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和谐安谧的氛围——浅谈安房直子作品学习的技巧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引言

在安房直子的童话中, 有着一种和谐的主观氛围。她跳脱了传统童话中, 或动物群种间的交往关系说理 (《丑小鸭》) ;或人物与非人类的悲剧爱情故事 (《美人鱼》) ;她也不同于以往王子公主的童话爱情故事 (《白雪公主》) 。她以一种更贴近现实的眼光, 更生态化的视角, 写下了一系列和谐的自然界关系群像:《雪窗》中, 老爹与狸共相伴, 动物可以与人类语言共通, 互帮互助, 心灵相悦;《紫丁香的帽子街》中帽子手艺人和羊做起了买卖。而各式各样的精灵、鬼魂都能自由往返于人间, 与思念它们的亲人团聚;《熊之火》中, 人类小森竟然与熊的女儿结婚共育后代。

独到敏感的安房直子总是在其奇思妙想的大胆幻想下, 给予喧嚣世界一片和谐安谧。她的故事大都发生在和谐的客观环境中:可供自由嬉戏的森林, 肆意流淌的溪流, 白花盛开的原野。至于各种颜色的渲染:天空的颜色、树木的颜色、菜肴的颜色、花朵的颜色都如梦般宁静、安详, 富含一种诗意般的自然之美。在《响板》中, 对环境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一片黑暗中, 看到了各式各样美丽的东西。无一例外, 全都是森林中的风景。是映出了种种图像、五彩缤纷的幻景。灿烂的毛茛花田、淡紫色的蝶群、在泉边喝水的白鹿、盛开的绣球花、沐浴着夕阳在草上滚来滚去的兔子母子……这样的描写[1], 多不胜数, 代表了安房直子所希冀的生态和谐之美, 使其渴望的理想一面得到展示。

2 生态意识表现

著名的生态批评专家汪树东认为, 生态意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生态整体观彼此联系、相互依存, 不存在主次等级之分;二是尊重自然, 就是不要让人类意志不顾自然生态系统规律而肆意妄为, 要在生态意识高度上适应大自然, 尊重大自然。这并不会辱没人的尊严, 恰恰是证明了人的尊严;三是敬畏生命, 人不能按照人类中心主义对待各种生命, 应该承认各种生命的内在价值, 呵护生命, 敬畏生命, 而不是奴役生命, 利用生命[2]。

安房直子正是秉着对自然生态等级的质疑而认为人类与自然界各种生物是可以和谐共处以共同创造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关于尊重自然, 安房直子从未表现出以人类意识为中心的写作意图, 而是利用无数的正反面教材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在安房直子的童话中有无数敬畏生命的篇章, 所以才有了“随风潜入夜”的精灵, 自由往返于人间的鬼魂以及拥有令人艳羡的魔法的动物。每一个生命流注于笔端都是令人敬畏的。在《狐狸的窗户》中, 小狐狸用桔梗花将指甲染成蓝色, 当它用带有蓝色指甲的手指比成窗户并在里面看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死去的母亲时,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 对每一个灵魂的尊重之情, 令人为之动容。

由此可见, 安房直子童话中关于生态意识的表现之一, 便是其多层次多角色的生态和谐主题。

纵然安房直子的童话中, 写满了对大自然的美好, 和谐的希冀, 可安房直子并不是一个沉溺于遐想而脱离现实的传统“童话式作家”。在她的童话作品中, 不仅有着某种现实的寓意, 还使她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来。这也是每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作家的特性。于是她描写生态和谐遭致破坏的一些反面教材便透过她的童话表现出来。这些反面教材则从另外一面烘托出其生态和谐的主题。

《鹤之声》中, 猎人长吉误杀了最后一只鹤而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怪事:家族里接二连三地发生不幸, 不断地死亡。但最后喻示死去亲人灵魂的盘子里的鹤飞走了, 标示着一切的完结, 可人类与自然的碰撞却从未有完结篇。这看似诡异宿命论的故事, 实则是利用人类的错误借以表现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在人类屠杀动物破坏生态的同时, 也埋下了大自然报复的伏笔。《野玫瑰的帽子》利用一位家庭教师的经历昭示了人类残忍地对待自然界动物的现象。在生态完全被人类破坏后, 动物们发起了盛大的反击:会使魔法的母鹿将残忍屠杀鹿群的人类变成了一片玫瑰树林。人与动物的不和谐关系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原野之音》中树精的讲述:“一百多年前, 这里哪有什么镇子, 放眼看过去, 是一片美丽的原野。只有广玉兰一棵树耸立在那里……”“过去, 我的树枝上有一百只鸟, 还借给松鼠一个窝。还开了一家专供蝴蝶们的翅膀歇息的旅馆。还有……”“可是, 原野的样子一天一天变掉了。草被拔掉了, 四周盖起了房子, 小鸟和松鼠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小河被埋掉, 成了公路, 镇子迅速地大了起来。还建起了工厂, 汽车也多了起来。”“于是不知怎么一回事, 我的叶子, 还绿油油的就枯萎了……”树精的遭遇[3], 便是对人类野蛮行径的最有力控诉, 而对人类有着极度仇恨的树精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是人类将其变成光秃秃的惨样。于是它将来裁缝店的女客人都变成了为其服务的叶子。这种因果循环的报复, 给了人类莫大的讽刺。

在描写生态和谐的破坏中, 也不乏对大自然界动物温情的破坏。至此, 人类便对动物们进行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破坏。《狐狸的窗户》中, 小狐狸的母亲在被猎人打死后, 留下孤独的小狐狸在苍凉的窗户手势中怀念天堂中的妈妈。《野玫瑰的帽子》中小鹿直子每天变成人的模样去看望被人类制作成标本的父亲。动物间的温情不在, 而自喻有血有肉的人类也不免做了一次“冷血动物”, 给现代文明的唐突上了一次扎扎实实的人伦课。

3 结语

安房直子的童话, 不断地昭示着这种生态危机、物种危机, 担忧着生态失衡的隐患。人类发展至今, “人类精神”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施加了巨大的影响, 并且仍在继续施加更大的影响。近300年来, 人类的精神已经渐渐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几乎占据主导地位的决定性因素[4], 而现代文明, 便是这种精神的传播内容。在现代文明的社会环境下, 人类不断以自我为中心, 逐渐摆脱精神人伦的束缚, 而最大限度地去追求更为实质性的物质财富。美国当代作家詹姆斯·莱德菲尔德在他的小说《塞莱斯廷语言》中, 警策地向美国民众指出:“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切已演变成一种偏执, 我们沉湎于构造一种世俗的, 物质的安全感, 来代替已经失去的精神上的安全感[5]。”安房直子有意识地从这种偏执中觉醒,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人类盲目追求物质而有损与大自然关系的反面教材, 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

摘要:安房直子的童话中, 写满了对大自然的美好, 和谐的希冀, 不断地昭示着这种生态危机、物种危机, 担忧着生态失衡的隐患, 论文分析了安房直子的童话, 剖析了安房直子童话中关于生态意识生态和谐主题。

关键词:童话,教学,生态,主题

参考文献

[1] 安房直子著, 彭懿译.白鹦鹉的森林[M].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1.

[2] 张舒.论迟子建小说生态意识的生成机制[J].宜春学院学报, 2010.7.

[3] 安房直子著, 彭懿译.黄昏海的故事[M].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1.

[4]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 詹姆斯·莱德菲尔德.塞莱斯廷语言[J].昆仑出版, 1996.

上一篇:探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全动力课堂模式下一篇:高校公寓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