板块。

第三个板块是岭南大讲坛的巡回论坛,这个板块主要请有关的专家到省内,不一定是在广州市,到省内的各个地市进行巡回讲演。这个论坛我们分别在中山、河源、惠州、清远、湛江、江门、肇庆、广州等成功地举办了十多场。

第四个板块是在越秀区图书馆举办的论坛,这个论坛的目的是努力打造我省文化艺术专家预社会公众沟通的一个品牌,这个板块也是每个周六的上午在越秀区图书馆举办,现在已经连续举

1 办了25场。

第五个板块是岭南大讲台的企业论坛,这个企业论坛主要是面对企业家,在珠三角范围内每月举办一场,这个板块主要是邀请省内外知名的企业管理专家来解读企业管理者最热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其中坚持面向我省中小企业和基层企业管理者,努力打造我省企业管理知识坚决管理的一个公众平台。

第六个板块岭南学术论坛,主要是学术性的研讨,由全省的各个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出承办申请,围绕岭南文化特色的一件重点问题展开研讨,所以这个岭南学术论坛跟我们今天举办的论坛有点不同,虽然名字上有点相近。

以上6个讲座论坛的社会反响都非常好,受到了三个欢迎,一个是受到了广大社会科学家的欢迎。第二是受到了广大社会大众的欢迎,我们这几年来已经举办了几百场各种类型不同的论坛,社会反响非常好,第三是领导评价很高,广东省的主要领导甚至于中宣部的0

6、07年度工作总结当中都提到了我们广东的岭南大讲坛,所以它成为了一个品牌。

我们今天下午在这里举办的是岭南大讲坛当中的学术论坛第25期,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广东省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周高雄先生给我们作演讲,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加快发展金融业是广东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周主任以前多年在广东省财政厅任职,我相信下午的报告一定非常精彩。

最后,我想代表主办单位即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向大家致以谢意,首先要衷心地感谢周高雄主任在百忙当中抽时间给做报告,其次要衷心地感谢我们这一期的东道主即广东商学院的领导,尤其是吴校长对我们这一次的讲坛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们也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三是要感谢在座的各位,即广东商学院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嘉宾,今天大家都精神非常饱满,所以非常感谢各位。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颜主席的致词。我发现我们的第25期论坛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会场左前方的第一排坐着4个很有精神的年轻人,他们是来自于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广东卫视广播电台、南方新闻网新闻机构的记者,他们的到来是对我们广东工商学院的厚爱,是对我们主办单位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报告人周高雄主任的追捧。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向大家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题目的背景及其我们的报告人。大家都知道金融是我们现代经济的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去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去年6月我们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金融工作会议,为金融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和部署。去年8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会,全面分析了世界金融形势,认真学习了金融理论知识。

去年10月份省委的广东学习论坛也由我们广东省委的中心学习组进行了一次金融改革发展的报告会,包括领导干部提高现代金融的专业知识和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当时从领导层到老百姓都非常高度关注金融工作、金融发展形势,因此今天的报告非常重要,对广东省的金融工作非常重要。报告人周高雄主任是解读这个题目的最好人选之一。

大家对周教授很熟悉了,他是高级会计师,是EMBA的硕士,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学的博士研究生,是我们学校的客座教授,长期从事财政金融管理工作,现任广东省金融办主任,曾任广东省财政厅的副厅长,为我们教育事业这一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兼任省农村税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05年受邀聘为省人民政府省长咨询专家,并有重要的有价值的建议,参与组织了自80年代以来广东历次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具体组织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发起并直接组织了做大做强广东高等教育这个专题调研,其重要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采纳,促进了广东“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这项调研成果获得了我们广东省人民政府哲学社科奖,很不容易。

周高雄教授过去在我们学校曾经做过两次的专题学术报告,讲得非常深刻、非常精彩,我想周教授今天的学术报告会更加精彩,下面欢迎周教授对我们进行讲演。

主讲:周高雄(广东省金融办主任)

周高雄 :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很高兴应邀出席这个论坛。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加

2 快发展金融产业是广东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讲这个题目?请大家注意两个字“产业”,金融作为产业,出现在省委、省政府的文件里面,是广东第一次提出来的。有人提出,既要提“科技兴国”,更要提“资本强国”。美国从1900年GDP首次超过英国之后,一直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科技、金融、军事都非常强,美国人打这三张牌使他们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有的时候是科技牌与军事牌合起来打,有时候是金融牌和军事牌合起来打,有时候是科技牌与金融牌合起来打。就这样美国的金融非常发达。大家都知道金融的发端在伦敦,但现在真正统治金融世界的是纽约。这是宏观上看。我们看一下微观。微软的崛起就是一个神话。1986年,微软的资产仅为200万美元,2006年,其市值已达到2500亿美元。再看一个微观的例子,印度的塔塔集团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完成了对全球钢铁行业的并购、整合,形成了年产1.16亿吨钢铁的“庞然大物”。2007年,塔塔集团以58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世界一百强的第99位,还掌控了其自身所需要矿石60%的资源。从这些事例我们看到了资本集聚的过程造成了财富积累的增加,是财富效应推动了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金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

现在来看金融特别是现代金融,不仅仅是融资的工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金融资产与业务规模占全国七分之一的广东是全国的第一金融大省。金融产业能否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备受关注。首先,省领导非常关注。汪洋书记来了以后领导我们解放思想,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期间有两天的时间省的领导们专门就分工和负责的课题出主意和谈看法,23位省领导同志发言,有6位同志谈金融,有的甚至还书面谈金融,有的是专门谈金融。可见,金融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要。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一下广东的金融发展和广东的产业发展是什么样的关系。即从产业经济学看金融,从管理会计学算金融,从历史机遇想金融,从支柱产业做金融,从支持各业发展评金融。

大家都知道,广东占全国土地面积不到2%创造了占全国12.5%的财富,经济总量继超过新加坡、香港之后,2007年又超过了台湾。原来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在20年或者较长的时间里赶超亚洲“四小龙”,现在我们已经超过了三只小龙。广东的GDP,2007年达到30674亿元,约占全国24.66亿万元的12.5%,广东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300年走过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历程,经济社会全面进入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这是世界千年史上绝无仅有的。广东保持了30年的连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较快,节能减排也越变越好,这是一个奇迹。

创造这样的奇迹有什么秘密?主要的秘密在于广东抓住了每一次的历史机遇,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产业升级,已经完成的有四轮。第一轮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所进行的从农业产品加工到日用工业品制造的升级,那时候我们讲的“三转一响”就是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那时候江门的蓬波牌收音机卖到全国,甚至还要走后门才买得到,还有健力宝、珠江啤酒也是全国抢着要,那时候物质缺乏,生产什么都赚钱。第二轮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日用工业品到现代家电的升级,包括老的三大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人们初步改善了生活质量。第三轮是进入2000年以来从现代家电到现代高级消费品的升级,包括两大两小,就是汽车、房屋、电脑、手机。第四轮是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向适度重型化和高级化转变,把发展装备制造业、石化、汽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由此,我省产业升级速度加快,产品质量越来越好。随着产业优化升级,广东经济增长呈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到“十五”期末,全省GDP年均递增13.4%,进入“十一五”则加速到每年递增14%以上,2006年增长14.1%,2007年增长14.5%.这全都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第五轮广东产业升级是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到第五轮产业升级就是要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里面龙头就是金融。最近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想,领头的是金融,下来就是现代物流、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金融和经济是互动的,支持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金融。经济发展创造财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资源。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金融,利用金融更好地推进产业升级。

什么是金融?在韦伯斯特词典里,金融的定义是管理货币的科学。我通俗概括为金融是理财活动,或者说是玩钱的,军事是玩命的,金融是玩钱的,简单来讲是理财活动,或者说是经营财富的活动。理财当中有低级理财也有高级理财,低级理财主要是解决资金供应问题,高级理财是要使财富增长,现代金融讲的都是高级理财,要使财富增长。我有两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准备买一套房子,想把原来约100平米的房子换掉,他是怎么理财的?他首先把旧房子卖了,得了60万,他想买一套大一点的,结果买来买去,买了四年,越买越贵,现在就买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了,大概只可以买到60、70平方米的,他就不愿意,把钱搁在那里,房子还没有买到。我另外一个朋友原来也有一套约100平米的房子,底层潮湿,不想住,想卖掉,我说你不要卖,还是“营运”一下好,结果他拿着这个房子作抵押找银行贷给30万的贷款,拿这30万贷款去按揭买房,付了首付买了130平方米的房子,在珠江新城那里买的,现在这个房子市值已经超过了150万了,换了一套大房子以后还有150万的市值在那里,起码赚了100万。两位朋友的理财观念不一样,导致理财的结果也不一样。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常有的。因此,我们拥有财富的时候,一定要懂得金融。克林顿和里根都不是靠总统职业赚钱的,而是因为他们都懂得理财而富裕的。

什么是金融市场?如果我们按照低级理财的理解可把它理解为一个供应资金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金融市场。按照高级理财的理解是指能够加快资金流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的场所和监管手段。

什么是金融产业?我的理解是运用金融资源在支持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价值的产业。金融产业要有市场,要有资源,有买方和卖方。现在我们讲金融产业就要结合我们广东的实际来讲,广东拥有全国七分之一的金融资源,全省的金融资产是67000亿,这是家底。但广东金融大而不强,金融产业地位还比较低。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审视广东金融产业发展的滞后问题

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它以产业为对象,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和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和相应的产业政策。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系和产业布局等。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现在看来产业仍然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泛指国民经济中各种产业部门如工业、服务业、钢铁产业、食品产业等等。产业划分的方法很多,现在常用三种划分法,它是澳大利亚人费歇尔于1935年在他的《物质进步的经济含义》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而对三次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出总结性判断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他指出:“任何国家的经济结构都是在变化的,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主要是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外贸易和技术革新的高速度及其扩散。”美国的产业发展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1884年以前,在国内生产总值和使用的社会劳动力当中,美国的农业部门占了50%以上的比重,这跟我们改革开放前的情况差不多。从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就任首任总统以来的100年间,美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从1884年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部门的这种比例才降到10%以下,工业产值上升到40%以上,服务业上升到45%.进入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和使用劳动力比重逐渐超过了工业,达到50%以上,工业占40%左右,农业仍然保持在不足10%的水平。

广东产业发展的变化规律跟美国非常相象。改革开放以前广东的三次产业结构为30:47:23,那时候跟全国的28:48:24基本相当,到了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改变为6:52:42.接下来第一产业降的比例不会那么大了,但是第二产业的比例会有比较大的降幅,第三产业的比例可能还要往上增长。为什么这样讲?现在广东的第二产业比例占得非常高,占52%,里面的轻重工业的结构也已经达到了39:61.将来原料、燃料、能源、市场会使得二产的空间受挤压。今年一开年我们就发现油不够用、煤不够用,运输紧张。必然要走发展第三产业的路子。第三产业现在是42%,将来可能赶到52%.到这种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才可以真正说明广东经济真正做大做强了。美国和广东经济发展的例子表明:产业发展优化升级的变化趋势是带有普遍规律的。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逐渐强大也是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的,就是:靠发展第二产业做大,靠发展第三产业做强。

4 金融是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世界级巨富就在第三产业中,就在金融之中。

今年3月5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世界财富排行榜,大家都知道股神巴菲特以620亿美元的身价成为了首富,比尔。盖茨已经降到第三了,排在第二位的是墨西哥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但是,真正的富人是不露面的,我为什么把罗斯柴尔德家族摆在这里?就是想告诉大家真正富的是他,为什么是他?因为这个家族已经经营了200年,到2006年的时候有人估计他们家族拥有50万亿美元的资产。他们的神话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就是在伦敦国债市场上的一笔买卖,罗斯柴尔德家族进到金融业务的创始人名字叫梅耶,他的五个儿子都搞金融,其中三儿子内森主管伦敦当地金融业务。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以后,法国和英国就慢慢地打起仗来,最著名的是1815年在比利时滑铁卢打的那一仗,谁赢了谁主宰欧洲。在前方打仗的时候,英国人很聪明,发行了十年期的国债,让老百姓来买,让邻近国家的一些富人来买,筹资打仗去。国债卖出去以后持券人就看打仗的结果了,如果英国人打赢了,这个债券值钱,打输了这个债券就变成垃圾了。事实上是英国人打了胜仗。但当时消息传递很慢。当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间谍一直跟踪在前线,第一时间赶回到伦敦,赶在交易所开市之前报告了情况。在开市的时候,这个家族带头把手里的国债全部抛卖一空,让大家都相信英国打败了,让大家都跟着卖。在大家都卖完的时候,国债价格跌到谷底的时候这个家族又巧妙地全部买入。然后,政府的消息回来了,实际上仗打赢了,国债价格大涨。这个家族不但全部掌握了英国的国债,而且价值上涨了20倍。从此,这个家族就奠定了他们在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一个国家的国债全部给他们垄断,他们进而影响这个国家发行纸币和发行新的债券,控制了国家的金融命脉。因此,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家族。

个人致富离不开金融,一个地区致富也离不开金融。

广东金融发展是滞后了。首先,金融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定位没有确立。我们广东在2007年提出发展金融产业这个理念,并且把它当成一个支柱产业来做,但在2006年以前,我们过于注重防范金融风险,没有将重点转到发展金融产业上。随着广东产业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如何升级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提出来。按照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四化”规定,广东经济有“三化”做得很好,也就是: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和产业结构的高信息化做得都很好。而对另“一化”就做得不够好,就是产业结构的软化做得不好。“软化”是指,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出现“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在所有产业中,伴随着高加工度化的趋势,知识、技术与资本密集程度增高,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大增强,服务等“软”作用日益增强。在广东,产业结构的“软化”做得不好,主要表现在最近十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徘徊在42%的水平,知识、技术与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金融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广东虽然拥有占全国1/7的金融资产,却只创造了占全国不到1/10的金融增加值。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多年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金融对GDP的贡献全国是3.39%,100块钱的GDP有3.39元是来自于金融的贡献,但广东是3.01元,我们是一个金融大省,但是做不到全国的水平。2006年的时候也没有很大的改变。金融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发展也处于落后的位置。金融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2005年全国是8.5%,广东才7%,又低了1.5个百分点,在总量规模上还落后于本省的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物流业,排在第四。还有就是金融与经济的互动作用不强,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互相作用的,我们银行存款的增加,但贷款增加不多,我们上市公司增加,但上市公司的市值不高,还有保险的密度和深度只相当于香港的二十分之一,我们觉得作为一个产业来讲它跟经济的互动作用是非常低的。

从管理会计学考量广东金融产业发展滞后的收益损失

管理会计学是研究经营活动利本量关系,研究成本习性,指引追求贡献毛利率最大化的新兴科学。从这门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广东金融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的收益损失是比较大的。从“贡献毛利随着销售的减少而减少,随着变动成本的增加而减少”这个理论推导出的公式

5 是:贡献毛利=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如果用中观经济学的语言,针对金融产业的运营进行表述,这个公式可以演化为:金融产业贡献毛利=金融各行业营业收入总额-金融各行业变动成本。为简化计算及表述,我们只选取银行业进行考量,上述公式则可简化为:银行业贡献毛利=银行业营业收入总额-银行业变动成本。在这里银行营业收入包括了存款的利息与贷款利息的差额,包括了中间业务收入以及佣金等等。因为当前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很不发达,大概占10%,佣金收入也很小,我们主要还是看它的贷款利息收入。广东银行业存贷比在全国同行中是较低的。2006年,广东银行机构的存款是4.33万亿,贷款余额是2.59万亿,存贷差不到60%,只有5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如果提高一个百分点,我们可以新增贷款430亿,在不计其产出的乘数效应情况下,按广东2001年至2005年平均没投入一亿元贷款创造GDP0.82亿元测算,每年至少可多创造GDP340亿元,相应增加财政收入68亿元;如果到了全国平均水平,提高7个百分点,则可以增加财税收入480亿元,如果达到浙江省83%的水平可以提高存贷比23个百分点,可以多创造财政收入1500亿元。

我们看看浙江,2006年,浙江省银行机构存款余额为25006亿元,银行贷款余额为20758亿元,存贷比是83%。他们做到这样以后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保持在2%以下,浙江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006年才1.39%。浙江的中小企业贷款也做得非常活跃,中小企业已经贷了1.1万亿,2万亿的贷款当中中小企业的贷款就做了1.1万亿,他们通过金融跟经济管理部门联手,把中小企业的资产纳入他们的监管范围,你这个中小企业不能还钱的话就变卖你的资产抵债,因此浙江中小企业的偿还信誉是很好的。因此,从管理会计学来看,我们金融产业发展滞后,收益损失实在是很大。

广东加快速度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

广东金融发展是在冰和火的洗礼当中走过来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险首先把亚太地区的泰国击倒了,泰铢贬值了50%以上,整个亚太地区的股市损失就2万多亿,接着是香港,到了广东的时候,广东把这个风险给挡住了,为全国作出了贡献。但也因此消耗了我们很多的发展时间,消耗了我们很大的财富。回想一下我们的发展三个阶段,实在是非常沉重的。

首先看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式是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由于产品短缺,广东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的金融发展也是粗放型的。伴随着广东率先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规模率先迅速扩大,大量资金流向广东,广东金融规模迅速扩大,1984年,广东贷款总量确立了全国第一的地位,1988年,广东存款总量确立了全国第一的地位。这个阶段金融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供给引导型”特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更多的资金。由于这个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型的金融投放方式互相驱动,导致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较低,资金沉淀较多,坏账、损失较大,埋下了后来广东发生金融风险的种子。

第二个阶段是化解金融风险,建设金融大省的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由于产品剩余,广东经济发展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时期,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大步推进,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改善,粗放的金融经营模式难以为继,长期以来积累的金融风险逐渐暴露,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终引发了广东的金融风险。广国投破产,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等一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停业整顿,广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处置金融风险的工作持续多年,广东也由此被称为金融业“高风险,高收益”的地区。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广东金融工作深刻自省、积极改革的阶段。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目标,2004年6月,省政府建立了新的地方金融工作机制,成立了省金融办,广东省金融办跟上海市金融办是国务院专门批准的两个金融办,其他地方都没有批。到此为止,广东渐渐提出了一个建设金融强省的目标,怎么建设和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大家都没有明确。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还没有取得一个根本性的成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还是处在一种想发展却发展不起来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重要转折与科学发展新阶段,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

6 下的科学发展模式。2007年开始,广东金融产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新阶段。我是2007年1月份被派到这个新岗位的,遇上了这个历史发展机遇。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建国以来一共开了三次金融工作会议),这个会议非常重要,是重要转折的会议。省里面抓住了这个机遇,积极谋划金融发展的重要转折,6月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若干意见》,另一个是《广东建设金融强省“十一五”规划》,由此,广东掀开了全面加快发展金融产业,系统建设金融强省的大幕。

广东发展金融产业迎来了最好的机遇

随着广东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以及国内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产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和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广东发展金融产业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为广东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6年,广东的GDP达到了2.58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提升到八分之一,2007年达到了3.07万亿元。同时,广东的经济结构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加了18%,服务业增长13%,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始加快,这些都为广东建设金融强省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市场动力。

其次,金融改革全面推进,为广东建设金融强省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性条件。去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深化我国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并对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改革将以市场化为取向,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建立以风险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偿付能力监管等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进一步体现对直接融资的支持,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发展。广东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就能在保持金融总量领先优势的同时,稳步提高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争创广东金融发展的新优势。

第三,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为高起点发展金融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加入WTO以后,到2006年底我们加入WTO的五年过度期已经结束,2007年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新时期,承诺的内容都要兑现,因此金融开放进入了一个真正开放的时期。随着CEPA的深入实施,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港澳的金融机构将更为迅速地进入广东金融大市场,带来金融资源、金融人才、金融监管和金融经营先进经验以及各种新的金融理念,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广东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广东金融产业迈上新台阶。

最后,国内兄弟省市争相发展金融产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除了北京、上海之外,追兵还有天津、重庆。上个星期国家批准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现在很多省市都睡醒了,都看到了这篇文章,看懂了这笔买卖,所以金融是非干不可的。金融产业是非发展不可的。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又是一个金融大省,如果你不会干金融,不发展金融产业,我们会深深地对不起这段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一定要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广东要建设金融强省”。我们反复宣传,不断地向领导出主意,领导和同行们都非常支持。首先是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前任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对广东的金融改革高度关注,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与建议。省委、省政府支持建立了各级政府一把手亲自抓金融的工作制度,从县里面到省里面都是政府一把手抓金融。新任省委书记汪洋同志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指示我们要大胆解放思想,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广东还采取了重大的措施来发展金融产业。

一个是激励政策,就是每隔两年对金融企业要进行一次省级的评比和奖励,一个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做得好的给予“创新奖”,发展得又好又快的给予“发展奖”,三年之内一个地方金融保持稳定,不发生风险的给予“和谐奖”,两年共拿一个亿进行重奖。

第二是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前台和后台,形象一点就是餐厅里面点菜吃饭看前台,吃什么菜看厨房。金融机构无论是金融信贷,是资本市场,还是保险市场,柜台服务叫做

7 前台,卖产品是在前台,但是这个产品怎么来的、怎么研发是后台的工作,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就就是前后台的业务分离,而且是加快分离,加快分离有利于他们专注研发,以后谁投入一个新产品谁就会在某个时段领先,使他的业务得到更快的发展。我们在佛山的千灯湖公园旁边划出了2500亩地,吸引大的金融机构在这里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美国的AIG集团已经率先进来,中国人保集团也率先进来,现在有36家在那里谈,将来那里要解决10万人以上的就业,有白领还有金领。在我们前面已有成功的例子,都柏林本来是没有多少金融的,后来它专门做金融后台服务业务,发展成为全世界著名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都柏林金融后台服务增加的GDP已经占其全国GDP的9%,可见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增长点。去年我们一举完成了“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的论证、报批、授权建设、动工和规划等所有的工作,成效很显著,对全省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是重要的支持。

金融产业将成为广东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周高雄 :2007年,广东金融工作与金融产业发展都呈现很好的发展势头。

在金融工作方面,首先,实现了地方金融工作指导思想的三大转变。一是从片面求大求多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发展规模、速度向追求规模、速度与效率相协调的转变;二是从惧怕风险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防范风险向防范风险与注重科学发展并重的转变;三是从把金融仅仅作为投融资工具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融资行为向发展金融产业的实质性转变。这是省领导在大会小会上经常强调的,也是金融工作部门在不同的会议上反复要求的,管理层和金融企业都统一了这个思想。其次,完善了广东金融产业布局的规划。珠三角专注做金融产业,谋求发展,因为珠三角聚集了80%以上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其他地方我们主要是做服务,特别是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还有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的金融分工,深圳是区域金融中心,广州也是区域金融中心,但是要错位发展,深圳主要做资本市场,广州主要做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佛山主要做后台服务,东莞可以成为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试验地。经过初步规划之后得到了各方面的赞成和支持。

在发展金融产业方面,还实现了三大新突破:一个是全省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已经有效地排除。2006年的时候我们还有150家城信社停业整顿,已整顿了8年,8年都没办法退出去,所以风险仍然是风险。2007年,我们花了9个亿把这150家的城信社一家一家按照合乎退出市场标准的要求,逐步地让它们退出市场,排除了最后一个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标志着广东的金融风险得到了有效全面的排除,现在我们可以大胆地讲在广东的金融市场、金融风险只是一些零星之火的风险。比如珠海商业银行的重组,昨天省政府也批准了跟中石油重组的方案。接下来是汕头商业银行和广州商业银行的重组,广州商业银行的重组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希望,就剩下汕头商业银行,那也只是个别现象了,不足为惧,因此以后我们可以比较干净、稳当地转入发展,这是第一个新突破。

第二个新突破是确立了发展金融产业的思想,并且做出了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划,有关内容我刚才已经介绍过了。

第三个新突破是首次实现了金融产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利润都超过1000亿元,一改主要金融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不利局面。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突破。原来我们很多的金融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我去重庆学习考察的时候,一提起这些指标就觉得很难受。最近,上海、安徽、湖南的同志来粤考察,他们对我们的这些变化感慨万千。由此,也使我们稍稍有了一点信心。

给我们信心更重要的还有就是广东的三大金融市场共同繁荣,三大比例都在提高,第一个市场是银行信贷市场,2007年12月末全省的金融机构存款是48955亿,增长了13.16%,这个也难能可贵,因为去年的股市比较火爆,能够保持13.16%的增长是不容易的。贷款余额达到了30617亿,增长了16.56%,贷款的增长比存款的增长还要高,存贷比提升了2.7个百分点,从59.8%提高到62.5%.不要小看这2.7个点,这2.7个点都是用出去的钱。第二个市场是资本市场,2007年末,我们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269家,境外的达到80家,当年新上市公司48家,年初我们的目标是做到30家以上,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经超过了3.2万亿,首次超过了GDP,GDP是30674

8 亿。从境内外股市募集资金超过1000亿,直接融资的比例为20.1%,比上年同时提高了7.6个百分点。一般的规律是银行的信贷存贷比下降,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这是一般规律。由于我们过去落后,所以我们是银行信贷市场的存贷比提高2.7个百分点,同时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也提高了7.6个百分点,这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三个是保险市场,保费首先达到了807亿,增长了33%,大概增长了200多亿,这个市场也开始繁荣。现在很多的境外保险机构包括日本、美国、香港的保险机构最看好的就是我们的保险市场。

由于以上好的变化,根据省统计局统计,2007年,全省实现的金融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221亿元,增长了26.9%,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了4%,比2006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一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这个是非常可喜的。如果再提高一个点我们就达到了5%,“十一五”发展目标就实现了。由于金融业以前长期不受重视,金融业增加值统计还是不完整的,上述数字只有小没有大。我们已经同专家一起做一个课题叫做“金融增加值的意义和统计方法”,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原理和金融学的理论来做,在做的过程当中发现金融业增加值的统计有问题,统计小了,不真实,实际的核算数还要比它大,另外我们统计的方法还有完善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产业的发展对于我们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给予了很大的信心,也昭示了这里面可以努力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同时,我省金融产业快速发展也高度吸引了省内外、国内外一些金融机构和金融专家,他们对广东这个市场看得非常重。比如说去年年底,召开的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省长的顾问给我们出主意,很多专家都谈金融,我算了一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专家给我们发展金融出主意。更重要的是一些大的金融机构纷纷向我们商谈合作的意向,中国人保、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都愿意跟我们合作,最近“两会”期间,广东三位省长和中国人保的总裁等在北京饭店签订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这说明广东的金融市场对外界的吸引力非常大,是一片热土。我们自从高风险的帽子摘掉以后,人家就高看一眼了。

分析一下我们的目标如何实现,我们认为,“十一五”规划也好,“十二五”规划也好,会提前达到。从今年的发展势头来看,我们认为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可望超过5%,可能提前一年达到,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更可能早达到11%以上。到“十二五”的后期,广东的金融总量、金融增加值和保费收入大体上比现在还要翻一番以上,如果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我们就可以毫无疑问地说金融产业是广东的支柱产业。

促进其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金融资源

最后介绍一下金融产业如何促进工业、农业的发展。首先是促进农业的发展,培育农村金融资源。农村地区的金融缺位,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针对农村金融的特点,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文件里面提出要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农村市场金融体系,支持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通盘考虑,提出了金融支持农业发展,保障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措施。

第一,发挥农信社支持“三农”主力军的作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农信社是2005年国家下放给地方管理的,现在有将近6千亿的资产,它的资产总量仅次于工行广东分行,它的特色就是支持“三农”。中央给它的定位是以县区级法人为基础,以支援“三农”为主要任务,主要做农村金融服务。现在农信社改革主要是首先兑现票据。中央给了一块票据兑现的“支票”,即230亿,当满足了中央的改革要求,这230多亿就变成现钱,充实你的资本金,我们99家农信社朝着第一个目标即拿这230亿,拿到之后我们要按照银行监管要求去做,达到标准以后一方面拿到现金,变现,其次是把资产的质量提高,达到一个合格的金融机构水平。这个工作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今年年底大概会完成80%以上,剩下大概11家左右的硬骨头,我们还要花一些力气,促成它改革成功。改革成功之后,广东农村金融这一块我们就大可放心了,因为农村金融这一块股份制银行大鸡不吃小米,因为它在乡镇下面没有机构,农信社改革当中有很多大的金融机构想参与进来,但我们坚持一个方向,就是服务“三农”方向不改变,我们还是有信心把农信社改革好。

第二,我们和中国人保合作,对我们农业的重要产品进行保险,包括农业的灾害和农房的保

9 险都要做。有一个例子,在“两会”期间得到了温总理的高度称赞。去年我们吃肉的时候说肉贵,中央拿出10亿养猪。按照这10亿养猪可能肉还是贵,人保就做了一件大好事,说这个事我们帮你一块儿做,然后人保做了300亿的保险,那么养猪肯定比原来放大了很多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保险对农业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前年粤北发大水,很多的房屋倒塌,每倒塌一栋房子省里面给8千块钱,当地的政府给5千块钱,结果盖起的一套房子比原来还漂亮。但是,若按保险的话我可能就只花几百块钱,你这个农房我买了保险之后倒了就由保险赔,我们就省很多钱。如果财政和金融联合起来的话,就可以做一些更大的事情,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还有一个灾害保险。九江大桥被撞断以后,就由保险公司赔,赔完以后省交通集团觉得当时没有买利润保险真可惜,为什么?因为如果买了利润保险的话,我这个桥断了以后,我修多少年你就应该按每年的利润损失给我们赔。

第三,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以及规范企业行为的作用,支持工业发展。资本市场里广东很有远见,我们的上市企业虽然全国最多,市值也是最大,但是我们的金融资源非常多,我们的企业非常多,上市的积极性还不是很大。广东人办企业我觉得有三种形象,特别是一些民营资本家、民营企业,不想上市。首先他们觉得办企业是养老婆,这个企业是我的,就像我的老婆一样谁也不能动她,因此就不上市;其次办企业像养小猪,养大以后就去卖掉;第三就是办企业像养小孩,是股份制,家长有一份责任,老师有一份责任。省里有26家的大型省级企业,上市的寥寥无几,有的国有企业也是这样,上市的积极性不大。现在我们为什么鼓励上市?实际上从国家利益来考虑的话,在人民币升值下的资本市场我们刚刚开始做这个市场,中国的资产价格比较低,热钱追踪我们的股票、房地产实际上是为了套利,套完利就走,所以来也快、走也快。我们为了保证我们的发展成果为国人所有,必须把资产的市值做大。如果我们好的企业还是以一块钱一股卖给人家,这不是很可惜吗?如果按照市盈率至少也有20左右,最差的也要

5、6左右,这样才算是比较合理的价格。因此我们算资本的价格不能只把物质化的资本拿来算,也要算非物质化的资本。物质化的资本是什么?是资金、设备、原材料、土地,这是物化的资本,但是非物质化的资本还有我们的社会秩序好、市场好,一起构成了我们的发展环境,这也应该算进大资本里面去。我们不能在资本的博弈当中吃大亏,很多理论界专家学者都主张把资本的市值做大。今天,我们的股市下下跌了,开盘的时候是3501点,比最高点市值蒸发了12万亿,惨乎兮。有人看到过了6000点就恐慌,我觉得大可不必。只要我们的经济层面是好的,社会是安定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资本市场应有的发展就不会停。我们利用资本市场有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管理,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之后,任何经营信息都要披露,任何管理都要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法律法规来做,因此就不容易进行一些有猫腻的活动,特别是财务活动,这个企业就处于阳光底下杀毒,这样我们的经济细胞才健康,经济运行就比较安全。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这些。留下一点时间和大家互动,谢谢大家!

主持人:欢迎同学们进行提问。

【现场提问1】 :你的题目是加快金融产业的发展,4月份我校有一个全国性的金融峰会,我想问一下这个峰会讨论的是金融的哪一方面,因为金融业包括保险、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等,你可以具体说一说吗?

主持人:这个会议叫做金融职能的国际研讨会,到时候我们要请周教授参加我们这个会议做指导,但是这个会议怎么开我还不知道,我只是批了钱了,这个会议将在4月份召开。下面请大家就与今天主题有关系的问题提问,希望提的问题简洁明了。

【现场提问2】 :我想问两个问题,您刚才讲到建设金融强省的时候,在保险行业能不能讲一下政府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还有一个问题,你刚才讲到了农村的财产保险,但是这个社会都是以人为本,在农村保险方面还有哪些措施,在产业升级的保险方面有哪些方面的升级?谢谢!

周高雄 :保险是备受关注的一个产业,广东的保险现在发展程度还非常低,无论从深度还是密度来讲都落后于香港大概20倍,也就是说我们做了一份,香港做了20份。现在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寿险,做得比较少的是财险,因此我们要鼓励他们并重发展。政府

10 的鼓励措施主要是提供后台服务,现在进入我们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首当其冲的是保险方面的,因为他们要研发一些符合广东消费者需要的品种,而且符合广东金融市场销售的品种,因此我们提供了后台服务,这是政府一方面的措施。另一方面,我们把保险和资本市场上的企业一视同仁,如果创新做得好的,包括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做得好的就给创新奖,如果它的发展做得好的省政府就给它发展奖,主要是这两个。平时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比如说进入的门槛、进入的方便包括与保监部门的沟通和推荐,我们积极地服务。

第二个问题,农村的保险现在主要做的是农民的医疗保险,农民的医疗保险我们主要是从财政开始的,也就是财政补贴,让农民去合作医疗,现在补到了65块钱,将来还要增加补贴,让他拿这个钱去参保,保证小病不出村,给每个村医1万块钱,作为他的收入保证,平价为农民看病。至于人寿保险方面的工作,现在我们和中国人保的合作里也有农村的合作方案,具体工作怎么做现在还没有细化,下一步我们还是鼓励他们主要是完成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试点工作,我们现在在8个地方进行了试点,包括番禺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险,就是说刚才那个钱补给你了,当地的财政再出一块钱作为保险保费收入的补贴,然后这个补贴就支付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对农民一家一户进行医疗保险,这个试点现在还没有推开,但也是千方百计地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以方便人们看病就医。

【现场提问3】 :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在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和江浙的中小企业还是有差距的,金融怎么样促进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高新企业只有发展起来,我们的金融业才能有更好的支持,也能够培育出更多的大企业。第二,我们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配套产业的发展,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三,深圳、广州、佛山这几个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不同,就必然会产生一个资源的分配问题,这一点是很难做好的,比如我作为一个金融大企业,我是去广州好还是深圳好,这两个地区对我的政策怎样等等,这都是企业所关心的,政府应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周高雄 :中小企业里面你最关心的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个问题浙江做得比较好,我去学习完回来以后,我觉得如果照搬他们的做法可能有些不妥。浙江是500万销售额的企业都能够得到信贷的支持。但是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门槛太低,上马太容易,所以制造满地星星的过程当中也制造了满地的污染,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问题比较大。这种模式长久下去是不行的,作为探讨,我认为中小企业要发展,但是好的中小企业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不好的中小企业如果我们还是鼓励它、支持它发展这是不一定对。不是说我们发展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错了,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我们要更多地去支持那些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即符合我们广东产业升级要求的中小企业,比如节能减排、降耗要有保障,还有就是他们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有比较高的效益,毕竟我们进入了高成本的时代,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成本上来了,如果你没有高效益的话可能就办不下去。现在先在东莞那里做试验,让他们先出台适当的政策,今年我们还要出台政策,着力点是在中小企业上市这上面做更多的文章。就是好的中小企业上市或者上柜台交易,现在上柜台交易天津市请求中央已经批了,我们也争取发展。一般好的中小企业我们则鼓励银行给它提供贷款支持。总体上主要是考虑我们的渠道比较多,不一定像浙江那样重点靠贷款支持。浙江是市里面或者县里面除了银行利息以外还加一个点,补给金融机构,最后金融机构放贷款的时候有一个点的收入放在那里作为准备金,从而可以核销一些坏的债务。我们的贷款不良率较高,这个风险很大,所以我们既要考虑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要考虑我们金融机构的安全,这是一个辩证关系。

第二个问题,关于广州、深圳发展的定位问题,老实说,如果把深圳和广州叠放在一起那是最好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就有了一个广州、一个深圳,我们要尊重历史。掌心掌背都是肉,广州、深圳都是广东的两个重要城市,现在我们是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今后这两个市怎么发展?一个是错位发展,如果是同质竞争必然是两败俱伤,差异化、错位发展就是互补。深圳有一个深交所,深圳的高新产业和上市企业比较多,因此深圳最适合于发展资本市场,包括股票、证券、债券等金融衍生产品。广州是华南经济的枢纽、经济中

11 心,伴随着很大的物流,因此更适合于发展总部经济,包括银行信贷总部、保险总部,因此侧重于做银行信贷和保险。同时,佛山适合搞后台服务.

【现场提问4】 :周主任您好,首先感谢您刚才的演讲,对我们的启发很大。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很关心,我们的校长也很关心。现在加快发展金融产业是一个必然趋势,您觉得作为一位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从什么方面来提升自己从而适应这个趋势?也就是说您对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有什么期望?还有一个小问题,您觉得我们有必要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从而适应这个状况吗?谢谢!

周高雄 :首先,我祝贺学金融的同学们,你们成长在一个好的年代,学对了一个好的专业。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提升自己这个自觉性难能可贵。的确,金融是竞争最激烈的一个行业,因此它的报酬非常高,但是风险也非常大。愿意干这个行业的同学应该有一份勇气的,有一份创劲,因此我觉得第一个需要提升的是对金融产业的创新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因为金融创新比任何产业的创新都要快才行,没有创新精神就赶不上拍,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其次就是要懂专业,我觉得我们书本上学的专业可能跟实际工作需要的东西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还是要关注一下最新的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衍生产品的经营过程,尽可能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的实操概念。第三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功的人一定要有良好的习惯,因此提升是很必要的。我非常支持和鼓励大家,将来广商能够走出更多的金融专家和企业老板。

对于有没有必要考研的问题,见仁见智,实际上学习是无止境的,在国内外都有出了校门以后再读研究生或者再读博士的,现在研究生谋职业可能比本科生好一点,如果我们觉得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不妨一边工作一边考研。我们组织了全省监管机构的28名在职干部到中大去读硕士生,我们也鼓励在职的同志去深造。当然如果你说我现在还不想就业,要好好地磨炼一把,十年磨一剑也好三年磨一剑也好,这些都是因人而异,不一定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我想校长也不会说读研究生一定对或者一定不对,这些都要结合个人的情况来考虑。

【现场提问5】 :我这里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周主任,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实现广东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大的目标,这应该是十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年的大目标,我想问的是下面有没有具体的分步的措施或者具体的目标来保证这个大目标的实现?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想问一下,既然周主任来到我们广商,发展金融业是要有金融业人才来做保障,在这方面吴校长和周主任是不是能够考虑把我们广商有才有德的人才引入金融业,为金融业做一点贡献呢?你们两位是否有考虑呢?

周高雄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为什么我前面讲到那么多领导关注金融,而且也有这么多人谈金融,也就是这个问题刚刚破题。如果讲大道理科学发展这是没错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分支业务的时候需要怎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我们每一个金融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现在分步实施的考虑我们只做到2015年的考虑,我们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逐步地去达到。我们是政府部门,希望大家走得顺一点,不要偏离这个方向,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做。第一步我们完成了一个历史转折,也就是起舵手的作用。现在我们敢做大金融产业,把规划做出来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推动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改革上市,我们鼓励它、支持它走出去。还有要建设地方主力舰,包括我们讲的农信社、商业银行,我们要打造一些地方的金融企业,这个工作我们目前也正在做。这一步,尽量让国内的、省的金融企业抢占有利的地形,抢占足够大的金融市场。第三步是做强,我们要跟一些外国的金融机构互相学习,特别是要打开跟香港合作的大门,粤港深化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金融,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以后就是香港,我们要借助香港这个平台引导我们的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把广东的金融产业打造得更优更好。我们下一步要建立粤港澳乃至是更大地区、更紧密的合作,将广东金融改革发展推上更高的水平。

人才的问题吴校长肯定要考虑了,我的考虑是,广东的人才不如上海的人才多和好,很多企业界的朋友跟我讲到上海办企业,我要什么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当然只要我舍得出高价。但在广东想要的人才有的时候不容易得到,一个是结构问题,一个是数量问题。目前,金融战线

12 上缺乏金融人才,比如说农信社3万多人,其中一半是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穿起西装的时候,我就讲农信社的同志们越来越像金融专家,实际上金融专家是看不出来的,现在很多金融专家越来越像得闲的人。现在人才的更新无论是哪一个金融领域都需要更新,只要你学对了专业,我相信金融系的毕业生就业率肯定不低。

主持人:

老师们、同学们,周主任以“加快发展金融产业是广东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为题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同时也高水平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具体的问题,在讲演中周教授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到管理会计的考量再到广东金融业产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背景、现状分析和未来走向的前瞻性的思考给我们全面地阐述了广东金融产业的情况,非常精彩。周教授的演讲既有真实的数据,也有丰富的图表,还有生动的事例;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有对现状的分析,还有对未来的预测;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实证的分析,还有对策的建议;所以理论、实践、对策做到了非常好的结合。在讲演中周教授强调,首先金融在广东是产业,其次金融应该成为广东的支柱产业,金融产业应该作为推动广东产业升级的一个强有力的动力,这几个命题强化了我们要树立金融的产业意识,阐述了金融的本质、地位和功能,因此周教授的讲演非常精彩。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周教授还给我们的金融专业学子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我们讲了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枢纽、核心和命脉,只有真正地懂得金融,才能全面地把握经济,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认识。在座的同学多数都是学金融学专业的,在从事金融学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广东正在做大做强金融产业,而且要把它繁荣起来,对金融人才有巨大的需求。金融专业是我们广东商学院最早的专业之一,也是我们广东地区办得比较早和比较好的专业,广东省我们的金融学院的综合实力有可能是前三名,这是我的一个判断。我们金融学院的师资基本上实现了博士化,大家在广东商学院从事金融学专业的学习大家一定要热爱这个学校、热爱这个专业,这个专业非常有前途,我们要加快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的改革,培养像我们周主任这样的金融人才,一定会把我们的金融学院做大做强,大家要刻苦地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周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还要向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的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领导和同志们,特别是我们的颜主席、陈主任、黄先生亲临会场指导,颜教授还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词,我们向他们表示感谢!其次我们要感谢今天到场直播和采访的媒体记者同志们,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感谢我们广商人,包括我们的同学、老师、教授参加我们今天的讲坛,聆听了周教授的报告,整个会场秩序井然,氛围很好,也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岭南大讲坛o学术论坛第25期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以上文字根据现场速记整理,如有错漏,敬请原谅!如需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

(编辑:林湄)

稿件来源: 南方网 本网发布时间: 2008-03-27 10:15:32

第6篇:广东省林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重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林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突破林业发展瓶颈、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推动力。为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广东现代林业强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发展规划及国家林业局《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广东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回顾

(一)林业科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生态、民生、文化、创新、和谐等“五个林业”,成功应对了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林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林业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林业科技创新成为了广东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省财政首次设立了省级林业科技专项资金。为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林业科技资源优势,快速提升我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广东现代林业建设的科技支撑水平,经省政府批准,省财政于2008年设立了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这是我省首次设立的林业科技专项资金。从2008年至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开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工业原料林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与效益监测评价、林业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并构建了油茶、乡土树种、珍贵树种等研发团队,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的设立对我省林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林业科技攻关取得重要成果。重点开展了林木良种选育、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木材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收集保存了一批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种质资源,攻克了一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选育出的湿加松优良杂种组合材积生长量比湿地松提高100%~240%,扦插成活率达80%以上;湿加松、高脂马尾松快繁育苗实现了产业化;黎蒴扦插及相思、南洋楹、樟树组培育苗技术取得突破。桉树人工林地力维护技术、南洋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湿加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和土壤管理技术,红锥、黎蒴等乡土阔叶树种菌根苗培育、丰产栽培技术等研究也取得新进展。生态公益林树种选择、配置模式、低效林改造及高效生态林恢复与重建等技术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价研究也全面展开。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应用,摸索出了一套生态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引进的绿僵菌及其配套技术成功消化吸收并应用,配制的绿僵菌复合剂防治桉树苗木白蚁取得良好效果。黎蒴人造板生产、木材保护技术更加成熟。“十一五”期间,共有17项林业科技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4项成果获得梁希科学技术奖;申请林业植物新品种权18个,其中授权5个;42个品种通过省级林木良种审(认)定,其中有13个油茶品种通过审(认)定。

3、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力加强林业科研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公共科技创新和支撑平台建设,促进了全省林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升了我省林业科技创新和示范的能力。广东林业高科技园区重点建立和完善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标本馆等设施,引进了林木专用肥等一批开发项目,园区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建立了一批省级林业科研推广示范基地,省级(东江)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已建成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桉树、相思、湿加松、速生高脂马尾松及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树种试验示范林2050亩,初步建成了集科学研究、科技示范、成果推广、科普教育于一体,全省林业重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与林业优势科技品牌试验示范与展示的创新平台;省级(肇庆北岭山)优良珍贵树种培育试验示范基地已建成檀香、黄花梨、土沉香等八大优良珍贵树种试验示范基地2310亩;广东肇庆大南山现代林业试验示范基地、省高脂马尾松良种繁育基地等建设也已初具规模。省级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建立了东江、韩江、西江、北江流域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及国家林业局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广东沿海防护林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建立和完善了广东林业科技信息网,促进了林业科技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了林业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江门、佛山、东莞等地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区域性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4、林业科技推广示范效果显著。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开展了桉树、相思、南洋楹、湿加松、高脂马尾松等优良品种、无性系及丰产栽培技术等成果的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2009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1个,总投资2100万元,进一步推动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我省自主培育的湿加松良种深受生产单位和群众的欢迎,年繁育优质苗木300万株以上,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8万亩。从周边油茶主产区引进的油茶优良品系在我省的粤北油茶产区也得到进一步推广。利用绿僵菌制剂防治桉树苗木白蚁,应用生物制剂防治松毛虫、竹蝗,松褐天牛诱木剂、引诱剂应用于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森草净防治薇甘菊等均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木材保护技术已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木材防腐产品广泛应用于园林建筑、农用香蕉支撑等方面,为桉树、相思等速生材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博罗、德庆、龙川3个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第一批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省共有41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

5、林业标准质量工作成效明显。进一步加快林业标准的制修订,立项制定广东省地方(林业)标准62项,发布实施46项;我省有关单位还主导或参与了25项林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到2010年底,全省共立项制定广东省地方(林业)标准130多项,发布实施73项,这些标准涵盖了林业基础术语、林木种苗、营造林、木质及非木质林产品、木本花卉、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林业管理等方面,林业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进一步加强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5个国家级、19个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全省共建立8个国家级、43个省级林业标准示范区,示范区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林业工程逐步形成了按标准设计、按标准施工、按标准检查验收的良好局面,促进了林业建设质量与效益的提高。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也进一步加强,广东省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经省质监局批准建立,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在广东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州)”。同时,积极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全省有50个林业类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9个林业类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6、林业科技服务加快推进。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林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和“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组织编印了《广东省城市林业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广东省主要经济林树种栽培技术》、《油茶丰产栽培实用技术》等林业科技书籍和实用技术手册;召开了“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与提高森林质量”、“加快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林分改造工程”、“科技服务林改”等专题研讨会,为广东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组织举办了较大型的学术研讨、交流、科普等活动共100多场(次),组织科技下乡小分队100多支,组织科技人员下乡200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400多期,接受各类技术服务的人员超过2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3万多份,全省掀起了送林业科技下乡的热潮,逐步形成了林业专家深入基层,为林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

7、林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深化省、市级林科院所和区域性林业试验中心改革,林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有关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全省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重点加强了梅州、肇庆等5个市级和揭西、阳春、连平等14个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的科技推广服务条件建设,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8、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推进粤港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林业管理与科技培训、科学考察、合作研究等,粤港互派林业培训、考察、交流团组共45批次,400多人次;特别是为香港渔农署举办了7期农林助理员培训班,培训人员150多人次,取得良好效果;组织开展并圆满完成了“香港森林植物病虫害调查”项目。继续加强国际林业交流与合作,组织林业出国(境)考察、交流、培训、技术引进等团组共75批次、365人次;并争取到了多项引进国外人才、智力项目。对外交流、国际合作、技术和智力引进等项目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我省林业管理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荷兰政府、汇丰银行、日本小渊基金及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等国际援助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我省对外林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林业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薄弱。全省各级林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着科研实验条件落后、实验设备陈旧、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市、县林业科技机构科研试验条件差,试验研究能力比较薄弱。与其它行业相比,林业科研条件建设更是明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是技术储备不足。突出表现为科技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两方面。特别是由于林业科技成果产出的滞后性,导致科技成果的产出速度远远跟不上林业建设的需要,科技储备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随着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科技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困难立地造林、林木生物育种、碳汇造林等领域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低耗增值、清洁生产的产业升级技术亟需提升。

三是科技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近年来,国家和省对我省林业科技的投入虽有较为明显的增加,但投入总量和增长速度远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尤其是省财政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投入上几乎是空白,致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滞后,基层林业科技推广能力薄弱。 四是林业科技人才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而且分布不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仍然缺乏,尤其缺乏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影响了我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

五是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全省21个地级市,只有12个市成立了林业技术推广站;121个县(市、区)中,只有37个县(市、区)成立了林业技术推广站,仅占30%,众多山区市、县或林业重点县还没有成立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也明显存在着队伍不稳定、机制不活、保障不足等问题,科技推广和服务能力薄弱。

二、林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已趋向多元化,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来解决当前林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一)实现林业“双增”目标迫切需要提升森林资源培育和经营管理水平。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全省森林面积比2009年增加6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2亿立方米。目前,我省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森林单位蓄积量低,全省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44.4立方米/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4%、全国平均水平的52%;森林蓄积占有量人均5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蓄积的7.8%,也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55.3%。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刚性需求,必须加强高抗林木新品种选育、森林资源培育、结构优化、多目标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水平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支撑体系,并大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实现“双增”目标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二)实施生态屏障战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攻克生态建设技术瓶颈。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赋予林业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我省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给国土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也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在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攻克困难立地造林等关键技术瓶颈,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实施林业产业振兴战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低碳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我省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产业总产值、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名优品牌数量等均居全国前列,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林业产业集约经营水平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林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重点突破商品林、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定向培育与集约栽培及林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技术体系。

(四)实施增绿惠民战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林地蕴藏的巨大潜力,这为林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强林下经济开发、资源加工利用及其产业化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实用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挖掘林业潜力,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已成为最大程度地实现林地的价值、增加林业科技对农民持续增收贡献率的关键所在;同时,促进城乡建设的绿化、美化、生态化,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城乡森林景观,推动我省森林成为全国林相最好的森林,也都需要林业科技的全方位参与和强有力的支撑服务。

(五)实施固碳抵排战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森林和湿地的碳吸收、碳储存等功能,有效增加森林碳汇,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途径。大力加强碳汇林业科技创新,尽快突破固碳能力强的林木新品种选育、高碳储量森林结构优化、碳汇林定向培育经营等技术,建立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逐步构建碳汇交易平台,将有力地推动碳汇林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广东现代林业强省建设和林业“双增”目标及科学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的科技需求,大力实施科技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争当全国林业科技创新排头兵,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贡献。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高效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较完善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林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使全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推广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标准和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林业标准化和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使我省林业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林业科技创新示范省。

2、主要指标。通过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森林资源培育、林业灾害防控、林产品开发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重点突破30项以上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装配套推广30项以上林业实用技术成果;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70%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制(修)订50项林业技术标准,建立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30个,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做到按标准设计、施工和验收,提高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和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进消化吸收10项以上林业先进技术和新品种,取得20项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及一批发明专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人才队伍。

四、发展重点

(一)加强八大重点领域林业科技攻关。

适应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需要,跟踪国内外林业科技发展前沿和新兴领域,重点结合广东现代林业强省建设的科技需求,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示范,围绕八个重点技术领域,集中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

1、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良种选育。继续加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定向选育优质、高效、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的林木新品种。重点开展珍贵树种、优良乡土树种、木本粮油植物、木本中药材、木本花卉、生物能源树种、林下经济植物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采用高新技术,培育林木、木本花卉新品种,并尽快在珍贵树种、优良乡土树种、油茶等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2、森林资源高效培育技术。重点开展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生物能源林、竹林、经济林等基地建设技术,森林定向培育、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分改造技术等研究;开发高产、高效短周期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推进定向化、集约化、精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主要商品林栽培技术体系,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生产力。

3、林业生态建设技术。以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为核心,重点突破困难立地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森林抚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健康、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等关键技术,培育和筛选出一批抗逆性强的林业生态工程优良植物材料;构建主要类型生态公益林优化栽培模式,使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提高10%以上,加快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进程。

4、民生林业发展技术。围绕林改后的林地经营及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的科技需求,推进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多种经营、林下经济发展相关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林多目标、多途径经营,提高生态林综合效益,促进生态林的高效持续经营;重点加强木本粮油林、木本中药材林经营利用及森林食品开发、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济林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推进林特产、林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城市林业、社区林业、生态廊道、人居风景林等建设技术研究,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5、林业优势产业发展技术。针对人造板、木质家具、木地板、林产化工、木浆造纸、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林业优势产业发展,加强木竹基新产品开发、木材保护与功能性改良、木材及其制品回收再利用、林化产品深加工、林业生物质能开发等研究,突破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增值高效、综合利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林业新产品及产品制造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力。

6、林业灾害防控技术。围绕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台风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持续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外来有害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安全、森林火灾等监测与预警及林业有害生物、台风等自然灾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使林业灾害预警和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7、林业信息技术。加快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构建林业资源基础数据库、森林资源管理系统、林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林业重点工程管理信息平台、林业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推进“3S”技术在森林资源、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及林业灾害防治、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构建广东数字林业平台,促进林业管理数字化,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

8、碳汇林业关键技术。推进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固碳抵排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林业碳汇的增汇、适应机制、计量监测、碳汇林建设及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关键技术,构建高效碳汇林经营模式,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构建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建立碳汇交易平台,有效发挥林业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先导作用。

(二)实施五大林业科技工程。

实施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科技兴林富民、林业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林业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五大林业科技工程,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广东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

1、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工程。加强林业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三大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于一体,国内省级一流的广东林业科技创新基地。进一步完善广东林业高科技园区、省级和区域性的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林业重点实验室、森林生态监测网络、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和资源共享平台。建立10个国家级、省级和区域性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5个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规划建设科技试验示范林5万亩。构建桉树、油茶、竹子、松树、杉木、黎蒴、相思和南洋楹等主要树种科技产业链。根据全省林业发展布局和区域发展实际,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各具特色的林业科技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点)、标准化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场圃、示范村、示范户等构成的覆盖全省的集科研试验、示范、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林业科技创新示范网络。

2、科技兴林富民工程。重点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科技需求的新变化,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实用林业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加快林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提高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和林业生产科技水平。实施林业科技示范、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等行动计划,组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林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发放技术资料,举行科技大篷车、科技集市等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林业技术送到基层林业单位和林农手中,促进林业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推广,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3、林业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工程。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省森林资源和生态监测网络体系,重点建立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红树林等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林业有害生物和碳源、碳库及碳汇等监测站点,构建由森林生态生产力评估体系、森林生态安全预警体系、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森林灾害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等组成的林业科学评价体系,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4、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省、市、县及镇林业科技机构建设,力争将各级林业科研、推广机构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构建一支高效的林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队伍。建立健全以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及中央驻粤林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龙头,以区域性林业试验中心、市县林科所和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以林业科研试验和中试基地为基点,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布局合理、资源优化、设备先进、机制灵活、运行高效,全国一流的林业科研开发体系,使我省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显著提高。重点培育林木遗传改良、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木材加工利用、林业碳汇等优势学科,建立和完善3-5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研究团队;构建人造板、木地板、家具、木浆造纸、木竹产品制造、林产化工、油茶加工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以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为龙头,以市、县林业科技推广站为骨干,以乡镇林业站(林业科技推广站)为基础,适应需求、责任明确、功能配套、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完善的四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建立和完善地级以上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加强林业重点县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原则上林业重点县都应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强化乡镇林业站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职能,稳定和充实林业技术推广队伍,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并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民间组织的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林业科技服务,形成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与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专业性队伍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的新型林业科技推广网络,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推广长效机制。鼓励林业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创建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大户,转化推广科技成果。

加强省、市、县三级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林业重点市、县设立独立的林业科技管理机构;其他市县也要明确专职科技管理人员,理顺管理关系,强化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条件建设,提高科技管理效能,增强统筹协调能力,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基层林业科技工作的全面开展。

5、林业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林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法、生产技术规程及林业生态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下经济发展、森林灾害防控、碳汇林建设与计量监测、森林认证等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健全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广东省林业技术标准体系,以及遍布全省的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和覆盖所有林产品的林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级、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大标准示范和推广实施力度,工程建设做到按标准设计、按标准施工、按标准验收,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理,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州)、广东省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省木材及木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省林木种子检验检测中心的条件建设,强化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提高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推进森林认证工作,促进我省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外向型林业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科技工作的领导。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科技兴林、人才强林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对林业科技工作的领导,要从行动上真正重视和支持林业科技工作,把林业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从制度、措施等方面确保各项科技工作的落实。同时,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多方支持,聚集人力、物力、财力,推动林业科技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切实增加林业科技投入,重点争取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和逐步增加,以保证重大林业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实施的连续性;加大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科技兴林富民、林业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林业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林业科技工程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增加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林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我省林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和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科技,特别是鼓励林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三)继续推进林业科技运行机制和管理创新。

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林业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以政府驱动为主并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资源共享与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协调机制,产学研结合机制,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科技进村入户等长效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项目申报、招投标、专家评审、立项决策、资金安排等全过程的约束机制,完善项目跟踪检查、中期评估、绩效评价、科技信用等制度。逐步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措施等创新,加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构建创新型、服务型单位,促进林业科技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进一步激发内部创新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林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服务于林农、服务于社会。

(四)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林业科研、技术推广和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人才队伍。遴选一批优秀拔尖的科技人才予以重点支持,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或较高声望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加大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订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落实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林业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林业科技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加强林业知识产权保护。

进一步完善林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林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及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林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和林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地位,重点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权、林产品地理标志、生物物种遗传资源及涉林专利等保护,加快我省林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与保护,全面提高林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六)加强林业科技交流合作与宣传普及。

通过引进技术、人才、智力、品种资源等形式,加强与华南地区各省市区、港澳台及国外的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引进技术、品种的消化吸收和集成示范;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国外科研和教学机构开展短期合作研究和进修,提升林业对外科技合作水平;加强在粤中央相关单位、省属及市、县各级林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林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林业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宣传,重点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成就及林业科技成果、林业实用技术的宣传,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增强林业科技显示度,提高林业科技的影响力。

第7篇:江阴农商行:四大科技举措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当前,银行业改革正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已日益显著,在这种“新常态”的经营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既存在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提升信息科技实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持提高竞争力、促进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迎接挑战、提升整体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的必然要求。江阴农商行始终坚持“科技先行”的发展理念,将信息科技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引领作用,为实施转型发展、践行普惠金融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借助科技强化信息安全,打造普惠金融的平安环境。 信息安全是实施普惠金融的基石,是发展的首要前提。我行着眼全局,系统规划,牢牢守住信息安全底线。

一是落实“三道防线”,打造健全高效的组织体系。信息安全一直收到高层领导的重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信息安全问责制和责任制,不断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架构,构筑起“三道防线”,形成了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为事中控制的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部为事前控制第二条防线,内审部门为事后控制的第三条防线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体系。我行“三道防线建设”项目赠荣获2012年省联社科技创新奖。 二是建设“两地三中心”灾备体系,打造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我行2011年投资近1亿建设了现在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机房经专业机构检测达到了A类机房标准。UPS系统、发电机、精密空调、集中监控系统等设施手段配备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的有效结合,实现了X86平台的前置服务器在同城的双活,既解决了该平台热备构建差、切换不灵活、无法实现灾备的缺点,又优化整合系统资源,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约了机房的空间、电力和网络资源,也为建设绿色节能机房带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获得国际认证证书,打造先进实用的管理体系。我行采用强化制度约束和技术手段加固两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获得了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得该项认证证书的法人单位。获得CMMI-ML3国际认证,在项目实施方面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措施,不仅可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还能够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以及标准流程,将管理体系与流程制度化、标准化,提高软件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返工率,提升金融系统上线质量及稳定性。同时,我行组织骨干力量成立课题组,对信息安全管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落地执行与度量》课题成果获得了银监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课题四类成果奖,我行成为江苏省内唯一一家被银监会收录课题并获得此奖项的县级机构。

二、借助科技整合渠道建设,力推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 针对居民金融需求与时俱进、客户消费习惯迁徙变化的新形势,我行借助现代通信技术积极探索银行网点与电子渠道的协同服务,在融合物理网点与虚拟渠道、协调传统业务与加快创新、打通线上与线下上下功夫,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

一是建设助农取款点、综合金融服务站、全民付平台超过130个,有效延伸金融服务触角,使金融辐射实现江阴辖内城乡全覆盖,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我行借记卡持卡人可在就近的村委或商铺中,直接领取社保、农保、失地补贴、尊老金(高龄补贴)、择业补贴、生活保障金等多项政策性补贴,或者可以办理水电等公共缴费业务。

二是大力发展电子渠道,目前已成功上线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且各电子渠道的功能基本上可满足客户查询、转账、理财、缴费等大部分交易需求以及订购机票、预定酒店和银联商圈等增值服务,网上银行还可办理国际业务、代发代扣等对公业务,客户可轻松享受到高效、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2014年我行主要业务电子交易替代率达到51.34%。

三是打造特色统一支付平台,上线了支付宝、银联在线支付两项业务,为客户提供了一条绿色、便捷、安全的网络支付渠道,使客户体验到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特点的互联金融。目前,我行已完成支付宝快捷支付6.0的升级落地,并开通卡密支付、网银支付和跨行支付等网关支付功能;积极发展我行O2O支付业务,与“淘江阴”等本地线上商城洽谈合作,打造手机银行更多便民移动生活服务。

三、借助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提供具有特色的惠民服务。 以老百姓的实际诉求为导向,以市场的需求为立足点,我行借助科技加快银行卡服务创新,为广大持卡人提供独有的惠民服务。

一是独家办理市民卡。江阴市市民卡项目是江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我行是唯一合作银行。江阴市民卡以便民、利民为理念,集劳动保障、公交出行、日常消费、银行业务、政务应用、行业管理、商业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目前江阴市民卡已开卡130多万张。

二是推出农民工卡。目前我行所有银联借记卡包括IC卡都开通了农民工卡特色服务,农民工在打工地将工资收入利用银行卡存入我行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网点柜台提取现金。农民工卡为农民工提供了一条直接延伸到家门口的方便、快捷的取款通道,避免农民工携带现金返乡的各种风险,并节省了取款手续费。

三是开发市民卡医疗自助服务平台。自助医疗服务平台是我行、江阴市人民医院和江阴市市民卡公司联合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该平台主要功能有自助挂号、预约挂号、预约转号、自助缴费和综合查询等,可通过身份证或市民卡在自助机上能够进行自助挂号缴费查询等就医操作,省去排队时间,提高就医效率,实现市民自助完成就医结算的一卡通服务。该系统自2012年10月上线以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和好评。

四、借助科技创新金融产品,营建专属性的利民服务。 我行强化客户需求分析,明确产品市场定位,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针对个人和小微客户,着力营建专属性的金融服务。

一是开发小微信贷管理系统助推小微贷业务开展。针对小微客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行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小微贷业务的支撑,使我行的小微贷产品更贴合客户资金需求,推出更多信用类产品,还款更加灵活,甚至可以定制还款计划,审批快速,从受理申请到发放资金最多只需2个工作日。同时,该系统还能综合分析客户信息,为改进小微贷服务提供参考数据。

二是拓展理财产品深度和广度。我行完成了理财中心事业部制的基础建设,并于2014年9月底上线Comstar前中后台资产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理财业务管理效率。我行将继续完善传统封闭式理财产品,实现分段定价,让大额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实现更高收益;新设类余额宝理财,降低理财准入门槛,新设开放式理财产品,实现活期理财。在满足客户资产安全保值的前提下,将客户利益最大化。

三是提高贵金属产品市场竞争力。新增贵金属手机银行交易渠道,采用的业务模块可支持iOS、Android等主流智能手机系统,使用手机银行下单简便、快捷,且无金额限制,客户足不出户便可购买到心仪的贵金属产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行将继续加大对科技的关注和应用,深化科技和业务的融合,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公众需求开展创新,加快金融理念的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成为普惠金融标杆银行。

(江阴农商行行长

任素惠)

联系人:江阴农商行办公室

卢皎娜

0510-86823402

第8篇:我省开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调研

为更好地掌握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充分发挥金融对江西科技产业的促进作用,人行南昌中心支行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

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一)强化政策指导。人行南昌中心支行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省交行成立科技支行,专司科技型企业的贷款工作。截至三季度末,金融机构对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贷款余额达517.45亿元,当年累计发放贷款486.82亿元;对监测的5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为306.27亿元,当年累计发放贷款243.22亿元。

(二)创新金融产品。省农发行开设了农业科技贷款,用于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省农行针对晶能光电拥有多项专利的特点,采取了专利权质押方式向该企业放贷;省中行利用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拥有的商标权作抵押,向该企业发放贷款。

(三)拓宽融资渠道。近年来全省先后成立了南昌新世纪投资公司等创业投资基金,并引入了凯雷集团等国内外知名风投,有效支持了全省科技企业创业初期的起步与发展。2014年1-11月,正邦科技累计成功发行债务融资工具7亿元;江西电子集团成功发行了2个亿的短期融资券。

二、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授信管理存在缺陷。大多数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企业在创新产品产业化之前难以得到银行信贷资金支持。

(二)风险分担补偿体系仍待完善。企业在创新试点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大,诸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政府部门必须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成本,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调动银行的积极性。

(三)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一批盈利较好、具有江西产业特色和优势的高技术、高成长科技企业由于资本规模较小、盈利不稳定等因素,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取得发展所需的足够资金。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政策支持。深入研究科技担保机制,合理运用担保机制予以支持;针对科技创新贷款风险大的问题,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解决金融部门的后顾之忧。

(二)积极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便利知识产权的流动处置,扩大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的开展;大力发展股权质押融资和中小企业股权信托融资等,探索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

(三)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通过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等手段,充分吸纳各方面的社会资金,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帮助已具备一定实力的科技企业通过发行集合信托、集合债券等途径,获得成长扶助资金。

(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 供稿)

谢茹副省长调研全省科技金融情况

8月15日,科技金融调研座谈会在省科技厅召开,副省长谢茹、省政府副秘书长晏驹腾、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学勤出席会议,省科技金融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部分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就科技金融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了介绍。省科技金融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部分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负责人围绕当前科技金融工作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学勤表示,科技金融作为当前解决科技投入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省规模还是不大,需要深入研究,今后要将该项工作做得更好。

谢茹副省长在讲话中指出,必须充分认识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金融相融合,使科技金融服务于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发展大局。要从增加银行科技贷款、设立科技支行、壮大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科技保险、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面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谢茹强调,要进一步健全科技信贷及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要推进科技担保体系、科技企业信用体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以及科技金融工作对接机制的建设,着力加强政、企、银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省科技厅 供稿)



我省上半年金融形势分析会在昌召开 

吉安高新区入选省“财园信贷通”试点单位

我省上半年金融形势分析会在昌召开

7月16日,上半年全省金融形势分析座谈会在南昌召开,副省长胡幼桃出席并讲话。

会议认为,上半年我省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运行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250.05亿元,比年初增长10.06%,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78个百分点;贷款增速在全国排名第十二,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三。尤其是在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我省金融机构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制度建设、组织创新、总量倾斜、产品与服务创新等方面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服务,努力满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需求,大力推动创新型企业、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加快绿色崛起步伐提供高效金融支持。据统计,今年来近四成新增贷款投入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供稿)

吉安高新区入选省“财园信贷通”试点单位

近日,省政府批准启动了全省“财园信贷通”融资模式,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该融资模式试点园区之一。这将对园区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财园信贷通”融资模式是指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与银行合作,帮助试点工业园区企业申请获得1年期以内、500万元以下流动资金贷款的融资模式。其贷款风险保证金由省财政、试点工业园区按1:1比例筹集保证金,并存入合作银行,作为工业园区内企业贷款风险保证金。同时,企业按照获得贷款额的1%向工业园区管委会缴纳互助保证金,当“财园信贷通”贷款出现代偿时,先从企业缴纳的互助保证金中抵扣代偿。

(吉安市科技创新“六个一”办 供稿)

第9篇:2017广东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第一批)申报指南

附件:

2017广东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第一批)申报指南

一、省属科研机构改革创新领域

为完善全省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省属科研机构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组织开展本专题项目申报。

联系人:史利兵 电

话:83163917 专题一: 省属科研机构稳定支持(专题编号:0701)

(一) 专题背景。

省属科研机构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性、战略性、基础性研究活动与服务职责,建设了许多重大创新平台与科技基础设施,成为引领我省科技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通过财政投入的稳定支持,对于引导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增强科技创新、原始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臵,持续稳定服务于我省社会发展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专题内容。

依据国家、省的科技布局和自身职责定位,自主选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研究和基本科研业务活动,集聚和培养

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科研设施与平台建设,持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三) 申报要求。

每个单位限申报项目1项,围绕本项目内容自主选题,项目实施期限3年。项目经费按3年一次申报,每年申报额度≤批准编制数(人)×1.0(万元),立项后分拨付。

项目申报必须按照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申报要求填写规定格式的申报书、项目可行性报告,并上传省编办批准的单位机构编制文件、《广东省属科研机构三年发展规划(2017-2019)》以及相关证明材料,未按规定提交者,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

(四) 支持方式与强度。

本专题采用事前无偿资助方式。采用因素分配法,按照申报单位编制人数、未来3年发展规划、近3年单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3个权重因素进行资金分配。本专题一次立项,连续滚动支持3年。

专题二: 省属科研机构竞争性支持(专题编号:0702)

(一) 专题背景。

本专题旨在通过竞争择优重点支持省属科研机构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效率。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进一步推动省属科研机构在原始创新、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中的骨干引领与创新支撑作用,为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奠定坚实的

创新基础。

(二) 专题内容。

本专题注重院所综合创新能力建设,重点评估审核申报单位过去三年来(2013-2015年)整体创新绩效水平发展变化情况(包括科研创新活动、承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创新成果产出、科技基础条件与平台、科研人才队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和社会、经济社会效益等进展情况)以及未来两年(2017-2018年)的发展目标与工作计划。各申报单位围绕“综合创新能力建设”,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实际需求自主选题进行申报。所报项目不得与其他专题项目重复申报。

(三) 申报要求。

1.本专题申报单位应为省属科研机构(要求上传省编办批准的单位机构编制文件)。每个单位申报本专题项目不超过1项,项目申报金额为30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为2年。项目立项后合同实施周期内,申报单位不得参加本专题申报。

2.专题负责人原则上是申报单位负责人。

3.专题申报除按照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申报要求填写规定格式的申报书及相关附件外,必须按照指南附件中本专题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认真填写相关内容,并按照要求上传相关证明材料。上述材料为本专题立项评审的重要依据,请各申报单位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确保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专题经费预算与支出范围要符合《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

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

(四) 支持方式与强度。

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

本专题按申报,根据申报单位过去三年来(2013-2015年)整体创新绩效水平和未来两年(2017-2018年)发展目标与计划,进行综合评估审核,择优支持;立项支持强度为每项300万元。

二、软科学研究领域

围绕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全省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新型广东建设等重大决策需求,组织一批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软科学研究项目,为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广东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联系人:陈玲 电

话:020-83163915 第一类、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专题三: 广东科技决策智库建设(专题编号:0703)

(一) 专题内容。

广东科技决策智库以自由申报、择优选择的方式,用三年的时间,建立一批服务重大科技决策的智力支撑团队。通过财政稳定性投入方式,促使智库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科技决策、重大科技改革和社会重大科技发展方向的决策需求等,跟踪最新科技创新动态,2017年拟启动5个领域的智库建设:一是创新驱动战略决策新型智库,包括科技战略规划、创新驱动发展、科技统计

与创新指数分析、区域集聚发展等重大创新决策研究。二是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决策智库,联合省内外自创区研究领域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决策咨询机构以及资深专家等,面向问题、追踪前沿,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撑。三是科技金融智库建设,通过分析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环境,结合广东省科技金融政策、科技金融主体、融资运营模式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设方面的现状、特点,重点对科技金融市场要素如风险投资、科技信贷、科技保险、互联网金融及多层资本市场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广东省科技金融指数监测等。四是广东省创新监测与国际对标研究智库,开展全省科技创新水平监测、市县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监测、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监测、重大科技创新政策跟踪监测与评价、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动态监测与对标研究,形成一批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决策咨询报告,为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科技政策、法规提供建议与决策支撑服务。五是重大科技项目与平台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估智库,对科研项目研发进展开展定量评价,对现有科技政策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为科技决策提供现实和理论支撑。

申报单位可围绕上述领域之一开展研究,形成一批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决策咨询报告,为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科技政策、法规提供建议与决策支撑服务。

(二) 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省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具有软科学研究能力的单位,有一支能胜任重大软科学研究任务、学科及人员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能提供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

(2)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政策研究能力,拥有一定数量可稳定参与智库工作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核心成员。

(3)负责人具有正高级职称,具有丰富的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近5年主持过省级以上软科学重点项目,智库核心团队曾承担过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软科学研究或省科技厅委托的重要决策研究任务。

(4)智库每年必须至少提供20篇可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的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每年至少参与5项以上省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要课题研究与重要材料起草工作。

(5)智库应根据需要主动配合参与省各项软科学重要任务应急研究与重要文稿起草工作。

2.申报材料要求。

除申报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外,申报单位必须提供以下附件材料:(1)单位资质证明(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等)。(2)负责人资质证明(职称、学位等相关资格证书复印件等)。(3)核心成员名单(职称、学位等相关资格证书复印件等),名单经我厅审查备案后,不得自行更改。

(4)研究基础证明材料(与申报项目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立项文件、合同书、验收材料等;以往成果应用采纳证明;各类获奖证书;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正式出版专著的封面与版权页复印件证明材料等)。(5)研究领域的说明(每个申报单位都要确定一个固定的研究领域)。以上附件需作为申报书附件上传至申报系统。

(三) 支持方式、强度。

科技决策智库采取稳定性支持方式,原则上每年每项资助100万元,连续滚动支持三年,共300万元。

第二类、软科学研究项目

(一) 专题内容。

专题四: 软科学重大项目(专题编号:0704) 研究方向(项目名称可自拟):

1. 广东省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研究

研究广东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现状、梳理相关政策体系,提出广东省技术交易市场体系等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政策体系框架。研究制定广东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建设模式、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研究报告和政策文件。

2. 重大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前瞻性研究

探索适合在广东省开展的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包括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府引导下的科研众包平台发展、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政策。

3.粤府2015年 1号文创新政策12条实施效果监测评估研究 通过开展科技政策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构建适应于科技政策评估的程序、方法及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了解和掌握1号文在全省的落地实施情况,并对政策实施产生的效果进行总体评估,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进行总体评估,提出进一步修订完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4.广东省科技、金融、产业、政策四链融合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针对几年来的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进行归纳分析,对出现的各种模式、路径进行科学研究,结合广东省科技金融实施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广东省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方向、思路、路径建议。

专题五: 软科学重点项目(专题编号:0705)

重点支持围绕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科技法规的配套政策制订与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建设等领域开展研究。

研究方向(项目名称可自拟): 1.广东专业镇新时期创新发展研究。

凝练广东专业镇协同创新成功做法与经验,按照规模、产业类别等不同方式,开展专业镇分类管理研究;研究分析广东专业镇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与机制;提出加快推进专业镇协同创新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广东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研究。

深入开展新型研发机构的分类管理体系研究、建立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评价体系;开展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竞争力评价研究和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提质增效对策研究;新型研发机构对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研究等。

3.广东推进侨务引智的路径及对策研究。

深入了解新常态下我省各地市特别是知名侨乡、自贸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侨梦苑等重点区域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团队及其创办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已在我省创新创业发展的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掌握各地市、重点园区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提出我省侨务引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在人才政策、科技扶持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4.广东省创新产品(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政策实施机制及配套激励措施研究。

系统研究国内外开展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激励约束政策、供需信息征集和平台建设、工作流程和重点风险点、政策实施效果等;研究制定符合我省特点的创新产品远期需求识别、供应识别评价方法及工作体系,制定《创新产品与服务评定实施细则》;研究我省远期创新产品(服务)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需求;研究提出相关配套激励措施。

5.政府科技数据资源监测利用及开放共享机制研究。

深入挖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交易数据、新技术新产品、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政府科技数据,对相关数据指标开展监测分析,研究通过大数据平台、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新机制、新模式,打破政府科技数据资源处于长期条块分割、沉睡、冰封的状态,为相关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6.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管理机制研究。

总结现有省科技项目结题验收管理实施细则及终止结题工作规程等验收办法实施情况,结合最新工作实际,提出修订建议。借鉴国内外科技项目验收管理经验,结合我省科技项目的特点,探索我省科技项目验收管理的新机制。重点研究近年来我省科技项目验收管理的做法,挖掘研究现有验收工作数据,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创新验收管理机制,为强化科技项目管理提供决策分析。

7.精准医疗产业跟踪监测研究。

跟踪监测国内外精准医疗产业发展情况及最新动态趋势,对其产业动态、产业技术、产业趋势、产业需求、产业创新能力进行监测跟踪。开展相关产业数据收集、监测、分析。研判广东省推进精准医疗研究及产业化工作的主攻方向, 形成广东省精准医疗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我省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层面推进精准医疗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8.《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修订后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开展地方立法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构建适应于我省地方立法评估的程序、方法及指标体系;通过基础性资料收集、调查问卷设计、开展实证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在全省的贯彻实施情况;对《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合理性、协调性、专业性、成本效益、社会认同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评估立法实施后产生的效果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通过评估,进一步提出相关的补充、修订、完善等意见和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9.实验动物许可管理配套政策研究与制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订实验动物行政许可的核准标准、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等;结合实验动物专业技术性要求,对《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实施作出详细的解释和补充,并对条例开展立法后评估等。

10.珠三角地区与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调创新模式研究。

研究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和创新模式,分析珠三角地区的区位、技术、政策等基础条件,通过与中关村的对比研究,探讨珠三角地区与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调创新和资源共享模式等。围绕广东应急产业等新兴产业,着重从产业技术政策理论和视角,开展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定位与政

策效果跟踪评估等研究,探讨构建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之“广东模式”。

11.科技依法行政规范研究。

梳理广东科技管理内容,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广东科技依法行政的要求,制定科技管理依法行政规范和准则。

专题六: 软科学面上项目(专题编号:0706)

本专题支持对广东科技密切相关问题的自由探索研究,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项目名称自拟,但不得与上述重大、重点项目重复):

1.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科技政策法规研究; 3.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4.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5.科技金融研究; 6.科技民生研究; 7.科技服务管理研究; 8.科技人才与科普研究; 9.科技知识产权研究; 10.军民科技融合研究; 11.科技创新创业理论研究。

专题七: 软科学面上青年博士启动项目(专题编号:0707) 本专题支持研究方向与软科学面上项目一致,面向青年博士

申报。

(二) 研究目标及成果要求。

项目研究应坚持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优先支持有政府决策咨询需求的研究项目,项目完成后必须提供可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的决策咨询报告(重大、重点项目需5000字左右,面上项目需3000字左右)和研究总报告(重大项目不少于10万字,重点项目不少于5万字,面上项目不少于3万字),重大、重点项目可形成专著的优先支持。项目材料应真实、无知识产权争议,研究所引用或提供的数据以最新数据为主,项目成果引用资料与文字查重率不得超过10%。项目通过验收结题后,项目成果应按规定格式入选广东省软科学研究成果库,省科技厅将享有对项目成果的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三) 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条件。

(1)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省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软科学研究机构或具有软科学研究能力的单位,有一支能胜任研究任务、学科及人员结构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能为项目任务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金保障。

(2)重大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雄厚的研究基础,具有丰富的承担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的经验,研究成果曾被省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应用。

(3)联合申报项目的单位,应提供项目合作协议。 2.申报人条件。

(1)项目申报人需熟悉广东省情,具备与项目内容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基础,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良好科研信用。

(2)重大项目负责人应从事相关工作3年以上,近3年有承担过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经验,优先支持具有正高级职称负责人项目;重点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同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位;面上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面上青年博士启动项目负责人截至2015年1月1日,取得博士学位时间应不超过3年,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实施周期要求。

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得超过2年,鼓励提前完成并及时申请验收结题;项目起始时间可根据项目实施具体情况确定。

4.形式审查要求。

(1)本继续实行限项推荐申报, 限项推荐指标根据各单位及全省近3年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立项及验收有关统计情况制定,新增申报推荐单位统一限报1项,其他单位推荐指标请推荐单位管理员登录“广东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查询。项目推荐单位应对申报项目进行认真审查,认真筛选和推荐符合指南申报要求的优秀项目,严格把好申报质量关,用好限项推荐指标。

(2)项目推荐受理后,不符合指南申报要求、重复申报或申

报材料不齐全的,将作为资格审查不合格项目,不予进入评审环节,同时不再受理申报单位对该项目的修正材料或替代申报的其他项目材料。资格审查合格率将作为制定项目推荐单位今后限项推荐指标的重要参考。

5.申报材料要求。

项目实行网上申报,除项目申报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外,附件材料必须包括:(1)单位资质证明(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等);(2)项目负责人资质证明(职称、学位等相关资格证书复印件等)。申报重大、重点项目还必须提供:(3)研究基础证明材料(与申报项目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立项文件、合同书、验收材料等;以往成果应用采纳证明;各类获奖证书;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正式出版专著的封面与版权页复印件证明材料等)。此外,联合申报项目还必须提供:(4)项目合作协议。以上附件需作为申报书附件上传至项目申报系统,纸质材料应按顺序胶装并附目录,均需一式1份。

(四) 支持方式、强度。

1.软科学研究项目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重大、重点项目原则上每个方向支持一个项目。

2.支持额度:软科学重大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为100万元,软科学重点项目专题每项资助额度为40万元。软科学面上项目(含面上青年博士启动项目)专题每项资助额度为10万元。各申报单位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申报金额进行调整,申请经费不得超过拟

资助额度;申请经费小于以上资助额度的,以申报金额为准。

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领域

2017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领域项目将围绕关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领域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在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基础条件与平台建设、科技学术专著等4个专题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项目,建设一批原始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为进一步完善我省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联系人:陈晓 电

话:020-83163887 专题八: 省重点实验室(专题编号:0301)

(一) 专题背景。

省重点实验室是我省原始创新的源泉与重要载体,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围绕我省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它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科学问题,针对性建设省重点实验室,为战略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支撑。

(二) 申报要求。 1.申报实验室基本要求。

省重点实验室需研究方向明确,近、中、远期目标清晰,研究内容与已有省重点实验室不重叠,同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1)实验室负责人:近3年主持过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其中

基础类项目要求项目金额200万以上,研发类项目金额300万以上。

(2)团队构成:固定在职研究人员不少于20人,研究人员和辅助人员比例合理。固定研究团队近3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10项,项目金额1000万元以上。

(3)科研设施:实验室使用场地相对集中,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设备仪器配臵总价值2000万元以上。

(4)以往成果:实验室整体科研水平国内先进,代表性成果国内领先。近3年被SCI、EI、ISTP、ISR收录的论文合计不少于30篇或获得授权专利总数不少于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或者实验室产学研工作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后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5)开放合作:实验室仪器设备提供对外开放服务,实验室应设立开放课题和开放基金,须有实质性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有产学研合作机制。

2.申报单位基本条件。

申报单位为省内注册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不受国家、部委、外省市隶属关系的限制),每个单位限报1项。近3年获得国家基金项目数超过100项的依托单位增加1项,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申报可增加1项。

3.其它有关要求。

申报材料中实验室固定人员不应与已立项的省重点实验室固

定人员重叠,获得奖励、专利、承担项目等材料也不能与已立项的省重点实验室或其它实验室重复使用。

(三) 支持数量与强度。

对2017评估考核优秀、良好的省重点实验室给予稳定支持,每年分别资助150万元/家、100万元/家,连续滚动支持三年,总额450万元和300万元。

新建省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采用竞争评审制,资助强度为每年100万元/家,滚动支持三年,共300万元。

专题九: 省企业重点实验室(专题编号:0302)

(一) 专题背景。

建设省企业重点实验室旨在提高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省企业重点实验的任务是重点解决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研究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进一步促进产业共性技术集成,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 申报要求。

1.申报企业实验室基本要求。

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应依托广东省内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行业骨干企业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1)依托单位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主营业务与企业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属于同一领域,近3年研发投入占年销

售收入比例不低于3%。

(2)依托单位综合科技实力强,内部研发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鼓励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3)拥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

(4)有相对集中的实验用房,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有先进的科研条件和设施,科研仪器总值1000万元以上。

2.申报单位基本条件。

申报单位须为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每个企业限报1项。

(三) 支持数量与强度。

资助新建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采用竞争评审制,资助强度为100万/家。

(四) 支持方式。

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

专题十: 科技基础条件研究和平台建设(专题编号:0303)

(一) 专题背景。

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重点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对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给予稳定支持,增强平台持续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支持科学仪器研究开发、生物种质资源利用、实验动物科学、科技文献资源开发及应用等

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努力提升我省科技基础条件科学研究水平。

(二) 专题内容。

1.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我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省内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

2.科学仪器研究开发。

重点支持在我省现有科学仪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海洋科学领域,开展分析仪器、样品前处理仪器、快速检测普及型仪器、产业专用仪器等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在引进国外技术先进的科学仪器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3.生物种质资源利用研究及平台建设。

围绕种质资源的挖掘、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开展广东省生物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支持国外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引进、驯化及开发利用研究;支持生物资源高效筛选与培养保藏平台建设。

4.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支持实验动物质量标准、检测技术、替代实验方法、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制作与评价体系研究。支持实验动物平台标准化建设,实现国家或国际相关认证标准,有力支撑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相关产业发展。

5.科技文献资源开发及应用研究。

支持科技文献在文献计量分析、专利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支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构建面向广东科技创新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数字资源保存系统,加强开放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打造科技文献集成化、网络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环境,逐步完善全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支持科技期刊进入国际权威数据库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支持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提高我省科技期刊综合水平,培育我省精品科技期刊。

(三) 申报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其它事业单位可申报。

2.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在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网基础上搭建。

(四) 支持数量与强度。

资助科学仪器研究开发项目4-6项,强度为50万元/项;资助实验动物平台标准化建设项目1-2项,强度为100万元/项;其它项目资助强度为10万元/项。

(五) 支持方式。

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 专题十一: 科技学术专著(专题编号:0304)

(一) 专题背景。

科技学术专著是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按照

21

“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资助基础性、公益性科技学术专著的撰写、出版与应用是贯彻国家科技政策和出版方针、推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 专题内容。 1.基础理论著作。

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基础理论方面从事多年系统、深入探索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资料和前人成果,经过分析论证,撰写的具有重大创新性、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系统性理论著作。

2.应用技术著作。

作者将已有的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对取得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总结,撰写的具有较强创新性、能促进产业进步并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实用价值较高的科学著作。

3.其它类别科技学术著作。

其它学术类别的科技学术著作,如发展趋势类、科技管理类、编著类等。

下列情况暂不属于资助范围:1.译著、论文集、再版著作(同一作者撰写的学术著作,从正式出版之日起5年内再次申请相同或相近内容学术著作视为再版学术著作,超过五年且增加了最新研究成果内容的相同或相近题目学术著作视为新书);2.科普读物;3.教科书与工具书。

(三) 申报要求。

申报科技学术专著项目,著作者须完成80%以上或全部书稿

22

后,方可提出申请。著作者一次只允许申请一个项目,在获准资助著作出版之后,方可申请下一个项目。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不能申请。

(四) 支持数量与强度。

资助10项左右,强度为5万元/项。

(五) 支持方式。

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

四、工业高新技术领域

专题十二: 电子信息关键技术(专题编号:0101)

专题内容: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新型显示器件、关键元器件、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专题目标:在相关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中间件或新产品,申请一批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制定一批相关产品备案标准,技术成果推广后有望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支持方式与强度: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支持额度30万元。

专题十三: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专题编号:0102)

专题内容:重点支持智能控制器、精密减速器、高速精密传动装臵、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微纳制造技术、先进激光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专题目标:在相关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中间件

23

或新产品,申请一批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制定一批相关产品备案标准,技术成果推广后有望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支持方式与强度: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支持额度30万元。

专题十四: 新材料关键技术(专题编号:0103)

专题内容:重点支持先进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特种精细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专题目标:在相关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或新工艺,申请一批专利,制定一批相关产品备案标准,技术成果推广后有望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支持方式与强度: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支持额度30万元。

专题十五: 新能源关键技术(专题编号:0104)

专题内容:重点支持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储能等关键技术研究。

专题目标:在相关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申请一批专利,技术成果推广后有望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支持方式与强度: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支持额度30万元。

专题十六: 生物技术关键技术(专题编号:0105)

24

专题内容:重点支持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微生物工程、生物制品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专题目标:在相关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或新工艺,申请一批专利,制定一批相关产品备案标准,技术成果推广后有望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支持方式与强度: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支持额度30万元。

专题十七: 新兴产业发展专题(专题编号:0106) 专题内容:面向我省处于“领跑”或“并跑”阶段的技术跟踪与研究,重点支持无人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技术领域,以及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和服务。

专题目标:针对新兴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找准我省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对接创新管理发展等需求,跟踪最新前沿技术动态,探索推进相关技术领域的战略发展方向、评价方法,及相应的工作体系等。

支持方式与强度: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支持额度80万元。

申报要求:支持省内注册的科研机构、高校、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申报,申报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联系人:郭秀强,020-83163874

25

五、科普创新发展领域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通过支持综合性科普场馆和省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建设,支持学校开展特色科普活动,支持科普作品创作和科技政策宣讲及人才培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和科普事业创新发展。

联系人:夏兴林 电

话:020-83163913

(一) 专题内容。

专题十八: 综合性科普场馆运营奖补(专题编号:0708)

鼓励综合性科普场馆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开展科普展品、展项更新维护、展览更新改造,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承接或组织开展专题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性科普场馆服务社会公众能力。综合评估2015科普场馆开展上述工作的情况,择优对部分综合性科普场馆进行奖励补助。

专题十九: 科技创新政策宣讲及宣讲人员培训(专题编号:0709)

支持省属事业单位、各地市科技局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在全省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讲及宣讲人员培训活动,开发科技政策宣讲课件、简本图解、专题网站(页)、新媒体传播、移动端应用软件、相关音像制品及微信公众号等,提升各级科技管理人员、行

26

业协会、第三方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政策宣讲能力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全面落实。

专题二十: 粤东西北地区科普工作创新发展(专题编号:0710)

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科协发挥科普工作的主导作用,在当地组织开展系列科普进学校、进社区(村)活动,包括建设小型科普基地(站),开展精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如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防灾减灾、科学生产养殖,以及注重食品安全、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推动农业信息化等,促进社会公众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专题二十一: 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条件能力建设(专题编号:0711)

支持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条件建设,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支持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形式多样、有影响力的科普教育活动,加强人才培养和基地更新维护,不断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科普品牌。

专题二十二: 校园科技主题科普活动(专题编号:0712)

支持中小学校组织开展身边科学、健康卫生、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安全应急等各类科技主题活动;支持大专院校的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支持高

27

职院校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开展科技主题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专题二十三: 优秀科普作品创作(专题编号:0713)

支持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与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组成创作团队开展科普图书作品编撰,鼓励出版机构和创作单位联合将科普图书以及国外优秀科普图书翻译引进,对国内外科普信息研究;支持各类机构进行科普影视作品、微电视、微电影制作、科普动漫游戏作品开发、科普教具玩具发明、科普专题网站、移动端应用软件和在线课程开发、科普剧创作表演等。

(二) 目标要求。 1.专题目标。

通过本专题实施,提升科普活动的开展能力和科普活动的社会参与率;培养社会公众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素质,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培养后备力量;有效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思想传播,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创新意识。

2.技术经济指标。

(1)通过综合性科普场馆运营奖补专题实施,综合性科普场馆的年接待能力提升至10万人次以上,举办主题展览次数不少于10场次。

(2)通过科技政策宣讲及宣讲人员培训专项实施,举办巡回宣讲及宣讲人员培训活动不少于10场次;开发制作科技政策宣讲课件、专题网站(页)、移动端应用软件和相关音像制品不少于5个;微信公众号推广粉丝量不少于10万人。

28

(3)通过粤东西北地区科普工作创新发展专题实施,建设5个以上小型科普基地(站),开展不少于10场次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参加人数不少于2000人次。

(4)通过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条件能力建设专题实施,每年接待公众10万人次以上,利用科普橱窗、挂图、多媒体等方式组织开展科普活动60次以上。

(5)通过校园科技主题科普活动专题实施,开展活动不少于50场次,参与人数不少于5万人次。

(6)通过优秀科普作品创作专题实施,完成科普优秀作品不低于5件,获国家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及以上。

(三) 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要求:综合性科普场馆运营奖补专题由地级市以上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综合性科普场馆申报;科技政策宣讲及宣讲人员培训专题由省属事业单位、第三方机构和县(区、市)以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粤东西北地区科普工作创新发展专题由粤东西北地区县(市、区)科技局或科协牵头与相关合作单位联合申报;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条件能力建设专题由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申报;校园科技主题科普活动专题,校园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注册备案的中、小学、大专院校和高职院校申报;优秀科普作品创作专题接受各类法人组织申报。

2.综合性科普场馆运营奖补专题、科技政策宣讲及宣讲人员培训专题、粤东西北地区科普工作创新发展专题、青少年科技教育

29

基地条件能力建设专题,以上每个专题每个单位限报1项。综合性科普场馆展品展项建设专题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条件能力建设专题,每个单位只能选择其中1个专题申报。

3.项目合同期为1~2年。

(四) 支持方式、强度。

1.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

2.各专题项目申报和立项金额分别是:综合性科普场馆运营奖补专题每项50万元;科技政策宣讲及宣讲人员培训专题每项30万元;粤东西北地区科普工作创新发展专题每项20万元;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条件能力建设专题每项20万元;校园科技主题科普活动专题每项20万元;优秀科普作品创作专题每项10万元。

六、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领域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动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培育社会力量开展高质量、专业化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提升科技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设立本专题。

联系人:张燕 电

话:020-83163633

(一) 专题内容。

专题二十四: 科技重大人才工程支撑平台能力建设专题(专题编号:0714)

30

(一) 专题内容。

可选择以下专题内容之一申报:

1.科技重大人才工程支撑机构能力建设(本项目内容采取定向委托方式组织)。围绕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发展帮扶计划)、“广东特支计划”(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培养支持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组织管理工作,重点培育承担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的支撑机构,提升人才工程遴选评审、评估调研、动态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支撑平台能力建设水平,推进国家和省重大人才政策贯彻落实。

2.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围绕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点发展领域,支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或针对移动互联终端建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开展有针对性引进和培育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信息服务,整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等技术来源方或科技园区、投融资、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资源,结合线下对接服务,实现科技人才靶向引才育才信息服务或创新成果定向推送服务,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紧密融合。

(二) 项目目标。

科技重大人才工程支撑机构能力建设项目每年需完成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

31

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专项广东地区遴选推荐,省重大人才工程执行情况动态信息采集与分析以及执行过程管理等,建立可行的建设规划和运行机制,配套专职运营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管理服务,较好地保障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信息平台针对广东高层次人才需求有清晰的技术路线、运营规划和盈利模式,完成后能实现自我运营,拥有国内外科技人才信息覆盖率高、可利用度高、信息准确率达到80%以上。

(三) 申报要求。

科技重大人才工程支撑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定向委托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实施和信息化管理任务的支撑机构执行。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服务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有开展相关工作的专业骨干队伍,具备建设科技人才服务信息平台硬件支撑条件,具有科技人才数据挖掘、分析的技术开发和建设经验,可联合相关单位申报。

(四) 支持方式、强度。 本专题项目实施期不超过2年。

“科技重大人才工程支撑机构能力建设”项目采取定向委托组织方式执行,支持200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每项支持50万。

32

专题二十五: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服务建设专题(专题编号: 0715)

(一) 专题内容。

可选择以下专题内容之一申报:

1.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围绕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点领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体系并开展相关培训。

2.投融资对接和创业成长培训。围绕创新创业人才技术领域、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开展投融资对接集训和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成长训练等活动,提升科技创业人才投融资能力、战略视野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 项目目标。

建立有针对性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每年开展2-3期培训活动,每期组织不少于100人次参加,评估以参与者在培训期间的个人学习成果、企业发展变化及导师意见等形成培训结业报告,作为重要参考。

(三) 申报要求。

1.在广东省内注册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科技园区和社会团体等科技人才服务机构。

2.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项目申报单位应熟悉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和相关产业发展情况,能制定特色鲜明课程设臵和培训内容并提供培训服务。投融资对接和创业成长培训

33

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较高培训整体策划能力,熟悉金融投资业务,拥有资深投资人及导师团资源。

(四) 支持方式、强度。

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项目实施期不超过2年,每项支持50万。

专题二十六: 重点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专题(专题编号: 0716)

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含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或建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的企业,采取全职、柔性方式引进产业急需的、拥有特殊技术专长的外籍工程技术人才。

(一) 专题内容。

可选择以下专题内容之一申报:

1.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鼓励企业重点从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机构引进从事工程开发、技术研发和工程技术开发管理的外籍工程技术研发人才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外籍工程技术人才掌握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和国际化视野等独特优势,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海外人才支撑。

2.企业建立“海外工程师”合作团队。鼓励企业引进外籍工程技术研发人才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与省内工程师等建立合作团队,资助企业建立“海外工程师”合作团队的中方主要技术人员赴国外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带动省内更多工程技术人才成长。

34

(二) 项目目标。

每年从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机构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从事工程开发、技术研发的外籍工程技术研发人才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或为企业培养一批中方技术骨干,与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形成政策衔接与补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与工程管理国际化水平。

(三) 申报要求。

1.面向在广东省内注册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新技术企业(含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或建有市级以上研究平台的企业,采取竞争性立项、事后补助方式支持。

2.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坚持“产业需求、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的原则,引进的“海外工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在国外企业和机构从事工程开发、技术研发和工程技术开发管理、担任主管及以上职务的外籍工程技术研发人才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二)在海外取得行业公认的职业资格,在相关领域的企业或公共服务机构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5年以上,能解决用人单位关键核心技术或产品生产工艺难题的技术人才;

(三)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的退休专家学者。

3.用人企业与引进对象签订全职合同且聘用时间不少于2年(在企业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9个月)的,年薪达到5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两年内可申请一次50万元项目; 短期(在企业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2个月、但不足9个月)来企业服务的柔性引进对

35

象,或年薪不足50万元人民币的全职引进人才,两年内可申请一次20万元项目;对已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珠江人才计划”的专家,或已享受省级财政资助的其他人才项目支持的专家,原则上不得申报。

4.资助企业建立“海外工程师”合作团队的中方主要技术人员原则上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特别优秀的可为本科学历),年薪达到2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两年内可申请一次20万元项目,资助赴国外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

(四) 支持方式、强度。

本专题采用竞争评审制,事后奖励补助方式支持。聘请全职“海外工程师”的企业资助强度50万,聘请短期“海外工程师”的企业或企业建立“海外工程师”合作团队的中方主要技术人员资助强度20万。

七、高新区及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领域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国科发火„2011‟259号)等要求,加快实现全省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

36

升,促进全省孵化育成体系建设。

联系人:钟士岗,020-83163876。

专题二十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治理能力建设(专题编号:0107)

支持范围:支持珠三角国家高新区建设管理决策支撑、学习培训、园区运行与创新发展监测分析等平台;支持高新区建设咨询专家智库;支持高新区开展专业园区、智慧园区或生态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国际化能力建设;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孵化服务平台,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合作和帮扶活动。

实施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的治理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增强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同时,在项目实施期间(不超过2年)还须达到如下目标:

通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研究,形成发展规划、决策咨询报告和调研报告,利用先进技术建立园区管委会管理决策的新平台,或建立了园区运行与创新发展监测分析、学习培训、交流合作等平台,或建立了高新区咨询专家智库,召开专家咨询会,或建立了智慧园区管理系统或园区生态管理体系,或建立了国际技术、人才资源整合平台,或建立了园区产业发展、资源共享平台。

申报要求:

37

1.申报单位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园区管委会及有关单位。

2.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实施内容清晰明确。

3.提交工作推进计划方案。

资助方式与额度:

本专题采用推荐论证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每区支持一项,每个项目资助100万元,申请不足100万的,按实际申请金额资助。

专题二十八: 粤东西北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建设(专题编号:0108)

支持范围:支持粤东西北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或创新型特色园区;支持高新区开展产业集群规划与路径构建、产业或技术联盟的组建;支持高新区建设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平台、技术检验检测平台;支持高新区开展标准的研究制定与推广、国际化水平提升和品牌建设等。

实施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建立国家高新区,提升园区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或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建立了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平台;或技术检验检测平台;或建立对口帮扶的园区、孵化器;或开展了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等。

申报要求:

1.粤东西北地区高新区管委会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园区内

38

有关单位牵头。

2.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实施内容清晰明确。 3.形成完善建设方案,明确各参与单位分工。 资助方式与额度:

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每个项目资助200万元,申请不足200万的,按实际申请金额资助。

联系人:文晓芸,020-83163877。

专题二十九: 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专题编号:0109)

(一) 新增孵化面积建设后补助。

支持内容: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规定的“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财政资金补助制度”,以及落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试行办法》(粤科高字„2015‟37号)规定的“新增孵化面积补助”,扶持孵化器运营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补助范围:2015-2016年期间获得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新增孵化面积补助的孵化器,专项再按不超过市级(含顺德区)补助额的50%给予奖励性后补助。

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要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孵化器运营机构,并在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育成服务平台()完成登记备案。

2.2015-2016获得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新增(包括新建或改扩建)孵化面积补助。

39

3.已经享受省财政新增孵化面积补助的孵化场地,不得重复申请本补助。

材料要求:

除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进行申报时填写的材料外,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新增孵化面积财政补助的申报材料;

2.市级(含顺德区)财政资金补助证明材料;

3.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育成服务平台登记备案号截图。 资助方式与额度:

本专题采用普惠核准制、奖励性后补助方式;每个项目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二) 孵化器运营后补助。

支持内容: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规定的“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财政资金补助制度”,以及落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试行办法》(粤科高字„2015‟37号)规定的“运营评价及后补助”,扶持孵化器运营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补助范围:参加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评价,获评结果为一定等级的孵化器,并获得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财政补助的,专项再按照不超过市级(含顺德区)财政补助额的50%给予

40

奖励性后补助。

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要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孵化器运营机构,并在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育成服务平台()完成登记备案。

2.申报单位参加了2014或2015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评价,珠三角地区孵化器评价结果为A等级,粤东西北地区孵化器评价结果为A、B等级。

3.申报单位获得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孵化器运营财政补助: (1)参加了2014孵化器运营评价的,要求在2015年4月至专项申报截止时间前获得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孵化器运营财政补助;

(2)参加了2015孵化器运营评价的,要求在专项申报截止时间前一年内获得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孵化器运营财政补助。

4.已享受过同一笔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孵化器运营财政补助,不重复给予补助。

材料要求:

除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进行申报时填写的材料外,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孵化器运营财政补助的申报材料;

2.市级(含顺德区)财政资金补助证明材料;

41

3.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育成服务平台登记备案号截图。 资助方式与额度:

本专题采用普惠核准制、奖励性后补助方式;每个项目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 众创空间建设。

支持内容:所支持的众创空间,是指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在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镇、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企业内,以及利用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建设的众创空间。建设的众创空间必须是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可以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建设的众创空间要向专业化、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优先支持:聚焦细分产业领域,强调服务对象、孵化条件和服务内容高度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引进国际先进的创业孵化理念,吸纳、整合和利用国外、港澳台地区的技术、资本和市场等资源,面向港澳台和国外创新创业人才的众创空间;大中型企业或投融资机构创办专业化、市场化众创空间。

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要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众创空间运营机构等,并在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育成服务平台()完成登记

42

备案,要求提供登记备案号截图。

2.已获得过2016年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众创空间建设”专题支持的,不重复支持。

3.众创空间的运营机构可以同时参与本指南“专题

(三)众创空间建设”和“专题

(五)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建设”的申报,如两个项目都达到立项要求,只可立一项(优先支持专题五的项目)。

4.申报单位须建立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建立相应的入驻孵化团队、企业管理和运营制度,具备完善的基本服务设施,至少应拥有场地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固定场所,提供创客工位50个以上。

5.项目实施周期2年。

6.项目完成后,所建众创空间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具备开放与低成本特点,具备多种便利化服务功能。面向创业大众提供相对较低成本的成长环境;能提供办公场地、活动场地、产品展示、观点分享、项目路演等硬件支撑;能提供工商注册、法律法务、金融服务、政策咨询等服务。

(2)体现协同与互助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训练营、大赛等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能提供共同办公环境促进创业者协同进步。

(3)体现多元素融合发展。实现团队与人才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提供创业创新活动

43

所必须的材料、设备和设施服务。

(4)为2000人次以上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等服务,孵化项目团队30个以上,20%以上项目团队获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融资服务。

资助方式与额度:

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每个项目资助50万元,申请不足50万的,按实际申请金额资助。

(四) 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

支持内容:建设面向全省或区域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运营管理人员培训、创业导师及在孵企业服务;或整合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资源、导师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全面实现创新创业的线上或线下运行和孵化,具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和双创成果展示和业务管理功能;或开展面向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的创业教育、投融资培训和投融资对接等活动。

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要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投资机构等。

2.申报单位要求具备相关平台建设的基础,拥有提供相关服务提供的经验和条件。

3.项目实施周期2年。

4.项目完成后,所建平台应达到以下要求(其中一条):

44

(1)要求开展系列政策研究和推广服务,组建超100个会员单位的孵化器或众创空间联盟组织,完成100家以上孵化机构评价诊断服务,开展超200人次专业培训服务。

(2)整合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载体资源800家以上,为超2000家在孵企业提供服务,全面实现全省创新创业的线上运行和线上孵化,有效提高全省实体孵化器的成功率。

(3)开展面向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的创业教育10场以上,直接服务创业项目和企业超1000个(家),开展投融资对接等活动20场以上,为企业直接融资超2亿元。

资助方式与额度:

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每个项目资助200万元,申请不足200万元的,按实际申请金额资助。

(五) 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建设。

支持内容:推动各地围绕当地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打造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真正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加快促进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聚集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强化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能力,建成能够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需求的孵化

45

链条,为科技人才、团队和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一条龙孵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在项目实施期间(不超过3年)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众创空间:基本服务设施完善,建立相应的管理和运营制度,服务团队完善,形成创业导师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拥有场地面积300平方米以上,提供工位50个以上,培育创业项目不少于20个,建立种子投资资金。

2.孵化器:基本服务设施完善,拥有场地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在孵企业20家以上,累计毕业企业5家以上。拥有完善的创业导师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建有完善的专业技术领域的公共平台。

3.加速器:拥有可支配场地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入驻高成长科技企业数量20家以上。配套服务设施齐全,产业服务功能完善,能够为高成长科技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等深层次专业化服务。与孵化器之间形成对接机制,与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4.支撑当地产业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完善的全孵化链条,基本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模式,有效支撑当地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有力推动当地支柱或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申报条件:

1.围绕当地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建设完善孵化链条。

46

2.已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具备较完整合理的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管理机制;具备孵化链条与产业集群的较好互动;具备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的服务规范和标准。

3.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具备相应的孵化服务功能,牵头单位属于孵化机构的,要求省级以上孵化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或省级众创空间建设试点单位。

4.所在地政府重视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建设,已制订扶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载体的相关文件和具体政策措施。

5.优先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建立的全孵化链条。 申报要求:

1.项目名称:广东省(**地市/顺德区**)(**产业**)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

2.项目实施周期3年。

3.申报主体:项目申报采取“1+N”形式,统一以牵头申报单位作单一申报。“1”是牵头申报单位,负主体责任,整体负责孵化链条建设工作开展,应具有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与参与单位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N”为参与单位,包含但不限于孵化链条中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运营机构。允许同时运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单位单独申报本专题。

4.众创空间的运营机构可以同时参与本指南“专题

(三)众创空间建设”和“专题

(五)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建设”的申报,如

47

两个项目都达到立项要求,只可立一项(优先支持专题五的项目)。

5.申报材料:按照附件参考提纲编写《广东省(**地市/顺德区**)(***产业*)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建设方案》以及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进行申报时需填写的材料。

资助方式与额度:

本专题采用竞争性评审制、事前无偿资助方式,每个项目资助300万元,申请不足300万的,按实际申请金额资助。

48

附件1:

广东省(**地市/顺德区**)(***产业*)科技创业

孵化育成链条建设方案(参考提纲)

一、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建设的基础

1.产业基础。指链条建设所围绕的特色产业现状基础; 2.发展优势。

3.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建设的现状。例如申报单位情况,链条内载体、平台、企业、项目和相关服务功能的情况分析;

4.在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中持续孵化成功的案例。

二、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建设内容

1.建设思路。包括链条建设总体思路,以及分别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个方面提出各自建设思路。

2.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的运营及管理模式

例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之间的衔接关系;链条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衔接关系;盈利机制;申报单位之间的合作机制等。

3.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建设主要举措

例如专业集聚、科技金融、技术平台、中介服务、运营创新等。

三、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的建设目标与实施步骤

1、发展目标。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的需求,“众创

49

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接力式孵化与培育阶段目标;链条建设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目标,例如新增产业集群产值、新增投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

2、实施步骤。阐述每年的建设工作安排。 《建设方案》后附:

附件1-1:广东省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申请表 附件1-2:附件材料清单

50

上一篇:rtk测量总结下一篇:长江之歌学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