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报社

2022-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习阶段不同于校园学习,学生既能提升实践能力,也能体会到职场中的人际交往模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实习报告报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实习报告报社

新安晚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宣传部《关于印发<全省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近期,我们针对本社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如下:

一、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截至2008年6月底,全社现有从业人员310人,女性138人,占44.5%。其中:事业单位编制员工114人,女性37人,占32.5%;非事业单位编制的聘用制员工196人,女性101人,占51.5%。截至2008年6月底,全社党政人才5人,占1.6%;有专业技术职务人才98人,占31.6%,新闻人才140人,占45.2%;现代传媒信息技术人才4人,占1.3%;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158人,占51%,其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2人,占0.6%。中共党员57名、享受省级政府特殊津贴1名、省级科学技术带头人1名、区级人大代表1名。

(一)各类从业人员年龄结构

1、党政人才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46岁,女性2人

2、专业技术职务人才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34岁,女性29人。

3、各类专业岗位人才学历结构

平均年龄32岁,女性129人

(二)各类从业人员学历状况

1、党政人才学历结构

高中以下占4%、中专占6%、大专占35%、大学本科占49%、硕士研究生占5%

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现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年龄结构逐步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到2008年6月底,平均年龄由2004年36岁下降为31岁;40岁以下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就业人数的84%,基本形成了以40岁以下人才为主体的格局。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的提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由2003年的28名增加至现在64名,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初:中:副高:正高)由2003年的3:1:1:0.2转变为现在的0.8:1:0.4:0.1。办报和经营管理模式正向着更加科学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结构比例(党政人才:传媒信息人才:新闻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由2003年的0.05:0.02:1:1.3转变为0.04:0.03:1:1.2。近年来,本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在人才引进方面,合理配置各部门职能和编制,重点引进新闻和经营管理人才。按照集团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进人标准,所有新进员工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笔试和面试考核,择优录取,对于招聘各专业技术岗位人才还制定了必备的条件,如:新闻采编人才需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等;出版制作、校对和经营管理人才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等。2004年以来,新进员工共计7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32人、大专25人、中专(高中)以下11人;专业技术岗位65人、普通岗位8人。

1、党政人才队伍以充分发挥每名员工一专多能作用为主,合理调配工作职能,2004年以来没有新增一名员工。

2、新闻队伍以注重培养新人和储备人才为宗旨,人才的引进以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为主,2004年以来,引进新闻人才36名,平均年龄27岁,占现有新闻人才的27%,其中:直接从省外重点院校招聘了14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5名,中共党员8名。

3、经营管理队伍的人才引进是以培养新人、从社会挖掘人才为主,2004年以来,引进经营管理人才34名,平均年龄30岁,占现有经营管理人才的19%,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8名,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7名。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为新安人才梯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同时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如:在学历教育方面,鼓励年轻人参加高学历的继续教育,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目前全社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5%。为了学习发达省份的先进办报理念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近年来,共派出5名年轻记者赴深圳、北京先进报社跟班分别进行2~6个月的培训学习;安排他们参与和负责各类重大策划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业务能力和提高素质。如:在今年我省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宣传报道中,年轻记者发扬能吃苦、善战斗、敢打硬仗的精神,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回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三)在人才服务方面,为使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总编办公室在人员调配、工资、奖金、福利、劳动保障以及职务晋升等方面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及时、到位的服务。经常主动与各业务部门沟通,随时掌握各部门人员动态情况,为所有员工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各项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培养了人才队伍的凝聚力,拉近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感情。

(四)在人才激励方面,把人才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破除传统的用人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首先,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其次,我们还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如:近年来,从优秀年轻人中提拔了3名30岁以下员工担任中层领导工作;对于4名不适宜现岗位工作的中层干部,及时给予免职或调岗;对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有7名予以辞退、6名予以待岗。

根据各专业技术岗位性质不同设立不同的奖金分配方案,打破了过去“大锅饭”的分配做法,并在重大策划活动和经营创收中,有突出贡献者另给予重奖,每年报社评选出的“星级”人物,次年予以享受中层干部的工作津贴。

三、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社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职务晋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诸多方面,目前仍受到现有体制、机制和经济制约,难以满足各类人才的学习、进修和学术交流等需求,有时会出现既引不进外地优秀人才,也留不住本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尴尬局面。

2、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不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高学历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较慢;二是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后,专业技术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三是现有职称评定政策,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健全,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基本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

3、专业人才自我提高意识不强,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未完全根除,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较高,自我学习、自我培训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够,导致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快,适应不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4、缺乏具有中高以上专业职务和经营管理人才,到目前为止全社只有2人具有经济师职务、1人具有会计师职务。

5、对人才使用、培养等用人方面,机制还不够灵活,择优录用、绩能考核、一岗一薪等还没有完全放开,还存在官本位和论资排辈等现象。本社现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4岁,与全社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相比明显“老化”。

四、今后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规划

人才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从报社的实际出发,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加快制订人才规划。按照省委宣传部和集团的要求,根据本社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报在社会的影响力和优势,以培养适用型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

2、加大人才培训工作力度。要着眼于提高政治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人才队伍;着眼于提高本报在报业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报人。要加强教育和培训,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促进学习型单位的形成。要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施分类培训,注重实效。在3~5年内使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就业人员的30%以上,特别是要培养中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

3、不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在引进培养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要出台人才开发、人才引进的具体政策措施,对引进人才在薪酬、评优、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营造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

4、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目前,本报存在采编力量强、经营管理环节较弱的局面。随着本报与南非MIH集团的全面合作,今后,要加大对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选人的优势,扩大选人视野,把那些素质较好、潜力较大、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拔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本报后备经营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训,通过举办专业培训和送高等院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促进后备人才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报社的经营管理能力,切实改变粗放的经营管理的状况。

5、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随着新安晚报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发展,今后我们在实施经营管理和采编人才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同时,要确保有足够的高层人才为报社服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中高级人才。■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总编办公室)

作者:杨海燕

第2篇:从达州日报社的实践看融媒体时代地市报社的创新之路

摘要:地市报社担负着地方党委政府宣传政策、引领导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地市报社如何提升新闻宣传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如何破解经营收入断崖式下滑的难题,是地市报人一直探索亟待解决的课题。四川达州日报社近两年来,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活力,通过媒体融合提升“四力”,通过抓活动拓展增收空间,通过转型实现多元化发展,基本解决了困扰报社多年的发展难题,经营收入连续两年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党报;改革;创新;融合;转型发展

从2012年起,达州日报社和全国大多数地市报社一样,面临经营收入断崖式下滑困境,5年时间内广告经营收入下滑幅度超过60%。面对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破解难题解决生存问题,成为达州日报社每一位员工积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从2017年起,在报社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坚持转变经营思路拓展创收空间,初步形成了主业突出多元化发展新格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矩阵的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矩阵中的达州晚报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超过全国99.39%的新媒体。2017年、2018年全社广告经营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7%、25%。2018年,达州日报社荣获四川省报业经营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深化改革是解决发展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必由之路。从2017年初开始,我们在广泛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按照“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实现集团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启动了达州日报社新一轮综合改革。《达州日报社综合改革方案》经全社员工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并上报市委宣传部备案批复同意后从2017年初开始施行。

积极争取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对报社业务科室设置实行总额管理,赋予报社党委在内部机构设置、调整方面更大更灵活的自主权。我们按照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遵循有利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总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内设机构及人员配置,对各个部门进行了定员定岗定职责,严禁超职数配备中层干部和工作人员,解决了过去一些部门人浮于事、职责不明、慵懒散和吃大锅饭的问题,用制度管人管事成为一种新常态。

打破员工身份限制,实现了采编播管同岗同责同酬。按照以岗定薪、绩效考核的原则,建立全新的薪酬分配机制。将人社局核定的体制内员工的工资放入档案,和招聘制员工一样实行“档案工资+绩效工资”的工资构成体系。将员工收入与报社整体经营效益挂钩,兼顾薪酬标准的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和对个人的激励性,合理、适度拉开薪酬差距,解决了以前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很多一线员工的业绩绩效工资远远高出部门负责人甚至报社的领导,充分激发了员工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建立科学、激励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事关员工切身利益,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我们根据岗位职责、工作量大小及难易程度,坚持“定量与定性结合、定量为主”,坚持“鼓励真干、支持多干”的原则,将报社所有员工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采取月度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并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岗位,建立了《融媒体采编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广告经营人员分配和绩效考核办法》等操作性较强的考核体系。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升,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氛围基本形成。

达州日报社的媒体融合工作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平台搭建阶段,从2006年起至2016年。这一阶段,由于对新媒体的认知没有完全到位,等待、观望的心态较为严重,我们用了近10年的时间在犹豫和摸索中虽然逐步完成了《达州日报网》《秦巴网》《四川手机报-达州版》以及两微一端等移动终端新媒体矩阵的整体布局,但这一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明显,只是简单的将报纸上的内容搬到新媒体平台,并没有实现正真意义上的媒体融合。第二阶段为相加相融阶段,从2017年起至2018年。这一阶段,我们着力从技术手段、人员、内设机构、考核办法等事关媒体融合成败的关键环节入手,彻底解决了“两张皮”的问题,“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媒体融合目标更近了一步。到2018年底,达州日报社旗下各类新闻资讯平台人口覆盖量已经突破150万。

(一)升级采编平台,打通技术环节

2018年5月以前,我社采编业务使用的是北大方正早期的文韬采编平台,该平台只能供《达州日报》《达州晚报》纸媒使用,且不支持图片、视频、音频、文字混合传输和通过移动终端写稿和上传,新媒体平台采编发等工作流程只能通过QQ、微信等三方工具完成,这种“体外循环”的方式既不方便工作,还增加了新闻风险。2018年5月,报社党委下决心投入100余万元,对采编系统进行升级迭代,随着“方正畅享全媒体采编系统”的投入使用,使“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平台发送”已经成为常态。

(二)调整机构设置,完善组织架构

媒体融合对报社采编机构的合理、科学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我们组建了编委会,统筹所有媒体平台的采编发播工作,彻底改变了以前日报、晚报、新媒体各自为政,缺乏联动、合作、配合的状况;撤销了原来分属日报、晚报的两个采访中心,分属日报、晚报、新媒體的3个总编室,组建了达州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和总编室(挂采编绩效考核中心牌子),彻底解决了一个新闻事件多头采访,重复采访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三)优化考核办法,体现移动优先

2018年,我们对新闻资讯发布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实施了“移动优先”战略。报社记者采写的稿件要优先在移动端发布,稿件发布顺序为:“客户端→微博→网站→微信→报纸”。为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我们对传统的采编绩效考核办法进行了较大调整,出台了《融媒体采编人员绩效考核办法》,记者稿件、编辑版面的综合得分既要考虑在纸媒上的等级分值,又要考虑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创新力分值。

(四)布局视频业务,实现创新发展

短视频是新闻资讯在互联网传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按照“实用、管用、节俭”的原则,我们投资近100万元,改建了一个视频演播厅,购置了一批摄像机和提词器等配套设备以及用于航拍的无人机等。同时,我们投入130余万元,引进了杭州凡闻科技在新闻大数据方面的最新成果,实现了融媒体指挥中心和视频演播厅一体化布局、综合利用,有效避免了一些新闻单位花巨资建设的全媒体指挥中心却很少使用的尴尬。

(五)借外力扩影响,实现合作共赢

地市级党报在地方的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但很容易湮灭于互联网海量的新闻资讯中。为减少今日头条等大平台对本地新闻资讯的自动抓取,我们主动与腾讯、今日头条、网易、搜狐等大平台签订合作协议,以媒体机构的名义注册了企鹅号、头条号、网易号、搜狐号、人民号,掌握了在大平台发稿、撤稿、改稿的主动权,解决了因这些大平台仅靠算法抓取新闻资讯给地方带来的宣传立场、角度、选题偏差等问题,逐步构建起本地党报等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主动发声的大宣传格局,提升了地方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信息服务方面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引导力。

报业经营,从传统意义上讲就是新闻资讯的变现能力。新闻变现能力越强,经营工作就更容易出业绩。在全国大多数地市报仍在历经广告寒冬的大背景下,自2017年起,达州日报社坚持“以活动策划为抓手,巩固传统主业、积极拓展新兴业态”的思路,扎实推动经营创收工作,连续两年实现了25%以上的增幅。2018年,我社被评为四川省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单位。

(一)党报发行实现稳中有增

党报发行是地市报社经营收入的定盘星。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几年的努力,把《达州日报》的发行数量稳定在10万份以上;另一方面,我们从2017年起,联合邮政发行公司连续两年开展“党报发行质量提升年”“党报发行质量巩固年”活动,通过调整优化邮路、增设发行点等措施,基本解决了党报发行的实效性问题。同时,我们还坚持组织开展党报读者节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党报的阅读率、使用率。

(二)主题活动带动广告投放

对传统媒体来讲,坐等广告客户上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必须依靠大量的活动策划去带动广告投放。为此,我们成立了重大活动策划部,专门负责全社性的重大经营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2018年,我们先后策划、组织了十多次经营创收活动,“大美医者、大爱医院”评选活动、“家·车文化艺术节”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集中宣传报道等活动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行业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形象宣传是报社和一些重点行业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双盈的突破口。我们依托《达州晚报》旗下的5大周刊,和金融系统、医院、学校以及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开办了金融、医疗健康等行业性周刊,在切实加大行业形象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同时,也为报社带来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收益。

(四)平台托管拓展增收空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给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加快网上便捷服务的新要求。很多部门都按照要求开办了客户端、公众号,但苦于技术、人手以及新闻从业经验等原因,导致更新不及时,甚至因为把关不严造成严重了后果。为此,我们积极和相关部门对接沟通,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托管了一大批政府职能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经过两年的培育,我们托管很多的平台在全市政务类新媒体的影响力都位居前列。

报业转型对媒体人来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直都在探索。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平面媒体广告收入的大幅度下滑,报业转型的探索显得更加急迫、更加有序、更加彻底。一方面,我们积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报社传统的经营项目广告、印刷、发行剥离出来,分别组建了子集文化传播、青鸟印务、鲲鹏物流三个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另一方面,我们在多方学习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社的实际情况,新成立了尔雅传美、巴山万家电子商务、报业旅行社等三家公司,积极探索非报产业的发展,通过跨界经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完成报业集团化发展的同时,希望通过5年左右的发展和积累,实现用多元化发展成果反哺主业,彻底改变报业生存主要依靠党报发行的现状。

(五)盘活闲置资产,打造“515艺术创窟”

我社在离主城区9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面积115亩的土地,这里有山、有河流、有峡谷、有天然岩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报社将此地建成为“巴渠文化自然村”,主要从事城市近郊旅游服务项目,后期由于经营不善,闲置了十多年。2017年,我们将原公司更名为尔雅传美有限公司,并聘请四川美术学院的专业团队,按照“地方国际”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打造“515艺术创窟”。项目建成后,“515艺术创窟”将成为达州青少年艺术培训基地、达州现当代艺术家创作基地、达州“地方国际”艺术品永久展陈和交易平台。该项目已经被列为省、市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一标段的施工建设,整个项目建设工作预计2020年元旦前完成。

(六)立足助农增收,组建巴山万家电商有限公司

达州位处秦巴地区,农副产品极为丰富,但很多山区的优质农产品因信息、渠道等问题造成滞销。2017年,我们开始组建电商公司,利用报社在新闻宣传上的优势,把秦巴地区的农副产品卖出深山、推向全国。两年来,我们先后多次承办了“宣汉庙安青脆李文化节”“达川安仁柚子节”“大竹石河香椿文化节”等大型线上线下销售活动,在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实现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七)依托本地旅游資源,恢复报业旅行社有限公司

达州历史文化、红色旅游、自然风光等资源遗存十分丰厚。2017年,我们恢复成立了报业旅行社有限公司,并加入全国报业旅游联盟。我们依托报社的宣传优势,和周边多个景点进行了深度合作,互利共赢模式基本形成。同时,我们积极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报业特点的旅游产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迅速打开局面,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融媒体时代的报业转型发展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也有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媒体融合工作的快速推进,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积极做好新闻主业的同时,牢固树立“新闻+服务”的理念,坚持把服务摆在更加凸出的位置,就一定可以摆脱困境,走向新生。

作者:李清

第3篇:报社档案管理思考

一、档案管理的价值

1.史料价值。

报纸适时记录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由于新闻报道本身自身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报纸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当前,在党报和市场化报纸呈现不同报道方式的背景下,党报更多地体现了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反映人民呼声,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而市场化媒体(主要的晚报、都市报)更多地报道社会民生新闻、提供经济发展和市场交易信息,体现出更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党报和市场化报纸的这种区别以及发展格局使得报纸从整体上反映了一个多元的社会现实,让社会历史变得更加可亲可感,这也就让报纸的史料价值更加丰富和重要,从这样一个开阔的视角来看,一个地区的所有报纸是整个社会的档案,是一部鲜活的历史。

对报社的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来讲,虽然报纸公开发行,不具有其他档案的保密性,普通大众也只是将报纸作为当天的新闻纸来看,但是从报纸的史料性来讲,它的价值正在于保存,经过历史的沉淀,为后来者和历史学者研究该地的历史发展进程提供最为原始和真实的资料,这也是报社档案工作“存史资政”的价值所在。

2.决策价值。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基础在于对内外信息的认知和把握。可以说,信息决策的基础,必须有充分完整的信息,否则就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决策。报社的档案除了对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期刊外,还有内部的管理文件、规整制度、会议纪要、公务文书、来信来访记录、发展记录、财务人事档案等等。从这些档案来看,报社的档案针对报社自身和外部社会都有重要的决策价值。

首先,对报社内部而言,报社的管理要科学化和规范化,就需要有一套成熟的制度和相关的依据,而报社的内部管理档案就是这些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社的一些重大决议和发展战略,都需要根据报社的历史发展基础和现实情况来定夺,而了解其历史依据和现实情况的重要文献就是报社历年的各种档案资料。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大报社都在迅速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媒体进行事业性和经营性两分开的改革,各大报社纷纷成立了传媒集团,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放活,这也就为报社的内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报社和传媒集团内部有效的档案管理为报社的管理和决策咨询提供了基础。

其次,对报社外部来讲,报纸本身具有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作用,报纸作为一种广义的档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信息和决策帮助。报社作为社会舆论公器,反映广大群众的呼声,党和政府也间接地从报纸上了解到这些呼声和要求,从而为检验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并能及时调整某些不合时宜的政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报社记者除了采写新闻稿件外,还会将某些不适合公开发表的民生问题写成内参的形式递交给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很多基层群众也会有不少来信来访,这些特殊性质的档案为党和政府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文化价值。

报社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是社会文化生产的主阵地,报社生产的文化产品要以报社档案的形式进行保存,就档案的实质内容来看,档案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信息和物质、能量共同组成整个世界,信息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当前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档案信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核心资源,其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各大报社利用报社的新闻信息资源构建的网络信息平台,成为各地主流的新闻网站,网站中庞大的数据库将每天报纸上的新闻以电子版的形式进行传播和保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而新闻网站的网络存储空间也成为报社报纸档案的信息化存储空间。

但是报社档案不同于信息资源本身,它还具有文化的特殊属性。报社的档案实际上是报社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和企业最为核心的资产,这种资产是报社的无形资产或者文化软实力。只是现在很多报社没有认识到这种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价值,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对报社历史档案的挖掘、保护以及开发利用。

二、档案管理的思考

报社的档案管理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使报社的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潮流,符合报社档案所应该承担的社会历史价值。

1.在管理理念上要有创新思维。

报社的档案管理创新,最为关键的是要从管理理念上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具备管理学的一些基本要素,它需要领导、计划、组织、管理、控制等這些管理要件。但是,档案管理的对象是信息,档案管理不同于一般工厂意义上的流程管理或者行政人事管理,档案管理作为信息管理的特殊性,信息具有共享性、可复制性、易传播性、高附加值性,同时,作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又具有保密性和唯一性,这需要格外注重档案管理的安全。因此,我们对于档案管理除了利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外,更加需要创新管理理念,科学而又高效的管理理念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的管理成本和管理效果。

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笔者认为,要加强学习和摸索,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将不同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有效地利用到档案管理中来,学习是创新的不竭动力。特别是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自身的更新千变万化,更新速度呈现几何级增长,围绕信息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对这些新管理思想和手段的不断学习,并将其利用到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来。

2.在管理方式上坚持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相结合。

现代的报社档案管理方式上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结合现代的管理手段和先进技术,实现对报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虽然三者的内涵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当前最重要的趋势,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到档案管理中,使得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和便捷,目前体现在报社档案管理中的科学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机技术与档案管理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与档案信息表现多元化、网络技术与档案信息传递、数据库技术与档案信息组织有序化和标准化、海量存储技术与档案信息存储、虚拟技术与档案馆(室)生存空间虚拟化。其中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档案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档案业务工作辅助管理;档案自动标引;文档一体化管理等等。这些方面是档案管理基本的业务环节,也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具体体现,更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全面实现的基础。

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主要指管理的流程要符合精简、高效、规范的基本原则,它需要利用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对报社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分類组织,需要对档案的接收、甄别、分类、保存、缩微、检索和利用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特别是按照最新的《档案管理条例》,要加强对既有档案的开发利用,对于档案的开发利用,让档案信息服务人民大众,服务于政府科学决策,这就需要对档案的开发利用符合科学规范的原则,不能造成对档案资源的破坏和遗失。只有将报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规范化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确保报社档案管理手段的优化和高效。

3.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

报社的档案管理作为一项内部管理活动,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但是,要真正实现对报社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划化和信息化,除了报社管理人员自身具备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外,还需要得到报社各方面的支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才能使得报社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当前,报社档案除了纸质版外,还有电子版(光盘),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报社档案电子化处理的管理要求,同时也是进一步对这些电子档案开发利用的基础。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除需要独立的办公室、阅文室、档案库房等硬件设施之外,现在还需要更新计算机、扫描打印复印机、档案管理软件等许多现代化的软硬件,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和物力保障。

同时,还需要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目前,档案管理已从手工管理升级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传输与开发利用的现代化管理,还需要对新闻档案资源进行开发,推进文化传播,以“档案信息化”、“利用网络化”为导向,建立一个报社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向报社内部和社会开放,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现代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等知识,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技能,为管理和利用好现代新型档案奠定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秀荣、姜澎: 《加强报社新闻档案管理之我见》,《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1期

[2]刘瑞馨:《关于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问题的若干思考》,《黑龙江档案》2012年第4期

[3]陈立香:《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企业家天地》2013年第8期(中旬刊)

[4]崔满城、蒋伟:《浅谈档案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科技与向导》2013年23期

[5]贾利岩:《怎样实现档案信息化们》,《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作者:杨柳青

第4篇:报社实习报告

为了能走出象牙塔真正了解文化工作,我于暑假期间在山东省淄博市鲁中晨报社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实习。实习期间我跟随财经部的一位老记者跑财经新闻,找线索,采访,观察,写稿,校稿,修稿工作安排紧密而严肃。实习结束恋恋不舍报社温馨的气氛,回到学校感触颇多,现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加以总结。

我是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学生对新闻写作这是有些感性的认识,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训练。初来乍到心里十足的是勇气,缺少的却是扎扎实实的知识。

第一天是在读报的“无聊”中度过的。因为之前来报社实习我看过不少关于新闻写作理论方面的书,于是我企图找到一篇正规正矩的财经新闻给自己补充点养分,然而却一切皆惘然。带着疑问我问我的老师,老师告诉我:“在认识一份报纸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定位,我们的报纸是都市报,受众是普通群众,并非专业的经济理财类报纸,所以格式语言内容都是通俗化的。”第一天一堂简短且深刻的职业课——晨报的宗旨:永远和人民大众在一起!书本上的理论好似一副模具,而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差异性、特殊性、创新性、求同存异有生命的报纸,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做灵活的文章,这就是进步。

接下来的几天老师给了我一个独立的短评栏目做,本以为很简单,却每次都会被改动很多,有时候是全篇的抹掉重写。老师告诉我我还是没有很好地把握报纸的定位和短评的精要,于是我反反复研读老师的短评发现:我的语言文化气息太重丝毫没有幽默感,很多是从人的意识方面找抨击点太空虚,有时候太讲究逻辑而忽略了报纸短评“毛毡上方针”的风格。我想这是我们学生普遍存在致命的死穴,在这之后我的短评开始慢慢自圆自满,最后一篇短评一字不改被采用,这是令人及其兴奋的事情,我开始走对路慢慢成熟起来了。

短评经历之后我随老师跑新闻,第一次是为做蔬菜市场价格涨幅采访市物价局,这一次又出乎我意料。在物价局办公室内没有访谈只有聊天,大家不是业务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没有采访记录,只有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对当前蔬菜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与采访对象做朋友,这样才能得到你意想不到的线索,而且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你必须要找到你的新闻伙伴”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物价局**之后我随老师采访菜市场,在这里又是一种别样的采访方式,这里没有高谈阔论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嘘寒问暖专注倾听,老师告诉我对生活在菜市场里的人不是要展现自己不是要助你做新闻与你谈话更多的是发泄气氛或者分享喜悦,谈天的方式更能拉近双方的距离给他们信任感。而且我们的新闻并不仅是表现冷冰冰的数据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现群众的生活状态来掘出社会的问题。

接下来我按老师的指示自己出去跑了多次生活新闻,没有直接表明来意不用干巴巴的问题我的采访可以说很成功,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当与人聊起来就忘记我的采访意向,为了全面不得不很多次换采访对象,这样浪费时间也不够深入和贯通,所以在采访前定要做好提纲且记牢自己的采访目的。

采访完的写稿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每次几乎都要重写几次再改几次才能出稿,这有点让人耐不住性子。老师几乎没篇稿子都能动个大手术,在这里我很荣幸找出自己常有的弊病,并接受老师的专业指导:稿子多用被润色过的当事人话语,融入故事情节,点题清楚,反问形式多运用整篇稿子都必须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可感性、启迪性。在经过多次写稿磨练后我刷新了自己对新闻稿的认识,写新闻若绣花。

在经历采访、写稿的分层训练以后,老师让我自己独立跑新闻。找线索是新闻工作者最核心也是最难的事情,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善于透视生活还要对经济数据有相当强的敏感性。几次我寻到的线索都没有经过老师的批准,起初我真的有点恼,老师告诉我多次的被否是在锻炼我的新闻感他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找财经新闻的线索最重要的并不是关注数据而是关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其是财经新闻,经济的变动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对人生

活得影响往往是一两拨千金。在此之后我根据钢铁涨跌想到关于铁质废品的市场变动,这是我的第一条可行的新闻线索。

接触财经新闻我最难过的莫过于对经济知识知之寥寥,像“同比”“环比”的区别等我还是要现上网查询,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涉及的社会层面会广之又广,所以我们在夯实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涉猎各个社会知识,或许不能精通但最起码是要了解,这是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素质。

在实习期间我也学习了起码的摄影功夫,配图的新闻往往更生动,现在的社会图像的影响远远大于文字,所以实地考察出新闻的记者必修摄影。本以为用卡片机拍照不是难差事,但是我们真的不了解新闻图片的拍摄技巧,从那种角度,拍那些东西,拍摄对象的形态,主体客体的分层等等都是我们陌生的。而且作为新闻工作者PS等技术也是需要我们熟悉的。技不压身真的觉得学海无涯。

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和许多很好的领导,他们都是过来人以经验授之真的很令我感动,老师告诉我新闻工作离不开策划,策划为我们铺长远的路。他是我接触新闻并爱上新闻的孔明灯,让我充满了希望。

初到报社半是懵懂半是新,经历一个月的学习我坚信我可以再新闻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第5篇:报社实习报告

从九月二日到十月七日我在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进行了将近五个周的实习,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在此,感谢集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感谢集团的老师给我们的指导和帮助。现在,我把实习情况简单的总结一下。

在为期五周的实习中,我首先在新闻网实习了一周。在新闻网的第一天,李春生主任就安排专门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新闻网的大体情况,讲述了做网络新闻需要注意的事情,而且让指导老师给我们安排了具体的新闻操作,我们学会了网络新闻的选稿、编辑。对于指导老师给我们安排的工作,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积极性,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得到指导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在实习结束的前一天,李主任和指导老师还特意安排了座谈会,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实习体会,以及对新闻网今后的发展方向都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这一个周的实习,对于我们以网络为主方向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将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从第二周到第五个周,我来到了青岛晚报的社会新闻二部。主要负责接热线电话并进行记录,同时接待来访的读者。如果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便会和指导老师一起去采写。在这四个周中,我真正感受到了报业的竞争与压力,以及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由于我们平时在学校只进行理论课的学习,所以初到记者的职位上,很多东西都不很熟悉,对社会知识的了解也很欠缺。但是,指导老师十分耐心,每次有新闻线索时,都带我们到现场,回来后让我们自己写稿子,然后耐心得给我们修改稿件,并且不断得告诉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到后来,老师就让我们自己去采写新闻,自己找新闻点,这让我们十分感动,因为这毕竟是对我们的信任与认可。三个多周下来,我发表8篇稿件,同时我的新闻敏感性、职业道德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的素质。在十一期间,新闻二部的胡乐冰主任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周的宝贵时间,并且给我们专门进行了专业的指导,使我收获很大。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报业集团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报社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业集团作为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早报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发行量第一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发行量第一是一个很难的目标,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这一点是晚报新闻二部的胡乐兵主任在我十一加班时特别讲到提出的。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为此,他还特意给举了一个例子:武汉的一个记者李红英写了一篇关于医院对小病开大药方的事情。小病花大钱看似小事,但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李红英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新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最点,写出了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内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做到了以上四条,新闻稿件便有了质量的保证,老百姓便会喜闻乐见。这当然需要记者付出很多汗水,编辑严格把关。

第6篇:报社实习报告

报社实习报告范文

报社实习报告怎么写?能去报社工作的人,基本上文笔都比较好,写一份实习报告自然不在话下。不过,我们还是整理出了一份报社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从7月16日到8月1日我在**日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实习。短短的实习期虽然出去采访的次数并不多,但阅历倒是增加不少,应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而经过了四次的外出采访,有顺利接受采访的,有被拒绝采访的,事后都是受益匪浅的。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总结:

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就知道做记者人际很重要,一个良好的人际网,以及相关的新闻素质是很重要的,但运用到实际,要做到得心应手就不容易了。

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

吴记者把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吴记者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吴记者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实习的第一篇新闻。

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

因为是放假时间联系不到学校教授,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报社吴记者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多方面真的就是联系上了教授。

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

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主任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报道说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湛江节能灯的同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主任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主任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主任就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主任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生活精神:工作就是生活,细心一点记录会发现生活里有很多学问。

急转弯把握时机,改错都可顺带新消息

因为是电话采访的缘故,登出来的新闻人物的一些个人资料与实际有点出入,当事人的父亲打来投诉电话,当时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心里生怕被骂。无奈硬着头皮寻求老记者的帮忙,谁知老记者轻快的说:“没事阿,用不着登什么更正消息,你应该再联系当事人,希望获取新的消息,然后在新的报道里重声一下就行啦。”看到我紧张的样子他还补充一句:“不用紧张,错误是有的,有时候可以将错就错,这不又可以有新闻出来了,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真的想不到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去解决错误报道的问题,更加想不到还可以顺带出新闻。发觉解决问题只要用心去想,还是有很多办法的。这是一堂很好的课。在接下来的报道我也几乎是竭尽全力,尽力把这则“意外”的新闻写好。

铁倒了也要抓一把沙

第7篇:报社实习报告(精华)

二 ○ 一 二届学

院: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毕 业实

报 告 习

从2012年的2月18号到3月20号我在西安商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短,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实习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事情,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认真完成了大学期间重要的一次课外作业,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总结:

选择《西安商报》作为实习单位缘于一位认识的中文班的同学的推荐,《西安商报》是有西安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生活类报纸,创刊于2001年。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商报实习是正确的选择,商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实习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实习生都由两位老师带,这足以说明商报周到的考虑,尽量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商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带我的是商报的李老师和詹老师,李老师在报社工作了将近十年,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了,詹老师则是刚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但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这个实习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的稿件,教我采访的技巧,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在报社待的一段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刚去报社的几天,老师并没有给我安排任务,而是让我看报纸,除了本报社的报纸外,还要求我多看几家比较有名的如《大河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他们的报纸,我在学校就是比较喜欢看报纸的,但是在学习之余把看报纸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而现在让我整天坐在哪里看报纸,当时真的是很无聊,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说让我看报纸不光是让我看新闻的内容,关键是让我了解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报到的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这是当记者的第一关。我实习中我认识到好的新闻稿要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实习的第三天李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李老师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实习的第一篇新闻。

还有就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位高校的教授,可是联系不上,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詹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同学的同学真的就联系上了教授。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采访,我报了老师的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老师后来批评了我,他要求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见对记者而言,交际范围很重要。

报社李老师一直要求我要学会扩展思维,目光要独特。他经常让我关注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他说,现在很多报社都主打社会新闻,所以社会新闻很多,我们多关注社会新闻以外的东西,没准就能另辟蹊径,写出优秀的稿子来。事实也是这样,不光目光要独特,还要会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阅读就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次詹老师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上面的报道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房价的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记者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老师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老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新闻就在身边。”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老师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实习期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才发现记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得懂,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且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去采访一起交通事故,李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到了现场我都吓傻了,现场情况很惨,老师采访交警了解情况,我们躲在旁边不说话,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说现场太惨了,都吓傻了,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作为记者,连这点是都扛不住怎么行,不管现场怎样,你的采访都得照样进行下去,这是你的工作。那次真的给我上了一课。以后采访就比较主动点了,也能提出一些水平比较高的问题来。

在报社期间深刻体会了作为记者的艰辛,有的记者一天不停的在跑新闻,晚上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为了第二天报纸能发出最有价值的消息。报社是一个很和睦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没有年龄的差距,部分职位的高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出精品稿件。我们这些实习生也是耳濡目染,平时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跟记者提出来,好的点子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放开手独立去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商报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实习虽然很辛苦,但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为将来踏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习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坚持努力下都一一解决,由于学校离报社较远,每天就得6点起床,往报社那边赶,晚上有时候稿子较多就得加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好几次都遇到没有公交车回不到学校的事情,自己也曾想放弃,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且老师也很照顾我们,知道我们路途远,所以尽量让我们每天都早点走,真的是无微不至。实习时间不长,但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

第8篇:报社假期实习报告

这个寒假我到《武汉晨报》经济部实习了一个月,真正的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和经验,收获颇丰。

我的指导老师是经济部一个年轻的女记者,主要负责经济民生这个部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第一次随老师出去采访是参加物价局组织的“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当天我们参观了农村、社区、学校、医院,一路上,老师提醒我要好好记录下一些数据信息,写经济新闻数据是很重要的。之后回报社,老师要我写500字左右的稿子给她,因为第一次写采访稿件,一时不知如何下笔,一篇稿子我居然写了快一个小时。老师只花了5分钟不到就把我500多字的稿子改的只剩下200多字,改完后老师说,以后写稿要抓重点,不能照着资料全盘照抄,尽量写的通俗易懂一点。当时觉得很惭愧,学了将近三年的新闻,却连这种简单的稿子也写不好,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个月里抓住机会好好学习。

后来跟老师出去采访的时候我都很注意观察,老师经常对我说,当记者是很辛苦的,刚开始别指望别人能给你好脸色看,很多人都不愿意配合记者的采访,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放弃,要想方设法找到有价值的新闻。刚开始的时候和老师出去还没什么体会,在我单独几次出去采访的时候就真的感受到了记者的辛苦。情人节那天老师要我去各大商场去搜索一下相关的新闻,我在大洋百货和王府井百货转悠了半天,问了

七、八家珠宝专柜,他们全部都拒绝我采访,直接说不想回答我的问题,不想透露之类的,当时我真的觉得很受打击,后来好不容易有一家专柜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我才勉强完成了任务。还有一次去好又多超市采访,从促销员到顾客全都拒绝回答我的问题,让我很是尴尬。这几次的经历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认识[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我以前觉得记者走到哪里别人都会畏惧三分,毕竟是“无冕之王”啊,是人民群众的发言人。但是现实是现在很多人对记者都存有戒心,有的是怕记者乱写,写负面新闻,有的则是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沉默是金。所以记者不光是要会如实的发觉新闻、写新闻,更要学会跟人沟通,学会交际,才能从当事人口中得到更多的材料。正因为这样让我突然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具有挑战性,很有吸引力,坚定了我要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决心。

在这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写的最多的就是会议新闻。以前在学校老师也要我们写过会议新闻,我当时就觉得这种新闻很难写。老师第一次带我去开的是一个农业工作会议,我很认真的做了记录,可是回报社写稿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要写什么。结果可想而知,写出来的稿子老师说不合格,后来老师告诉我,这种会议新闻一定不能绕着会议写会议,要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会议精神。以后去开会的时候就比较留心了,现在写会议新闻已经很得心应手了。

除了老师交代的一些采访任务之外,我还学会了自己去发现新闻,学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为今天是猪年,我发现花鸟市场居然有一种宠物猪卖的很好,于是自己壮着胆子去做了一次采访,然后写了稿子发给老师,老师说题材可以,不过访问不够详细[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让我补充采访。当时听到老师的肯定我很受鼓舞,马上进行了又一次更深入全面的采访。这次从发现新闻到采访到写稿全部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那种成就感真的很好。

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月,但我觉得这样的经验却是很宝贵的。我零距离的接触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做一名好记者的不易,每一则新闻里都有这些记者辛苦的汗水。他们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有时为了跑一个新闻连饭也顾不上吃,正是有了这些敬业的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我们才能每天及时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事,了解新的资讯。经过这次的实习,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更加肃然起敬,更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第9篇:报社采编实习报告

学生实践环节报告专用纸

寒假采编实习报告

1、 实习名称:

采编实习

2、 实习起止时间:

2012年的12月23号到2013年1月22号。

3、实习单位简介:

《滑州报》创刊于2011年7月29日,由安阳市滑州县委宣传部主管、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滑州报》以平民化定位,关心百姓,服务生活,影响力与日俱增。

《滑州报》共分为四版。

一版:要闻(滑县一周内的新闻大事)。

二版:综合(各委局、各乡镇的新闻及社会报道、村风民情,新闻图片等) 三版:文蕴(滑县人物志、事件、战争、村名;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及各类传说、文献资料。)

四版:(古诗词、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小小说、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等。)

报缝:小知识、谚语等。

4、实习岗位:

岗位为《滑州报》实习记者。

5、实习心得:

在实习的这一个中,我出去采访的内容涉及还是很广的,比如涉及到政府工作、民生、经济、文化等等都有,却是有不少值得回忆并珍藏的经验。出去采访,碰壁是不能避免的,带我的黄老师告诉我,普通民众一般不太愿意面对镜头说话,不愿意接受采访都是比较好的情形,更坏的是碰见强硬抵触并阻止采访的情况。

我一开始不太相信,直到我和黄老师接到群众反映,去暗访一个制售假印章假证件窝点,该窝点位于卫河路雁飞文印部和解放南路方片文印店。一开始很顺

利,当我拿出一个小本子准备记一些东西时,黄老师即时把我按住,但还是被对方所警觉。对方立马抽过我手中的本子,翻阅查看,索性我没有记下什么很敏感的词语,但即便这样对方仍然请我出门,并在要求我把记录的纸给销毁后才让我们离去。被赶出来后,我仍心有余悸。我和黄老师将整理好的材料送交有关部门,与道口派出所一同出面,捣毁了这个窝点。据统计,此次分别查获假印章48枚、229枚,刻制假印章设备两套以及部分假证件。

当然,在报社实习也有不少乐趣,特别是能用自己的文章来弘扬社会美德、传播正能量并且帮助可以帮助的人。老店镇专职巡防队员勇救落水老人的事迹就是由我进行采访的,并且老人在接受我们采访后,特意托付我们为施救者宋慧刚等人送去了锦旗。在实习的工作中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每天的工作都很愉快。

并且我发现,在采访过程中,我也简介的了解并学习了很多知识。比如在采访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时候,我们不仅对该局近期工作情况进行了采访,还学习了很多关于食品检验的相关知识,让我对我们滑县的食品安全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总的来说,我们滑县的食品安全还保持着较高水准。

再比如,1月2号我和我的老师来到滑县一间生猪屠宰场,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食品加工单位,面对一切都很新奇。再次我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黄老师,他在采访过程中,教了我很多,比如如何让当事人自己开口说的方法技巧,告诉我必要时的倾听的作用,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要有不同的沟通方法等等。并且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对我的不足都一一指正,比如规范用语,仪容仪表等。比如,当去市政府采访时,服装就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太休闲容易给人轻浮的感觉,但也不能太职业化,容易导致采访过于正式化且死板。其次语言要组织好,采访之前都会要列好提纲,该问的问题要在脑海中简单的过一遍,如果中间突然卡壳了也不要紧,要巧妙的进行衔接,自然而不生硬的过度到下一个问题。而且采访的时间一般比较紧张,不能废话连篇,一定要抓住问题的重点,简单明了的把自己的问题表述出来。同时老师告诉我,记者要有高效的工作效率,要能做到一心好几用,并且无论采访对象是谁,都要一视同仁,要用平等的眼光与态度去对待他们。

平时如果不去采访,我就被安排在办公室写稿子。虽然我是新闻专业,但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讲采访的线索主次分明的进行筛选,并安排篇

幅是我目前最欠缺的。其次就是写稿子的时候对标点符号的不注意和对错字的误用也是我所欠缺的,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锻炼。

接下来我要总结一下实习过程中我所领悟的东西。

(一) 在任何岗位上都要有责任感。《滑州报》是我们县唯一一

份机关报也是唯一一份民众生活报,它不仅正确宣传政府方针路线,

也报道贴近民众生活的大小事件。这样一份报纸对我们滑县来说,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到报道准确、及时、公正、公平。

尤其是百姓提供的线索,我们必须彻底调查清楚,给百姓一个科学

合理的说法,这就必须要求我们拥有很强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

让我们所报道的新闻真正发挥它的传播作用,发挥它服务于人民的

价值。

(二) 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于新闻的时间、地点、人名等细

节要求必须要准确,比如部门名称、领导职位等,这不仅是作为一

个记者所必备的职业要求,也体现了对采访者的一个起码的尊重。

外出采访时更要认真,要时刻检查采访所需的东西是否带全,采访

本、笔是否带在身上,摄像机电量是否充足,话筒是否可以正常使

用。这些都是一些很细小的问题,但每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自

己的此次采访任务不能如期顺利完成。尤其是采访的时候,要尽可

能把获得的信息都记下来,不能过度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一旦在后

期写稿子的时候信息遗忘或丢失,都是不能完成稿件工作的。所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用的去做。

(三) 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身为一个记者,整天在外奔波,

深刻体会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才能更好的工作。而且

记者忙起来不仅要加班,正常的吃饭时间都很难保证,好几次我和

黄老师都是下午

3、4点吃中午饭,听黄老师说,长期不正常的作息

和饮食已经给老师的身体带来了很多病痛的折磨。有一次我和黄老

师一大早去供电公司采访,由于早上没睡好,并且也没有及时吃早

饭,我整个人在车上就觉得是昏昏沉沉的,一下车就觉得头晕,整

个采访都不在状态,根本没有记下来那个负责人说了什么,导致一

上午的辛苦都白费。虽然老师没有过多的责怪我,但我还是很自责。

(四) 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身为一个记者,每天要接触的形形

色色的人。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如果一点都不了解,往往很难

顺利完成采访,比如我去县第一人民医院采访外科主任王医生,采

访过程中他不停的说一些医疗专业术语,听的我一头雾水,不仅不

知道该继续问什么问题,而且连记都不知道怎么记,最后实在没办

法,对拿不准的字一律用拼音替代。采访结束后,赶紧回去打开电

脑,一个词一个词的对照,才马马虎虎顺下来整篇稿子。可想而知

稿子的质量肯定是不过关的。这也提醒了我,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的重要性,对于要采访的领域多做一些了解,不要在采访中显得无

知。更重要的是要在平常多看书,并且广泛撒网,扩充自己的知识

面。

在报社实习的最大收获就是用自己的文章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我只是个大学生,但我同时也是一个准新闻人,新闻人所需的社会责任感让我坚信一点:认真做人、认真学习、认真做文章。我恨感谢所有帮助的我的老师,他们不仅教会我新闻的知识,更让我懂得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和良知。

虽然实习的时间不长,但的确锻炼了自己,不仅采访和写作能力有了质的提升,而且对如何与他人沟通有了新的见解,我在实习中总结出:不要去过分恐惧困难,只要认真努力,往往现实中所遇到的苦难会比想象中容易克服。我会一直努力下去,非常感谢这一个月来《滑州报》所有工作人员对我指点与包容,我很高兴能和这样一个优秀的团体一起工作并奋斗,谢谢你们。

上一篇:英语翻译实践报告下一篇:中秋祝福语送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