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管理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谈农村学校管理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

摘 要:农村学校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人本理念的应用,需要重视民主管理和教学工作的落实。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出实效,要真正重视管理工作,将教学工作作为中心,有效完善并落实管理政策。对农村学校管理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农村教育工作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但有很多管理理念还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需求。学校管理工作中,应当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管理工作中以教学为中心。

一、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而让管理变得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以查询,使学校的管理更具规范化,为师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需要将教职员工当成学校的主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多与教职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由于教职员工是参与一线教学的人员,他们的很多意见具有较强的实效性,然后在民主决策中,选择最合适的方式管理学校。工作中需要重视教职员工的民主参与力度,使得广大教师能依法行使其管理职能,并能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凡是与教职员工管理密切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要有教职员工的参与。譬如,教师评职称的晋级方案、教职工的考勤、奖惩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有教职员工教代会进行审议。学校为教职员工创造一个创造性较好、积极性较强的环境,能最大限度激发教职员工的各项能力,进而能深化教职员工的工作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作为校领导,需要努力为学生和教职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使得教职员工能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更好地开展工作与学习,在发扬民主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激发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这才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换为教职员工的自觉意愿,这对学校管理的凝聚力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1]。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宏观上对管理问题进行调整。管理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因此良好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从管理人员做起,有效进行管理工作的调整。学校的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人力资源,只有人力资源充足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其他如资金、设备、信息等资源的效用。因此,学校的管理层应当采用人本理念进行管理,有效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其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

人本理念需要重视人员的情感和情绪变动,将其作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对待。学校中各个岗位上的职工都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发展和进步与所有职工的共同努力有着紧密关系。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给人以足够的尊重、关心、信赖,让管理工作中能够多些人情味,多一些体贴。

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学校管理工作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事项。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例如,在备课方面,对于学校中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要对其备课工作进行规范化,使其能够达到最基本的备课要求;对于拥有工作经验的中年教师,必须要让其能够在备课工作上做出新意,重在教学改革。对于拥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则需要让其进行工作经验总结,让其将自己的经验形成教学理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对于人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主张要实现人的价值[2]。

三、坚持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管理中,需要将教学工作看成是核心。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我们不能放松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教学,更不能放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任何时候,课堂教学的质量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学校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无论是从时间亦或是从空间上,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最重要且最占用时间的空间,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多加重视,且所有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学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学校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要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努力,教务领导要做好检查和抽查的工作,抓好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新意,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教师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在研究性推进中,鼓励师生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讨论,并重视合作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作为校领导需要经常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深入的剖析,能够对听课、评课和指导性的课程意见进行良好的评定,进而能在指导性意见发表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对课堂新方法进行推广,使得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要求。

总之,农村学校管理中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优化学校管理策略,进而确立学校的管理理念,并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确定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进而为学校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得管理能符合广大师生的需求。管理中需要管理学生、服务教师,并要尊重师生,在不断激励中让学生做到自我完善,使得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也能让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石练海.浅谈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科教导刊(下旬),2012(12):136-137.

[2]田麗霞.浅谈如何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学学校管理[J].新课程导学,2011(3):28.

编辑 鲁翠红

作者:达朝明

第2篇: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在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关的负责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的管理水平,保证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留守儿童;人文关怀;

1.绪言

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师生员工,优化学校的教育工作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和组织活动的有序进行。学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事务,涉及日常教学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软肋所在,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小学的管理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因此,加强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工作,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大批的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为了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的涌现,特别是他们身在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亟需全社会的关注。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国在上个世纪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的学龄儿童相应的减少,于是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实行撤点并校政策,将多个村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又增加了这个学校的压力,给我国农村小学学校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1 撤点并校后学生人数猛增,管理难度加大

本世纪初,我国为了对农村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和配置,全面的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摒弃了以往那种村村办学的方式,将邻近的几所学校资源合并。这种集中优势资源办学的方式本来是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但是随着撤点并校的制度的不断推行,其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并校之后,学生数量猛增,管理的难度非常之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很多农村的家长在撤点并校之后,积极的将子女送进城镇小学,城镇小学的学生接纳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而由于撤点并校,很多学生距离学校的距离变远,上学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2.2 留守儿童增多,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的农民工进城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只能滞留在家,成为“留守儿童”,虽然有老人的照顾,但是明显不能满足儿童在这个时期的教育和心理需求。近年来,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也给农村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些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学习积极性差,而学校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显然没有办法顾全所有学生,这些留守儿童则只能长期生活在缺乏人文关怀的环境之中。

2.3 缺乏师资力量

由于农村教育条件和薪资待遇都与城市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很多教师不愿放弃城市优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去农村从事教学活动。农村的师资力量极度缺乏,教师的素质较低,教师人数极度缺乏。近些年,有很多高校的学生利用假期来到农村从事支教活动,但这种活动是非制度性的,随意性很大,没有办法真正满足农村小学教育的真实需求。

2.4 卫生、安全条件极差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之后,大多数学生需要在校住宿,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学生的住宿条件也非常差,在有的地区,很多学生甚至是在危房里上课学习,卫生条件和安全条件都非常差。

3.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策略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农村小学教育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农村基础教育抓的好,民族振兴才可能有希望,现时由于受农民工进城的风潮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大幅度增加,给农村的小学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关的负责人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管理,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笔者根据多年农村基础教育从业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农村小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1 加强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国家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支持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要加强对这部分资源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确保相关的扶持资金能够落实到位。用这些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教室、宿舍、运动场、图书馆等,完善学校的各种设施,提升学校的学生接纳能力,改善学生的住宿和学习环境。

3.2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人文关怀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在性格上极易形成柔弱内向、自卑孤独的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憎恨父母的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好了得不到夸奖,学坏了也没有人责怪,使他们对学习形成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作为小学教学管理者来讲,要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歌这方面特性,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引导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3 提高农村教师薪资待遇,吸引优秀教师人才

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必须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吸引相关人员积极地投入到农村小学教育的活动中来。此外,应该将大学生或其他人员支教的形式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避免随意性过强的现象。依靠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秩序来改善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从而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族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开云.以人为本 加强农村小学管理[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0,(10)

[2]严建文.农村小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1,(5)

[3]王云峰.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农村小学管理[J].品牌(理论月刊),2011,(06)

作者:廖庆旅

第3篇:浅谈农村学校美育

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美育是指通过学校的途径对青少年实施的美育。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要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学校美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美育相比,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1)计划性。学校根据培养人才的要求,按照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美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接受训练,从而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2)循序渐进性。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求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美育活动。不仅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美育的要求和内容是分层次有计划来安排的,即使是每一门课、每一个专题、每一项审美实践活动,也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做到连贯、完整、系统。(3)科学性。科学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授必须严格地符合科学的结论,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什么美,什么不美,为什么美,为什么不美,都应作出科学的解释。学校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进步的、健康的审美理想,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准确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4)集中性。由于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具有集中的审美教育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机会,而且能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使之在审美感受中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然而,农村中小学的美育现状是全社会都感到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落实行动,应试教育仍占领教育主阵地;地方教育投入不足也是限制中小学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美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美育的健康有效发展。

一、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落实行动,应试教育仍占领教育主阵地

反思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有人形象地概括为:“文革前只学课本,文革中只背语录,文革后只奔‘科举’”。这虽有几分夸张,但也切中要害。特别是现在,奔“科举”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越演越烈。在如此重压之下,美育的地位就更加岌岌可危了。首先,是在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上没有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去落实,有些学校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根本没有开设或开设不足,有些学校课表上有这些艺术课程的显示,却是挂羊头卖狗肉,实际进行的是应试科目的教学,课表显示纯粹是为了掩人耳目,应付检查。

由于这些认识的不足,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完全成为一种摆设,领导、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教学手段极其落后和简单。由于条件艰苦,又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任课教师也就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信心。再次,一些重视美育的学校中存在着美育的智育化倾向。美育过程中,美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美育中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中偏重于艺术类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正确审美观的养成,这与美育的宗旨是有距离的。

另一方面,虽然个别地区或学校的领导者对艺术教育有了一定重视,但往往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却偏离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进行美术教育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而是为少数学生服务,把美术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和扩大学校经济收入的手段,让美术教育走上应试教育的方向。现在很多中小学一窝风开设美术特长班,实质上是以牺牲普通学生的审美教育为代价,以艺术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这些错误认识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由此可见,这些美育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得不到保证。以升学考试为指挥棒,把中考、高考科目称之为主科,升学不考但须会考的科目称之为副科,而音乐、美术、体育被称之为“小三门”或“小儿科”。现在很多省市已在中考中加试体育,“小儿科”就只剩下音乐和美术了。因此,作为学校美育重要手段的艺术教育,成为最薄弱的环节。其次,学校在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上存在严重厚此薄彼的现象,应试科目被尊为 “主科”,音乐、美术被贬为“副科”,而且在个人待遇上差别很大。因而无人愿意从事艺术课的教学,艺术课老师为了个人生存会转向“主科”教学,即使是从事艺术课教学,在工作热情上也大打折扣。美育地位在这些重压下岌岌可危。

二、地方教育投入不足也是限制中小学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失去了社会和地方财政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就会一筹莫展。学校美育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趣味的习惯,是在优美的环境中形成的。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重视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美化绿化校园的工作,增强学生创造校园美的意识,培养他们创造美、珍惜美的观念与能力。从而以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又以学生美的行为习惯为校园增添光彩。学校美育的发展对物质条件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严格,因为,艺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借助必要的载体,比如开展活动需要的功能室、配套的设备等,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资金投入。但是,因为受到地方财政的影响,以及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觉得某些艺术课程不是应试科目,学与不学都不会影响地方的教学成绩和升学效果,所以对学校美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往往难以到位,甚至不愿在这些方面再投资。

这种局面使学校美育被动地停留在浅表层面上,甚至是一种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状态,即使艺术课老师心中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没有任何有效的载体和手段的艺术课,也往往显得困惑和无可奈何。上音乐课,老师只好拿着收录机或CD机给学生放几首流行歌曲,学生跟着音乐学歌曲。小学时音乐基础缺乏,到了中学仍然是无所适从。音乐课对学生审美素质方面的影响就是会唱一些流行歌曲,缺乏对音乐美的欣赏能力,更不用说能够创造音乐美了;舞蹈课成了体育课,艺术素质的培养成了力量竞技的锻炼,缺少舞蹈艺术的美感……

三、实施美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美育的健康有效发展

师资问题是制约我国美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是美育师资数量和素质状况不理想,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素质的美育师资的断层问题十分突出。现在,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其中不少人既教语文、数学,也教音体美等其它课程,一个人“包打天下”,但其音乐、美术等美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是很不尽人意的。农村中学,兼职教师任音乐、美术课的情况也相当普遍,这些现象,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更新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才能提高自身素质。美术教师是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原来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不能适应新的现实需要而显得过于陈旧。而现代社会需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学会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通过离职学习、远程网络学习、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训美术教师,并且制度化、规范化、周期化。使他们明确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具体目标,进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探索,在美术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

总的说来,如今美育师资是非常缺乏的。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方面美育师资紧缺,另一方面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到了中小学却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教学,学校为了升学压力都拼命把音、体、美课程压缩下去,有的农村中小学甚至根本不开音乐、美术课。目前艺术类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不安心于教学,而热衷于教学以外的一些活动(如搞第二职业等),或者跳槽,这种师资流失或隐性流失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克服,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美育师资的短缺与浪费这个怪圈的形成,根源还在于人们对美育意义的认识有限,以及相应的政策滞后,措施不力。

当然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农村中小学的美育所面临的困惑也不会一朝就能够完全得到改观,因为美育的现状是一个时代的积弊。真正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可以说任重而道远,为了二十一世纪学子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远远不够而且责无旁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的学校、美的教育。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快速实现中华民族的长远目标。

作者:林嘉庆

第4篇:浅谈农村排灌用电管理

王猛,张璐

(郓城县供电公司 山东 郓城 274700)

摘要:农村低压线损管理中,排灌用电是管理的薄弱点。如何加强排灌用电管理,规范农村排灌用电销售市场,满足排灌用电需求是供电企业需要着力加强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农村排灌用电的现状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关键词:排灌用电;用电管理;低压管理

0 引言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用电,真正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但是,农村排灌用电却没有得到国家投资建设,排灌用电存在的种种问题愈来愈成为电力企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措施,达到进一步加强农村排灌用电管理的目的。

1 农村排灌用电管理现状

1.1安全用电形势严峻

农田排灌用电季节性强,负荷小、相对分散而时间却相对集中,用电点多、面广,线路长而老化,安全隐患多。部分农田排灌配电设施产权划分不清晰,造成用电管理混乱。产权所有人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疏于对用电设备的管理,相当多的农业排灌设备陈旧老化,设备绝缘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农业排灌线路大都分建设不规范、技术标准低;农业排灌用户对安全用电认识不足,不注意剩余电流动做保护器的安装投运;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甚至电线接头处未进行绝缘处理;有的用户在进行农业排灌时不对电线进行检查是否有破损就将电线捆在一起使用,增加了发生触电事故的危险;农业排灌时线路随意丢放,增加了路人、孩子触电的危险。

1.2 电价管理不到位

农田排灌线路功率因数低,低压线损率高,排灌设备利用率低,造成电费中间加价现象,电价管理不到位。

1.3 改造力度小

由于资金匮乏,农田排灌线路改造力度小,大部分陈旧线路无法得到改造。

1.4优质服务工作鞭长莫及

农电工主要服务于农村生活用电,对农业排灌用电仅进行技术性指导,造成农电工认为此类用电不在服务之列,当接到用户报修时往往不积极行动,使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农业排灌工作的正常进行。

1.5农业排灌电力设施被盗严重,加大了供电企业或农民的负担

单独的排灌变压器一般离村较远,使用时间短,大部分时间停用,对变压器、计量表计如何防止被盗,成为管理中的难题。由于排灌用电线路、设备是季节性用电,加之多架设在田间地头远离住户,又由于近年来铜、铝在市场上价格很高,所以不法分子偷盗现象非常严重,让人防不胜防。虽然有些供电企业在电力设施保护上(尤其是排灌电站),主动与村组或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对接,但个别部门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不高,敷衍了事。供电企业在排灌电站停运时虽采取了技术防盗措施,但排灌电力设施被盗现象仍然不止。

2 加强农村排灌用电管理的措施

2.1 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植改造农田排灌线路

由供电公司从电网改造自有资金中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植改造农田排灌线路,将低压架空线路改造成低压导线束敷设,淘汰高耗能变压器,提高负载率,确保漏电保护器投入运行,保证安全优质用电。投资更换一表多卡制电表。用户直接通过购电卡向供电部门申购电量,从根本上杜绝中间加价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也有利于供电部门电费的及时回收,使用电营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有效防止偷漏电,降低线路损耗。

2.2 将农田排灌用电分片建立台账,进行规范化管理

组织人手对农田排灌线路、电表进行全面检查、核实、登记,建立专门档案,将排灌点与电表一一对应,统一编号,并录入微机。电表平时保管在电工手中,使用时由第一用户取走使用,使完交回电工保管,取走和交回时电工应进行检查登记。电工对每块电表建立台账,各排灌点的电表不得交叉使用。完善、健全排灌用电管理体系,实行电工包片包台区服务制。

2.3 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安全用电

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安全用电常识,印发安全用电宣传资料,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安全用电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安全用电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对于不符合安全用电的设备要及时要求其更换,并立即停止用电。

2.4采取防范措施,确保用电安全

供电部门及时与排灌站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安全供用电协议书》,明确各自在使用中的责任、权利、义务,从而规范用电行为,杜绝事故的发生;完善保护装置,并对不合格的线路、设备进行更换,对带电设备的外壳进行可靠接地;按照有关规程定期对排灌站的用电设备进行检查、试验、发现设备重大缺陷和严重违章现象,要按程序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单,限期未改的将依法停止供电;扩大对农村排灌用电的服务范围,加强对农村排灌站操作人员的指导,努力提高他们的故障排除、事故处理的能力;对发现未经供电部门批准,擅自私接临时排灌用电的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2.5加强农村电工的业务知识培训和提升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

当前,农村电工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普遍偏低,掌握新设备新知识的能力也不足,所以做好业务知 2

识培训工作是必要和及时的,只有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今后安装、维护或维修农业排灌电气设备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又可以把一些常识传授给用电户,使其设备和人身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2.6强化农业排灌电站的营销管理,加强用电营业检查工作

做好排灌电站停机即停电的工作,管理电工要及时掌握辖区内排灌配变的使用情况,对停用的排灌站随即要拉下跌落式熔断器熔断管,不让变压器空载运行。 加强用电营业检查工作,邀请有关部门配合,供电部门成立用电营业检查组,清理私拉乱接,杜绝有关个别用户使用廉价排灌用电照明或其他目的,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保持正常的供用电秩序,对已在使用廉价排灌用电照明或其他目的的行为,要严格按照《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供电营业规则》有关条款,严肃处理。

2.7加强农业排灌电站的防盗工作

要动员社会力量,并加大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力度。同时,当地政府、公安机关、供电企业和排灌用户要共同担负起保护排灌电站电力设施的责任,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法。人防,就是由当地乡(镇)政府牵头,派出所、供电企业和当地村组共同组织护线队,在排灌电站停运期间,不定期进行巡查,电站房内晚间要住人看守,产生的费用可以由政府、供电企业和村组共同承担,协商解决。技防,就是采取比较先进的技术措施,如:在线路或设备上安装电子眼、防盗报警装置等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被盗现象的发生。技防经费同样由政府、供电企业和村组共同承担,协商解决。

3 结论

通过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逐步克服农村排灌用电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对进一步规范农村灌排用电销售市场,增加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运美,对农村排灌用电管理的探讨,农村电工,2006年第5期

[2] 付顶峰等,农村排灌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农村电工,2005年第2期

手稿日期:2010年4月20日

作者简介:

王猛(1982-)男,工程师,本科,郓城县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从事线损管理工作。 联系电话:13561344621 联系地址:山东省郓城县金河路221号郓城县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 E-MAIL:shuangyuehen@163.com 张璐(1980-)女,工程师,本科,郓城县供电公司调度所自动化班。

第5篇:浅谈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

XXX 摘要:本文简要地揭示了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原因及其影响。近年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最重、覆盖面最广的农村基层学校,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一部分相对年轻的优秀农村教师调到了城区。

关键词:农村 教师流失 经济 社会 管理 措施 教育公平

主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对占我国教育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公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兴衰,这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农村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建设新农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农村教师大量流失却令人担忧。

那么首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下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教师待遇以社会地位问题。城乡教育投入悬殊,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巨大差距,这是农村义务教育不能大发展的症结所在。一些义务教育搞得好的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大多数是由中央政府负担,有稳定的投入。日本税收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分,但义务教育经费全由中央政府负担;韩国则是中央政府负责教育经费的70%,地方30%。而在我国中央政府占税收收入的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却全由地方政府承担。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承担,而广大的中西部农村乡镇恐怕就很难承担了,因此城乡教育投资不自觉地从一开始就存在差距。据有关资料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表现为: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直接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必然带来城乡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由于农村教师经济收入水平低下,教师劳动除具有经济效益之外,更多的是社会效益。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对农村教师流失原因的探讨中,工资待遇低,酬不抵劳,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

诸多校内管理欠科学。在农村,许多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校内管理上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参与民主治校的精神,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农村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不认可主要是由于教师经济地位低、待遇差造成的。由于农村的大环境,没有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职业价值得不到体现,诸如教育投入不到位、教师工资拖欠、医药费报销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社会认可,没人愿意当教师。

基于以上原因,农村中小学有很多骨干教师,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到城市寻求发展。另外,教师都比较重视 子女的教育,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努力寻找机会到城市工作。这些都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不可忽视的因素。 另外,近几年,城市中小学生源扩张,私立中小学校兴起,急需大量教师,这为农村教师进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笔者所在城市 ,近几年就曾多次针对农村教师进行招考,目的就是从农村的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充实到城市学校中来。这样一来,城市的教育发展有了保证,可对原本基础就薄弱的农村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陷入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第二,农村学校学生转移问题。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广大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生活日渐富裕起来,而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为了使仅有的一个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城镇读书,这是现在农村生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越来越少,很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已不是新鲜事,它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股主要力量,这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打工融进城市,也是造成一些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部分家长,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家长关心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能不能尽早替家里分担经济上的困难,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原本落后,在校生锐减后公用经费投入减少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从而导致更多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求学,形成恶性循环。

本来 ,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调整、改善教师群体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农村教师的单向、不合理流动却会带来消极影响。农村教师流失现象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以下负面影响:

第一,首先,骨干教师的流失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直接导致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困难、考分低等问题,以下是一篇新闻。2009年6月底,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惊觉“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考不过城市学生”——高考就像一个透明的量杯,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以分数的形式精准暴露。甘肃、宁夏、重庆、福建、辽宁、安徽、湖北等地调查发现,在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学校由于受经费、师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各种改革举措无法像城市学校一样落实到位,从而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孩子在高考中越来越处于劣势。这就

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改革措施,保障教育公平;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进行何种改革,设计时都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别的基本国情,以免造成新的不公平。

第二,导致城市学校的拥挤。由于农村教师的以及农村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向城市的转移,直接导致城市学校的扩招、校区的增大增多。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这方面我就不细说了。

针对农村教师流失现象,我也从相关资料上总结各项措施: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根本解决,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学、经费保障、因地制宜、加强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明显增加。但是政府的投入与农村教育欠帐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多、教育规模大,国家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相比世界发达国家明显要少。但在国内比较,城市教育经费远比农村宽松。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经费短缺。体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要素,就是经费投入的最大平衡!

因此,农村教育要尽快走出低谷,真正实现根本振兴,首先,要确立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经费投入主渠道、并相对于过去明显加大投入等政策。其次,多方筹集集资金。就目前农村学校的困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教学特色,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要校进行教育投资。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可考虑在正常的工资晋级之外,对在农村中小学校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给予奖励工资、额外晋级等方式的鼓励,以吸引新任教师和城市教师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和师资短缺问题,使农村学校的教师能安下心、留得住,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农村教师稳定。如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贫困程度,由中央和地方专项设立并拨付“教师岗位津贴”资金,对农村教师实行补贴,引导教师和毕业生向农村学校流动,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国家教师工资制度”。对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小学现有教师和新增教师的工资,应由中央或市级财政专项支付,切实解决这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和补充合格教师问题,这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由中央或省市设立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解决住房问题。通过校外选址、乡镇拨地、政府补贴、集资修建的模式进行建设,以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使其安居乐教。

第三,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减轻其工作压力。以往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城乡师资配备标准不同。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按在校学生核定编制,农村教师的配置低于城镇教师。这种规定不够合理,它没有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区域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实际上,农村教师配置标准应高于城市才适合需要。可以通过学校布局的调整、教职工编制的清理以及增加必要的编制来解决。这样,既可以缓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保证教师数量充足,又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其有时间有精力去钻研业务、接受培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第四,合理规划办学校点,为流失学生创造上学条件。学校应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办。撤销人口稀少地点的完小,改为单小或者直接不办。把力量集中在人口密集地点开办住宿制学校。这样解决了一部分因父母外出务工流失的学生跟父母走的问题,也节省了师资等办学条件。与此同时,政府及教育部门限制城市学校的扩招。

为了确保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除了在制度、经费和政策上要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倾斜外,积极做好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教师,从实际出发尽量满足教师生活、精神、发展等不同层次的需要。

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协调各方面力量,大力改善教师的住房、医疗条件,积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三,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努力为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要多关心一线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尽可能在待遇上、荣誉上给予关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之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四,改善教学条件,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要努力解决教师购书、订报等费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知识更新的需求。

第五,创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学校里要形成有利人才成长的氛围,确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使教师感到干得有奔头,在校受重用。这样,通过留住人心,增强其成就感,就可能留住好教师,这也是稳定农村师资队伍的一个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1]李兴彦.谈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研究),2006(2).

[2]吴清晰.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的探析及对策[J].现代校长2006 (7-8). [3]张宝臣.农村教师流失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0(12). [4]转引自邓国民 1基于Moodle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D]1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2008;崔玉军.使用Moodle系统辅助传统教学[J].科技信息,2007.韩骏,刘菁.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5]刘晓峰. 研究性学习如何应对大信息时代的挑战—访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R]1专家讲堂专家访谈录,2006(5).

[6]田明刚.在对话中理解—建立文学教学新模式的构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1.

[7]孙梅、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10(3)

第6篇: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为先,和谐发展”的德育理念;必须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措施;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教,以德治校”的办学方略,培养“四有”人才,不断优化德育工程。在新世纪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四个始终”不改变,从严治校,在德育工作中,要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在某些方面也不断的反思,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管理的效能。

一.高度重视,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首先是学校党支部、行政班子集体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管理工作要落实到实处;其次,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学校要建立分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学校把专门管理德育工作的政教处更名为德育处,聘请派出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使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

一是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二是要调动各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三是要调动管理人员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进行考评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和奖惩,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扬了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严抓细管,落实德育常规管理

学校德育工作要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在各学科中应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尽到自己的德育职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学校德育管理者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把握当前中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科学制定出学校德育目标,在各科德育途径中,学校一定要确保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注重思想品德的教学,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要根本改变不少教师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毕业班不要”的倾向,确保学校德育为首的地位。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组织,也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的龙头作用,落实德育工作。学校支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工作的领导、帮助与督查,除认真抓好学生“一日常规管理”、“雏鹰争章”、“升国旗”、“国旗下讲话”、“法制讲座”等常规德育活动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尊老爱幼、义务活动等,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

的活动中,展开、充实学校德育工作。

四.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和谐、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窗、艺术墙、黑板报、读报栏、警示语、名人名言、校规、校训、业余团校、团队活动室、图书室等,有统一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则和标志,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周一校会、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充实、多彩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坚持开展德育活动,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首先、深入开展常规性量化教育管理活动。以创建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文明学生为载体开展活动,强化班级管理,促进了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一个团结、守纪、勤奋、创新的良好风气。文明班集体评比活动运转的各个环节,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反馈必须有专人负责。反馈信息尽可能提高精确度,切合实际。天天检查,天天公布,月月评比,颁发流动红旗。树先进,扫歪风,净化校园。做到校风、学风、教风蔚然成风,好人好事不断涌现,雷锋精神在校园中才能得到发扬光大,育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这项活

动就象一股强劲东风。东风入春化雨,这阵东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生机盎然;这场春雨滋润着学苑每寸土地,时时盛开文明之花。未成年人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其次、严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从初一入学开始抓。每年秋季新生入学,学校就要进行规范性的新生训练,使新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第三、广泛地持久地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营造全校浓厚的文明气氛,在良好的环境中熏陶人、培养人、造就人。特别是利用重大节日,如元旦、“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八一”、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定期举办学校的体育艺术节,活跃校园的文明气氛。当前,特别要结合汶川大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的大事有效的对师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是学校德育管理最有效的途径。

总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必先优化学校决策和管理工程,培育良好的干部作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才能得心应手;必须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师德风尚,依靠教师管好德育;必须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系统,形成强有力的德育工作管理合力;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才能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四有”新人。

王修南

第7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一、现状分析

目前,下面附近村小学撤并到镇中心校后,教学质量令人堪忧,具体现状是:

1、学生基础差,学风差,学习自觉性差,学困生占比重大。

2、下面村小学大面积教学质量低下,造成中心校教师的劳动z事倍功半;绝大部分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压力巨大,感觉到现在的学生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届不如一届,书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会教书了。

3、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成绩相差甚远,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原因分析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我校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秀学生流失严重。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好转,子女可以随父母就近上学,致使大部分农村学生流入兄弟学校,但兄弟学校出于质量考虑,他们接受某一位新生并不是无条件的,他们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入学考试,成绩优异的才让其入学,成绩差的人家根本不要。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好的一年一年的转走了,差的留下来了,教师经过努力,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二个好苗子,到来年又没了。一年一年,我们面对的是“一锅清汤”、“一包渣”。同时,加之我校取于少数民族学校,难于与其他学校相比,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好的学生也难以留下,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是家庭教育严重滞后。由于农村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低,孩子回家豪无过问,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导致这些孩子,好行为没有养成,坏毛病满身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难以配合,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盲区。

三是有些领导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上,不顾及校际差异和学生差异,没有采用科学的、发展的评价方式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工作,而是把学校放到一个平台上,用一次考试成绩衡量教师的全部工作,导致学校部分教师失去教学信心。

校际间的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每一个教师,新学年所接受的教学班级,学生的状况不可能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全体教师在新的一学年开始的时候,各人的起跑点不同。如果你遇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好的班级,那么你在抽测中就很有希望夺魁;如果你遇到一个特别差的班级,你想在抽测中拿到好的名次,希望极其渺茫,甚至还是倒数。但话有说回来,倒数和倒数是不一样的,努力和不不努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在这一学年中努力了,学生的基础、学习自觉性、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对有所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由差班向好班分跃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如果教师面对这样的班级和学生,自己就不战而退,失去了信心,那这个班级的学生将会差上加差。但在对教师评价时,除了学生的考试分数外,谁还能再看看学生精神面貌的变化呢?作为我们中心校的广大教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班级和学生,你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念叨两句话,一句是“倒霉”,另一句是“不走运”。努力得不到实惠,工作得不到肯定,导致部分教师失去工作信心,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翻身无期。

三、方法对策

造成我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体制方面的我们无能力去改变,但是不是说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呢?回答是否定的,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我们抱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理念、教育策略上多下功夫,“亡羊”依旧 “补牢”,坚定信念,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山花烂漫的季节一定会到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观必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根据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校认为,我们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上,应该重点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要有信心和爱心。首先教师要有信心,要有把这些学困生传变成优秀生的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源泉,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面对大面积基础差,满身毛病的学生,决不能产生失望情绪,决不能不战而败;要满怀热情,积极进取,迎接挑战;要具有“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毅力和信心。一旦教师失望,那学生就更无望,学生的希望来自于教师的必胜信心!其次,对待差生要更富有爱心。所有教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不喜欢学困生,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个别学困生,而是大面积学困生,这些学困生,他们在对老师、对学习本身就有心理障碍,他们饱尝老师的批评、惩罚,甚至于挖苦、讽刺,如果我们还一如既往的这样对待他们,他们的心里障碍将会难以打开,逆反心里将会更加严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用我们的一颗爱心去融化他们,感染他们,使学生慢慢爱上你,继而爱上你带的学科,喜欢你所讲的课,自觉的去听你的话。正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要进一步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要和学生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上,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给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教学之中,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而学生是否敢于参与,参与的程度如何,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试金石”。

3、要抛弃急功近利思想,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稳步提高。面对基础差,学风差的学情,“一口吃个大胖子”是不可能的。不能急躁,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才能达到逐渐改变,逐步提高的功效。要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勤鼓励,细帮助”的教育策略。切莫急功近利,切勿浮躁。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要坚信一份汗水,就一定有一份收获的信念。

4、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刻苦钻研,不断进行自我充电。“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用丰富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我们面对不同的学情,才能够达到“包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学会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善于推陈出新,大胆实践。教育教学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永远都是一件崭新的工作,今年与去年不同,昨天与今天不同。所以,我们就要学会随风而倒,看客下菜,什么样的学情,我们就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不能一个姿势睡到天明,一种教法沿用终生。

总之,信心、爱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提高的教育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是教学质量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第8篇: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摘要】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高度重视,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严抓细管,落实德育常规管理。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树立整体观念,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德育管理明确责任严抓习惯环境育人密切合作

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交通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育方式,学校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面对相对落后的生活环境与绚丽多彩的外部环境,既兴奋又烦闷,想摆脱依赖,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追求实惠,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或长辈的教导奉为行为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再加上某些特殊的外部因素影响,形成了农村初中学生较城市学生相对严重的问题行为。据其特点,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校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首先是学校党支部、行政班子集体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管理工作要落实到实处;其次,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我校建立了学校、处室、年级组、班级四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学校把 1

专门管理德育工作的政教处更名为德育处,聘请派出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学校成立由支部书记、校长、分管校长、法制副校长、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学生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组成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级,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行政办、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一是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二是要调动各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三是要调动管理人员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进行考评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和奖惩,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扬了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严抓细管,落实德育常规管理

学校德育工作要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在各学科中应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尽到自己的德育职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学校德育管理者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年龄阶

段学生的特点,把握当前中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科学制定出学校德育目标,在各科德育途径中,学校一定要确保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注重思想品德的教学,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要根本改变不少教师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毕业班不要”的倾向,确保学校德育为首的地位。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组织,也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的龙头作用,落实德育工作。学校支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工作的领导、帮助与督查,除认真抓好学生“一日常规管理”、“雏鹰争章”、“升国旗”、“国旗下讲话”、“法制讲座”等常规德育活动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尊老爱幼、义务活动等,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的活动中,展开、充实学校德育工作。

四.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和谐、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窗、艺术墙、黑板报、读报栏、警示语、名人名言、校规、校训、业余团校、团队活动室、图书室等,有统一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则和标志,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周一校会、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体现了学

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充实、多彩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学校、班级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建立经常性联系,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校外法制副校长”等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做好德育工作。

实践证明,我校在德育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校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了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同学友好、尊老爱幼的大好局面。事实证明,加强改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要进一步结合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1.《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选编》西北大学出版社

第9篇:浅谈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土溪镇中心学校:朱侠

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七章第五十一条和五十三条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当然,我们深知,一所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不发展,学生也不能发展。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一个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就不会快乐,一个教师不成长,他的学生就不能成长。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当下唯一需要我们做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农村学校,更应该将教师专业成长提到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现就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谈谈自己的粗浅想法。

一、成立成长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为了能更好的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要立足实际情况,依托于学科教师情况,组建了“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每个共同体要从本学科教师中挑选出有共同志向、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的教师组建团队,选好团队负责人,取好共同体名称,写好共同发展计划,找好共同发展载体,制定共同发展章程、拟定共同发展推进表,从而整体推进专业成长共同体工作的有序开展。(如我镇官坝完小

三、五年级语文教师组建“涅槃”共同体,其义为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其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二、

四、六年级数学教师组建的“行知”共同体,来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行”与“知”的教学理论及他创办的“行知学院”,旨在培养学生知行能力。)江苏湖塘桥小学校长奚亚英说:校长不是拿着皮鞭在后面赶,而是举着红旗在前面领。在学校成立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中,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要积极参与,要有目的地推荐学校学科骨干教师或带头人到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中,让每一个成长共同体中都有人引领,教师就能在这个共同体中很好的成长和发展了。

二、抓好成长载体,努力提升教师内涵

在具体的工作中,紧紧围绕“共读、共写、共探、共磨”四共上开展工作,以此提升教师内涵。

1. 共读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于丹教授说:“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无法决定的,但是生命的厚度和人生的高度是可以改变的。”这个高度就等同于厚度,厚度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一个人的底蕴,而底蕴就是一个人读了多少书。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读书有感》一诗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读书,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 温总理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深深的知道我们知识的浅薄,真切的感受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于是利用教师成长共同体,在教师中开展“共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教师先读《课程标准》,然后将自己的课标的解读与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并利用“共同探讨”的时间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在读完课程标准后,又与本组教师一起走进名师,读名师著作,与名师对话,了解名师的教学风格,体会名师的教学风采。一学期来,组织全体教师阅读了窦桂梅的《主题教学》,钱梦龙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以及《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派往明天的教师》,还推荐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你还可以更幸福》、法国总统萨科奇的《致全国教育工作者的一封信》和学校订阅的相关学科教学书籍等,并组织各学科老师观看了名师教学视频,如魏书生的《如何转化差生》,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窦桂梅的教学视频《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王松舟的《一夜的工作》„„这样,就能不断的提升教师的知识底蕴,丰富教师的学科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整体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2. 共写

朱永新老师在他《新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写”只是形式,以写带动的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写能造就教师的不断成长。”要从两个方面抓教师的“共写”。一是让教师写教学反思、写教学经验小结,写读书心得体会,写学习交流体味。二是提倡师生共写随笔,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这种写,不仅让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心理,实现师生的心灵对话,真情告白,让师生成为好朋友,知心人。重要的磨练师生的意志,反省自己的每一天,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3. 共探

这里的“共探”有两层含义。一是共同探寻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二是探寻自己的教学特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课堂教学风格。

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要立足于学校的校本课题实验,让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题实验这个“根”来进行。我镇各校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就紧紧围绕我镇的“讲学案”校本课题实验去研究、去探讨,从“讲学案”的怎样使用更加合理?探寻“讲学案”如何才能更加完善?探寻“讲学案”在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运用?探寻“讲学案”每一个板块的功能还应该怎样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上,让共同体的教师不断的走进每一个成员的课堂,学习每个教师的教学优点,找出并帮助教师改掉不足,同时去挖掘教师的课堂特点,帮助教师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几年下来,我镇官坝完小的曾祥胜老师将窦桂梅和于永正两位教学大师的风格整合,形成了自己“一课一得”的教学风格;土溪完小的曹小燕老师立足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和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形成了“强基固本”的基础教学风格;此外,安余友老师的“愉快教学”、张林老师的“激情教学”、刘大志老师的“品读教学”等正在逐渐形成。 4. 共磨

共磨指的是共同磨课,一是让一个老师针对不同的班级上同一个内容,二是同一个内容由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教师在每一次上课后迅速组织本组教师评课,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后再上。它是我们向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走进的一个途径。

为了构筑我们的理想课堂,让课堂教学有效或高效,就得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一是将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分解成教学主线、教学方法、教学机智、教学生成、教师基本功、教师问题、教师课堂教学线路、教师关注的学生点、教师的语言等),让每一个听课教师各自带着任务和目的听课,分析授课教师的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优点,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实施同课异构,也就是“共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教学调整和教学思想碰撞,构筑自己的理想课堂,实现高效课堂,追求个性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三、搭建教研平台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 选取学科带头人,带动区域教研工作

作为一项教研工作,不能仅仅满足工作就在本校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将这一教研在区域内推开,整体推进和带动区域内教研工作。一是要选好学科带头人,开展“送课下校”活动,形成一个联动的区域教研网,进而整体提升区域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是:让学科带头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送课学校教师的需要,送课下校。同时,还要求每一个行政人员陪同学科带头人一起送课下校,行政人员也要准备一节课(这一做法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带好头,要起到榜样作用;二是逼行政人员成长,确实也需要成长)。在送课下校的同时,送课教师要把最近所读的书,自己写得反思、心得、体味等一同送到学校,与教师一起分享。就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更新了教师的思想观念,丰富了教研活动内涵,推动了区域教研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

2. 开展校校联动教研,助推教师成长

一所学校,教师要成长,如果仅仅只局限于校内教研平台,是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的。要让教师更好的成长,就得把教师推到教研前沿,逼教师成长。一是要为教师搭建教研交流平台,主动联系周边乡镇学校开展校际交流,通过这种同伴互助式的交流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不断的提高;二是要把教师推出去上“推介课”,通过上“推介课”让教师更好的认清自己的教学水平,找到自己发展的短板,找出自己发展的成长点,从而达到逼教师成长的目的。

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成长一直是每一个教师梦寐以求的,可现实却是成长对于多数教师来说那样的遥不可及,不是没有好的成长载体就是没有好的专业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了制约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短板,成为农村教学质量低下的一大原因。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摆在农村教育面前的一道坎,真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能够对迈上农村教育这道坎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为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上一篇:办公室计划与总结下一篇:中班秋季学期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