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简历封面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东北电力大学简历封面

东北电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见成效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路。东北电力大学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组建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它要求高校在培养目标上重新定位。2005年以来,东北电力大学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原则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增设全校性的普通教育选修课“大学就业指导”和“专业创造心理学”;各专业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创业教育的着重点,增加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运行仿真中心及输变电运行训练中心等教学设施的预约开放式运行管理,在完成大学实践性教学,统筹课内外计划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竞赛等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重新优化制定了课外培养方案。

2006年,东北电力大学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培养创新子工程”、“精品课建设予工程”、“教学成果培育与攀峰子工程”、“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教学标兵选拔子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子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子工程”和“教学质量保证子工程”等七个子工程在内的“十一五”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创新工程,同时制定了各子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及配套的奖励机制。2007年,学校对这一工程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学校的“创新教育”机制初步建立。经过近几年的实施落实,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秩序井然,教学成果和质量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实验室被确定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做“伯乐”式教师,建“双师型”队伍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队伍,培养创造性的“双师型”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学校开展“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教学标兵选拔子工程”,一方面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同时,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校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依托在吉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的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T--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近年来,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新增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

以硬件支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学校按照“加强基础、整体优化、资源共享、凸显特色”的思路,对现有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进行了优化整合,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力度。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1个。建成了国内高校唯一拥有66/200kV变电站的“输变电运行训练中心”1个,电厂生产过程模拟与演示实验室1个,电力运行仿真教学中心1个。这些实验室均实行预约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实训等课程实行选课制,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设备保障和师资保障。

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科技实践活动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新教育平台。东北电力大学专门设立学生科研专项经费,鼓励学生科技立项。同时,学校从物质和人力上对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予以保障。以“东北电力大学学生科技创业中心”为平台,聘任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骨干教师为中心的指导教师,支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鼓励学生创新,帮助他们创业。中心自创建以来,已接受学生立项20余项,已有8项科研项目通过了吉林省高校专家和校内专家的鉴定,其中邓斌等三名同学开发研制的“智能型迈克尔逊干涉仪”,具有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校教师积极吸收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提高同学们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特雷”工作室的同学,结合自己专长开发研制的《多功能抢答器》获校首届科技奖评一等奖,并被吉林市公安局、吉林市团委等多家单位使用,受到好评;“挑战者”工作室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为100多家企业建立了网站。

2008年学校制定了“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本科3年级、专科2年级的学生,可以3—4人的团队形式申报立项。立项项目学校将给予200元到1200元的经费资助,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目前,已有197个项目获得学校资助。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实践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启迪并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结合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举办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节能减排竞赛等各类竞赛,学校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工程实用性。在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队员、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造就了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氖围。近三年来,在各类学生科技技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省级一等奖43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56项,位居省属

高校前列。追求卓越的大唐人李琳

王建萍

李琳1988年参加工作,现任安阳发电厂燃料质检部化验室副班长。20年多来,她爱岗敬业、刻苦学习,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先后获得集团公司首届采制化技能竞赛化验专业冠军,并代表集团公司在全国电力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第3名,先后获得“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技能选手”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是河南分公司先进工作者。她带领的燃料化验班荣获2009年度河南省“五一巾帼奖”和“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鉴于她在燃料化验专业卓越的技能和突出的表现,2009年11月,大唐河南分公司专门下文,破格吸纳李琳为主业正式工,成为了分公司破格转工第一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

发电厂燃料成本占到企业成本的70%,因此,燃料化验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作为企业燃料质检部的一员,李琳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为此,多年来她一直坚持以学习来提高自己技术素质。虽然她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年龄也近不惑,她仍然能在全国采制化技能大赛中,和年轻的大学生精英们一比高下。顺利通过包括高等数学等大学课程在内的文化理论考试,并在现场实际操作中出色完成了各项赛事,给考官和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干一行、爱一行,李琳非常热爱自己的岗位。当年,为了能够胜任工作,她以不服输的劲头参加党校工商管理大专函授,自学《采制化技术》、《煤化验技术指导》、《数据处理及质量检验》等多本高等院校的专业书籍。在李琳家,我们可以看到,书柜上摆满了与燃料化验有关的各种书籍,读书学习几乎成为她唯一的业余爱好,就连当年女儿出生,在产假中她也没有放弃过读书。平日里,她喜欢结合本职工作刻苦钻研,并不失时机向专家学者请教。一次,当闻听河南分公司燃管专家到厂检查工作这一消息时,已经下班回到市里的李琳专程打车赶回厂里,在专家休息的宾馆门口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直到专家忙完工作吃完饭回来休息时,李琳才鼓起勇气走上前去请教。专家被眼前这个瘦弱女子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对她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详细解答,直到李琳彻底弄懂。几个小时过去了,答案一个个清晰、问题一个个解决,李琳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随意留心皆学问。李琳不放过任何可能的学习机会,随身常携带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回家后再结合书本仔细琢磨,常常为一个问题钻研到深夜。为更好地提升自己,她利用2007年集团公司在安阳举办培训班的机会,真诚拜国家煤炭检验中心专家李宏图为师,并以其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成为老师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如今,李琳遇到难题时仍会向老师电话请教。严师出高徒,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李琳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质的提高。在河南分公司举办的采制化上岗合格证考试和集团公司第二期技能培训毕业考试中,李琳均获得第一名,并以高出平均分21分的骄人成绩,勇夺集团公司在湖南株洲举办的首届燃料采制化大比武魁首。三大步跨出三个台阶,李琳用刻苦和勤奋一次次地证实着自己、超越着自己。

“她是个要强的姑娘,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总是不断地向高峰攀登”,这是周围的同事对李琳的评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她的带动下,全班掀起了学技术的高潮,为此,燃料化验班多次获得厂“学习型班组”和“先进班组”称号,成为安阳发电厂班组建设的一面旗帜。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电力企业,燃料化验的一个数据出现差错,就可能造成几万或几十万的损失,甚至还可能招来麻烦和官司。为此,作为化验室副班长的李琳,始终对工作做到一丝不苟,20年如一日,认真对待当天的每一次操作。即使下班了,还要再进行一次全面核查,几乎每天都很晚才回家,以至于很难分出时间来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全身心投入换来不俗成绩,因为做到“千万次操作无差错”,李琳成为全班技术带头人。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她还制定了一整套的培训计划和化验质量控制办法,对每一台仪器、每一位化验员的工作做到可控、在控,有效防止出现失误,该办法在厂效能监察组织的燃煤化验结果抽查考核中全面达标。

提起李琳对工作的执着和拼命劲头,大伙忘不了集团公司采制化技能培训班在安阳发电厂举办的日子。每期培训,学员们都要经过严格的理论考试和现场实际操作才能毕业。当时,现场操作部分考试正是在李琳她们班进行。为准备好现场操作技能各个环节考试,她差点累晕过去。期间,她严把设备质量关,在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将每台设备的主要参数、技术指标都进行精心核对、校正并使之符合国标要求。其中,仅一台量热仪的热容量标定就需要几个小时,为此,她吃住不离化验室,数据出来后再做精密度和误差分析,然后再用标样多次跟踪,检查仪器有无系统误差存在,以确保仪器设备准确无误并符合国标相关要求。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李琳还要为培训班校验考试使用的设备,还要备战集团公司的燃料采制化技能竞赛,为此,常常要连续工作到凌晨。在培训班最后的10天时间里,她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化验室。累了,桌子上趴会儿;饿了,吃一口同伴带来的饭菜。考试结束了,李琳往工作台上一趴,就睡着了。她的辛苦没有白费,现场考试得到了所有参加者的赞扬:“安阳电厂的设备使用起来真的很棒!”

玫瑰花开竞技场

带着集团公司采制化大赛第一名的桂冠,李琳代表集团公司参加第六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选拔和培训。这让她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历练,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当接到让她去株洲参加集团公司燃料采制化技能竞赛时,正赶上安阳发电厂1号热电机组试运行的紧张时期。白天,她要化验两台30万千瓦机组的用煤;晚上,要化验热电机组试运用燃油,为此常常忙到夜里很晚才能够回家。启程前往株洲的当天,李琳早上6点起床为女儿开学忙碌,准备早餐、陪女儿到校报到,为孩子收拾停当后,又马不停蹄地回家随手拿了几件换洗衣服,就匆匆赶向火车站。相比提前一、两个月抽出时间进行备赛的选手,李琳可谓仓促上阵。但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她仍然在集团公司114名选手参加的选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成功入选并和其他8名选手一起代表集团公司参加全国大赛。

为全国大赛准备的集中训练期间,李琳和队友们早上一起床就练习实际操作,白天上课学习理论知识,午休和晚上则要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尽管晚自习和考试后已经晚上十点多,她仍要再继续训练到深夜两点多。实际操作是重体力劳动,来回搬动30多公斤重的容器进行掺兑煤、运往破碎机,要求在1小时内完成,1米65的身高、不足105斤重的李琳根本就提不

动。没办法,她就用身体去支撑、用双手去抱,铁容器常常磕碰到肢体,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

更为严峻的考验是两天一次的文化考试。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李琳,每次考试时都是神经紧绷,高等数学、分析化学等科目,都是她从没有接触过的。9名选手中,她的年龄最大、学历最低,和那些年轻刚出大学校门不久的精英们根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年轻队友用半小时就能掌握的理论知识,她却要花上大半夜甚至一整夜的时间才能消化吸收。每次模拟测试考题发下来,她都不敢面对自己的分数,自信心和自尊心被一次一次击垮,压力之大令她几乎崩溃。一天,面对再一次的打击,李琳默默地回到宿舍,静静地关上房门,想起长时间丢在家里马上升中学的女儿,她哭了她想到了退缩甚至放弃。就在这时,集团公司燃料管理的领导和老师给予李琳大力支持和鼓励,细心帮助她克服心理障碍。在大家的鼓励下,倔强的李琳站了起来。特别是当想到参加集训不仅代表个人也是代表企业,不仅是为自己争气,也是为集团争光时,她把考场变成挑战自我的战场,把训练营变成放飞梦想的舞台,克服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最终,在全国大赛中,她顺利通过了包括高等数学等大学课程在内的理论考试,和另外两名选手沉着应战,不负众望,终于夺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获得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技能选手光荣称号。

而今的李琳,已经是河南分公司专家级人物。2010年,她代表分公司到大唐洛阳首阳山电厂和大唐三门峡发电公司检查指导燃料采制化和煤场调研工作,帮助提高两家电厂的燃料管理水平;在许昌龙岗发电公司,她与分公司所属其他电厂的燃料负责人,就规划化验室管理、煤场管理、报表规范化进行研讨,制订了一套完善的化验室工作制度,出台了管理办法,制订了河南分公司燃料管理手册,为实现燃料规范、标准、精细、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在安阳发电厂举办的职工技能竞赛活动中,她作为专家编写了竞赛方案,并精心辅导3名选手参赛,使她们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并都获得安阳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我的成长,得益于集团公司‘尽责尽人才’的大舞台,得益于河南分公司对‘人才强企’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安阳发电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李琳满怀深情地表白,自然流露出作为一名大唐人的自豪感。是啊,在“尽责尽人才”的大唐大舞台上,李琳尽情地挥洒着智慧和汗水,用刻苦和勤奋证实着自己、超越着自己,实现着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梦想。

学无止境。如今的李琳已经将成绩放在身后,一如继往地大踏步前行,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煤化验岗位上不断登攀。荣耀中国乐坛的电力职工海雷

张 琼

看过《狄仁杰前传》这部电视剧的观众,—定非常熟悉那首词作典雅大气、突出人物性格的主题曲《黑白世》。

这首主题曲的词作者就是海雷,一位从宝鸡供电局走向华语乐坛的新锐词人,一名普通的电力职工,因为写词神速、作品优质而被圈内的朋友称为“鬼手词人’。近来,海雷好作频频,在华语乐坛稳步走红,又被流行音乐圈赠予“内地方文山”的称号。

硕果累累赞誉频频

“沧海如澜冰雪消融/云淡风轻浮沉若梦/悲欢肝胆苍天回应/把酒当歌何时醒/是非搏一场举世清宁/敢问世人一生热血为谁涌/暮雨落花笑谈往事任人相诵”

——(《狄仁杰前传》主题曲《黑白世》

海雷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除了为央视大剧《狄仁杰前传》创作主题曲外。为魔幻偶像励志电影《铠甲勇士之帝皇侠》创作的主题曲《光荣之征》,歌词紧扣科幻而又不失时尚。2009年,在唱片类歌曲中,海雷为至上励合、好男儿、Ken T、张政、付丽等团队、艺人创作了很多新歌,《舍不合得》、《甜心》、《光芒》等均出自海雷之手。

海雷用自己的作品赢得了圈内人的赞誉,亚洲著名音乐制作人安栋夸奖海雷是一位敬业而高效的词人。安栋在电话里向记者说:“海雷很刻苦,经常因赶歌词不睡觉,问题一出来当天就可以解决,很适合大型活动的运转,而且还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合作起来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艺术文化交流项目中,安栋会邀海雷进行音乐剧《弘一法师》主题曲的歌词改编。

央视“狄仁杰”系列电视剧总制片人张文玲认为,海雷对作品的理解很到位,表达宏大的影视主题时能准确把握住作品的主题和灵魂,作为一个年轻词人相当难得。2009年,天娱传媒艺人总监司捷与海雷共同为至上励合打造了新专辑。说起与海雷的合作感言,司捷觉得海雷的歌词符合时代特色,且虚心好学,进步的速度很快。近日,海雷为华语乐坛唱作型歌手雷诺儿创作的《最后的天使》排在了百度新歌排行榜前十名。歌手雷诺儿说:“海雷的歌词内容新、有特点,能从普通创作模式中‘跳’出来,这样的歌词会激发歌手的作曲和演唱灵感。”如今的海雷已经成为众多歌坛艺人所渴望合作的新锐词人。

公益创作笔耕不辍

“当你的世界只剩下黑暗/当你渴望着第一顿早餐/当海啸夺去了你的家园/不要怕/让我帮你把美好都复原”

——印度洋海啸赈灾歌曲《爱无国界》

从2005年创作的印度洋海啸赈灾歌曲《爱无国界》开始,海雷一直没有停止公益题材歌曲的创作。如今,海雷已经创作了数十首公益歌曲,有扶贫助学的公益歌曲Ⅸ与你同行》;爱国歌曲《永不熄灭的圣火》、《红心中国》;有抗震救灾的《手牵手、We are family》、《爱的家园》;为奥运助阵的《奥运win win》、《中国队加油》……

2009年,海雷以台湾莫拉克赈灾为题材创作了歌曲《风雨同心》,再次将目光放到公益题材,该歌曲后来由林腾文化群星演唱,温暖人心。海雷告诉记者:“每当想到那些灾难的场面,受苦的人们,头脑中就会有一些温情的词汇跳出来,忍不住地想写。”正是有这样的一种创作激情,鼓舞着海雷关注公益题材。以音乐安慰难民,用歌声激励不幸的同胞共建家园是海雷的心愿。海雷认为,心怀怜悯才会感受到音乐巨大的力量,在公益创作这条路上,海雷将一直走下去。

心系家乡认真做梦

“易碎的是玻璃,那不是自己,给未来开一灌新空气,让阴霾扫地……”

——《麻辣教师》片尾曲《爱自己》

作为宝鸡供电局的一名职工,对单位、对于宝鸡,海雷有自己的热爱方式。2010年海雷的计划在认真干完本职工作之余,专门为电力系统写一首《光明颂》。海雷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首属于电力职工的歌曲,自己作为一名供电局职工,有义务和责任为电力企业和工作职工创作一首歌。另外一个计划是为家乡宝鸡写一首名为《炎帝情》的歌曲,海雷打算在这首歌词中,把宝鸡的人文色彩和民俗风情包括进去,吸引更多人了解宝鸡,喜欢宝

鸡,使其成为了解和宣传宝鸡的一个窗口。

海雷的偶像是方文山和林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成为被大家喜欢的优秀词人。拥有梦想是第一步,认真地实践就会梦想成真。除过歌词创作之外,海雷没有放松对文字功底的历练,业余时间,海雷经常写一些散文发表在空间博客上,今年也有出一本散文集的打算。在他认为文字是掏灵魂的东西,唯有多练多写勤看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创作更优秀的作品。海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身边的年轻人:“有梦多好,努力去实现它,梦想总会成真”。电网物联:挑战还是神话

范运年

物联网其实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就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该名称可已看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的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奥巴马将“新能源”和“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物联网也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无论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还是产业链发展程度,美国都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已经趋于完善的通信互联网络为其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先机。

中国:物联网的春天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1月3日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温总理在无锡中科院物联网研究所参观时,还为中国的物联网研究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感知中国。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温总理又指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物联网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公布了智能电网计划,宣布全面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国家电网公司还提出在物联网发展上的三个阶段:一信息汇聚阶段,二是协同感知阶段,三是泛在聚合阶段。

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的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电力系统实现“物联”也将不再是神话。物联网领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蓝海”。

可以说,相对于智能电网,物联网的概念更加宽泛,更大。在一定意义上,物联网又叫传感网,主要依赖于传感技术以达到的网络化控制,智能电网是物联网的一部分,电力公司通过传感网、物联网等ICT技术,可获取多方面信息,提高电网运行效率,节能减排,实现可靠供电,并对自有设备的安全状况进行掌控。

不是没有难题

虽然物联网产业目前在中国获得各界的热捧,从2009年8月到现在,迅速升温,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谋划布局物联网项目,但这势必带来另一种隐患,那就是:在标准、技术、政策等都不甚清晰的状况下,快速的物联网建设有可能会引发新的信息孤岛。

首先,标准化体系的缺失,是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标准的缺失将大大制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首要先决条件。

其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待突破。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作为国家战略新兴技术,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就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处受制于人。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物联网研究中心,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再次,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发展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以电力行业为例,虽然无线传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也仍然只是一个起步,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还有很大的应用发展空间。有专家认为:“由于电力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中的基础,维持电力安全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任何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安全做保障,安全问题解决不了,谁也不敢用,也不能用。”从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来讲,其中的一系列安全问题还没解决,也没见到成熟的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从某种程度上讲,物联网发展的最大的阻碍可能还是物联网的安全性,加强物联网安全研究,探讨建立物联网安全应用示范,是一项事关物联网应用成败的迫在眉睫的事情。

因此,出台相关的可行性产业扶持政策,是中国物联网产业谋求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金融、交通、能源等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应用领域,政策导向性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政策先行”将是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物联网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物联网拥有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它能使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计算,整合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信息,支持决策和行动;能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从而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也能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因此,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

按电力系统安全监控的要求,作为一项应用型很强的技术,物联网可以全面应用于电力传输的整个系统,从电厂大坝、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

直至用户终端,提高电网调度的智能化和科学决策水平,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传感器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时来已久,而且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常见的有路灯无线控制、远程抄表等,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都可以算做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形式。例如电网企业通过传感网、物联网等技术,及时获取电力负荷等多方面的电力系统运行信息,加强电力负荷预测,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实现可靠供电,采用最经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给终端用户,实现对电能的最优配置与利用,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而发电企业通过各种传感器,远程监测发电机组运行状态,检测烟气脱硫设备运行情况,从而提高设备安全状况的监测能力,加强节能减排力度。

在目前国家确定为未来新增长点的新能源推广上,智能电网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目前新能源,如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大增,但是配套电网建设滞后、调峰电源不足导致可再生能源并网难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如果没有智能电网的话,最后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是非常困难的,智能电网能为新能源顺利接入提供技术保障,国家正在加快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

实际上,智能电网是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已经进入投资规划阶段。国家电网公司将分三个阶段推进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投资将超过1万亿,这将推动物联网在电力设施的应用。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电网物联,也许不再是神话。两代人永远的记忆

何卫东

人生总有几个刻骨铭心的时刻。虽然时光悄悄流逝,如烟无痕,但历史的长河总会沉淀什么。一生之中让人深刻的记忆总有很多,适逢建V40周年华诞之际,回首过往,有些记忆一幕幕浮现脑海,一股股浓浓的情油然而生,沁人心脾、令人难忘。

我和我父亲都是企业的员工,虽为两代人,也不在同一个厂,但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着深切的记忆。特别是作为从车间、从班组成长起来的技术员工来说,技能培训、岗位成才便是这记忆的主题。

父亲10年前已从邢台钢铁集团公司退休,但他还时时惦记着钢厂的发展,常常回到厂区、车间去看一看,他要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忘不了。”他常说。我自1987年进入兴泰发电公司,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二十四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奋斗的时代,正是这二十四年,我用青春的记忆和憧憬,经历了兴泰公司的发展变化。作为一名兴泰培养起来的员工,为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贡献电厂而欣慰。技能兴企,这不论对已年届七旬的父亲,还是不惑之年的我,都已成为我们两代人永远的记忆。

父亲靠自学,成长为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

解放前,家里很穷,父亲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1959年,父亲参了军,成为了一名公安干警,在部队一千就是20年。1979年,父亲脱下戎装,来到了河北省邢台市电解铜厂工作。

1979年,那是一个令人振奋和激动的年代。改革的春风沐浴着神州大地,亿万人民奋发图强,忘我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建设洪流。在部队时,父亲虽然自学了一点文化知识,但要应用到企业岗位还有很大的差距。那时,不仅是我父亲的岗位技能严重缺失,从整体上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方面根本就是重灾区。全国百分之八十的职工没有达到初中程度,更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八十年代初,中央提出全国职工的“双补”方针,全国工人补习文化、学技术活动蔚然成风。父亲的厂子也不例外,没有专门的学习教室,职工们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技术员持一根树枝将知识写在地上,就开始了培训。白天在车间班组学,晚上回到家里练,在15瓦微弱的灯光下一学就到夜里二、三点钟。天道酬勤,经过不懈的努力,父亲很快掌握了许多专业知识,几年后,父亲成了电解铜厂的业务骨干,并在厂里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担任领导以后,他更加注重职工培训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员工岗位成才,为电解铜厂的发展储备了很多人才,也推动了电解铜厂的快速发展。

我的大学梦碎了,但父亲的榜样使我站立起来

1987年,我参加高考,十分之差使我的大学梦破碎。那时的我充满了失落与迷茫。是父亲的言传身教鼓舞了当时困境中的我:父亲走进社会时,小学文化都不到,但他却靠自强、自信与自学,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好军人、工厂的技术骨干、一名好领导。有父亲的榜样,使我很陕走出了低谷,“要做就做一名好工人,用技术为社会服务”,便成为我当时的目标。于是我报考了邢台发电厂,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电力职工。那时厂里正在开展“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龙头、以岗位成才为目标”的岗位培训,“如果说企业的基本建设是为了‘明天’的扩大再生产,职工培训则是为企业‘后天’的发展打造基础”、“职工培训是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永立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功在当今、利在长远”一一厂区里到处是这样鼓舞人心的标语。十八岁,正是心理慢慢趋于成熟的年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有了工作的目标,“学技术、长知识、勇创新”在我年轻的心灵里激荡着。一边投入发电厂的工作学习,一边抓紧时间复习,参加全国函授教育考试,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河北电力职工大学。随后的四年中,更是没有节假日和周末,刻苦学习。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励出。经过四年的努力,我顺利拿到了大专文凭,随即,又报名参加了专升本学习。几年坚持不断的学习,为我成为一名优秀电气检修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6月,通过竞争答辩,我又被聘为公司宣传部厂报编辑,成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

岗位成才,成为记忆里的永恒

在宣传企业文化,弘扬兴泰精神的同时我也深刻感受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兴泰发电公司是一个有着40年历史的老企业,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职工们原有素质总体偏低。进入/计年代,伴随着国家发展对电能的强劲需求,一股春天的气息吹进了电厂兴泰员工培训源源不断地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电厂快速增容扩建,职工素质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电厂经济实力日益增强。1990年,公司投巨资建起1500平米的职工教育培训楼,配有电化教室、计算机房等专门设施;在各分场配备50平方米的培训教室,各班组均设立学习室;建立了钳工、焊工、转动机械找正、电机检修等四个培训基地。由于兴泰公司77%的检修人员具备了“一专多能”的技术技能水平,所以在承揽内、外部检修市场工作中效率大大提高。

如果说企业的基本建设是为了“明天”的扩大再生产,那么,职工培训则是为企业“后天”的发展打造基础,而技能,则是每个企业、每个员工的生命之本。人才强国,民族复兴之路;技能兴企,企业发展之源。今天,

我那年届七旬的父亲精神不减当年,看时代变迁,人企和谐,企业兴旺,为自己能为国家建设,为企业发展做出过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而我,正值中年,在分享着国家繁荣昌盛、企业发展的硕果时,有责任去创造祖国崭新的未来。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新一轮电力改革事业中,用汗水与智慧保障电力能源的可靠供应,在新的征程创造出新的业绩。关注职工心理健康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刘俊卿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更关注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生活工作的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必然会对员工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企业员工容易出现心理紧张、挫折感、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

员工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员工的心理问题也是企业心理问题的核心。员工各种心理问题的总和就成为企业的心理问题,企业存在的心理危机。例如企业裁员、并购以及制度机构的改变都会使员工产生弥散性心理恐慌。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员工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亚健康的心理会引起如疲劳、沮丧、记忆力差等多种消极反应导致员工创造性、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下降,甚至还可能产生各种身体反应。员工的压力、情绪和个人心理问题无疑极大地影响着工作效率,也会影响组织效率,必然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据美国一些研究机构调查:每年因员工心理压抑给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超过500家大公司税后利润的5倍。而在中国,据业内人士估计:职业压力带给企业的损失每年至少在亿元人民币以上。

企业员工心理问题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把员工的心理和个人问题当成是企业本身的问题,看成是企业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员工的心就是企业的魂,企业应做到以人为本,不仅是为员工提供一个工作环境,更是提供一个人文环境。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善于沟通,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使员工轻松愉快地工作,减轻心理负担。这样才能够减少员工对组织的报怨,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促进各部门、各层次员工间的沟通;提高员工士气,改善组织气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在电力企业,创造性地开展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保持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东北电网公司在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公司成立了员工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以帮助员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针对部分员工经常需要倒班以及在户外值班的工作性质,培训师深入基层生产一线进行一对一心理访谈,打消生产一线员工疑虑,建立信任关系。每年新员工人职后,通过心理测试,建立起员工心理档案,把握每位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每位员工的心理特点。

对于新员工存在的压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共性问题,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专门还开设了“压力与情绪管理”、“环境适应心理沙龙”、“团队建设团体训练”等课程,建立了危机快速反应机制,以及从心理发展帮扶机构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同时以财务人员、安监人员、变电运行人员、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等人员业务培训为契机,针对职业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及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学员加深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进而积极主动地到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进行咨询求助,解除了学员内心困挠。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不断拓展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和空间规范化培训措施,开设“员工心理健康辅导网”,通过网络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及心理引导。构建了个体咨询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生物反馈训练室等10个心理辅导室,制定出台了《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员工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员工心理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文件,组建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将7名心理学专业和具备较强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师抽调到员工心理帮扶中心,先后为培训学员开设了《安全心理学》、《客户心理与沟通技巧》、《健康心理知识》、《婚恋、家庭及子女教育》等20多门心理课程,并制作《塑造阳光心态》、《健康心理维护》等近十个远程课件,使心理教育工作步入了个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两年来,通过培训师热情、细心的服务,很多员工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能通过网络或电话主动预约进行咨询。两年来共接待百余名员工进行个体咨询,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10余起,对提升公司干部员工的心理健康品质、改善干部员工的心智模式、打造健康幸福高效的企业员工队伍、创建人文和谐活力的电网企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渭南供电局针对变电运行职工工作生活单调枯燥,特别是近年来运行一线青年职工增多,一线职工的安全压力、思想压力、家庭压力大的情况,通过举办“青年职工生涯规划培训班”,邀请陕西大康心理保健院的心理和职业规划专家进行心理讲座、团体训练和团体咨询,采用国际先进的卡氏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以纸笔测验的团测方式对一线近50余名青年职工进行了测试了解青年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水平。

所谓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教”的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方法,“育”出的是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给予员工的是源源不绝的精神福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注职工身心健康不仅是一条新时期新形势下抓好员工队伍建设的新路子,也是将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推动企业真正走上创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企业怎么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纷踏而至,影响日益显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履加快,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在新的发展形势前,怎样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的决策层优先思考的重大问题。谋而后定,行且坚毅,方能成事。谁能站在战略制高点,把握先机,尽早谋划,率先突破,谁就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胜出,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弄潮儿。面对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明确新的目标定位,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制定新的竞争战略。

《中国企业怎么办》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书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为解决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提供了前沿的理论支撑,而且介绍了许多理念和方法,更给出了丰富的案例佐证。本书对企业战略问题的思考,并不局限于企业微观层面,更上升到产业层面综合考虑。作者将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西门子公司进行了标杆对比,尝试在整体上为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探寻有效的定位。这些对于当前我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向创新趋动、内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启发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书是孟凡辰博士对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经验的观察和借鉴,也是他多年从事战略研究、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更是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开拓和启迪。孟凡辰博士长期在欧洲学习、生活和工作,曾在世界一流的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运作模式和经营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孟凡辰博士一直关注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回到中国从事了近10年企业管理工作,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尤其是近年来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的管理实践,使他对在中国如何进行创新管理获得切实的经验。难能可贵的是,孟博士在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及时地使之上升为理论,并主动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青年学子。使我感到幸运的是,在我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能够聘请他担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孟凡辰教授支持同济大学管理学院教学并指导了许多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现在这些青年才俊活跃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线,他们的才识和能力得到了所在单位的认可和赞赏。因而,本书作为孟凡辰博士长期理论探索、教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的结晶,自然是言之有理、有据、有物、有情。

本书不仅值得企业家、企业高管一读,也值得从事企业和产业战略发展问题研究的专家,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参考。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也将更为丰富多姿,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关于中国企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的著作问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和创新实践。

作者:关晓辉

第2篇:【东北电力大学排名】东北电力大学特色专业-东北电力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东北电力大学排名】东北电力大学特色专业-东北电力大学录取分数

线

东北电力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坐落在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著名旅游城市--吉林省吉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突出“一实两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学校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

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东北电力大学招生网站:

第3篇:东北电力大学校友(部分)

东北电力大学校友总会第三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会长:穆 钢东北电力大学校长1982 年毕业

副会长:李少华东北电力大学副校长1982 年毕业

王禹民国家电监会副主席1978 年毕业于新阳国家电监会首席工程师1970 年毕业王会生国家投资开发公司总裁1982 年毕业朱永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任书辉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栾 军国家电力调度通讯中心主任

李庆林天津电力公司总经理

张启平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陈 峰西北电网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 水东北电监局局长

王 钢东北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自力辽宁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李书东吉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1984

路书军黑龙江省电力公司总经理

寇士清江苏省电力公司总经理

张羡崇四川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 副总经理

王久玲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

曹保钧东北电力设计院院长

迟宝德中南电力设计院院长

陈有安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

倪明江浙江大学副校长

洪源渤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

卢 放华中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房 喜西北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岳占明深圳佳和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

丁广鑫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汪忆新吉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米树华国电集团东北分公司总经理

王彦亮安徽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秘书长:

姜世刚东北电力大学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76 年毕业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4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75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69 年毕业1986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4 年毕业1991 年毕业1982 年毕业

名誉秘书长:

武宗生东北电力大学1970 年毕业

副秘书长:

关晓春国电龙源工程公司总经理1982 年毕业白鸿斌天津军粮城电厂副总工程师1988 年毕业管相忠上海电力学院仿真中心主任1980 年毕业彭永华 重庆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主任1982 年毕业

张 力辽宁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工作部主任1982 年毕业孟冶酊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人事董事部副主任

孙英臣吉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济师

理事 :

牛黎军哈尔滨电业局局长

许传辉齐齐哈尔电业局局长

李兴斌大庆电业局副局长

张泽星牡丹江第二发电厂厂长

赵 黎佳木斯电业局副局长

董国兴鸡西电业局局长

田绍林双鸭山发电公司总经理

王殿福中国华电集团黑龙江公司总经理

苏盛波 哈尔滨第三发电公司总经理

曹立逊长春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毛兴其大唐吉林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爱华丰满发电厂党委书记

王慕文吉林热电厂厂长

杨卫东吉林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魏福会白城供电公司党委副书记

赵洪斌延边供电公司总经理

田 利白山供电公司总经理

张 勇辽源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蔡志斌通化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王恩志东北电监局副局长

隋玉秋东北电网公司总经理工作部主任

陈建明沈阳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葛莉菲大连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振林鞍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杨 勇抚顺供电公司总经理1982 年毕业1975 年毕业1977 年毕业1987 年毕业1977 年毕业1984 年毕业1984 年毕业1984 年毕业1985 年毕业1980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4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3 年毕业1975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76 年毕业1990 年毕业1977 年毕业1986 年毕业1982 年毕业1975 年毕业1977 年毕业1984 年毕业

鲍 利本溪供电公司副总经理1982 年毕业王承恩丹东供电公司党委书记1975 年毕业

金 锋两锦供电公司党委副书记1983 年毕业李锡成营口供电公司副总经理1989 年毕业闵德静辽阳供电公司总经理1978 年毕业张树利阜新供电公司副总经理1989 年毕业吴立峰东电第一工程公司总经理1984 年毕业黄建田朝阳发电厂厂长1978 年毕业周 忠盘锦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付金声沈阳化建公司第一分公司经理

吕建民赤峰电业局局长

张立敏元宝山发电厂党委书记

杨福德通辽电业局副局长

谷俊和通辽发电厂党委书记

郭耀德中国水利电力物资公司党委书记

崔宝林天津杨柳青电厂党委书记

李庚生天津津能投资公司党组书记

严冬生天津陈塘热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于长亮辽宁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慧生中国华电集团宁夏办事处主任

燕海增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德江深圳国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靳洪生珠海市科电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

侯殿祥三亚供电公司总经理

葛新民乌鲁木齐市电业局党委书记

魏兆龙郑州电力专科学校校长

谢长军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

孙佩京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部主任

樊海斌国家开发银行石家庄分行行长

王伟化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副行长

年毕业年毕业1990 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1987 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1986 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年毕业198619561990197519841968198319821983198219861978197619861982198219821982

第4篇:东北电力大学数学协会章程

Mathematical Modeling association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东北电力大学数学协会是东北电力大学校团委的领导下,由本校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隶属于东北电力大学和东北电力大学社团联合会。

第二条: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本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

第三条:数学协会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数学知识。提高各位会员自身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加强他们的应变能力,培养团体精神和拼搏精神,活跃校园学术气氛,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迎接21世纪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挑战。学校数学协会以“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为活动宗旨,以“基于学术、用于生活”为主要目标,以“老师指点、同学互促”为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数学教研组的指导下,开展学校数学类竞赛(建模竞赛、高数竞赛、数独竞赛等),组织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

第二章机构职务设置及其职能

第四条:数学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成员大会,本协会重大决策和经费使用报告必须经会员大会讨论决定通过。

第五条:数学协会内设常委会、主席团、宣传部、组织部、外联部、策划部等职能部门,各部内设部长一名,副主席由部门决定,部内有干事若干。每届任期一年。

(一)常委会职责:常委会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组成,执行全体会员大会所作出的各项决定和方案,管理协会日常事务。

主席职责:

1.对校团委及社团联合会的指示精神进行贯彻实施。定期向团委及社团联合会汇报工作。

2.审定与支持组织机构的工作计划并监督其执行。

3.对各组织机构部门的工作进行评审和考核,对晋升和改派工作干部提名,授权审查不合格的干事,以便协会讨论予以撤消其职务。

4.代表协会参加各种典礼性质的仪式,代表协会参加各种公共活动。

副主席职责:

1.积极配合主席工作,同时对校团委的指示精神进行贯彻实施,定期向协会汇报各部门活动及考勤工作。

2.与主席对各组织机构部门的工作进行评审和考核,对晋升和改派工作的干部提名,授权审查不合格干事,以便讨论予以撤消其职务。

秘书长:

1. 积极配合主席工作,同时代表会员对主席的工作进行监督。

2. 协助社团联合对本协会进行各项的考察工作。

(二)主席团职责:

1. 积极配合主席审定与支持组织机构的工作计划并监督其执行,可代表协会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并保管好本协会的各种资料、书籍、档案文件。

2. 总负责本协会财务管理与预算支出。

3. 筹备协会会议各项议程,拟定协会文件草案。

(三)宣传部职责:

1. 策划各种活动的宣传方案并组织实施。

2. 负责社团举行的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扩大社团影响力

3. 协助社团有关部门做好各种会议及活动的会场布置、宣传标语、会议标题的

书写

4. 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工具,对社

团的各项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

(四)外联部职责:

1. 组织本协会与兄弟院校相关社团组织进行交流,互相促进。

2.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发展本协会,提高协会的声

誉和影响力。

3. 联系活动赞助商,寻找合作商家

4. 进行联谊活动,丰富成员的课余生活和建立更广的社交网

5. 发放校外友人及社团的邀请函

(五)组织部职责:

1.组织协会活动的开展。

2.主持换届选举工作。

3.根据校社团联合会的指示精神,制定组织部工作规划和安排,完成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策划部职责:

1. 拟定本部活动计划及执行方案,负责社团各类活动的策划,活动项目的定位与策划报告的撰写以及组织协调

2. 负责活动场地的组织、策划、实施工作,维持现场的秩序,调动现场的气氛

3. 对每次活动结束后写一份总结报告

(七)秘书处职责:

1. 辅助决策搜集信息提供可行性的方案供选择

2. 协调关系部门人际关系

3. 处理信息文书撰写、制作、处理和档案管理

4. 办理事务督促、检查组织交办批办工作的落实情况

第三章会员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入会条件:凡东北电力大学在校学生,接受协会章程,均可自愿报名入会,成为正式会员,享受会员权利,履行会员义务。协会所有会员一律平等。会内实行民主制原则。

第七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1. 参加本协会的讲座、研讨会等一切活动;

2. 享有知晓社团详细财务状况的权利。

3. 享有本协会内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 在协会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可以推荐参加全国数模竞赛。

5. 享有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发挥自身才能的权利;

6. 享有自由退会的权利,但需写出申请,并交回会员证;

7. 参加本协会的建设。向协会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对协会的工作有监督权。

第八条:会员义务

1. 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本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2. 加强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服从协会的一切活动安排;

3. 承担协会委托的各项任务。

4. 认真学习数模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5. 宣传数模协会,扩大其在学生中的影响,激发大家的热情;

6. 协调好本对内队员的关系,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第九条:会员组队以自由组队和本协会协调组队相结合。三人组成一队,建议跨系组合,以培养会员的团结合作能力。老会员有职责帮助新会员。如果不能自由组队,则由本协会组织部协调组队。

第十条:每一个会员不论职务高低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本协会活动和会议的特殊会员。

第十一条:奖惩

1. 凡违反校纪校规或对本协会声誉造成副面影响的会员,视其情节轻重,协会内部讨论、会员大会通过报社团联合会批准后给予会内警告或开除。

2. 对应该出席会议、活动或工作而三次无故不参加的协会成员,经协会内部讨论通过后按自动退会处理,并报社团联合会备案。

3. 对表现突出的会员,协会给予相应的奖励,并报社团联合会备案。

4. 所有受奖励或处分的会员一律上报社团联合会备案。

第十二条:会员有退出协会的自由。会员退出本协会必须提前一个星期向委员会递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交还会员证并注销会员档案。凡退学、转学或毕业的会员一律不再保留会籍。

第十三条:会内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任一会员,有权发起某项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发起人要制定一份详细的策划书,递交会长由协会审定后授权发起人全权负责组织“特别小组”和执行工作,活动结束后,小组自行解散。

第四章组织制度

第十四条:经费

1. 本协会每年向新会员收取规定的会费,作为本协会的活动经费。

2. 活动经费由办公室负责帐目管理,并坚持合理、定期公布的原则。所有费用收支保持有关单据材料备查,每学年结束前随同工作总结报社团联合会审查。

3. 尽可能地承接外来公司的赞助,获取更多的经费,开展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第十五条:本协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体。本协会的民主集中制是:

1) 会员个人服从协会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体会员服从协会全体会员的决议;

2) 协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于重大问题都要由协会成员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分工和决定,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3) 协会要保证协会干部的活动处于全体会员的监督之下,同时保护一切代表协会和全体会员利益的负责人的威信。

第十六条:协会所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大问题,要进行表决,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如对重大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下次再表决。

第十七条:任何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私自决定问题。如果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作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协会报告,不允许任何人私自独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第十八条:协会宣传工作必须宣传协会的工作及活动,不允许宣传不健康的内容。

第五章发展规划

第十八条:本协会将在校领导及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主要计划如下:

1. 近期目标

第一项:进行有关数学建模知识的咨询活动。

第二项:面向全校招收新会员。

第三项:邀请老师谈数学建模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意义。

第五项:邀请获奖同学谈心得体会(讲座形式)。

第六项:开办数学建模培训班,指导会员数学软件操作。

第七项:举办东北电力大学内数学建模大赛,获奖同学将发给证书和奖金 第八项:选拔优秀同学认真准备并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 远期目标

第一项:在近两至三年内将协会发展成为一个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优秀协会。

第二项:与吉林各高校相关组织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第三项:通过协会不断努力,使我校数学建模水平不断提高。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协会每学年的章程由本学年的负责人修改制定,并在会员大会上征求全体会员意见。

第二十条:本章程解释权归数学建模协会。

第二十一条:协会接受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二条:本章程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东北电力大学社团联合会数学协会(原N维模型协会) 本章程由东北电力大学数学协会(原N维模型协会)现任社团负责人持有 2012年10月修订

第5篇: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召开新生家长会

9月9日和9月10日是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新生报到的日子,100余名大一新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学校报到。他们不仅拿到了学生联系卡,同时也接到了学校的家长会通知。

两天的家长会都在下午4:30开始,分别在三教A座三楼演播大厅和2-6媒体教室举行。这场2010级新生家长会,由艺术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王俊成老师主持,出席本次家长会的有10级铺导员宋丽敏老师、王琪书记和各班班主任以及60余位新生家长们。

家长会上,宋丽敏老师向家长们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介绍了艺术学院的专业前景、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就业去向和学生日常管理等情况,同时也就 网络成瘾、恋爱失足、双学位、就业情况、国家助学贷款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宋老师在讲话中提出,家长们应该多为孩子好好着想,注意与孩子谈心,要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帮助孩子成长。

在之后的互动问答中,院领导和老师们分别与家长们进行了近距离的沟通,让他们对学校放心,对专业放心,对学生放心。

相信2010级新生能在院领导的关怀下,名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自己,为家人,为学校争得荣誉。

第6篇: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附件1:

东北电力大学

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2008—2015)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日

目 录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1

(一)学校简介〃〃〃〃〃〃〃〃〃〃〃〃〃〃〃〃〃〃〃〃〃〃〃〃〃〃〃〃〃〃〃〃 1

(二)建设目标〃〃〃〃〃〃〃〃〃〃〃〃〃〃〃〃〃〃〃〃〃〃〃〃〃〃〃〃〃〃〃〃 4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6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9

(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9

(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规划〃〃〃〃〃〃〃〃15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20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0

(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4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28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1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

(二)建设目标〃〃〃〃〃〃〃〃〃〃〃〃〃〃〃〃〃〃〃〃〃〃〃〃〃〃〃〃〃〃〃〃31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31

1

一、东北电力大学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学校简介

东北电力大学建于1949年,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2005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开始与国内重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2个。

学校现有17个院系、13个研究所。有34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1161人。由我校教师指导并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36人。

学校有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8人。

学校占地面积8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近5年,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439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部。

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合理布局、建设平台‛的原则,优先发展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积极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促进学科布局的不断优化。通过强化建设,使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学科影响日益扩大。在第九次、第十次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连续两次分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1、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方针,

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重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师773人,其中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7人、硕士学位教师397人,获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7.8%。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98人。

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8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4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2、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坚持‚科研强校‛战略,瞄准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0项。

近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及其他科技奖励121项。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其中439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发明专利22项;获软件著作权28项。

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八五‛和‚九五‛期间‚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

3、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程‛,适时修订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设臵,健全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位论文匿名外审等制度,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荣获‚吉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2006年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中,我校是唯一获得‚优秀‛的高校。

近5年,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六级外语通过率达100%;研究生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3篇,被SCI、EI、ISTP收录170余篇;研究生参加的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人次;逾17%的毕业研究生考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校毕业研究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许多毕业生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大型电力企业等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锐、国家电力监管

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陈有安、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那希志、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毕业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地区电力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中80%以上为我校毕业生。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总体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保障。

近5年,校园占地面积由47万平方米增至8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33.7万平方米增至49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和实验室面积由5.96万平方米增至21.05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臵,近5年累计投入9777万元。现有万元以上先进的仪器设备1808台(套),仪器设备总值23916万元;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71种;具有在线使用权的电子数据资源:期刊全文库2种、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种、电子网络书数据库2种、综合性西文全文数据库(EBSCOhost)。

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各办公室、实验室、研究室,为教师、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5、服务地方的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咨询与服务。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能源、钢铁、化工等行业,解决了电力安全、油页岩开发与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6370万元。依托我校科技成果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油页岩电站—桦甸市热电厂,该厂已安全运行12年,总产值9亿元,利税超亿元,安臵就业人员近1000人。吉林汪清龙腾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桦甸北台子干馏炼油厂采用我校提出的干馏工艺和页岩油回收技术,使页岩油回收率提高15%,每年创利税2500万元。对吉林省油页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我校教师为主,或以我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主,在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办、创办了30余家高科技企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被吉林省评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和‚高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6、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使我校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

近5年,学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13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200余人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发表论文500余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400余人次,发表论文2500余篇。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能源、电力科技前沿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10月,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申报授权学科及支撑学科均完成子项目建设,建成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争取2015年前建成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土木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全面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2、具体目标

(1)学术队伍

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实施‚351‛工程,即力争在2015年前,培养3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有较强学术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力争实现全职在校工作院士零的突破。

(2)科学研究

紧密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跟踪能源、电力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在2015年前,新增3-5个省级重点学科;力争承担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800篇以上;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0部以上;发明专利70项以上。

(3)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建设期内,力争使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60人以上,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研究生在中文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数量明显增多。使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生力军。

(4)工作条件

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建设期内,积极争取获批1-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3-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以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充实图书文献资料,满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需要。

(5)服务地方经济

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重点开展能源、电力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更大的贡献。发展壮大学校大学科技园,力争使之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内科技企业超过50家,年创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超过3000万元。

二、东北电力大学申请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保障能源供应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吉林省是能源资源短缺省,现有能源的自给率只有44%。但风能和油页岩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的风能资源800万千瓦,油页岩储量占全国56%。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政府提出:‚我省将按照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要求,优化火电资源,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推动电力行业发展取得突破。2010年,我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116.5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装机容量千万千瓦以上‛。吉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发展能源工业,加快推进油页岩开发利用‛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0%,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目标,这是针对我省能源储量和利用状况所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关系到我省新型工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解决风能、油页岩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与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能源、电力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做保障。

我校是一所具有能源、电力学科优势的高等学校,长期开展火(水)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已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创办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吉林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能源、电力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急需培养大量能源、电力类高层次人才。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会充分发挥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保证电力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工业和重要保障,电力工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大容量、超临界、超(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新特征,使得电力工业的生产、运行与维护日趋复杂,电力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年,我国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给电网造成的危害和全国性的煤电紧张困难,给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更进一步凸显了电力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电力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解决电力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和供需矛盾就显得更加紧迫。

我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特色鲜明,整体优势明显。现有‚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流体机械安全‛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7个。主持承担了国家‚973‛

计划等一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以‚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确保电力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长期以来,我校为电力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还不能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为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及高层次人才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优化区域布局、填补吉林省电气工程博士授权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

根据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的精神,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必须转移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轨道上来。吉林省目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现状是,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6所高校,除延边大学以外,其余全部集中在省会长春市。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和以化工、能源、电力、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与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当前,在吉林省还没有‚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电气工程‛中的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中的二级学科‚热能工程‛两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模式正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36人。我校这2个学科是吉林省同类学科中仅有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将填补这2个学科在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中的空白,对于进一步优化我省的学科结构和区域布局具有特殊意义。

(四)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东北电力大学作为已有60年建校历史、31年硕士生培养和17年博士生联合培养经历的省属重点大学,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了一批特色学科,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已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直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不仅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增加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现有人才学术潜力的发挥。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必将显著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增列东北电力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推动吉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证能源电力安全的需要;是优化博士授予单位的区域布局、填补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也是我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始建于1949年,现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内高校唯一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该学科覆盖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个二级学科是吉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该学科于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2年开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展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001年被确定为‚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首席教授设岗学科,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连续两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1)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共有成员64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占学术队伍总人数的33%。

学术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省教学名师2人。电气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电力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持续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上世纪本学科在大容量发电机组可控硅励磁控制系统、先进无功电源装臵(ASVG)、拒引结合防雷技术、电网继电保护计算机整定计算、异步电动机故障诊断与综合保护等方向的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完成的‚同步电机优化设计的理论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5年,本学科以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电能安全、高效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重点,在商业化运营条件下的电力系统分析、电网安全监测与保护、风力发电和电能高效转换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承担‚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精度评价及模型校正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攻关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企事业合作项目284项,科研经费总额7701余万元。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变压器铁芯及夹件绝缘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运用同步相量测量技术构建电力系统在线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变电站高压开关机构箱温度在线监控系统‛、‚配电台区运行监测

与综合分析系统‛、‚电力系统输电能力分析与决策的研究与应用‛、‚吉林地区电力负荷预报规律性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等5项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65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9篇。

(3)工作条件

本学科实验室总面积10296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124万元。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工程实验室1个。

拥有先进的实验研究平台,包括国内高校唯一的66kV/220kV全电压输变电运行系统、东北地区唯一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系统、模拟风力发电系统,东北地区高校唯一的电力系统广域相量测量系统、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模拟系统、多级电网及变电站运行仿真系统等设施。

配备了功能丰富的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系统,包括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和EMTP,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系统DDRTS,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PSASP,PowerWorld和BPA等仿真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4)教学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722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91人。通过不断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匿名外审制度、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等措施的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报博士授权单位硕士毕业论文随机抽检评审中,电气工程学科的硕士论文质量位居国内同类申报学科前列。

近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电力系统分析》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另有4门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共出版教材16部。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43项。

本学科为国家电力工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一批电力企业人才均为本学科毕业生。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本学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我校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大唐发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发电集团公司等国内大型电力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全国十五所高校中的唯一非教育部属院校。

(5)科技服务

长期以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电力工业、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研制开发的配电管理系统(DMS)、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温度和压力在线监控系统、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电缆温度在线监测装臵、风力发电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等近20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

2、问题和不足

(1)目前本学科尚无博士学位授予权,制约了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学术队伍整体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数量相对较少,部分研究方向上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

(4)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建设目标

努力把‚电气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

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争取在3年内,将电气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和学术水平高的学术队伍;继续巩固在大规模电网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网安全监测与控制等主要研究领域的优势和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电气节能等领域的研究;力争在国家重点项目立项上有新的突破;研究平台建设整体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建设内容

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在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队伍、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中期建设任务(2009年~2015年)

(1)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重点发展领域‚能源‛中的三大优先发展主题‚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和‚工业节能‛,以及吉林省在电力供应保障、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降耗的重要任务,结合本学科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特色,进一步巩固和凝练学科方向,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以下领域上开展研究工作。

1)商业化运营环境下的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主要包括电力市场机制下电力安全与经济问题、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基于WAMS的大规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等。

2)电网安全监测、保护与控制

主要包括高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数字化变电站相关技术等。

3)可再生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风电机组/风电场并网控制技术、风电场接地保护技术、风电场功率预测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储能系统综合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的匹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电气节能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电气驱动能量转换、装备以及集成优化与控制技术、电能质量监控技术、

电网经济运行与节能控制技术、大型工业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电气节能审计方法与评估系统研究等。

(2)围绕学科方向,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紧密围绕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

1)力争在2015年前后,增选全职在校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2)在保持优势学科方向学术队伍整体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非优势学科方向带头人的影响力,力争在3年内培养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4-5人。

3)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提高学术队伍中的博士学位人员比例。

4)围绕本学科方向,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力争在3年内建设3-5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创新团队。

(3)加强研究基地及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结合本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以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为带动,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建设力度,提升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整体水平。

在3年内,力争‚风力发电并网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积极开展研究平台建设,建设期内建成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风电并网模拟控制实验平台、太阳能发电模拟实验平台、电力变流柔性综合控制平台、电力终端能效与节能控制技术研究与测试平台、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平台、基于光信息技术的电力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平台等7个实验研究平台。

(4)系统规划,重点突破,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吉林省经济建设需求,以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重点,力争实现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新突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上有较大提高。在电网安全监控、风电场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等方向上取得2-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的数量有较大增加。

(5)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大应用性项目的研发力度和已有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重点加强‚地区电网线损综合管理与分析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分析系统‛、‚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电能质量监控系统‛、‚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温度和压力在线监控系统‛、‚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电缆温度在线监测装臵‛、‚大型变压器自适应冷却与控制系统‛、‚变压器铁心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等项目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本学科的科技服务能力。

(6)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1)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去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攻读学位。 2)邀请本学科院士及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

3)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力争在3年内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2-3次。

近期建设任务(2009年2月~2010年10月)

本学科的近期建设任务主要通过三个子项目的立项建设完成。 子项目1:商业化运营环境下的大规模电网运行分析与控制研究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6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220万元,共计28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以‚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建设为重点,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努力开展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基于广域量测系统的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网输电能力、电力系统安全性评估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预期成效:

1)建设完成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实验平台;

2)‚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验收通过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2~3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

子项目2:电气设备监测与节能新技术研究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40万元,共计17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本项目以‚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电力系统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分析、保护与节能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和变电站运行操作防误闭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电网无功电压调控理论与分析、新型动态无功调控技术、大功率有源电力滤波器等装臵的研制与推广,和电气节能审计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预期成效:

1)扩建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试验室,使本实验室能够实现1000V以下电力变流装臵的物理实验;扩建电力电子系统仿真和数字信号处理研究室;增建交流电机调速控制实验平台;

2)‚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吉林省工程实验室通过吉林省发改委的检查验收; 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2人,力争在项目期内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以及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

子项目3: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20万元,共计15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密切结合吉林省西部大规模风电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吉林省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风功率预测及其特性分析、风电机组联网运行建模及其有效性验证、风电机组所接入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改善接入运行性能的风电机组运行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预期成效:

1)建设大规模储能系统、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模拟系统、风力发电联网运行模拟实验平台、柔性交流输电实验系统等平台;

2)‚吉林省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吉林省政府检查验收; 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2人,力争在项目建设期内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以及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

5、建设措施

(1)重点实验室是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本学科将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新技术‛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等实验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健全实验室人员业绩考核、科研项目管理、研究生培养等运行机制,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坚持实施‚未来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在重点研究方向上通过选派国内外学术单位进修、与国内外学术单位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着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坚持特殊人才政策。围绕优势和特色学科,在重点学科方向上加强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加快学术队伍建设;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聘请客座教授、校外兼职博士、硕士导师等方式,多方位提升学术队伍层次和水平。

(3)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在学科内建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队伍,为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积极组织‚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在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数量上有新突破。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合作,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

(4)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学校自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资金,保证人才培养与引进、实验平台建设、探索性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创建于1949年,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其中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3个二级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热能工程学科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

热能工程学科从1992年开始与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1)学术队伍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52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占教师比例44.2%。

学术队伍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4人,吉林省优秀留学生回国人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

(2)科学研究

针对国家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殊要求,本学科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

近年来,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本学科开展了多相流体流型在线智能识别系统和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电站锅炉调峰低负荷水循环可靠性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应用‛项目获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建立了‚油页岩综合利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以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研究,‚吉林省油页岩基础燃烧特性研究‛项目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提高换热设备能源转换效率,‚能源有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换热设备污垢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制开发,‚水处理技术阻垢及缓蚀效果在线监测评价系统研制‛项目获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上述成果的应用为推动能源资源开发和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8项,科研经费总额6054余万元,其中在研项目经费2368万元。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有12项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它科技奖励4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61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47篇。

(3)工作条件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8219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108万元。现有省级工程研究

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1个。

本学科已建成多个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如油-气-水三相流实验装臵、油页岩综合利用实验装臵、换热器污垢智能监测装臵、大型风洞实验装臵、流化床冷(热)态实验台等各种大型实验装臵;有多相流数值计算中心和火电厂集控运行仿真中心。先进的实验平台和计算仿真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教学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研究生826人、博士研究生19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09人。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做到整体优化,层次分明。完善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硕士生就业率达到100%,考博比例超过30%,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5篇。在第九批、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申报评审中,连续两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本科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在本科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优秀教材奖1项;‚工程流体力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省级精品课4门、省级优秀课6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使本学科成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学科毕业生大部分都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即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锐、浙江大学副校长倪明江、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洪源渤、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永兴等均为本学科的毕业生。

(5)科技服务

按照国家能源政策,结合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殊需求,积极开展为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

本学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发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5t/h油页岩流化床电站锅炉研制‛任务,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2006年-2008年连续承担了吉林省科技厅‚提高油母页岩炼油收率新技术研发‛、‚油页岩微波干馏炼油及半焦发电集成技术研究开发‛、‚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混合燃烧关键技术‛等系列科研项目。

在多相流流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电站锅炉调峰低负荷水循环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到长春一汽热电厂、大唐珲春发电厂、四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火力发电企业的21台锅炉机组,取得经济效益达21640万元。

在换热器污垢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换热器污垢在线智能监测系统‛和‚基于电导检测的阻垢剂性能快速自动评价装臵‛并应用到吉林热电厂、吉林市热力总公司等企业,取得经济效益1100万元。

开展了风机叶片防磨、燃气轮机进口冷却及风电机组叶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研究

成果已经应用到吉林市源源热电厂、洮南市热电厂等企业,取得经济效益1250万元。

2、问题和不足

(1)本学科尚未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只能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博士生,制约了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各研究方向带头人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还不均衡,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3)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偏少,国家级科技奖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4)研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需加强对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研究。

3、建设目标

努力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力争在3年内建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结合电力行业和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学科水平。争取国家级重点科研立项、申请发明专利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有较大提高,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奖零的突破,使本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建设内容

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突出特色,继续加强学术队伍和研究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目标。

子项目1: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建设目标:以油页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为主导,油页岩炼油、发电、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研发为核心,强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程服务与产业孵化功能,使中心成为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的创新基地。

项目内容:建设能源动力装臵运行测试、污染控制控制实验研究系统;油页岩干馏炼油、半焦燃烧、烟气脱硫除尘及污水处理综合实验装臵。

项目特色:能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世界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局势,开发利用新能源已迫在眉睫。

油页岩是储量巨大的化石燃料,其储量折成发热量仅次于煤炭,折成页岩油相当于天然石油可采储量的5.4倍。因此,油页岩的开发利用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各国能源资源发展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我国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原始创新体系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建设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预期成果: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在油页岩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形成1-2项应用背景明确的原创性成果及实验支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4名,博士研究生5名左右,硕士研究生20名左右,发表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25-30篇,申报发明专利4-5项。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流体机械运行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测试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设流体机械运行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测试研究平台建设,此研究与测试平台为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内容:建设大型流体机械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测试平台包括a、大型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b、大型离心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c、大型水泵气蚀性能研究与测试平台;d、油气水三相混输研究与测试平台。购臵必要的仪器和设备,新建大约2000平方米实验室。

项目特色:汽轮机、水轮机、泵与风机均属流体机械。前两者是把流体的热能和动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动力设备,而泵与风机则是把机械能转变为流体(液体、气体)的势能和动能的一种动力设备。

泵与风机是电力、石油化工、冶金、机械以及一些军事工业部门的关键设备。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其结构复杂,工作在高温、高速的恶劣条件下,泵与风机比较容易发生各种机械故障,降低或失去一定的功能。机组一旦出现故障就可能会出现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甚至整个生产过程无法正常工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灾难性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大型流体机械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与测试平台的建设对于对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预期成果:此系统建成可以从事多相流体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关键技术和流体机械节能、安全以及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如a、石油工业油气水超长距离混合输送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b、石油管道油气水三相混输流型识别新方法和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c、泵与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装臵研制与工程应用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的课题研究,利用此实验系统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4名,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5-2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25篇,申报发明专利2-4项。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3:工程热物理重点学科建设

建设目标:在某一学科方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

项目内容: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在‚换热设备的污垢‛,‚火电厂节能诊断与运行指导‛及‚电站系统和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与经济运行分析‛等研究领域形成完善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体系。

项目特色:90%以上的换热设备存在污垢问题,污垢的损失为0.25%GDP,2007年污垢损失为616.5亿元。。本中心从90年代开始污垢研究、已形成以污垢预测、监测

和对策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特色,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预期成果: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在污垢研究方面形成1-2项应用背景明确的原创性成果及实验支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5名,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5-2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30篇,申报发明专利3-5项。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5、建设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筹划,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搞好‚三个工程‛建设,即、‚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人才引进工程‛。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高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提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

(3)结合本学科研究特色与优势,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火电厂节能诊断技术、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与经济运行技术、电站辅机优化设计与节能技术等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与自动化、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4)实施‚科研攀峰工程‛,以承担国家、地区和省重大基础研究与应用课题为重点,按照横向推进、纵向突破的原则,做好标志性成果的规划和目标责任制,催生重大科研成果,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5)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学校自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资金,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实验平台的途径,保障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1)本学科现有基础及优势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6年,是学校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本学科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和原电力部重点学科;‚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臵‛、‚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学科为东北电力大学重点学科;‚系统工程‛和‚导航、制导与控制‛2个学科为东北电力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还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对应的‚自动化‛本科专业是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后劲强的学术梯队。学科成员共43人,其中教授10人(占23.3%),副教授18人(占41.9%);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占32.6%),在读博士6人(占13.9%),具有硕士学位者23人(占53.5%);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1人(占48.8%)。

本学科实验室面积4100m2,设备总值1550万元,拥有‚节能与测控技术研究中心‛和‚自动化技术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在学科发展中,注重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特色,形成了智能测控技术及电站应用、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与开发、电站仿真及故障诊断技术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5年,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74项,经费368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51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6部。

本学科在读硕士研究生223人。已毕业研究生141人,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

(2)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对象的共性问题。它对于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相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它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融合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

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提供支撑。

就专业内容而言,自动检测技术、自动化装臵、自动控制技术等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基本理论与技术也是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本学科教师也承担着2个学科的教学任务。

本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动力工程学科。为了适应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站向着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所带来的对自动化新技术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自动化学科从动力工程学科分离出来并逐步发展壮大。两学科的科研课题始终紧密结合,相互支撑。

本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的部分研究领域是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技术为基础的。两学科共同研究了污垢问题,通过研究促进了污垢相关理论的完善,解决了提高换热器效率的工程问题。研究成果获得了3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研究工作得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同行专家的肯定,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

2)控制科学与工程与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进步,推动了电、动等学科在实践应用领域的发展。电力生产过程本身的特点及‚大容量、高参数、高电压、远距离‛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必须依靠先进的自动化理论及技术来保障系统的安全及经济运行。能源及电力工业的发展,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提供了大量新的研究课题,也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学科建设目标

以国家电力行业及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凝练与拓展研究方向,积极与电气工程学科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基础理论普适性及与其它学科研究内容的相关性优势,全面提升本学科的综合实力。力争到规划建设期末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1)主要建设内容

依托电力行业优势、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研究特色,把加强学科前沿技术研究与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重,加深同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研究方向。在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队伍、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目标。

子项目1:火电厂先进控制仿真实验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以火电站机组控制为背景,设计并建立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符合火电厂复杂热工对象特性的模拟实验系统,以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为平台,开展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理论及应用研究。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方向稳定、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培养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提升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及服务行业与社会的能力。加强智能测控技术及电站应用、电站仿真及故障诊断技术等研究方向的整体实力。

力争建设期末,达到成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水平。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80万元,共计22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火电站运行监督实验中心建设

项目内容:以火电站机组运行工况为背景,以热工参数和化学参数监测为重点,建立一个国内领先、特色鲜明、技术先进且功能较为完备的参数测试计量实验研究支撑体系。集先进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开展电力生产过程特殊参数检测技术、电力信息化技术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方向稳定、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培养较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提升重大项目攻关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力争建设期末,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臵‛学科具备省级重点学科水平。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60万元,共计8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3: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以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信息获取、信息表达、信息处理、信息决策及智能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中型组轮式机器人足球竞赛为背景,进行理论及应用研究。结合电力系统对机器人的需求情况,适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设计并构建本项目研究所需要的实验环境。通过项目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1-2人,学术骨干4-8人;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力争建设期末,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80万元,共计1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具体措施

1)健全学科建设的保障机制

成立院级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加强规划。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调动全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2)建设高水平学术梯队

按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的要求,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一流高校进修学习;积极引进或聘请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专家,培育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促进学科中青年教师成长、提高。

3)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

以电力生产过程为对象,突出新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的主导作用,形成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整合资源,建立学院统筹管理的公共实验平台。重点改善研究条件及提升研究层次与水平,以‚智能控制及机器人研究中心‛、‚过程控制实验室‛和‚故障诊断实验室‛等为重点,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实验中心为目

21

标,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4)支持高水平研究,培育标志性成果

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重点扶持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全面规划,落实责任,力争实现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经费的较大增长。

强化成果培育责任和意识,落实省部级奖项指标。以纵向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为重点,抓好科技立项工作。着力做好科技项目鉴定和报奖工作,培育标志性成果。

5)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重点学科专项经费。通过重大研究项目和工程项目承揽、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保证学科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2

(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1)本学科现有基础与优势

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81年,现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其中,结构工程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也是吉林省第一个结构工程硕士点。经过27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学科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取得一批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1)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

本学科学术队伍共3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6人,占学术队伍总数的66.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学术队伍中46-55岁教师11人,36-45岁教师14人,35岁以下教师14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人,吉林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2)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本学科已形成4个稳定的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其中输电线路工程方向填补了省内空白。近5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1项、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39项,科研经费总额3924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部分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8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4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

3)实验室条件明显改善

本学科拥有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总建筑面积近10000m2,包括结构试验室、力学实验室、输电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其中,结构试验室的试验规模及试验条件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建筑面积1440m2,内有大型试验台座带双向反力墙,仪器设备总价值1000余万元;主要设备有四通道MTS拟动力实验系统,自主开发研制的输电导线振动疲劳实验系统,微机控制电液伺服5000KN压力试验机等。

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与国内1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成立了工程测量、工程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直接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重点开展新结构体系的设计研究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

4)人才培养质量高、综合评价好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学科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规范教学管理,并依托学科科研成果,形成了以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启动了硕士研究生论文匿名评审和外审制度,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实现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统一,研究生教学和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有2人获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23

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稳步增长,招生人数由2004年的3人,增加到2008年的45人。‚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公开出版教材、专著16部;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

(2)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土木工程学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学科,国家基本建设水平与本学科的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基本建设投资越来越多;对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大容量电厂建设、新型结构、高层结构、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土木工程学科的高级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也为土木工程学科与电气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本学科对电气工程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输电线路工程方向是本学科通过长期办学和科研积累形成的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国家电力建设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方向主要为电网建设服务,研究输电线路中有关超高压输电铁塔结构体系、紧凑型输电结构技术等方面的设计理论及寿命评估。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设更多的500kV及以上的超高压输电线路,为了节省线路走廊,紧凑型输电线路和同塔多回线路的建设要求越来越多,为电网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结构工程和电气工程研究人员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共同研究和解决。根据电气工程研究人员提供的导地线布臵方式和参数,本学科开展了适用于紧凑型输电线路的猫头塔设计研究,为紧凑型输电线路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保证。针对冰雪等自然灾害开展的输电线路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开发出的抗裂、抗腐蚀、抗冻融的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解决了普通混凝土电杆容易开裂、不能用在高电压等级线路等问题。导线振动疲劳试验研究,对吉林供电公司和通化供电公司老旧线路的运行寿命进行了评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上述研究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吉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公开出版教材4部。并获东北电力集团科技进步奖和吉林省电力局科技进步奖。

2)本学科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国家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始终将节能建筑的研究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吉林省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提出:‚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达到节约24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要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及在役建筑的节能技术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这需要土木工程和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通力合作,培养大量的高层次管理与技术人才来支撑,两个学科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可为吉林省的节能建筑研究和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本学科低耗能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方向属于土木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交叉领域

24

研究,主要研究适合地域特点的建筑节能模式,同时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建筑及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针对我国应用太阳能采暖发展迅速,节能效果明显的特点,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技术相结合,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同时针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建筑容积率低,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丰富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沼气、生物质的高温热解制气、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应用以及风力发电,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商品能源,产生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解决锅炉尾部受热面的堵灰技术问题,研制一种新型低温省煤器,利用锅炉排烟热量加热实用热力系统的大量冷水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采用该技术改造现有锅炉系统或制造新型锅炉产品,可减少煤耗5%,减少污染物排放量5%。

上述研究成果获吉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公开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

2、本学科建设目标

瞄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土木工程学科的整体实力。经过3年建设,达到博士授权点的基本条件,力争2015年前获批土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整体水平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3、本学科建设内容及措施

(1)本学科建设内容

子项目1: 输电线路工程实验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成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输电线路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平台,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一批从事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设计及施工运行与维护技能型高级人才,大力提升土木工程学科输电线路工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内容:结合国家电网建设及吉林省电网“十一五”规划需要,充分体现本学科发展特色,开展富有自主创新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在输电铁塔结构选型、铁塔基础选型、新型输电导线静动力性能试验与应用、铁塔吊装技术、输电线路灾害防治、电网设施评估与改造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与技术服务能力,强化与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辟土木工程学科在电力工业中的新的研究领域,以达到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及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要求。

建设期内完成输电实验室及力学实验室相关技术改造、实验仪器设备购臵与开放基金项目立项,在硬件上形成一个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的输电线路工程实验研究平台,提高土木工程学科输电工程领域的学术水平,更好地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使输电工程实验室具备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30万元,共计16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25

建设效果: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输电线路工程方向的一流技术创新与实验基地,为国家电网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学实验研究和技术服务。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 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实验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立依托科研项目、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养一批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建设内容:结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及吉林省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计划的实施,以新能源开发应用、新节能技术研发、新结构材料应用为重点,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城市防震减灾、大跨度桥梁结构、自锚式混凝土桥梁结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近断层结构性态抗震设计、新型混凝土材料开发与应用、结构主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强化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断提升学科整体科研水平、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设期内完成结构试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室的相关设备更新改造,拟购臵设备包括MTS结构动力实验系统、MTS结构材料疲劳实验系统等,可广泛开展各种结构的多向动力性能测试,完成结构和节点的动力性能实验,力争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使结构工程试验室具备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5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90万元,共计24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效果:成为具有省内领先水平、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方向的一流技术创新与实验基地,为国家土木工程基本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学实验研究和技术服务。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本学科建设措施

1)加强对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定期检查学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大对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工作计划,确保学科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3)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和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估体系,重点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4)以中央地方共建项目、吉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主体,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自筹力度,吸引企业投资和赞助,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学科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

26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

(1)本学科现有基础与优势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75年,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不断增强。在水质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LY高效过滤器‛在7个国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成果转化累计创产值近4亿元。现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应用化学二级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1)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学术队伍中45-55岁教师5人,35-45岁教师14人,35岁以下教师17人;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学科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科梯队。

2)研究方向稳定、成果显著

近年来,本学科在水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化学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电分析与生物纳米电化学等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承担国家‚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及其它科研项目172项,科研经费总额5513万元,科研成果转化累计创产值超亿元。获省部级及其它科技奖励12项,其中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62篇,被SCI、EI、ISTP收录58篇;授权专利2项;出版教材5部。

3)实验研究设备先进,条件完善

本学科在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建设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资金及学校配套资金基础上,积极与企业联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现有基础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实验室、煤油分析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水处理工程实验室、水处理系统仿真实验中心和化学分析测试中心等实验研究基地,实验室面积456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3500余万元。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4)人才培养质量高,综合评价好

学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规范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公开出版教材5部。

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生产和管理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领导及技术骨干。

(2)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一门研究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基本规律的工程技术学

27

科,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紧密相关。多年来,本学科在水质科学与技术、化学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研究方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换热设备污垢、清洁高效燃烧及环境污染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换热设备节能方面的合作研究

90%以上的换热设备存在污垢问题,污垢会增加换热设备的传热和流动阻力,加速换热设备的腐蚀,降低换热设备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据统计,污垢给工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大约占GDP的0.25%。污垢形成及其机理研究涉及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微生物学、表面科学等理论,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紧密相关。本学科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TYHB水处理阻垢在线监测仪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参数检测的微生物污垢诱导期及影响因素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2)油页岩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合作研究

本学科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在环境污染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油页岩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共同承担了科技部项目‚油页岩炼油、半焦发电及灰渣综合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油页岩微波加热干馏过程中痕量元素迁移机理的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大项目‚提高油页岩炼油收率新技术研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为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及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2、学科建设目标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经过3年建设,使本学科达到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力争2015年前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3、建设内容及措施

(1)主要建设内容

以电力行业为依托,突出本学科在水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特色,侧重节能节水技术研究,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地方经济水平。

子项目1 :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建设

以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站水处理与环保技术研究所‛为依托,不断加强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建设。开展水质分析及水处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工业用水处理、废水处理等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是进行面向火力发电厂补给水、炉水、凝结水、发电机内冷水、循环冷却水及废水处理等方面的水处理技术的开发。

力争建设期末,建成水处理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承担1-2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培养1-2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取得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8

子项目2: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建设

化学分析测试中心是促进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培养高层次人才,完成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重要实验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本中心主要建立以工业用水、废水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所涉及的化学自动化分析及在线实时监测的研究开发平台。该中心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原子发射、TOC等大型仪器设备,为本学科从事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电力系统煤油等研究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平台。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培养1-2名学科带头人,3-6名学术骨干;努力形成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具体措施

1)制定和完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优势研究方向和对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客座教授制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保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与特色,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着力做好科技项目鉴定和报奖工作,努力培育标志性成果。

3)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和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估体系,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4)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保证学科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促进学科发展。

29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博士授权立项建设目标的有力支撑。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本着‚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臵,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十分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强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学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实力逐年增强,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实验室、图书资料等建设的投入力度。专业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面积增加到71970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808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23916万元;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71种。

积极支持导师的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工作,为近200名导师设立了研究室,面积达4000平米,配备了必要的设备。

学校不断改善研究生的教学条件和文化活动及生活设施,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保证。

2、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按照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部分外文文献的阅读和检索存在一些困难;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还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还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建设目标

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并加大投入,努力构建设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优良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服务。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措施

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子项目1: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目标: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建成高水平的大学科技馆,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提升学校实验设施、科研平台建设水平。

建设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加快学校科技馆的建设工作。在验收期结束前,建成使用面积1.5万平方米的科技馆。

建设成效:通过大学科技馆建设,集中部分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导

30

师研究室。为研究生教学及教师科研提供条件,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80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3200万元,共计40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信息资源支撑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完善学校现有信息资源,建成现代化的学校信息资源支撑系统。 建设内容:在学校现有信息资源基础上,明确信息资源内容,按照统一标准加强包括公文、议案、会议、教学、图书文献等在内的学校信息资源建设。对已建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和重新组织,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建设成效:通过建设,使学生和教师可通过学校信息目录进行检索和调度相关信息资源,使学校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共享,形成科学、高效、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支撑系统。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800万元,共计10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督察组和办公室,实行专项任务责任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

(2)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

科学制订建设规划与计划,认真落实并严格执行,保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和完成。

(3)保证投入,统筹规划资金使用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由学校和具体部门共同负责,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把握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与使用,保证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4)定期考核,建立激励机制

实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制度和考核制度,学校将定期总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完成较好的单位或部门,学校给予奖励和增加支持力度;对建设较差的单位或部门,学校将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确保高质量的完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31

上一篇:国税局党员述职报告下一篇:幼儿园疾病防控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