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有多少个民族

2022-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河湟地区有多少个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有多少个项目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04种精彩17

个场馆上演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16个、表演项目188个,比赛场馆分别在清镇市、贵州大学、金阳新区、六广门、贵阳新体育场、贵阳学院6个赛区,共17个场馆举行。

具体是:

龙舟、独竹漂及水上表演项目安排在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

马术安排在清镇省体育训练基地;

民族式摔跤、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安排在贵州大学体育馆、体育场;

秋千、陀螺安排在贵阳奥林匹克中心附场足球场、户外篮球场;

蹴球安排在金阳市民健身中心;

武术、毽球安排在六广门省体育局训练馆;

珍珠球安排在贵阳市市民健身中心和贵阳市体育训练馆;

花炮安排在贵阳市人民体育场;

木球、射弩安排在贵阳学院体育场、体育馆;

押加安排在贵阳新体育场;

表演项目安排在省体育馆、贵阳新体育场、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及省体育训练基地。

清镇市赛区

龙舟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龙舟比赛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最多的项目之一,比赛时,锣鼓喧天,舟行如飞,两岸观众助威加油,气氛热烈,充满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1991年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该项目第一次被列为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参赛队:安徽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

独竹漂

独竹漂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是前8届民族运动会没有的竞赛项目。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

独竹漂是指运动员脚踏漂流在水面上的单棵楠竹,依靠小竹竿划动实现水上漂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手表演时赤着脚选择的竹子大头直径约20厘米,无扭曲,手执一根细竹竿为“桨”,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

标准化器材竹漂由3节总长7米、0.16米直径的玻璃钢圆管组合而成,它具有比天然竹子浮力大、速度快、不变形、可拆解、运输方便的优点;划竿为直径0.04米,2节总长4.5米的玻璃钢圆管组成。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

马术

马术是我国众多民族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尤为盛行。1986年,在新疆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马术首次被列为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由于各地民族习惯不同,赛马项目与形式也各有千秋。历届运动会马术项目设有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五个项目的比赛。

马术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首次亮相,接着出现在1912年的奥运会上。马术比赛包括三项赛事:障碍赛、花样骑术和综合全能马术赛(三日赛)。

参赛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西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清镇省体育训练基地

贵州大学赛区

板鞋竞速

板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时间多少决定成绩名次。目前正式的比赛项目包括:男女60米,男女100米和男女2×100米混合接力五个项目。板鞋竞速是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首次被列为竞技比赛项目。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江西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贵州大学田径场

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俗称高腿马或截竹为马,故又称竹马。高脚竞速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踏蹬,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

高脚杆为竹、木或其他硬质材料制成。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部向上30——40厘米处加制踏蹬,踏蹬高度的丈量从杆底至杆支点的上沿。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江西省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贵州大学田径场

民族式摔跤

民族运动会设置五种民族式摔跤项目:博克(蒙古族式摔跤)比赛设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采用三人轮褰制,个人赛为单淘汰制。运动员均不分体重级别,俩人相遇以跤定胜负。胜负的标准: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山西省代表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黑龙江省代表队、江苏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河南省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西藏自治区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台湾代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贵州大学体育馆

金阳新区赛区

陀螺

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陀螺,也作陀罗,多用于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陀螺比赛中,两队在比赛场地上按守、攻循序进行且互换守、攻的比赛运动。双方遵照规则,从守方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触击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比赛只记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山西省代表队、江苏省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福建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河南省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奥体中心户外篮球场。

秋千

秋千比赛只限女子参加。历届运动会设个人高度和触钤,双人高度和触铃及团体赛五个项目。高度比赛是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计算成绩。触铃比赛则是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

比赛场地为20米x8米的长方形平坦地面。秋千架高12米,起荡台(供运动员试荡开始时脚踏用)高1.3米。

参赛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奥体中心场外绿地

蹴球

蹴球比赛是在一块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进行,分两队进行比赛,每队两名运动员。竞赛项目分男子单蹴、男子双蹴、女子单蹴、女子双蹴、混合双蹴球等。使用地掷球,每队两只球,分蓝红二色。甲队编为1号和3号,乙队编为2号、4号,比赛按

1、

2、

3、4号的顺序轮流蹴球。击中对方球,得1-2分,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4分,先积50分者为胜方,三局两胜。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山西省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福建省代表队、江西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河南省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金阳市民健身中心

六广门赛区

武术

武术,这个被国际上称之为“功夫”的民族体育运动,是由踢、打、摔、拿、击、剌等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讲究内外合

一、形神兼备、节奏鲜明的民族风格。其特点一是“击”,二是“舞”。“击”就是“技击”,即从徒手搏斗的拳术发展为搏击敌人的武艺,在民间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舞”就是“武舞”,即现在流行的套路形式。它与“技击”的搏击性不同,而具有表演性。因此深受各族人民善爱,且各民族均有自己独特风格和套路。主要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等五个类型。武术项目在历届民族运动会上,武术项目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黑龙江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福建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河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台湾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六广门省体育局训练馆

毽球

毽球运动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由手毽演变而来,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

毽球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6.1米,中间以球网相隔。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2个组别,比赛双方各派三名选手出场。其技法以踢、触为主,可用头、脚及身体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触球。毽球打法类似于藤球、排球。

参赛队:河北省代表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

比赛场馆:六广门省体育局训练馆

贵阳学院赛区

木球

木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

比赛在长40米、宽25米的场地上进行。每队上场队员5人,手握击球板,运用传、接、运、抢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全场比赛时间40分钟,每半场时间为2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

木球比赛近似曲棍球和冰球。运动员持击球板快速奔跑、传接配合,被击出的球快速飞出,瞬间入门得分。木球的形为长圆柱体,球体长9厘米。击球板的竹、木或非金属合成材料制成,全长70厘米,由板柄和板头两部分组成。球门宽2.00米,高0.8米,球门后装球网。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贵阳学院田径场

射弩

射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海南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由大陆作为作战武器而传入的,称为“药弩”。人或鸟兽中箭,即中毒而死,所谓“见血封喉”。因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度颇高而又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用以打猎和射鱼,所以苗族男子几乎人人都备弩箭,男童自幼习射,还常常进行比试。

湘、黔苗族人民使用的弩一般用岩桑木制作,在海南岛的苗族则以坚韧的“白茶”等。

参赛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山西省代表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江苏省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福建省代表队、江西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西藏自治区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贵阳学院体育馆

第2篇:浅析河湟地区社火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

浅析河湟地区社火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课 程 论 文

年级: 12级历史

学号:20121111518 姓名: 宋传浩

指导老师: 夏丽梅

课程名称:中国社会史

浅析河湟地区社火的

价值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摘 要:社火是民间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游艺杂戏活动的总称,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意味和浓烈的文化色彩,在中国各地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流行颇广。作为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火表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及社会功能。城市社火和乡村社火作为同一民俗事项,具有许多相同点,但由于表演语境等诸因素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本文主要以乡村社火为主进行的研究。以河湟地区社火词曲为例,系统且详细探讨了社火曲艺的特点,并从社火曲艺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品类繁多性,独特的创作手法等方面入手,衍生出社火词曲诸如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心理补偿价值等学术研究价值。强调社火曲艺的融合、发展和演变等特点,以寻求本土曲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变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社火曲艺 青海社火 河湟地区 表现形态 文化功能

社火又叫扮社火或闹社火,是中国西北地区人民的民间舞蹈活动形式,以歌舞为主,与武术、杂技、杂戏、焰火、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群众性很强的“广场表演艺术”。关于社火的记载,最早可见于《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1]604 这里显然把“社”与神话联系起来了。关于社火的兴起,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原因,据《白虎通义·社稷》记 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2]上述这段话,其实也表达了我们的先民对土地、对自然的一种崇拜,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固有的以农牧为本的经济结构形态。在《风俗通义·祀典》中亦有相似的记载:“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3]以上对“社火”中的“社”作了一些简要的介绍,下面对“火”也做一下简短的叙述。在古代,除了“社祭”以外,还有“火祭”。火,即是传说中的火神,古代的先民们往往喜欢把社神和火神混为一谈,但火神崇拜起源已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4]在《淮南子》《古周礼说》和《说文》中,我们仍可以搜寻到火神的踪影。《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中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5]185,这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一样,认为祝融为最早的火神。关于火神的考据,至今学术界仍然没有定论,有的学者还认为炎帝是最早的火神,或认为燧人氏为火神。当然,无论谁是火神,它只是古代先民形而上的一种崇拜观念,而我们由此可以印证的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之早以及延续时段之久远。在《风俗通义》中曾把“社”与“火”紧密地结合起来:“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集社燃火,群歌群舞,祈于天,祷于地,以期吉也。”[6]我们老祖宗们喜欢把自己与土地、与自然的关系拉得异常的近,这同时也验证了中国人的那句老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而由此与之相形农耕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社火表演也就流传开了。“祈于天,祷于地,以期吉也”,很显然,社火就是一种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即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是一种人民情感的释放,因此社火常常被外国人称为“中国式的狂欢节”。 一 乡村社火的文化功能

仪式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在其狂欢的背后,总是体现着一些功能,这些功能又在影响人们的行为。社火展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功能。社火与古代的“社”是联系在一起的。社火在组织系统及组织过程中,行使“社”的职能,使不同社群参与其中,实现了凝聚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补足了国家行政职能。 1 祭祀功能

表演村社组织民间信仰的乡村社火,“不仅是文艺,也是祭祀;它不仅让人笑,也让神笑”。[8]据了解,在河湟地区,社火首次演出的场所是作为“民俗圣地”的神庙,神庙周边的社火都来祭祀自己的“方神”。在耍社火期间,当社火队经历一座庙宇时都要进去表演。在没有社火的村社,人们多通过筹钱方式,聘请其他村社的社火,在本社庙里进行演出。血缘宗族意识在乡村显得更为浓烈,如果社火要到某家去,首要的意图是实现祭祀祖先。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本能的恐惧,祈福禳灾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情结。河湟地区的村落所有的祭祀仪式几乎都与村落一年的丰收和平安联系起来,而且在社火“出灯官”仪式上也常出现“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等字样。在公众性的民俗仪式中,通过表演来实现一种本能的愿望,这是潜藏在仪式背后的一种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每年村里有一部分“社火头”往往是因为家人有病,或者觉得一年来事业不顺利,才主动承担社火的组织者。在当地人看来,社火的参与者特别是装扮过社火“身子”的人,在经受社火的“洗礼”后,一年中会更吉祥。在农历正月没有锣鼓声的宁静的村庄,会使人们觉得有所缺失。相信过年耍社火,从行头、色彩(红色)、声响等多方面可以起到驱邪祛灾的作用,这几乎成为一种“心理惯势”。 2 维系功能

在一种公众性的仪式活动中,作为仪式活动参与者总是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意识,正因为参与者的这种主体意识,便产生了凝聚功能。对于组织社火表演的一个村落来说,社火又具有着较强的凝聚和规范作用,它能够增强村落内部的团结合作,规范群体成员的行为,强化村落成员的地域意识等。总的看来,它常常起着调整和加强村落友好关系的作用。在乡村,无论是筹集资金还是组织演出,人们对社火怀有很高的热情。从社火“出马”的那天起,男女老少原则上人人参与,而且在当地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参与社火成了每个村民应尽的义务。在社火内部有着明确的分工,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各尽所能,自始至终地参与进去。当地村民认为,社火是一个村子的“窗口”,他们经常为自己村社的社火而感到自豪,在社火仪式中呈现了当地民间社会的和谐。在西宁的许多村落,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人挤在一起充当观众,演出者即使是60岁以上的老人,也经常扮演一些“胖婆娘”、“媒婆”之类的角色,插科打诨,惹得人们哄堂大笑,辈分不同的人也可以扮演兄弟夫妻的角色。在娱乐的过程中使得原本分散居住、难得一见的乡村民众得以聚集在一起,加深了相邻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社火队的日常排练为乡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活力,那种属于乡村的欢乐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总之,社火犹如村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调节着村庄内部和村庄之间人们的关系,与其他文化事象例如农业生产、贸易、交通、各种信仰等等一道,共同维系和促动着一个村落的有机运作。 3 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9]它具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功能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系统、也没有社会政治教育那样单调、它是对民众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乡村民众在娱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社火的表演内容既反映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又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道德行为予以披露,从而警醒村民,是道德教育的一 种手法,既形象生动又意义深刻。因为在集体仪式背后,总是潜藏着所谓的“民间意识”。在民间社会的传统风俗活动中,也就渗透了传统的民间伦理教育。西宁地区民俗活动往往实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和 民间文化的契合,教化功能也成为村落社火的一个显著表征。乡村社火中演唱的“青海民间小调”是民间伦理的载体,无论是“青海民间小调”的唱词还是舞蹈表演,都反映了民间伦理的主题。有表现孝道观念的,如《十亲》;也有反映“忠义”思想的《二十八宿闹洞阳》、《菜籽花儿黄》;反映爱情生活的如《书生哥》、《送亲人》、《放风筝》、《卖水》、《盼郎归》、《五更的月儿》等;缅怀历史人物、纪念古人古事的有《十二月唱杨家》、《孟姜女》、《唱白蛇》、《弟兄五个人》等, 反映社会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反映时代社会政治面貌的有《盼五更》、《乐家湾》等;涉及劳动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有《送早饭》、《十里亭》、《绣荷包》、《织手巾》、《打樱桃》、《放风筝》、《十道黑》等。[10]另外,社火词曲中关于节气、播种、劳作的科普知识,教育作用显而 易见。乡村社火使村民进行思考,对比善恶,树立楷模,实现了教化功能。历史悠久、古老淳朴的乡村社火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它犹如一块西宁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传统的民间信仰和 生活方式,显示着西宁民俗文化的流脉,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桩社火是一座舞台,每座舞台上上演着一部戏文,一桩社火更是农人的一腔期望,歌颂传统美德,祈祷五谷丰登,抒发惩恶扬善的感情,色彩缤纷,红红火火。 二 体现出高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河湟谷地是历史上多种民族生产生活的基地, 因而就必然留下了各民族的人文印记。河湟地区春节期间的民间灯会, 是汉民族文化的盛大景观。据传, 自称道君皇帝的宋徽宗在收复了河湟地区后,曾举办过几次大型庆祝活动, 其中就有在湟水河流域按道教教义结扣灯棚的庆祝活动, 这就是沿续到今天的乐都七里店的九曲黄河灯会 。藏传佛教寺院的酥油花灯会 , 春节期间的羌姆表演, 牧区群众的锅庄、热巴等土风舞, 都是当地社火的重要内容。青海土族是世居的农耕民族, 土族地区的民间社火突出地表现出农耕文化的特征。可 见, 河湟地区民间社火的多姿多彩是由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铺垫的, 如果没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就不会有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社火。具有鲜明的高原地域特点,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但培育了高原民族豪放、粗犷、豁达的性格, 也使这里的各民族文化渗透着高原的地域色彩。与这里山川河流雄浑厚重的气势一样, 高原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处处显露出粗犷、浑厚的格调。这种现象在西宁地区的民间社火中有着直接的反映。较之南方社火那种典雅、细腻、精巧的格调, 西宁社火无论在人物的服装、化妆、造型, 还是在表演程式上, 都显得粗放不羁 , 这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原因, 但特定的地域环境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三 文化价值

青海社火词曲内容包罗万象、浩瀚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载了当地的文化、民俗、历史、宗教、地理、节气、生态、民族等各个领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民间的大百科全书,也可以说它 既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地域文化象征。青海社火小调对当地的民族生活、人口迁徙、风俗习惯、婚姻嫁娶、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反映是真实的、也是多层面的,有着语言、民俗、宗教、音乐、地 理,历史等文化价值。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火这个延 续了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致使社火词曲中的一些古代故事、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近年来,社火的传统韵味不断流失,青海社火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仅仅靠一些农村民间艺人的传承已经远远不够。任何形式的文化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但社火词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活文物、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不能轻易删改,发展创新必须以保持传统为基础。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高有鹏教授在他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曾经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11]因此,保护社火小调需要我们去亲身吟唱、切身体验、认真学习,继而更好地把它传承下去。注重保护和传承,要结合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娱乐追求,探索一条符合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的生存之道,并且充分利用新的传媒手段加强对社火词曲的传播。

综上所述,河湟地区城乡社火在文化功能上有许多不同点。首先,神圣内涵的世俗化。乡村社火是起着娱神的作用,这是它较早的主要功能之一。现代城市社火中,原来带有神圣性、宗教性的民俗所具有祭神悦神的功能大大减弱。现代城市社火则几乎完全变成了人们的自娱活动。作为一种以官方为主导、以民众为主体的节日庆典,其仪式的严肃性开始受到挑战,节日的喜庆气氛变得渐渐浓厚起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官民同庆的节日礼俗活动。其次,乡村社火具有维系和教化的传统功能,而城市社火则更侧重于文化交融和促进经济等社会职能。历史悠久、内涵深邃的西宁城乡社火既古老淳朴,又绚丽斑斓,它沉淀了河湟人民不少优秀的文化思想,已成为河湟人民重要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河湟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河湟两岸的繁荣、西部边陲的安定、兄弟民族的团结,为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它越来越得到城乡各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的传统习俗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青海社火以它独有的魅力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着河湟地区这块土地上人们自足、乐观、自信的精神气质。伴随着初民对丰埝的期盼,伴随着农人收获的喜悦,由单纯走向丰富,由稚嫩走向成熟。

注释:

[1]杨天宇. 《礼记译注:下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04. [2]陈立,吴则虞. 《白虎通疏证: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83. [3]王利器. 《风俗通义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354. [4]王守谦,金秀珍. 《左传全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389. [5]杨天宇. 《礼记译注:下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04. [6]王乐. 《庙会·社火·乡党》. 西部大开发,2007(6):60 - 61.

[7]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册》.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1. [8](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0]高有鹏.《庙会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高有鹏. 《保卫春节宣言( 节选)》. 精神文明导刊,2010(1):22.

第3篇:有多少个字

第三单元

第五课时:有多少个字

主备人:林群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计数器、

一、 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08498237564184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二、知识新授

1.让学生自读课本p30的文章。读完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怎么估字,说出不同的方法。

2.学生小组估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呢?

3.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方法一: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字,有多少段。 方法二:右栏大约50个字,左栏是右栏的两倍。

4.完成“估一估,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 完成p31 “练一练”1~4题。让做的好的学生一定说出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 总结课堂。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发现,有些学生认为想估多少就估多少,导致他们随意说出自己的答案。还有学生把估算当准确结果来进行计算,所以用计算方法来增加或减少几个来对结果。学生这些思想与估算的精神不符,需要在教学中引导纠正。

第4篇:《有多少个字》教学设计

一:定向·诱导

1.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么? (1)这一罐大约有多少颗糖果? (2)电影院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3)这一篇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怎么快速的解决这些问题呢?估一估。看来,估计是很重要的数学方法。

2.本学期你在哪一课学过估计呢?翻开书,找一找。我们估计了黄豆和小方块,具体是怎么估计的?先找到一定的标准。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估计,《有多少个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探究

1.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大家听说过么?快速默看祖冲之的故事,你能估计出有多少个字么?(板书)

2.同一篇文章,结果可大不一样。到底哪个结果更准确些呢?请把你估计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3.你们估计的多少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我说,我们听。

4.还有别的方法么?有没有不用计算的估计方法?(有些详细数,估。有些直说思路就行了)

5.比较前后两次的估计结果,你有什么想法?所以,不管是估计黄豆,还是小方块,还是字,都是先找到一定的标准,根据标准估计,才能更准确。

7.先进的电脑代替了人们这种简单的劳动,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三:讨论·解疑

7.妈妈想给淘气炒黄豆吃,用杯子乘了大约100粒的黄豆,觉得有点少,又多盛了点,你估计下这杯有多少黄豆呢?那这杯呢?这3杯黄豆有什么关系呢?

师:先确定若干份中的一份是多少,再估计整体有多少份。) 8.31页3题。 四:反馈·总结

31页2题

第5篇:有多少个字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龙凤区第五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编写者

执教者

执教时间

XX年月日

星期

北师大版

数学

第四册

七单元

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标

.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

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数学是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一、向学生宣布本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前置小研究的内容。

三、小组汇报,学生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多少个字

由“部分”估“整体”

教后随记

第6篇:在中国一年有多少个节日

一年中的所有节日、所有纪念日 公历2月7日:纪念日 公历2月14日:情人节 公历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公历3月1日:国际海豹节 公历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 公历3月8日:国际妇女节 公历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公历3月14日:国际警察日 公历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公历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消除种族歧视日 公历3月22日:世界水日 公历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公历4月1日:愚人节 公历4月7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 公历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公历本月第四个星期日: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公历4月24日:世界青年团结日 公历4月25日:世界儿童日 公历5月1日:国际劳动节 公历5月4日:中国青年节 公历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 公历5月8日:世界红+字日 公历5月12日:国际护

三、二十四:祭灶 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芦笙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填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九:送穷日 农历二月初一:瑶族忌鸟节 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畲族会亲节 农历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杆节 农历三月十五:佤族播种节 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 农历四月初八:牛王诞 农历四月十八:锡伯族西迁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十三:阿昌族泼水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鄂温克族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九:瑶族达努节 农历六月初六:壮族祭田节 、瑶族尝新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 农历七月初七:女儿节 农历七月十三:侗族吃新节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普米族转山会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十月初一:祭祖节 农历十月十六:瑶族盘王节

上一篇:七下数学期末试题下一篇:干部进社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