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录电子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堂教学实录电子

《对称图形》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比较、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评价目标:力求做到教师的评价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人文色彩,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教学重难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要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老师特别高兴,还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欣赏,相信你们一定很感兴趣。

(播放“神州七号”飞船发射片断)

师:瞧!我们的祖国多伟大,又成功地将“神州七号”飞船送入了太空,还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的梦想,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就在“神七飞天”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好吗?

生:好!

师:(配合课件演示)老师用画笔将飞船的轮廓画下来,请仔细观察飞船的左边和右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飞船的左边和右边形状、大小都一样,如果把它的两边对折起来,又会怎样呢?

生:只剩下一半了。

师:我们请电脑博士演示一下,对折之后飞船的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都一样。

师:(配合课件演示)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左右两边形状一样,比如我们戴的眼镜、红领巾,这些图形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师:称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èng,齐读课题。

二 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神州七号”宇航员照片)

生:我知道,他们是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新闻上说的。

师:收看新闻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

师:对,他们就是“神七”的宇航员,是我们的航天英雄,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之情,老师建议我们每人剪一个对称图形送给他们。

师:先来看看老师剪的是什么?

生:飞机、鱼。

师:你们一定很想动手试试吧,想想怎样才能剪出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小组同学讨论)

生:要先把纸对折一下,然后再剪。

师:同学们很善于研究,就像大家说的那样,剪之前要先将纸对折,然后再剪(教师边小结边示范剪)。

师:我们看看谁剪的作品既大方又美观。

(学生自由创作,并将部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师:把剪好的作品举起来,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我剪的是花瓶。

生:我剪的是树叶。

生:……

师:同学们剪了这么多对称图形,手可真巧,相信宇航员叔叔们一定非常喜欢。

师:把手中的图形对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图形的两边一样大;图形只露出一半了……

师:大家说的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重合”。

师:把一个图形的两边对折,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图形)

师:宇航员在进入太空时,还会带上许多必备品,请同学们从中找出对称图形,让我们的小飞船快点升空。

练习:结合情景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快快拿起对称图形,将它对折再打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中间有一条线。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条线是折痕,数学家给这条折痕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板书:对折——折痕——对称轴)

师:画对称轴时要用格尺沿着折痕画虚线。

师:请同学们画出自己作品中的对称轴。

三 联系生活,强化新知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你选出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生先进行判断,然后再独立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画完的同学和老师的对照一下。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起劲儿,老师决定带你们到飞船的内部看一看。

师:(配合画面)这就是飞船内部的工作舱,宇航员就是坐在这里飞入太空,完成飞行任务的,在这里我还找到了我们以前认识的平面图形。

师:(配合画面)显示器上的长方形,按钮上的正方形和仪表上的圆形,他们也是对称图形,在他们的身上藏了不只一条对称轴,下面要进行的游戏叫“比比谁的眼力准”。

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猜一猜手中的图形大约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再动手去验证。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生1: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2: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

生3: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对称图形不同,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对称图形,还学会画对称轴,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呢?

生:黑板。

生:剪刀。

生:……

生:人也是对称的。

师:对,人就是对称的物体,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肢体不对称会怎样呢?

生:那我就站不稳了。

生:我就不能想去哪就去哪了。

师:肢体不对称我们的行动就不方便了,现在蒙上一只眼睛,再看周围的环境,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看见的东西不清楚。

生:看到的东西就模糊,看不清楚。

生:看到的物体就不能立体了。

师:你懂得的可真多!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人体对称不仅美观,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在我们的身边,对称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汽车因为对称才能平稳行使,飞机因为对称才能翱翔蓝天,飞船因为对称才能成功发射。对称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对称原理在生活中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就是对称带给我们最美的视觉享受。建造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还有印度的泰姬陵,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建筑,都是运用对称原理建造而成的,现代艺术家又将对称原理完美的融入舞蹈元素中,创编了享誉中外的舞蹈《千手观音》。

师: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对称美,应用对称美,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李丽莉

第2篇:《夏天的旋律》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早自习,大家预习了课文《夏天的旋律》,并交流了相关的诗词、典故和节气知识。下面,我们先小结一下夏天里六个节气的不同特点。(板书)

立夏:鲜美清香/小满:日趋丰满/芒种:忙收忙种/夏至:夜晚变长,小暑:开始炎热,大暑:最热时期

生1:夏至那一天应是昼长夜短才对,老师为什么说“夜晚变长”?

师:夏至是一个节气,从这一天开始,夜晚不断变长,白天不断变短。直到秋分那一天,才昼夜平分。你的说法很好,说“昼长夜短”更恰当!

师:同学们看,这些特点都是围绕着视觉、嗅觉、触觉在谈,和声音联系得并不紧密。那么你如何理解标题中“旋律”二字的深义?大家可以浏览课文,找一找与声音有关的词句,也许有所启发。

生2:文中写到了滚滚的雷声,青蛙、纺织娘、蟋蟀的叫声,看瓜人的歌声,孩子的嬉笑声,蜜蜂的嗡嗡声,这些都是夏天的声音、夏天的旋律。

师: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的旋律。

生3:作者不断提及音乐。如“快把四季歌的第二段唱起来”,“只是主旋律出现前的一个小小的引子。真正的华彩乐章还在后面!”“《四季歌》中的最高音。荷叶托着的那枚晶莹,便是它的高音符。”说明夏天的一草一木就是一个个音符,它们组成了夏天的旋律。

师:作者不忘处处,点题。

生4:我认为,作者把夏天分成六个节气来写。每一个节气就像是音乐的一章,合起来就是一段美丽的音乐。

师:有创意!

生5:夏天的温度不断升高,旋律也渐趋高潮。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旋律这个词,说得非常精彩!《夏天的旋律》语言生动活泼,像跳跃的音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二、跳读课文,感受语气语调

1 以小组为单位,跳读文章,品读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段。(要求:读出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2 学生交流朗读方案,教师点评。(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生6:我喜欢15—28自然段。(读了几句后)

师:暂停。你认为应该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6:热爱。

师:理解就好。请重新开始!

生6:(又读了几句)

师:我知道,你特别想把对夏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出来。为什么不试一试把语调变高一点呢?(示范)(生读)(文段较长,老师随时搭一把手)

生7:我喜欢37自然段。(读)

师:先别坐下,再读一遍。重读“佩、蹦、跳、唱、节日”几个词,欢乐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学生再读)(老师夸张地把“时节啊——”拖长音重复了一遍。欢乐的味道更足,大家会心地笑了。)

生8:我喜欢47自然段。(读)

师:色香味俱全呀!

生9:我喜欢52自然段。(读得很有抒情味道。)

师:这些颜色真美!只是,七个排比的短语用一样的调子,恐怕……这样,“沉静的”“纯洁的”等词重读,“湖蓝”“乳白”等词拖长音节读,七个短语的调子采取“高低高低高低高”。(学生再读,效果很好。)

生10:我喜欢73~77自然段。(读)

师:“新稻登场了”几句要快读,“夜半”“悄悄”要轻读,“寂寞”二字余味不尽。请全班同学一起读——(学生齐读。至此掀起了课堂的第一个高潮。)

师(小结):这些文字果然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奏响了夏的旋律,描绘着夏的风情。

三、背读课文,体会句式特点

师:接下来的学习将很有趣,请大家读背课文。读什么呢?读背你自己最喜欢的句段,然后告诉老师你记住了哪些词句,你获得了什么。示例。

生11:我选背的是12自然段。(背)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生11:写了很多种绿色,太美了!

老师:是啊,层次丰富、铺天盖地的绿色,把大自然装扮得多美!

生12:我喜欢24~28自然段。(背)这几段有排比,有引用,充满诗情画意。

师:(模仿她的语气,并向其他同学打手式)真正的华彩乐章还在后面……后面的同学……(笑)

生13:我来背31自然段。(背)这里的雨显得特别多情。

师:道是无情却有情!

生14:我喜欢43—45自然段。(背)作者把女贞花、芙蓉花、蝈蝈都写活了。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师:还用了叠词。“满树满树、满湖满湖、满坡满坡”。把夏天的美写得无处不在。

生15:我特别喜欢52自然段。(背)每一种颜色都是那么独一无二,富有性格。

师:对。不仅如此,作者还用到了排比,表达了对夏天丰富颜色的独特感受。

生16:我还喜欢62自然段。(背)丝瓜和苦瓜都是消暑的东西,在炎热的夏天吃它会很凉快。作者在这里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得很形象。

师:有新意哟!作者的本意是——吃丝瓜、苦瓜会消暑。可一旦用上修辞手法,一下子化腐朽为神奇了。

生17:我却喜欢最后两句。尤其是“分娩”一词,写出了秋天就要来到的景象。

师:眼光独到。可我觉得,还能说得透彻一点。谁来补充?

生18:说明秋是大自然的另一个孩子,继夏之后来了。

师:说得好。秋就像一个胎儿,它即将出世了。再想想,胎儿的孕育需要营养,谁为秋提供了营养?

生(齐):夏。

师:是的。夏天用丰富的色彩、声音、味道孕育着秋天!同学们说,夏天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生:丰富、热烈、奔放……

师(总结):你看,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平平常常的事物、景象在他的笔下,焕发出了生命的光彩,展现了夏天的热烈与美丽;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作者用联想和想象营造了一个美的世界,读者想不沉浸其中都难!

四、寻读课文。发现神韵

师:下面,我们在刚才阅读的基础上,再来读课文。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圈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

(同桌交流)

生19:我喜欢11自然段中的“挤”字。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香的浓郁。

师:(点头)香味有体积吗?

生(齐):没有!

师:但是,空气有体积。只要是有空气的地方,花香都把它占住了。这花香笼罩的范围可真广,难怪“把时间和空间挤得窄窄的了”。

生20:我喜欢“小南风”这个词,也喜欢与之对应的一组名词。

师:其实,“南风”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同学们课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生21:43自然段的“贪婪”这个词写出了女贞花的香,但我也觉得它显得“我”很小气。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2:正是因为“我”舍不得让别人闻,才显得花很香嘛!

生2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贪婪”不是一个贬义词,谁都有这样的体会——味道香就想多闻一会儿,根本就不是给不给别人闻的问题。

师:我同意最后一种说法。“贪婪”一词通过写我的态度,衬托了花的香味浓郁。(做努力闻香味,并陶醉其中的动作)(笑)

生24:我喜欢的是50自然段中“紧紧、火辣辣”两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热。

师:我的看法恰恰和你不一样。“缠”字才是最传神的。你想,此时正值小暑,还不算最热,“缠”字给人的感觉是死皮乞赖地拉住热的手,写出了将热未热的状态。当然,我们可以保留各自的意见,请坐。

师: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可见传神的字词,是精心选择的结果。我们阅读的时候,就需要从品味字词句入手。刚才大家做得非常好。只是,我们更不能忽视由美丽的字字句句组合而成的语段。那才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所在。

五、演读课文,说话拓展

(分部演读15—26自然段。15—23自然段由两名学生轮流读,24自然段男生齐读,25自然段女生齐读,26自然段全班合读。)

师:读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生25:两人配合得很默契,抑扬顿挫,特别抒情。

生26:我就觉得“哦,满了。满了。满了。”读得最好。(笑)

师:大家发现没有,句子越来越长了(学生点头“嗯”);天气也越来越热了(学生点头“嗯”);情绪不断高涨(学生点头“嗯”);终于可以水到渠成地说:“哦,满了。满了。满了。”(学生点头“嗯”)多么富有层次和变化呀!

师:反复出现“满了”,这是一种铺陈的写法,它让文章呈现出整齐的美。我们还发现,“灌满、装满、盖满、挤满、占满……”形形色色的“满”同中有异,强化了“满”的种类,使“满”字生动形象。下面我们用“笑”为话题来说说类似的话。请拿起笔,开始思考。

(学生顺次发言)

师(总结):你们的声音,是教室里最美的旋律!(板书)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龚碧辉

第3篇:“法国大革命”教学实录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探究

[

一、背景介绍

这是一堂市级公开课。曾有学生好奇地问我:“老师,你准备上哪一课?”当得知是《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他们略有不屑地说:“这一课啊,我们初中就已经上过了,不就是这几个阶段么……”的确,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或许超出了其他的高中生。那么,“如何将高中的《法国大革命》上得与初中不同”显然就成为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否可以尝试教给他们更多不同角度的思考呢?是否可以给出新的观点、引导他们阅读文献、换一个角度来探究历史呢?

本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上承中世纪的变革,直面现代化的酝酿与肇端,下启工业时代的降临,展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步——迈出了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民主化、法制化演进的第一步,逐步明确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价值观。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虽然方式各异、成就不同,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作别了旧制度,构建了新制度。因此在这个单元中,横亘各国革命之中的启蒙思想,实乃统领整个单元的灵魂。英国革命催生了启蒙思想,成为启蒙运动的土壤;美国革命是启蒙思想经过法国思想家的系统化、理论化之后的首次实践,对启蒙思想是一次毋庸置疑的肯定。但其民族解放的另一重意义则使其对于处在旧制度下的欧洲文明而言,缺乏可供效仿的典型性。唯有法国大革命,在旧制度下的欧洲大陆首先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为渴望冲破旧制度樊笼的欧陆各国提供了可资效法的楷模。并且,它不惜以强制性手段将启蒙思想这一冲破樊笼的武器亲手塞到左邻右舍的手中,对旧制度在欧洲大陆上的崩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找到了这节课的高度和切入点——在工业文明社会的确立和西方巨变的空间中重温和探究: 

1、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与18世纪晚期法国社会现实碰撞的产物;

2、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改造社会现实、冲破旧制度的实践过程,也是人们深化对启蒙思想认识的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引起的阶级力量、社会关系的变化,应当在这个可歌可泣的思想曙光、时代精神和似乎有那么多外在的、偶然因素的政局动荡中,显出其内在和必然的根基。

二、研究过程

(导入:播放《马赛曲》,ppt:部分歌词。)

师:上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大声朗读屏幕上的这两句歌词!

生:(齐声朗读)武装起来,公民们!组织好队伍,前进!前进!

师:非常好!同学们请坐。刚才大家一起朗读的歌词就出自现在我们听到的这支歌曲,谁能说出它的名称?

生:马赛曲。

师:对!这就是《马赛曲》,现在的法国国歌。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那正是法国大革命风云激荡的年代。当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军队正试图用武装干涉来扑灭法国革命。法国各地的人们就是高唱着这支充满力量的歌曲奔赴前线,为保卫祖国战斗。一位乐队指挥曾经这样对曲作者鲁日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

是什么让小小一首《马赛曲》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是什么点燃了那个革命年代的激情?又是什么将革命一步步向前推进?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18世纪的法国,去感受那26年的激情岁月、理解法国人的激情进发、思考法国大革命的真谛所在

(环节一:启蒙思想与波旁王朝的倾覆)

师:1789年7月14日,路易十六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简短的文字:“14日,星期二,无事。”恰恰就在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距离王宫20公里外的巴黎市民用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武器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就此开始了它急风暴雨般的进程。当大臣们匆匆赶进宫,向国王报告这一消息的时候,路易十六却一脸茫然地问道:“怎么,造反了?”

路易十六没有觉察到革命的发生,尤其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次突发的市民骚乱怎么就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并且最终颠覆了他的王朝呢?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会怎样来解答路易十六的困惑呢?

生甲:我认为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农业歉收和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所造成的财政危机导致了革命的发生。因为国王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所以才召开三级会议,增加税收,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引发了革命。

师:好,甲同学从经济角度考虑认为是财政危机引发了法国人的革命。(板书:财政危机)

生乙:我觉得他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为什么会有财政危机?其实是路易十六不理朝政,听任王后和宠臣处理国事,导致他们挥霍无度造成的。法国是从十六世纪开始就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掌握着最高的权力,一旦国王不理朝政,后果就会很严重。所以我觉得,是君主专制制度导致了革命。

师:乙同学注意到了革命前法国的政治制度。认为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导致了革命。(板书:君主专制)

生丙:我想补充甲同学的观点。我认为财政危机可以通过税收来弥补。但是法国的税收制度是不合理的。法国有三个等级。第一、第二等级是教士和贵族,他们占有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却可以不纳税。所有的税收都由第三等级来承担。所以我认为等级制度的不平等导致了革命的发生。

师:丙同学更深入地分析了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结构,认为是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导致了革命的爆发。(教师板书:等级制度)

同学们的讨论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革命前法国社会的重重危机。在我们传统的历史研究中也确实把这些危机作为革命爆发的原因。然而,这些危机的存在是否就等于革命的必然爆发呢?

说到财政危机,18世纪后半期法国经济处在发展和转机阶段,工商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额度都不断上升。所以一些历史学家看到:“这次革命并非爆发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反而是在一个正在极度繁荣的国家里。”

要论君主的专制程度,路易十六远远比不上他的先祖——一百多年前那个宣称“我就是法兰西”的路易十四。而且,路易十六在位期间也不是无所作为,他一直尝试进行改革,他减轻农民的赋税,取消商业税,甚至还要求教士和贵族与第三等级一样纳税。

至于等级制度,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等级制度只存在于18世纪后期的法国吗?它出现在什么时候?

生: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大概中世纪。

师:既然等级制度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法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之久,为什么过去的岁月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革命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路易十六是怎么理解革命爆发的吧。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3年后——路易十六在关押期间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这才如梦初醒般、辛酸地叹息说:“是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

可是,伏尔泰和卢梭早在革命爆发十一年前就已经去世了。那么启蒙思想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吗?回顾法国的启蒙运动,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的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越来越不满。而他们中的一些精英则对于现存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以伏尔泰和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用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旧制度的种种专制和束缚,又用平等、自由、自主和法律来勾画理想中的时代。

(ppt:17-18世纪巴黎印刷品的两组数据)

这是17-18世纪巴黎印刷品的两组数据。从左边的柱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书籍的出版情况怎样?

生:急剧下降、迅速减少。

师:那么同一时期启蒙书籍的出版情况呢?

生:不断再版。

师:是的,不断再版。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再版都在1000到2000册之间。从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启蒙书籍的畅销,启蒙精英们的理性思考正日益被内化为法国社会的普遍认同。

(ppt:《费加罗的婚礼》部分台词)

《费加罗的婚礼》是革命前在法国广受追捧的一部喜剧。喜剧的主角费加罗是贵族的男仆,但是现在,他却对自己的主人——贵族老爷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您是大贵族,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你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同学们体会到费加罗对贵族是怎样的语气?

生:嘲讽、轻蔑、不屑、蔑视。

师:好。再让我们来听听费加罗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至于我……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费加罗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生:骄傲、自豪、自信。

师:费加罗,一个身份卑微的仆人,在他对贵族老爷极尽嘲讽和自我标榜的背后,我们可以隐约听出被压迫等级要求平等权利的呐喊。作为一部受到整个法国社会热捧的剧作,它用最通俗的语言向普通大众阐明了原本抽象的启蒙理念。最终,这本宣称第三等级是一切的启蒙小册子,让第三等级重新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由价值期望(理想)与价值实现能力(现实)之间的落差所造成的相对剥夺感乃是人们造反的心理原因。”启蒙思想用批判让法国人感受到了旧制度的重重枷锁,用平等和自由表达了法国人对理想的诉求,用振聋发聩的呐喊将法国人从受奴役的麻木状态下唤醒,最终点燃了法国人革命的激情。

如果说1789年7月14日的国王路易十六没能察觉到革命的发生,那么1792年的囚徒路易十六却在无意中一语道破了革命的天机——正是伏尔泰和卢梭们所宣传的启蒙思想灭亡了旧制度下的法国!

但是,路易十六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的是——启蒙思想的威力绝不仅限于此。伏尔泰、卢梭们不但要摧毁旧制度的法国,更要为新生的法兰西勾画蓝图并且指导法国人在革命中一步步将理想变成现实。

(环节二:启蒙运动与法国社会的嬗变)

师:1789年8月26日,革命爆发一个月后,制宪会议通过了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ppt:《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节选)

师:(示范分析):在这份文件的第一条宣称:“就权利而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启蒙思想所宣扬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人权宣言》用启蒙思想的理念否定了旧制度神权至上理论和森严的等级差别。同时,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又从原则上明确了人在即将建立起来的新世界中的地位和权利。

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即自由、财产、安全及反抗压迫。”在这一条中,《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所宣扬的什么理论?

生:社会契约理论、天赋人权理论、自由和平等。

师:从宣言所提倡的自由、财产、反抗压迫来看,它否定了旧制度的什么?

生:君主专制、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师: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宣言强调“财产权是天赋人权”和“政治结合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的这些权利”,明确了怎样的原则?

生: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的原则。

师:宣言符合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生:资产阶级

师:好。再让我们来看第四条。“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这一条的作用是什么?

生:解释自由的定义。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自由。(教师指点“有权”二字)自由首先是一种……(停顿)

生:权利!

师:这是不是意味着自由可以不受限制、为所欲为?

生:不是。自由必须“无害于他人”。

师:好。现在我们知道,《人权宣言》更清晰地阐明了启蒙思想所宣扬的自由的定义。自由,是一种有序的、理性的、受法律保护同时也受法律界定的权利。

师:再来看第十一条。“……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这一条强调了什么自由?

生: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师:它针对的是旧制度法国的什么状况?

生:君主专制、教会统治思想。

师:是的。从第十一条中,我们看到宣言对于旧制度神权王权统治下的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的否定。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所勾画的未来社会中文化应当是怎样的呢?

生:开放的、多元的。

师:正因为《人权宣言》用启蒙思想否定封建旧制度、勾画了自由、平等的未来法国。所以,它被马克思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与新制度的出生证。

在1791年9月的立法会议上,《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连同它所体现的启蒙精神一起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指导原则。这部宪法宣告了法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随着旧制度下一切封建特权的废除,法国人就此从国王陛下的臣民变成了法兰西的公民。

法国革命的特殊性在于,法国人从来都没有机会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决定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面对普奥联军的武装干涉,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正式宣布“祖国在危急中!”规定凡能够拿起武器的公民都必须动员起来,领取武器,保卫祖国。这些在启蒙精神感召下觉醒了的法兰西公民们把对启蒙理想的热诚,转化成捍卫祖国自由的战斗力量。

在战斗的1792年,《马赛曲》诞生;在战斗的1792年,公民们在瓦尔米高地取得了第一次军事胜利,将普奥干涉军赶出了法国;在战斗的1792年,当君主立宪派无力捍卫祖国的时候,主战最坚决的吉伦特派被推上政治前台,法兰西第一共和成立。在战斗中,当国王的通敌行为危及法兰西国家的生存的时候,公民们也决不容忍一个叛徒。1793年1月21日清晨,蒙蒙细雨间国王的人头落地,

围观的人群中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人们高喊着:“共和万岁!自由万岁!平等万岁!”法兰西的公民们踏过旧制度的残骸,向着自由、平等的理想挺进。

但是革命的法国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在国外,除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与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在国内,反抗派教士煽动迷信的农民在西部省份发动了大规模叛乱,而持续不断的财政与社会危机导致人民运动风起云涌。为了应对外部反法同盟和国内叛乱势力的夹击,法国人将更为激进的雅各宾派推上争执前台,取代了相对温和的吉伦特派。

雅各宾派上台后不久,人们围着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嚷嚷着说,革命中“流的几滴血还没有把人民的脸蛋染红”,嫌“断头台的工作太慢了”。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伯斯庇尔回答说“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可是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

不久,罗伯斯庇尔就颁布了一项法律,它要求革命法庭只在死刑和宣判无罪间作出选择。根据他的这项法令,

1793年11月8日,公民罗兰夫人——吉伦特派的革命领袖被送上断头台。同时处死的还有22名法国公民,也都是吉伦特派的领导人。

1794年4月5日,公民丹东,雅戈宾派的领袖,被处死。

据统计,1793年4月到5月,巴黎审判庭共审讯和处决了大约2750人,在6月的新一轮审判中,短短7周之内,仅在巴黎就有1376人死于非命。巴黎成了一座革命气息和恐怖气氛交织的城市。一年之中,法国有3,5万人被处决。在此期间,保护被告人的法律极其软弱,不允许有辩护证人,甚至也不许请律师。

(ppt再次展示《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第四条关于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是什么?法律的作用是什么?革命的理想和革命的原则,在革命的愤激中遭到背弃,曾经闪耀的理性光辉在血色的浸染下变得暗淡。

1794年7月27日,热月党人发动了政变。在国民公会的大厅里,罗伯斯比尔,雅戈宾派的领导人,曾经在这里接受过法国人民最真诚的拥戴和最热烈的欢呼。而现在,这个被认为是革命原则最坚定的捍卫者、被人们称呼为不可腐蚀者、最激进的革命领袖,还是在这个大厅里,却被送上了断头台。

对于热月政变,有人斥责说这是革命的倒退,也有人肯定说这是理性的回归。同学们赞同哪一种观点呢?

生丁:我认为是理性的回归。因为在前一个阶段中,雅戈宾派的统治已经变成了恐怖统治。人权宣言所规定的自由和法律已经被破坏。而热月政变结束了这种恐怖统治。所以这是对启蒙思想的回归。

生戊:我认为这是革命的倒退:雅戈宾派的统治可以保证法国革命不受外来干涉,现在处死了罗伯斯比尔,国内的政局会更加混乱,革命更容易受到干涉。

师:两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评价,都有各自的道理,却也都只各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恐怖统治导致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局动荡。热月党人以处死罗伯斯比尔的方式结束了恐怖,试图让革命重归启蒙思想的理性轨道。但这一群文弱书生组成的政府却没有强大的力量来恢复革命的秩序、抵御外来干涉。

(环节三、启蒙运动与军事帝国的沉浮)

师:法兰西需要一柄锋利的宝剑来稳定秩序,革命需要一个理性的头脑来让启蒙精神重新闪现光芒。而一个从科西嘉岛来的小个子,适时的粉墨登场了,他就是拿破仑。可是,这个“科西嘉怪物”是不是真的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呢?

(ppt:1793-1794年中拿破仑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

在1793年以来的10年中,他用一次次的军事胜利稳定了法兰西的政局。在此期间,他还时刻关注着一部重要法典的编纂。1804年3月,拿破仑颁布了由他亲自参与编纂的《法国民法典》。

(ppt:并列《拿破仑法典》和《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节选)

(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法典的第8条赫然写到“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这简洁有力的一句话,体现了启蒙思想所宣扬的什么观念?

生:自由、平等的观念。

师:比对《人权宣言》,我们能否看出,法典第8条的内容和《人权宣言》的哪一条接近呢?

生:第一条。

师:那么作为法典,它与《人权宣言》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是法律,具有强制力。

师:是的,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典,《拿破仑法典》从法律上赋予了法国人公民的权利。再来看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比对《人权宣言》,我们能否看出这一条和《人权宣言》的哪一条内容接近呢?

生:第二条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法典遵循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而不同点在于,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典,它从法律上认可并确保了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

拿破仑,用他的军事天才和他的民法典证明了他就是那个理性的头脑、那柄锋利的宝剑。在5月的选举中,3572329名法国公民投票赞成拿破仑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

1804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的盛大典礼上,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到了头上。拿破仑帝国在第一共和的废墟上宣告建立。而那些曾经亲眼目睹路易十六人头落地并为此而欢呼过自由、平等、共和的公民们,现在又以同样的热情对着拿破仑高呼“皇帝万岁”。

在击退一次又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的过程中,帝国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张。奥地利、普鲁士、波兰、西班牙、荷兰、俄国……拿破仑纵横欧洲大陆。而在帝国所征服的地方,《拿破仑法典》也同样推行。恩格斯说:“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秀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法典,犹如强大的磁场,将每一个法国人地维系在国家的保护下,让公民们同等地享有自然所赋予的权利。帝国,犹如坚固的盾牌,抵御一切外界的侵扰,维护着稳定和有序。

然而在1815年,这面盾牌却被彻底击碎了。

在法国以外的地方,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法国人的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既然拿破仑推行的法典从法律上确认了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反抗压迫的权利,那么现在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人们欢迎启蒙精神的传播,却厌恶一个武装的传教士。

(ppt:以战场上的累累白骨的画面同拿破仑家族成员的王位尊号形成对比)

而早在1810年,法国人也已经发现他们曾经为之欢呼,为之奉献出生命与鲜血的帝国突然变得如此陌生:尽管反法同盟已经土崩瓦解,可是战

争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法国公民倒在亚平宁半岛、倒在北欧低地、倒在西班牙平原、倒在俄罗斯大地的皑皑白雪之中……而累累白骨换来的却是拿破仑亲信和波拿巴家族头上一顶又一顶的王冠。面对公民们的牺牲,拿破仑的回答却是:我就是法兰西!

“我就是法兰西!”这不正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们所要摧毁的东西么?法国人或许可以接受一个皇帝,却不能容忍一个背叛启蒙原则的专制君主。既然皇帝已经背弃了登基时用法与剑保卫的启蒙理想的誓言、背叛了给予他权力的法兰西国家与法国公民,那么现在,公民们也要抛弃他们的皇帝了。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宣告了帝国的覆灭。

在拿破仑最后的岁月里,在那个远离大陆喧嚣的宁静小岛上,拿破仑时常一个人静静地眺望浩瀚的大西洋,若有所思。是壮志未酬?是深刻反省?我们无从得知。但拿破仑的这番回忆能让我们捕捉到他的一缕思绪:“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梯也尔曾经感慨地说:“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也包含着对于公民们的教训。它教导他们:决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不管他是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师:(马赛曲响起):1988年,当大革命的风云激荡200周年之际,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拿破仑在巴黎荣军院长眠。而这一年,以《人权宣言》为革命标志的选择高居调查的榜首。这一年,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大陆各国民法典的蓝本。这一年,诞生在革命年代的三色旗帜依然在法兰西的大地上高高飘扬。

三、教师说课

本课通过描述“启蒙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引导学生关注18世纪末的法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动向;为了凸现启蒙思想对法国革命的作用,采用了“驳论”的方式,设计了路易十六的困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按常规得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个足以“翻船”的问题,引出话题。从效果来看,这种“欲擒故纵”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假如只有新颖的观点而没有充分的史实依据,这一做法就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我运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文字、数据和图片资料,说明启蒙思想从社会精英的思考逐步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而鲜活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地感受18世纪末的法国社会、深入观察和理解启蒙思想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对法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在“大革命进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能清晰地凸现启蒙思想对于法国革命的引领作用,教学重点放在对于《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文本解读上。经验表明,高一学生解读历史文献、尤其是理解历史文献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将以上两份文献的解读设计为“体现了……原则”、“批判了旧制度法国的……”、“明确了未来新社会中的……”的模式,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将文献中的关键词汇重点标示,示范讲解,较为顺利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文献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得以从真实的历史文献中感受启蒙精神如何贯彻于大革命的进程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启蒙对于革命的引领作用。

由于受自身学识所限,这节课存在将启蒙思想过于简单化、公式化的倾向。将启蒙各家的思想一概笼而统之地等同于抽象的“自由、平等”,而未能加以说明,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不仅就其本身来说,是一个前后衔接的系统,而且还必须和学生的发展契合为有建构意义的系统——假如没有此前《启蒙思想》中的充分铺垫;如果没有让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特征,懂得《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精神所在及其重要价值,学生没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分析、解释和评价历史文献,没有思维上的醒悟和情感上的体验……那么,即使记住了“法国大革命”的所有细节,这堂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简介]陈宇静,女,上海人,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晋元中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陶亚敏]

作者:陈宇静

第4篇:四季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漂亮的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天气很热,让我们尽情地在水里游泳;可以让各种水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给我们带来丰收;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出示课件四季图)。

2、还记得这四位女儿叫什么名字吗?

3、对,就叫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个姑娘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四季”。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一起读:四季 二

1、下面同学们看屏幕,听课文朗读欣赏四季的景色!(放朗读视频)

2、四季的景色美不美啊,这么美得景色你想不想亲自来读一读?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注意模仿老师的语气?

3、小朋友们对的非常好,但是有些生字发音不是特别的准确,把课前圈出的生字宝宝自己来拼读一遍。

4、拼读完了,我们看黑板上的生字宝宝一起来拼读一下好吗?

5、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拼读。 123,我真棒!

6、叶这个字是由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的,左边是他的偏旁我们把它叫做口字旁,秋这个字也是由左边和右边组成两部分的,左边我们把它叫做禾字旁。雪这个字也是由上面和下面两部分组成的,上面像下雨一样我们把它叫做雨字头。再看肚这个字它也是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左边这个部分叫做月字旁。 下面跟老师认识一下这四个偏旁。学生跟着老师读。

7我们认识四个偏旁,现在我们在来看生字宝宝如果我们把它们的拼音去掉你还认识他们吗?自己试着读一下?

8、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你记住了哪一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9、我们来抢读看谁读得快,音读得准?

10、我们来为生字宝宝找一个好朋友把它变成一个词语?出示幻灯片?

11、现在老师遇见了一点小问题,一直小猴子要摘树上的桃子,可是它已经累得没有力气了,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剩下的桃子摘完啦?鼓励一下自己。

12、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学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学课文会不会学得更好。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一共分成了四个小节,这是什么,草芽,这是什么,小鸟。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哪一个季节,板书“春”。春天里小草发芽了,谁来说一下春天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形状?尖尖的。

有多少尖尖的草芽啊?春天的草芽真柔嫩真漂亮。我们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尖尖和春天重读,还要用轻一点、细一点的声音读出草芽的柔嫩。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 春天里除了小草发芽,你还知道什么特点吗?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冰都化了。

同学们喜不喜欢春天啊,那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春天,一起歌唱春天在哪里。

13、大家唱得真好,我们再看这是什么?荷叶。这是谁,青蛙。这是什么,荷花?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二小节,生齐读。

第二小节描写了什么季节,夏天(板书)。到了夏天美丽的荷花盛开了,美丽荷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啊,圆圆的,大家用手比划一下。

荷叶圆圆的可不可爱啊?可爱。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圆圆和夏天重读,要用喜爱的语气读出荷叶的可爱。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

夏天里除了盛开美丽的荷花还有什么特点?青蛙出来了。夏天这可爱。

14、这是什谁,谷穗?它在干什么,鞠躬、点头。谷穗现在是什么颜色,金黄色。

齐读这一小节,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个季节,秋天(板书)秋天的谷穗是什么形状啊?弯弯的。用手臂来描述一下,谷穗一长出来是直立的,到了秋天为什么变弯了?小米熟了,小米熟了把它压弯了。是个丰收的季节。鞠躬怎么样的动作,同学们起来做一下,鞠躬说明对人怎么样,有礼貌。谷穗有礼貌吗,有。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弯弯、鞠躬、秋天重读,读出谷穗的成熟、喜悦、有礼貌。

谁能来挑战一下。请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秋天除了谷穗成熟你还知道有什么特点啦?果子熟了、水果蔬菜都成熟了、叶子变黄了、菊花开了。 15 你们看这是什么季节,冬天?

看看画面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指肚子。 一起来读一下这一小节吧。

大肚子一挺是怎么样一个动作。大家站起来试一下。

雪人顽不顽皮啊?所以你读的时候要把大肚子一挺、顽皮、冬天重读读出雪人的顽皮。

下面听读一下。请两个同学来读出雪人的顽皮。齐读。冬天很冷我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袄。

16刚才我们欣赏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老师说第一句我看谁能够学会了,“草芽尖尖”学生读。老师说草芽尖尖是春天。“谷穗弯弯”是秋天。荷叶圆圆是夏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是冬天。

17这些景色美不美啊,美,这真是太美太神奇了。同学们想不想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啊?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

这是哪个季节,桃树开花了,柳树叶发芽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

这是夏天,柳树的叶子长长了,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听一听这是什么叫,知了。

秋天,大树上的树叶都变黄了,树叶纷纷往下落了,秋天来到了。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全都白了,树上都盖上了厚厚的雪。 冬天可漂亮了。

18四个季节都很美丽,看了四个季节你有什么感受?

19、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四个季节也在你心中留下深深地印象,拿出你们的彩笔把它画下来吧!

第5篇: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老王》课堂实录(肖培东)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掌声) 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 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 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你来说说看。 生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8再读。 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

生9: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有特点。你来说。 生10:“那儿”。 师:为什么?

生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

生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

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出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 生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 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师:别人不理解他,你把这段里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表现读出来。

生13: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哇,你读得非常响亮。刚才我就说了,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没你那么开心的,是不是?你再来读读。 生13再读。

师: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你来说。 生14:大部分人。

师:大部分人,这个“有人”会是谁的呢?身份?职业?……生活得好,高官,没事情去找老王?大家说这个“有人”会是谁?……(有学生在位置上说)对,也就是那一些人力车夫,或者跟他生活得很近很近的那些人。再来看看,“这老光棍”,“这”这个词是什么意味? 学生沉默。

师:说话不要看着文本,平时我们说“这”……“你这人”,“你这个样子”,这个“这”我们大家发现是一种什么样感觉?不尊敬,嘲笑,嘲讽,这些同学们都说出了,再看看,这个“这”还不够,还给他加上什么词,“老光棍”!一重打击再加一重,说明奚落别人嘲笑别人,还有一个词你得注意……我要听一听你说。 生15:不老实。

师:骂人家不老实,你又犯了前面的问题,“不老实”你要把它放在心里,再看看这个句子“这老光棍”……大家觉得哪个词有味道?…… 生15:“大约” 师:为什么?

生15:应该……不确定这种猜测。

师:还不敢肯定,却四处传播,是不是啊?所以这种词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冷漠、炎凉,以取笑别人为乐,所以读好这个句子,一起来。

生齐读: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可见这些句子都告诉我们:老王生活在当时的那种文革时代是多么多么的荒唐,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因此我们说老王的不幸更在于他被抛弃、被欺辱、被凌辱、被践踏。一起来读一读两段话……怀着感情。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希望你把“更深的不幸”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你来试试看。 生16读。

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起男同学,声音稍微加重一点。 男生齐读。

师:(生16)请坐。记住啊,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然后你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你能感觉到老王悲至苦至的那种感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同学们,老王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的年代,如果说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讲述老王的不幸,那么这篇文章最多只是一段动情的往事,或者是一滩苦难的泪水。可是杨绛她觉得不够,那么撩开“不幸”的面纱,再想想看,联系全文在老王不幸的身世中你还能读出些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不幸吗? ……

师:这篇文章只是写了老王的不幸吗?来,你来说。 生17:我认为还谈到了一种悲哀。不幸是老王的不幸,而悲哀指的是那些不同情老王的人,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师:听懂了吗?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写了老王的不幸,更是写了老王以外也许也包括作者在内的某些人,是这个意思吗?……你不要忙着点头哦,不要急着给我的话下结论。或者说你想从老王的不幸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先坐。

师:再来,你来说。除了写老王的不幸,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18沉默。

师:要想。为什么要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把这个人写得越不幸是为了表现什么?你来说。

生18:我认为把老王写得更加的不幸,只是从深层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为了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荒唐与黑暗,哪些文字可以说明? 生沉默。 师:杨绛先生这篇文章里面竟然有对当时年代的针砭,你找出来了没有? 生沉默。

师:我倒挺欣赏你这句话,比如说我们刚才讲过的更深的不幸,其实就是折射了那个年代,是不是?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段落,第六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老王却坚决不肯拿钱,从第一句到这里,先来找找这个女同学(生18)所说的对当时年代的一个针砭,你觉得同学应该是哪句话?哪句话有味道,对当时的年代的针砭?来,你来说。

生19: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师:为什么?

生19:因为不敢乘是这个社会太混乱了,她觉得没有安全感。 师:为什么他的先生可以乘三轮呀?……杨绛先生自己管自己逃命? 生19:因为老王送他。

师:老王送他,老王送两个人不行吗?…… 师:这句话有味道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不敢”,为什么不敢?你说。 生沉默。

师:同学们,我们就讨论他这句话,我觉得蛮有意思,我也想讨论这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师:你说这句话是写什么?

生20:她不敢让其他骑三轮车的人载她,她比较信任老王。 师:她不敢就上去吧……钱钟书先生已经坐在三轮车上,为什么她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要挤公共汽车,同学们? 生20:怕老王太累了。

师:对了。怕老王太累了,因此这句话里是不是写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对吧,两个人,因太累,她就冒着天热去挤公交车。好了,读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还有没有?你再来说。 生18: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哪句话?不要告诉说当时社会的黑暗,哪句话有当时的黑暗的感觉?就你读过这一段的文字里面。要静下心来读。一起再来读,同学们。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你来说。

生21: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师:你觉得哪个词有意思? 生21:“不知怎么”。 师:怎么说?

生21:“不知怎么”就是莫名其妙

师:其实,你说他的这条腿被打,怎么了,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原因呐?知道。杨绛先生故意玩这个噱头,幽默了一下,但是我们就可以知道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是怎样遭到迫害与摧残。很好,同学们,看到吗,这就是学习。刚开始还发现不了,慢慢读出一点感觉,最后有感受了。

师:好了,这里有一个年代的特点。像这样的句子还有没有?“不知怎么的……走不得路了”,还有没有?在下一段,再找。在(从)幽默调侃中看出了那一个年代的特点,还有,在下一段里面,看看这次哪个同学能够找到。你来说。 生22:还没找到。

师:好,继续看。看看,你能找到吗? 生23:没找到。

师:我们还是读,好不好,来,就来读读看,你把第一段,就那段话读读,“我们从干校回来……”

生23读: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找到没有同学们,就这里,有一句话其实也暗暗隐含着杨绛先生对那个年代的砭讽,知道吗?

生24:知道。他并没有什么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对。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人当成了“货”。看似一句戏谑、调侃,其实就说明在那个年代人其实真的已经不像人,是不是,知识分子关牛棚,底层人民受摧残,因此你说人还是人吗?所以,同学们,感受出来了,这些句子都隐含着作者在叙述过程当中潜隐着的时代针砭。因此我们讲,在写老王的不幸当中,其实就隐含着社会的不幸、年代的不幸。已经慢慢地剥开了这个内核,把老王的伤口捧给我们看的时候,其实也开始把那个年代,造成老王伤口的那个年代剥给我们看了。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话(课件上),在幽默中请你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好,因此我们看出来,在不幸的经历的过程当中,隐含着时代针砭。那么还有没有?写老王的不幸,其实也表现出了我的什么,刚才我们说了,我对这个不幸的老王的同情,善良,比如说我不愿意上他的三轮车,怕给他增加负重。还有呢?越是写这个人的不幸,其实又从一个侧面衬托出这个人的什么,善良,老王的善良,说说看老王善良在哪里?联系全文。

生25:我一定要给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师:送钱先生,一送,还有二送什么? 生25:送老先生。

师:送什么?前面帮她送什么,送冰。三送呢?……送什么啊,在他弥留之际还送香油和鸡蛋,那不就写出了这个苦难人内心中的爱吗,阳光吗?是不是?因此,不幸的文字中看出了老王的善良,不幸的文字中也看出了作者的善良,找找看作者善良在哪儿,或者说作者及家人的善良,除了刚才那句话以外,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26:“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师:为什么?

生26:因为他这里看到老王很辛苦所以就给他钱

师:我倒觉得你这句话很直接,给钱不是一种侮辱,也是站在对方角度替对方考虑的东西,是不是啊?因此,钱、鸡蛋、香油其实都是为了表达对对方情感的一种载体(物),是不是呀?再看看,除了给钱以外,她女儿还给他一瓶……鱼肝油,而且是多少,是一大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你们不知道,在座的老师都知道那个年代一大瓶鱼肝油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看,在这么多的文字当中,我们其实已经看到这个不幸的内核中所隐含的很复杂的东西,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看看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齐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哪些词你又注意了?

生27:“常”字,然后她说“一路上”“说着闲话”。

师:“常”字、“一路上”、“说着闲话”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那种和谐,那种和睦。请坐。尽管“他蹬,我坐”看似有一点不平等,但是我们感觉到这里面两个人之间是在苦难的年代里交汇出了撞击出了,所以同学们不要问两条苦难之河谁给予谁的波浪,谁给予谁的浪花多一点,我们只知道他们在互相关心着关爱着,所以我们说在不幸的文字当中,我们读出了老王的善良,也看到了杨绛以及杨绛家人的善良,因此底层的光芒油然而出。同时,我们更注意到这个不幸不仅是个人的不幸,其实更是那个**的荒唐的年代的社会整体的不幸。那个时代,老王如此,高级知识分子如此,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都这样陷于一片**与黑暗中。而能够把这一切揉化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段落最精彩的一个段落,你们认为是那个段落?哪个细节? 生28:第八段。 师:你来读一读。

生28: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师:请坐。就这段。弥留之际的送香油这段让我们感觉到其中诸多的情感,你来找找看,哪里句子能看见老王的不幸,什么描写?(生:外貌)外貌,肖像描写,而且是一个很冷酷的描写,很逼真的描写,把老王刻画得如此形如槁木,是不是,如此丑陋的老王其实就埋藏这作者内心的悲痛,老王的不幸油然而出。再看看,哪句话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温暖,哪句话?……哪一句?“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哪个同学把这句话读一读?……你来。 生29读。

师:这,千言万语只能化成这一句话,这句话其实就是作者那种善良的表现,其他言语都无法承载起此时的内心悲痛了。再来看看,也有一个词能够表现出那个社会的特点,找找看,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把老王如此,其实也把我们如此。找到了吗?

生30: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师:非常厉害这句话。“镶嵌”,其实是把他平面化了,不能动弹。所以这个词其实就暗讽当时的社会它把多少人弄得、压得不能动弹,老王被“镶嵌”了,杨绛,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也被整了。因此,一起来读一读“有一天……” 生齐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师:同学们,老王终于含悲含冤地离去,他死去的那一刹那身上裹着三尺白布,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起来读一读“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

生齐读: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师:注意,“我也不懂”,“没多问”。同学们,这位杨绛,这么一个博学的人不会不懂,聪明如她的人内心中一定有很多言语要倾诉。不懂没问不代表着无问,杨绛一定想问,问天问地问自己问老王也问社会问未来。进入那个场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杨绛,想象着身果白布凄然离世的老王,你想问出一句怎样的天问之话?书上没有的,要想的。来,你问。 生31沉默。

师:每个同学都想一想。要自己想,那个人死了,她觉得他很凄惨,她想问一句话,她会问什么话? 生31:你的生活感觉好吗?

师:老王,你在那边感觉还好吗?!其实,我觉得你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说老王再也别到这个地方来了。是这个意思吗?请坐。请来问。 生32沉默。

师:我们学语文问不出来是不会的。 生32沉默。

师:老师帮你起个头。老王,你在哪儿…… 生32:还好吗?

师:不是会问吗?你来说。 生33沉默。

师:记住,这个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只要问出来,喊出来,想出来。来,旁边同学你帮他问。 生34沉默。

师:情感需要酝酿,老师有点急(此时已经46分钟了),我们慢一点。试试看。

生35:可以在那边过得好些。

师:重复不是一种创造,其实你就问他:“老王,是谁把你给逼死的?”不是很好的一问吗?再来。 生36:你送的鸡蛋和香油是什么意思?

师:好温柔的一句问。还(牵)挂着鸡蛋和香油,我希望你从这走到更远的地方,问社会问未来。你来问。 生36:老王,在那边看到你哥哥了吗? 师:老王,你见到你哥哥了吗?

生37:老王,你就这么舍得离开我们吗? 师:嗯,后面,你来问。不要“老王”了。 生38:老王,你在下面一定要幸福。

师:老王,你的未来一定要幸福。我觉得你把这句话换一个主语,不要问老王好吧。问什么一定要问老王呢,我们,我们是不是下一个“老王”呢?后面。 生39:老王,你怎么就这么走了?

师:其实我知道你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谁该承担你离去的责任?社会又做出了些什么呢?请坐。你来问。 生39:老王,你走得好吗?

师:班级有一种延续性的习惯,就脱离不开老王,问天问地问老王问自己……“我”……你来问。 生40:老王,你在那里一定要过得比这强。

师:听我的话,前面的“老王”都已经问得很不错了,你无法再超越了,问问自己好吗?你问问自己,问问杨绛行吗?“我”…… 生40沉默。

师:旁边的同学帮他问。

生41:老王,这世上没有难道让你更加留恋吗?

师: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才是最美好的地方?很好。同学们,请坐,一种想象其实暴露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许当我们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承担一点责任问题我们都觉得匮乏……你来试试看。

生42: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正常起来?

师: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正常起来?我觉得杨绛先生要问,问老王的凄惨,问自己的责任,问其他人的责任,问社会的责任,问未来我们的幸福的程度,由此“愧怍”就出来了。一起来读一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说说看,杨绛愧怍什么?……问天问社会问大地问时间问未来问茫茫的历史长河,杨绛想告诉我们“愧怍”是什么?你觉得……你来说。

生43:她没有对老王细心的照顾,没有很好地关心他。

师:都不是。文革过去这么多年了,一个智慧的长者要花几年的时间来问,这个问不是一节课堂,她花了整整几年,而且是什么明白,同学们,“渐渐明白”。那你说会不会是感情亏欠的问题呢,她如此愧怍?

生44:应该她说“一个幸运的人”应该代表一大群人,然后“不幸者”也是底层的受压迫的人民,应该是替他们不同情、理解……忏悔……

师:把你这句话改一下,也就是说:杨绛想替应该忏悔的人忏悔,想替应该要忏悔的时代去忏悔。所以,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看:杨绛你不只是愧怍,更是一种什么?你来说。 生45:应该是亏欠吧。

师:亏欠,你对我好,我对你还不够好。这要花几年的时间去苦苦求证吗?应该不需要。所以不仅仅是亏欠,应该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程度,你觉得是什么? 生沉默。

师:这就是我们没有问自己、没有问这堂课、没有问这个文字所带来的我们思想的简单。你来说。 生46:替更多的人赎罪。

师:赎罪。听懂吧。所以我们讲,杨绛你不只是愧怍,更是一种自责,更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净化,是一种思考,是一种自己的承担。责任就在愧怍中产生了。所以同学们,读杨绛先生的作品千万不要简单视之,一个没有进入灵魂的阅读无法产生灵魂的拷问,你们,我们都应该要沉进去,仔细去思考,杨绛把自己放在“愧怍”的海中去思考,她在想,她在想什么?一起来,读一读:“愧怍不仅是愧怍者对自我灵魂的无情审视……”(听不清)

师:对,灾难发生了,但灾难中不是为了寻找感动,杨绛更是怀着冷静的眼光去探视我们的未来,我们该如何面对不幸,我们如何化解不幸?因此,记住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人类就是茫茫大海上的孤岛,每一块被海浪卷走的沙石,都值得我们不幸、愧怍。思考我们未来社会,思考面临着的未来,这才是冷静的、睿智的杨绛。因此胡河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文章家能兼具对芸芸众生感情领域测度之深细与对东方佛道境界体认之高深者,实在是少有能逾杨绛先生的。”所以杨绛,她的愧怍最终上升到一种宗教情怀。所以同学们记住,面对这堂课、面对杨绛、面对老王,我们也有我们的愧怍,那就是我们浅薄的阅读和我们没有进入灵魂的认知,希望我们有一个对自己清醒的判断,读好她的文字,读好杨绛先生。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公开课《老王》的三堂同课异构课及特级肖培东点评 《老王》的三堂同课异构课,我简单的把教学流程和主题挖掘罗列如下: 文本 《老王》1 《老王》本文课例 《老王》3 文 本 解 读

执教者上成了“王老”,着重分析老王的善良、不幸以及所有的闪光点(太浅)

执教者上的是“老王”,挖掘小人物的人生呼告、苦难,表现出了一个底层待遇的人(老王)的人生需求——亲情、归宿感(适度)

执教者上成了“老王们”,她引导大家关注了更多的弱势群体,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太深) 课 堂 简 要 流 程

一、导入

二、解读文本

问题一 老师:大家用跳读的方式找出文中的老王有哪些不幸呢?

问题二 老师:老王除了是蹬三车的,他还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 老师:从哪里还可以看出老人的善良?

三、品读文本

四、深入探讨

问题四 杨绛还有很多没有做,所以觉得愧作通过这篇文章,作者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她与老王之间饱含血泪的故事吗?

老师: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自我反思

Ppt:人性不会泯灭,乌云不会永远占领天空——杨绛 (因为时间不够,最后老师草草结束课文)

一、课前准备:识字注音

二、导入

三、落实板书字词读音

四、分析老王形象

(1)看图,联想,想象,初步感受老王形象 (2)练习文本深入探讨老王的形象

五、分析杨绛形象

六、研读文本,寻找课文感动人的片段

问题一 老师:文中最让你感动地地方是哪里?问题二 老师:你觉得作者对老王好吗?

【好:因为杨绛真诚的关心过老王/不好:杨绛并没有给老王内心最需要的“亲情”

七、总结课文

过了很久以后才体会到,说明以前并未感觉到,很多时候会好心做坏事这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与善良的人用心在交流的感情我们也要尊重杨绛,因为这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好人 (上附完整的课堂实录)

一、 导入:介绍作者

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一 研读老王的“不幸” 问题二 研读杨绛对老王的帮助

问题三 研读老王送香油给杨绛情节段落 问题四 研读杨绛内心的不安

三、延伸文本,提升情感

老师:我们是如何面对苦难的弱势群体呢? ……

老师:有一些读不起书得孩子,等待别人的捐助,但必须面对大众述说自己以前所受的苦 ……

老师:蹲一点下来,平等地尊重他们 ……

老师: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 ……

四、推荐课文阅读

《老王》的这三堂同课异构的教学案例代表着当前我们一线老师在执教这一文本时的三种倾向《老王》1执教者浅尝辄止,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没有起提升的效果《老王》3通过“老王→社会弱势群体→爱≠施舍同情”这一线索,说明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这样把文本有挖得过深,导致后面的解读学生无法自动生成,这一环节变成了执教者的强塞教学行为,有效性也值得商榷只有当老王还是“老王”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文本挖掘的“准度”和“适度”,引发了学生之间的“好或不好”的争议,在讨论中学生渐渐明白了老王的人生需求——亲情,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文本解读需要“细读”语言 韩军老师在《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中就提到:“新语文教育”还是要更加强有力地扭住“语言媒介”、“语言把手”“精神”是虚无缥缈的,是不可捕捉的,只有“语言”才是可“触”可“感”的,“精神”是内在的,而只有“语言”才是“精神”的物质外壳所以,只有强有力地扭住“语言”,才紧紧地扭住了“精神”,根不深枝叶怎茂?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评课时也提到:课堂要追求大气感,细节不是琐碎的问题,细节是读与领悟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怎样的课堂效果,怎样的课堂效果就有怎样的学生内化效果可见在文本解读的时候“细读”文本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深读”是在文本上挖一口井的话,“广读”就是在文本上开一条河,那么“细解”是文本基础话

比如在本堂课中,学生提到“我不是要钱”时张杰老师马上追问“老王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细读”就是把握住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关键词、字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正因为执教者能扭住语言的把手,引发了学生后面的思考,老王要的是一份“人情”,老王要的是关心、同情、人情、尊重、信任、幸福、家的感觉、宿求……这为后面的文本解读最关键的一问“作者对老王好还是不好”的争议打下了铺垫,主旨的升华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执教者还能扭住作者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一语言的把手,然后继续追问“你真的知道吗?”可能课堂的效果就会又有一番提升如果杨绛真的知道的话就不会有愧怍了这就是主题的升华用怎样的姿态、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老王这可能就是最震撼人的东西,钱不是老王内心的宿求

语文教学文本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载体,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是对人文内涵把握准确适度,对语言特点的研究深透丰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五)课例点评(永嘉特级肖培东老师)

(1)《老王》这篇文章在那个老王是善良的,作者是愧怍的,这是这篇文章的基本价值,也就是每一位执教者的“同”所在

(2)从教学方法来看执教者都采用了诵读、合作探求的呈现方式

(3)从文本解读来看,执教者往往则有所不同:某些老师上成了“王老”,着重分析老王的善良、不幸以及所有的闪光点;有的老师则上成了“老王们”,她引导大家关注了更多的弱势群体,理解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张杰老师把老王上成“老王”,挖掘小人物的人生呼告、苦难,表现出了一个底层待遇的人(老王)的人生需求

“王老”停留在初中的教学目标,高中教师则需要换取一个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成果“老王们”走向的不是人情,而是同情同情重在“同”,老王要求的是同等的情感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隔阂,所以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只能停留在“同”,这是作者的愧怍所在但是第3节课执教者却把情感归在同情“心”之上,这样子则少了最后的爆发张杰老师通过文本分析了老王要的是人情,而不是亲情,人情作者都给了,老王需要的是归宿,老王想换取一个亲人、一份亲情,人情化为亲情更能说明此时他的需求张杰老师对文本的挖掘最好,“老王们”走得比较远,而“王老”走得比较近 为什么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感动,那时因为执教者只落实了文本将了什么,在情感的投入上还有待深入挖掘

(4)课堂要追求大气感,细节不是琐碎的问题,细节是读与领悟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怎样的课堂效果,怎样的课堂效果就有怎样的学生内化效果

在第2节课中,学生提到“我不是要钱”时张杰老师马上追问“老王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王要的是关心、同情、人情、尊重、信任、幸福、家的感觉、宿求……个人觉得在作者说“我知道,我知道”是执教者还应该继续追问“你真的知道吗?”如果杨绛真的知道的话就不会有愧怍了这就是主题的升华用怎样的姿态、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老王这可能就是最震撼人的东西,钱不是老王内心的宿求 可能正是因为张杰老师在第2 节课中对文本的一些细致的研读,所以在第2节课中激起了学生之间投入而激烈的争议,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知识内化过程

总结:老王是没有名字的,可见普通,他是“老王”;但是他是高尚的,可见他又是“王老”;社会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所以他也代表着“老王们”善良牵手善良,以不幸牵手不幸,这不仅是爱的故事,更多的是反思的空间

第6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总体设计思路】

本教时围绕“一个内容”(第一教时只教学“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尽管最能打动学生,情感性更强,但是本教时不安排,追求教学内容的“简单、集约”和沈大安老师倡导的“尽量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组织教学”),“两个联系”(一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前后照应,二是“揭示课题”和结课时要求学生“用„老人与海鸥‟开头说说学习体会”的照应),“三个立面”(第一个“立面”是老人的外貌教学,第二个“立面”是“老人喂海鸥”,其中穿插了“老人唤海鸥”,第三个“立面”是“老人夸海鸥”,结合想象写话进行)这样的理念和策略设计,努力体现“实、活、新、趣”的教学风格,追求“简单、高效”的教学理想。 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师:六(1)班的同学们,大家好!

生:徐老师好!

师:昨天下午,徐老师与大家只是匆匆的见了一面,没有带什么礼物。今天,徐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礼物,是一句名言,一起读【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

师:是“不亦乐(yue)乎”!我们再读一遍。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e)乎! 师: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很有文化内涵的。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们非常开心。

师:好的。那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课堂上,你觉得谁是你们的朋友?

生:徐老师是我们的朋友。

师:谢谢。徐老师是大家的朋友,同样,大家也是我的朋友。那么,还有谁是你们的朋友?

生:台下听课的老师是我们的朋友。

师:说得多好啊!今天,来自杭嘉湖三地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我们快拿出双手,用掌声来表达我们的快乐吧!(学生鼓掌) 师: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生:可以了。(上课哨子响起,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与反思】这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使用送给学生礼物的办法,赠送给学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名言,引出“朋友”这个词语。一方面拉近上课教师与学生、听课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老人与海鸥的朋友关系,是朋友也是亲人,在结尾处也回复这句名言,做到首尾照应,前后联系。这也是我设计意图中“两个联系”之一的“首位联系”。 起

揭示课题,感受人鸥“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一起读题目【课前板书】老人与海鸥 生(齐):老人与海鸥 师(指着屏幕):再读一遍。 生(齐):老人与海鸥

师:相信大家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哪几件事情? 生:这篇课文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讲的是老人每天都来喂海鸥,第二件事情讲的是老人去世时,海鸥都很伤心,都来为老人送行。 师:好,徐老师先把这两件事情写下来。(教师板书:喂 送)第一件事情一起说? 生(齐):老人每天来喂海鸥。 师:第二件事情一起说?

生(齐:老人去世之后,海鸥都很伤心,都来为他送行。

师:简称“海鸥送老人”。课文就写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两个部分,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一个部分。

【设计意图与反思】这部分的设计,曾经有多种版本。起初在揭题之后,安排了一个学生自学的环节,但是经过两次试教之后发现时间不够用,后来反复多次,最终取消了“课内预习初读”这个环节,节省了2分钟左右,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一句话。果然,在课后就有专家、名师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安排与预习也好,一句话带过也好,效果一样的,因为2分钟的课内预习从客观上讲作用不是很大,因为学生在课前的确花了一定的时间初读了课文,做到了读通课文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哪几件事情”的提问。本次教学只有一位学生回答,因为这位学生一下子就答出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这两件事情,教师就顺势板书和归纳,转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试教中,也曾经设想让更多的学生归纳“哪几件事情”,结果学生回答得都很零碎,比如“老人叫„老沙‟的名字”等,教师反而难于归结到“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这两件主要事情上,浪费了时间。

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六年级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何。实践证明,学生的概括能力师很强的。 师:那么,在这一“喂”一“送”之间,能够传达出老人与海鸥之间怎样的深厚感情呢?我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扫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语段来回答?

生:(扫读课文,找出有关语段;教师巡视)

师:有好几位同学都已经举手了。我们先请这位同学回答。

生:第13自然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和他找得一样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有这么多同学找出了这个语段。【出示语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我们一起读。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谁能自告奋勇,读读这句话?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读得那么正确又流利,谁还想读读?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好,读着这句话,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生:为什么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

师:对呀,这个问题我们先打一个问号。谁还想提出问题? 生:老人每天来干什么?

师:好的,又是一个问号。你来?

生:为什么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已经有三位同学提出了问题。看来,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与普通人是有所不同的。那么,这位老人到底是怎样一位老人呢?谁来回答?

【设计意图与反思】让学生找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就是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几次试教,都比较顺利,这次展示也同样没有悬念。课文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本教时的“圆心”(盛新凤老师称作“点”,然后拉出“一条线”,再画成“一个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预设的问题是:是怎样一位老人?老人与海鸥为什么会像亲人一样?……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可以用“因为这位老人与众不同,所以先看师怎样一位老人”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板块。 承1 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

生: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好,谁也找到了这段话。你来读?

生: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读得很流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好吗?【出示语段】

生(齐):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这是课文自然段,谁还想读一读?你来?

生: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读得多好啊!这是作者笔下的老人形象。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老人吗? 生:有!

师:的确,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张照片可以证明——【出示照片:吴庆恒,海鸥老人】请看,这张照片是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翠湖之畔拍摄的。他的名师叫做—— 生(齐):吴庆恒。

师:昆明市民都亲切地叫他—— 生(齐):海鸥老人!

师:让我们深情地注视他的神情、注视他的动作、注视他的穿着和生活日用品—— 生:(学生静静地观察照片) 师:你看到了怎样一位老人?

生1:我看到这位老人十分的勤俭朴素。

师:好,你看到了“勤俭、朴素”两个特点。你来? 生:我看到了这位老人年事已高。

师:对,至少十多年来,老人每年冬天每天必来喂海鸥。谁还说? 生:我看出这位老人喂海鸥时十分高兴。

师:对,这种高兴之情可以从老人的神情里看出来。谁还想说,你来? 生:我看出老人与海鸥的关系非常亲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老人的眼神和动作看出来。

师:对,从老人的眼神和动作看出来。那么,在喂海鸥的人群中,为什么这位老人很容易认出来?

生:因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上述句子“变红色”)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好,读这句话的时候,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是“褪色”。

师:好,是“褪色”,而且出现了三次。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非常感动,因为老人的衣服这么朴素。 师:好,深受感动。谁还想说,你来?

生:我深受感动,老人宁可自己穿得朴素一些,也要喂海鸥好吃的。 师:好,你这个“宁可……也……”用得非常好,说得多好!谁还想说? 生:老人对海鸥是无私的。

师:对,境界多好啊!让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自己静静地默读一下——【出示资料】吴庆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资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4元5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吃。10多年来,他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 生:(默读资料)

师:读了这份资料,你对三个“褪色”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老人非常节省,他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但是他却乐意买4元5角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吃。

师:对老人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但是4元5角一斤的饼干却很慷慨地买给海鸥吃。你说?

生:老人唯一的爱好是给自己买2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其他都是给海鸥买吃的。 师:看来,这位老人的烟瘾太大了,否则我估计他为了海鸥早就戒烟了。(笑声)谁再说?

生:老人不但买了饼干,还买来鸡蛋做“鸡蛋饼干”,看出老人很喜欢海鸥。

师:对,“鸡蛋饼干”是老人的创造,营养丰富,海鸥吃了肯定很健康快乐。谁还想说? 生:老人的退休工资只有308元,他不算很富裕,但是他买了鸡蛋和饼干给海鸥吃,他宁可自己吃得不好一些,穿得朴素一些。

师:对呀!不管老人的工资高还是低、富还是贫,我们看到的是,他将大部分工资用在了海鸥身上,都贡献给了海鸥。好,刚才,我们大家都有了这样的体会,谁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呢?这位男同学,你先来?【再次出示有关语段】

生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读得多深沉啊!你来?

生2: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嗯,谁还想读?

生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我们一起来读,开始。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老人为什么如此打扮,因为朋友告诉我,一起读——【出示句子】 生(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这就是十多年来老人与海鸥和睦相处的情景,那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哪个普通冬日的午后。

【设计意图与反思】感受老人的外貌,教学设计安排了这样的环节:找出“外貌描写”,告知这是作家笔下的形象——告知这位老人在生活中师真实存在的,出示照片让学生观察——讲述自己看到的老人“形象”——感受“三个褪色”——补充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三个褪色”——读出这种“形象”——归结到“中心句”。

本次展示课下来,感觉推进得匆忙了一些,特别是感受“三个褪色”,如果“悟”与“读”结合得在紧密一些,可能更加出彩。 承2梳理言行,感悟老人形象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哪个普通冬日的午后。我们把书拿起来,自读课文第3—13自然段,读一读、找一找,读出最使你感动的画面?拿出笔来,在书上做点批注圈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继承下来。

生:(自学,圈画;教师巡视,约1分多钟)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划了句子,有的同学划了词语,有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了感人的画面。 生:(继续自学,大约1分钟)

师:好了的同学抬头示意一下,没好的同学继续。——好,谁能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画面?【出示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海鸥,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你第一个说?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读得真好,一下填了两个空格,一个也可以,两个也可以,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谁继续,你来?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赞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好的,增加了一个“赞海鸥”,夸奖海鸥,谁再说?重复也没有关系,只要是你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海鸥和老人相伴,呼唤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第一个空格,“和海鸥相伴”有些不通顺?

生:喂海鸥作伴。

师:“喂海鸥”后面的这两个字去掉,好吗?好的,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句式,自己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画面。

生(齐):(自己说自己的画面)

师:十多年了,一到冬天,海鸥和老人相伴,呼唤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那么,老人师怎样喂海鸥的呢?谁来读读有关语段。

【教学设计与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也破费心血。如果说前面一个“立面”重点解决老人的“形象问题”,那么,这个在解决老人的“动作”“语言”之前还要解决一个“整体感知”问题。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出示了“句式”,让学生使用“句式”回答问题,不但节省了时间,顾及了不同学生的学生程度,而且规范了学生的言语,厘清了学生的思维。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便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好的,我们看屏幕,一起读。 生(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便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老人是怎样撮嘴呼唤的?谁能从文中找到有关语段?……你找到答案了,一个举手了,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我们请第一位同学回答。

生:“老人顺着栏杆边走便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老人的动作很娴熟,老人配合海鸥很默契。

师:对,娴熟!老人配合海鸥,把海鸥当作了主人。谁再来,你来?

生:我对这句话有补充。从“一片翻飞的白色,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看出,“声”是海鸥飞翔的声音和拍翅膀的声音,“色”指海鸥是白色的,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慈爱。

师:你把“有声有色”理解得非常到位!谁还想说?

生:我是说另外一句话。“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我从“立刻”体会到老人与海鸥非常有默契。 师:好,谁再说?

生:我对他有补充,因为“老人撮起嘴向鸥群呼唤”,可以看出鸥群对老人非常信任。 师:对,老人喂海鸥可能与其他普通的市民有所不同。他是撮起嘴向鸥群呼唤。我们来看怎样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的?来看这段话。【出示句子】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谁来读?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好!大家都自己试一试? 生(齐):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怎样抑扬顿挫地呼唤这些海鸥的名字呢?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呼唤得多到位呀!你来。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 生(齐):(鼓掌)

师:谁还想呼唤。这位男同学?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抑扬顿挫的味道非常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这位老人又是怎样亲昵地呼唤这些海鸥的名字呢?而且还亲昵得变了调?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真是有点亲昵的味道!可能我们的年纪轻了一些,感受有所不同。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老人的撮嘴呼唤的确与众不同,那么,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徐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疑问:是海鸥依着老人,还是老人依着海鸥?刚才一位同学也提出是“老人配合海鸥”。请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是海鸥依着老人,还是老人依着海鸥?自己坚持自己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了,谁来发表? 生1:我认为是海鸥依着老人。 师:证据拿出来?

生1:因为书上写着“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这个“他”就是老人。

师:这是书上的理解,可以。你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是老人与海鸥之间互相的配合。老人肯定会让海鸥多吃一点,依着海鸥,海鸥也会啄到老人的手,跟着老人的手移动。他们之间师互相配合的。 师:呵,看来你是个中间派!(笑声)老人与海鸥是互相配合。谁来由不同的意见? 生3:我有补充,我支持她(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老人喂海鸥十多年了,他们之间早就形成了信任,彼此十分了解,所以说是互相配合。

师:这位同学支持她的观点,很好。其他观点还有没有?你来。

生4:海鸥依着老人的手起起落落。

师:好的。看来,无论是老人依着海鸥,还是海鸥依着老人。这个结论并不重要,因为老人与海鸥之间总是那么的默契,总是那么的相依相随。因为朋友告诉我——一起读【出示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生(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是啊,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海鸥就是老人的子女。老人逢人便夸自己的子女,老人师怎样逢人便夸的?我们拿起书来,找到课文中的有关段落读一读。

生(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 师:好,谁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你来读。【出示】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

生: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

师:好的,老人在夸奖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前面还有一段话,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了。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师:老人在夸奖自己的子女的时候,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假如你就是老人边上的普通游客,你看到了老人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1:我看到了老人一双精神起来的和自豪的眼睛。 师:好,“精神起来”和“自豪”的眼睛。你来说?

生2:我看到了一双开心的眼睛。

师:对呀,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古人说的!谁还想说?你来。 生3:我看到了一双明亮的眼睛。 师:“明亮”,说得多好!你来。 生4:看到一双得意的眼睛。 师:好,“得意”,虽然是贬义词,但用在这个也很妥当。你来?

生5:我看到了一双年轻的眼睛。

师:年轻的眼睛。对,老人因为开心,年龄减去十岁。你的这个想法很独特!——那么,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会怎样向身旁的游客夸奖这些海鸥的?读出那种“年轻的高兴”的语气。

生5: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 师:大家听出老人的高兴之情了吗? 生(齐):(掌声)

师:谁还想向游客夸一夸自己的子女、自己的海鸥?

生6: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读得有些疙瘩,台下听课的老师发出善意的笑声)】

师:我听得出,你是读得认真的,同样的掌声献给他。 生(齐):(掌声)

【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老人语言”这部分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是创设“你放佛看到老人怎样一双眼睛”的情境,感悟老人的内心喜悦;二是在此基础上角色转换,“老人”向游客夸奖自己的“子女”(有感情地朗读)。 转

殴去人别,老人流露“企盼”

师:幸福的时光总是这样的短暂。太阳偏西了,时候不早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着的鸥群,眼睛里的生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淡淡的企盼。老人在企盼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笔写下老人的这份企盼。【音乐2:30分,学生在事先印发的纸上写话;教师巡回】 生:(学生想象写话) 师:我们请先写好的同学说一说老人的期盼。

生1: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他想……(话筒不好听不清楚) 师:这是老人的一个心愿!你说。

生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他想,海鸥师我的子女,我多么希望白天再长一些,我可以和他们再多呆一会儿啊! 师:听得出,老人对海鸥有多少的眷恋啊!你来?

生3:白天怎么就这么快过去了呢,我就要和这些小家伙告别了。夜师漫长的,也是枯燥的,我真希望自己也能长出一双洁白的翅膀,和海鸥在一起!【下课的哨声响起】 师:这就是老人对海鸥的心声,谁还想说?你来。

生4:要是我能到海鸥生活的地方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和他们在一起了。

师:老人对海鸥的心声一定还有很多很多。我知道,这都是老人对海鸥的眷恋,对海鸥的寄托,对海鸥的无怨无悔爱!因为朋友告诉我——大家一起说。 生(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对呀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教学设计与反思】这个内容的设计追求在情感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为学生想象写话做好情感上的铺垫和驱动。不足之处在于,让学生写“企盼”,发散性思维不及“老人喂海鸥时老人说什么、海鸥说什么”丰富,但这种思维指向性训练也更能渲染和烘托人鸥离别的情感。 合

回顾课题,升华人鸥“情义”

师:还记得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名言吗?

生(齐):记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师:老人与海鸥,是朋友,更是亲人。在老人的心中,白鸥飞处带诗来,群鸥翻飞情义深。学到这里,谁能用板书上“亲人”这个关键词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出示:老人与海鸥 】

生: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我们和徐老师也像亲人一样。

师:说得真好!(台下响起了掌声)你听,台下那么多掌声都送给了你!的确,老人与海偶,不是亲人——

生(齐):胜似亲人!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教学设计与反思】

前后照应,提升人鸥之间的情义,水到渠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旨情感。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出示可爱的动物图片,学生谈感受。

(这些动物这么可爱,我们应该要爱护它们。)

一、导入新课

1、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智慧。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人与动物的世界。你们喜欢吗? 2、齐读课题。

3、这是发生在昆昆明翠湖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想一想文章写了老人与海鸥的哪些事。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师出示词语: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⑴ 指名分别读这两组词,并随机正音:撮、扇、旋。 ⑵ 读着这两组词,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生①:由第一组词中,我看到了老人喂海鸥的画面。

生②:我看见海鸥在天空中飞翔的样子是那样漂亮。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③:老人死后,海鸥哀悼的样子。

师:简单的说,可以说海鸥送别老人的样子。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篇文章就是写描写这样两个场景,先写(师板画,师生一起说)老人喂海鸥,再写海鸥送老人。

⑶ 两个场景中,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是哪个?为什么?

生:是海鸥送别老人,因为有一个段落说了,老人天天跋山涉水给海鸥送食物,现在海鸥才来送别老人。

师:第二个场景让你意想不到,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请举手。

三、再读课文,读出“意想不到” 1、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相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我们按顺序交流)

生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②:鸥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海鸥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这太不符合常理了,是吧?

生③:不一会儿,一群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面和后面整整齐齐站成两排,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好一会儿,看到的人都无法想象这只是一种巧合。

师:竟在遗像前站成了两行,这样的情形平常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④:当人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之后,鸥群长时间盘旋在遗像上空,像是为老人守灵,又像是为老人送行„„ 师:海鸥向哪里扑过来?这就是遗像。(画面)

四、品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海鸥会扑到老人的遗像前?为什么海鸥会为老人守灵?

2、这群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做,知道吗?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些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下来,待会儿交流。

3、交流: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为海鸥的片断,你也画了这部分的请举手。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 佤其他人的哪些不同?先说第一处。

生:我觉得老人与海鸥很熟悉,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立即飞来和老人做伴。

师:非常熟悉,老人一呼,海鸥就马上── 生:应声而来。指名读第1、2句。

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从这儿看出老人与海鸥很熟悉,还给它们取了名字,说明老人与海鸥相处了很长的时间。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 生: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生: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指名读。

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

生:喜爱。

生:老人看待海鸥就看待子女一样。

生:老人与海鸥亲密无间。

师:请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紧跟着读第二句。

师:读到这儿,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海鸥非常信任老人,因为你看,海鸥几下子就把饼干扫得干干净净。 师:带着这种理解,女生再读第1句,男生再读第2句。像他说的一样,男生要读得怎么样?

生:快一点。生合作读。

师:往下看,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放食物的方法也不同。他是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样随便扔。

师:那就把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想像成一幅活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见老人在翠湖边,顺着栏杆„„ 生:我看到这一切好像是一首会动的音符。 师:这会是怎时怎样的音符?

生:时快时慢的半符。

师:也就是说老人快,海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多的时候,老人就快。 生:海鸥吃得快的时候,老人就快。 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吃得有些饱的时候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创设情境,指名读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更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师生合作读,师读老人的话,生读海鸥的话。(师变化语气来读。) 4、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听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⑴ 生自主写话。

⑵ 交流:

(指名3位写老人的和3位写海鸥的学生进行交流。)

师:老人和海鸥究竟在说什么呢?老人亲切地说──生(老人):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我心满意足了。

生(海鸥):我真是要谢谢您,如果没有您,我真不知要怎样生活?生(老人):„„ 生(海鸥):老爷爷,谢谢您!我想对您说,你每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食物,您不累吗?您将食物给了我们,您不饿吗?您不图回报这样照顾我们,您觉得值得吗?不,不,您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就是您的儿女,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生(老人):海鸥们,你们看,我又给你们带食物来了,你们要多吃,多吃才会健康。 生(海鸥):老爷爷,您心肠真好!您知道冬天我们找不到食物吃,您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细心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我们送好吃的。就是因为有您,我们才会长得这么健康,这么活跃,我代表同类谢谢您! 师:老人与海鸥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他们是这么亲密,这么快乐。这真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幅画面吧。

5、老人与海鸥怎么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生找──反馈: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 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 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想起)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就成了决别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朋友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墓,很多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签满了。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它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 2、一群海鸥突然飞来(配乐齐读)──

3、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生写。

4、交流: 生:老人第三天就不应该来,他来了才会(哽咽)──

师:我听出来了,你希望他在家里好好休息。

生:就是,就是──我很谢谢老人,我想说,老人谢谢您,您为什么付出这么多,却不求回报(抽泣)。老人,您就是我们的父亲!

生:老人,您就是一轮太阳,可是这一轮太阳已经──(泣不成声)

师:虽然你没往下说,但我们都听出了你要说的话。同学们,在海鸥的心里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位──

生:老人,在我们的心中也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一位── 生:老人和这一群懂得感恩的──生:海鸥。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总揽全文,整体把握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自然段,你知道它在哪儿吗?(13自然段)

2、师:看这段话(CAI),将这段话改动一个字,细细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别着急,放声读一读。

3、师:你的意思是“和海鸥”是双方面的,而“对海鸥”是单方面的,只是改动了一个字,意思却大不一样。由此可见,我们读书要字字入心。这个自然段将文章分成两大部分,谁能说说分别描述了哪两幅画面?

4、师:这两个场景中,哪一个令你意想不到?(海鸥送老人)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三、再读课文,读出意想不到:

1、师:嗯(点头),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和大家一样,在安放老人照片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那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14~18自然段,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学完后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2、师巡视指导。

3、交流: 生①:“一群海鸥„„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你从海鸥的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中感受到了意想不到。 生②:“海鸥们„„轮流„„瞻仰„„亲属。” 师:轮流来瞻仰老人的遗容,这实在是太不符合常理了。 生③:“海鸥们纷纷落地„„肃立不动„„白翼天使。” 师:海鸥们站成两行肃立不动,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吗?

生④:“当我们不得不„„炸了营似的扑过来„„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海鸥们朝哪儿扑了过来?(老人的照片)

四、品读感悟,感悟“情理之中”

1、师:同学们,假如此可你在翠湖边看到这样的情形,脑海里会冒出什么疑问? 生①:海鸥为什么会向这儿扑来?

生②:海鸥为什么会排成两行,肃立不动? 生③:海鸥为什么会轮流瞻仰老人的遗容?

2、师:这群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用波浪线作上记号,可以与同桌交换意见。

3、生浏览课文呢,师巡视指导。

4、交流:

A生: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你找出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CAI出示)雨果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面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它背后所包含的意思。同学们,我们要会读书会思考,会品味。品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轻声地读读这段话,想想细节,你发现老人呢与其它人有哪些不同? 生:“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下退开后撮起嘴呼唤海鸥,海鸥就会应声而来。”这说明海鸥对老人很熟悉,很信任,而老人也给海鸥留下自己活动的空间。

师: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呢很熟悉海鸥,也很尊重海鸥,他不像别人那样扔而是边走边放,海鸥也似乎听他的指挥随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 师:想的好,“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谁知道节奏与什么有关? 生:音的长短、强弱。

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也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师:那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生:①海鸥多就快,海鸥少就慢。

②海鸥吃得快就快,海鸥吃得慢就慢。

师:多由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指名读)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读) 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 生①:海鸥的鸣叫。

生②:海鸥扑翅膀的声音。

师:除了海鸥的声音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③:老人的笑声,他在呼唤海鸥的声音。 师:你们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①:海鸥在扑着翅膀吃食。

生②:海鸥们围着老人飞,老人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能不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先自己练练。谁想读:(指名读)

师:谢谢你用朗读为我们再现了老人喂海鸥时的情景。学习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等都是一些不错的方法。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大家读海鸥的表现。(合作读)

师:这么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老人与海鸥浓浓的亲情呀!还有哪儿你感受到老人与其它人不同呢?

(假如先汇报后一句话,便上到轮读的地方再问: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老人喂海鸥与一般人不同?学完再接:老人喂海鸥,这起起落落的海鸥,这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有声有色色的乐谱。) B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老人还经常给海鸥取名字,这也可以看出老人与其它人喂海鸥的不同。

师:那一个个名字都浸透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呀!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还有吗? C生:“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海鸥相伴”。每天都这样做,而且是步行,走那么远只为了海鸥。

师:是啊!那么远的路老人都步行,连五角钱的公车都舍不得坐。还有吗?

D生:“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啧啧„„”

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在这“生动的眼睛”里折射出的是老人怎样的心意呢?(如果学生没读,便让大家自由读读,想一想)

生①:老人对海鸥很喜欢。 生②:老人对海鸥的思念。(若谈不上来,引导学生看“它去年没来,今年也没来„„” ) 师:在老人生动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喜爱,品出了牵挂,请个同学来读一读。(掌声送给他)

师: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老人与其它的人不同? 生:“老人望着高空„„企盼”。从“企盼”我读懂了老人对海鸥的不舍鱼依恋。 师:抓住了“企盼”,老人在企盼什么? 生:老人在企盼能到海鸥休息的滇池边去看看。

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心,抓住了“企盼”的眼神就能读好这一自然段,请大家齐读。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板书:亲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师: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画面是老人喂海鸥)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竟成了诀别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朋友们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碑,很多人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处签满了。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他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CAI)

2、生配乐朗读:一群海鸥突然飞来„„(4个句子)

3、如果你也是”白色漩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交流:

生①:我的亲人啊!别留下我们,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字字是泪,声声是情啊!) 生②:你在家里休息该多好啊!如果你在家休息,你就不会走了。(对啊!) 生③:谢谢你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而你却不求回报。我只想说谢谢!(老人一定会明白你的心意) 学生哭„„

师:虽然你没往下说,但我们都听出了你要说的话。

4、师:同学们,用心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的“意想不到”呢? 生①:老人十多年的心血换来的。 生②:老人对海鸥的情谊。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有共同的想法,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的倾情付出,才会有这样的意想不到,可细细品味却又是情理之中。

六、扬情寓意 升华情感:

师:虽然老人去了,可老人的身影留在了翠湖湖畔,(CAI)这儿有老人的身影,这儿也有老人的身影。虽然老人不在了,但这幅人鸥和谐的画面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定格在了所有人的心中。 板书设计:

21、老人与海鸥 喂 ———————— 送

亲人

附:小海鸥会鸣叫些什

1、亲人一路走好„„

假如我就是老人,我会轻轻地告诉你:谢谢你,我的好孩子,你也要照顾好自己。

2、责怪别难过了,你们难过我会心疼的。

3、回忆虽然不能再陪你们,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给我带来的快乐。

4、亲人啊!为什么不理我„„别哭了,擦干眼泪,做一只勇敢的小海鸥吧! 三自然段的评价:信任——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 尊重——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

喜爱——正因为喜爱,才让这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默契——能不能具体谈谈你是怎么想的?

第7篇: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请大家指正) 《有趣的游戏》作文指导课课堂实录

一、回顾游戏,指导说写一段话

师:同学们,星期一我们做的“拼句”游戏,大家喜欢吗?

生(合):喜欢。

(教师板书:前仰后合、肚子疼、老师)

师:请同学们用上“前仰后合”、“肚子疼”和“老师”这几个词语,把咱们做的游戏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生甲: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最后都肚子疼了。 师:我们在哪儿做的这个游戏?

生乙: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同学们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笑得肚子疼了。

师:再完整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的游戏,这个游戏怎么样,好玩吗? 生丙:星期一,语文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乐得同学们有的前仰后合,有的趴在桌 子上直喊肚子疼。

师:看来这个游戏大家都非常喜欢,所以记忆犹新。你能用笔把这个游戏用一段话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生(合):能——

师:写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谁还记得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来?(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开头、结尾——不对,不对,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看来,同学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掌握的不是很牢固,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一段话写一写这个游戏,注意把记叙文的六要素写清楚。 (学生动笔写游戏)五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自己写的这段话?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举手。)

师:是不是大家今天不在状态呀?怎么不如做游戏时积极高呢? (逐渐有几个同学举手了。)

生甲:星期一,语文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同学们写完纸条后,就开始读纸条,同学们拼出的句子五花八门,教室里传出同学们阵阵笑声。这个游戏真有趣。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这段话,时间是——(生答:星期一)地点是——(生答:教室)人物是——(生答:老师和同学)事情起因是——(生答: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游戏)经过是——(生答:同学们拼出了五花八门的句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结果是——(生 答:这个游戏真有趣)还有同学愿意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吗? 生乙:星期一第二节课,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组,每人一张纸条,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不同的内容。写完纸条后,每组站起一名同学读纸条的内容,拼出的句子五花八门。乐得同学们有的前仰后合,有的笑得直喊肚子疼。这个游戏我还想再做一次。

师:这位同学看来确实非常喜欢这个游戏,这段话写得真精彩。

二、指导回顾过程,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师:刚才,我们用一段话把这个游戏写了出来,这段话中包含了记叙文的六要素,你觉得这几部分,哪部分应该重点去写? 生(合):游戏的经过。

师:为了能把这个游戏写得更精彩,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星期一的游戏。上课铃响后,老师走进教室(板书:师进教室)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的? 生甲:笑嘻嘻的 生乙:笑容满面的

生丙:大踏步、红光满面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一上课就精神百倍。(生笑)老师进教室后,先讲的什么? 生(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师:同学们说什么了?大家什么表情?

生:同学们说喜欢,大家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高兴得紧紧抱住同桌,有的在高声尖叫,还有的在问什么叫拼句游戏。

师:你讲得真好,看来你平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老师接着又干什么了,宣布什么了?

生: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纸条,并宣布了游戏规则。 (师板书:宣布游戏规则) 师:谁能再说一下游戏规则?

(学生又沉默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

师:怎么了,大家怎么这么小气,你们还害怕听课的老师偷学去了吗? (师生哈哈大笑,举手的同学渐渐多了。)

生:游戏规则是:一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姓名”;二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在什么地方”;三组的同学在纸条上 写“怎么样地”;四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干什么”。写完后,每组起来一名同学读纸条上的内容,这样就会拼成一句话。

师:这名同学讲得很清楚,很详细。老师讲完游戏规则后,同学们就开始做什么了? 生甲:读纸条。

师:这个游戏就是有吸引力,这位同学已经迫不及待要读纸条了。是“读纸条”吗? 生乙:不对,应该是写纸条。 (师板书:写纸条)

师:在同学们写纸条的时候,你注意观察大家的表情、动作了吗? 生丙:一组写“姓名”的同学有的站起来,找要写的对象,有的四处张望,寻找目标,有的边写边笑;二组写“在什么地方”的同学稍微思考了一下,才开始写的;我们组的同学提笔就写,很快就写完了;四组写“干什么”的同学有的不假思索就写完了,有的也是在沉思了一会儿才写的。

师:给这位同学来点掌声,这位同学能一心二用,边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边观察其他同学,而且观察得真仔细。 (师生鼓掌、笑)

师:写完纸条,下一步就是——(生答:读纸条) (师板书:读纸条)

师:这一部分,在你的作文中,你觉得应该怎样写? 生:应该详细写一写,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师:好,这一部分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上“前仰后合”、“肚子疼”和“哈哈大笑”这三个词,看谁用得好!

生:先哈哈大笑——再前仰后合——最后肚子疼 师:说一下你这样安排这三个词的理由。

生:“哈哈大笑”在这三个词中,笑得程度最浅,“前仰后合”居中,“肚子疼”笑得程度最深。

师:怪不得平时你的作文水平高呢!原来你的作文造诣高,实在是高。老师跟你握握手。 (师生笑)

师:现在这三个词的顺序已经安排好了。你想一想你听到哪些句子是让你哈哈大笑的? 生甲:“张达在公园里伤心地读书。” 生乙:“苏月在教室里着急地叠被子。” 生丙:“马烨在操场上快乐地吃油条。” 生丁:“商明紫在太空中高兴地刷碗。”

„„

师:回顾一下你听了哪些句子是让你笑得前仰后合的? 生甲:“赵明明在教室里高兴地爬树。” 生乙:“李奇在池塘里大声地睡觉。” 生丙:“孙大朋在床上伤心地跑步。”

„„

师:你觉得听到哪些句子是让你笑得肚子疼的? 生甲:“刘智伟在铅笔盒里快乐地踢足球。” 生乙:“张尧尧在桌洞里高兴地跳舞。” 生丙:“李国艺在厕所里幸福地吃汉堡。”

„„

三、写作方法指导,语句通顺、衔接连贯 师:怎样把这些让你听了哈哈大笑、前仰后合、肚子疼的句子串联起来,使你写的文章更通顺呢? (学生思考)

生甲:“开始读纸条了,同学们组成的句子真是五花八门。”引出使大家哈哈大笑的句子。描写一下同学们哈哈大笑的场面。

生乙:“越往后读,同学们笑得越厉害。”引出使同学们前仰后合的句子,同时描写同学们听了笑得前仰后合的样子。

生丙:“还有更可笑的呢。”引出使同学们笑得肚子疼的句子。把当时的场面细致描写。 师:同学们笑得肚子疼怎样表现出来?

生甲: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不停地拍着桌子,嘴里还直喊着“哎哟!笑死我了!” 生乙:有的同学笑得从座位上溜到了地下,嘴里喊着“别再读了,我受不了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

师:哎!对了,你注意到在句子中出现名字的同学是什么表现吗? 生甲:很生气。 生乙:很无辜。 生丙:脸红了。

师:还是让他们来讲一讲他们的感受吧! 张达:我怎么是伤心地读书呢?真可笑!

刘智伟:我怎么可能在铅笔盒里踢足球呢?我听了后真是哭笑不得。 张尧尧:我成小矮人了?桌洞里能装下我吗?我听了又可气又好笑。

„„

师:怎样把这几位同学的样子(表情、神态)融入到作文中?

生甲:在描写其他同学笑得样子后,加上“你再看看,ХХХ同学,在那儿红着脸,似笑非笑,简直就是哭笑不得。”

生乙:ХХХ同学站起来,故做生气的样子,指着写他名字的同学大声喊着:“是你,不是我。” „„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希望在写作文时,能真正把这一部分写详细、写生动。读完纸条后呢? 生:下课啦!

师:同学们听到铃声什么感受? (师板书:感受) 生:意犹未尽。

生: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 师:从游戏中,你悟出点什么? 生:今后应该多积累好词好句,说话、写作文时注意句子的准确性。 生:说话要注意句子的合理性。不要闹出笑话来。

师:好,这个游戏的脉络我们已经理清楚了。“师进教室——宣布游戏规则——写纸条——读纸条——感受”哪部分重点写,同学们也知道了,下面我们开始写作文。

四、独立习作,个别指导

(学生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交流,指正修改

师:谁来给大家展现一下自己的作品?

(指名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优点、不足。)(略)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交流,互批互改,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检查有没有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 (学生进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大家的作文积极性很高,因为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写的内容具体,语言生动,主次分明,语句连贯 通顺。希望今后,同学们多留心观察身边事、身边人、身边景、身边物,写作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

有趣的游戏

李泽鑫

“哈哈哈”一阵阵笑声从我们班传来,事情是这样的:老师来到教室里,问我们喜不喜欢游戏,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老师拿出一些小纸条,把它们发给我们,我们不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发完纸条,老师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并且把游戏的名称写在了黑板上,叫做“拼句游戏”。写完,老师又和我们说“一组写名称,二组写在什么地方,三组写怎么样的,四组写干什么。”然后,老师就让我们开始写纸条。

我看有些同学提笔就写,有些同学思考了一会儿在写,有些同学写完了,在那儿东张西望,看看读完了以后会不会好笑。老师看见我们都写完了,就让我们起来读,有的连成一句话非常好笑。例如:“孙悟空在操场上难过地扫地。”“杜丰华在公园里高兴的洗澡。”“王佳在太空中生气地和外星人打架。”“小木偶在天空中高兴的修自行车”„„杜丰华和王佳听了以后哭笑不得,就是这些好笑的句子才使我们哈哈大笑的。

有一句竟然是“李泽鑫在厕所里高兴地吃饭。” 同学们听了笑得前仰后合,王佳和吕舒笑得趴在了桌子上。我听了以后假装生气了,问这是谁写的,他们都在笑,也没有人理我。老师在一旁也被逗笑了!

还有更可笑的呢!“青蛙在天上痛苦地玩耍。”“刘明在公园郁闷地洗澡。”“高詹在铅笔盒里高兴地炒菜。” 大家写出的句子千奇百怪,个个都能惹人笑破肚皮。王超已经在求饶了“哎哟!哎哟!别再读了,我受不了了!”

时间过得真快,下课铃声响了。老师说,这个游戏可不是只让我们觉得好笑,我们还应该从中知道用词语要准确,要不然就会闹出今天游戏中出现的笑话。 有趣的游戏 董浩

星期一下午,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

上课铃响后,语文老师笑嘻嘻地走进教室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喜欢." 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拼句游戏。”你看,同学们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高兴得紧紧抱住同桌,有的在高声尖叫,还有的在问什么叫拼句游戏。

老师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马上给每人发了一张小纸条,并开始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把我们分成四个组,一组同学写“名字”,二组的同学写“在什么地方”.三组的同学写“怎么样地”,四组的同学写“干什么”.最后每组起来一名同学把手中的纸条读出来,这样四名同学读的内容就连成了一句话。

老师讲明规则后,便让同学们开始写纸条,有的同学写的时候是绞尽脑汁,似乎遇到了什么问题;有的同学提笔便写,写的十分轻松,而且面带笑容;有的认真思考,但也显的非常高兴. 读纸条时太有意思了。同学们拼出了许多有趣的句子,例如:“王佳在游乐园难过地植树.”“张达在公园里伤心地读书。” “马烨在操场上快乐地吃油条。”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你再看张达、马烨、王佳他们脸上露出很无辜的怪象,引的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后面的句子更好玩了,同学们也笑得越来越厉害了.“小明在老虎洞里高兴地看电视。”“小丽在超市里愉快地滑冰。” “赵明明在教室里高兴地爬树。”“李奇在池塘里大声地睡觉。”同学们听完笑得前仰后合。“赵明明,我们教室里哪来的树呀?”“李奇,你的本事可真大,在池塘里睡觉。”“哈哈!”“哈哈!”

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句子呢. “刘智伟在铅笔盒里快乐地踢足球。”“张尧尧在桌洞里高兴地跳舞。”“李国艺在厕所里幸福地吃汉堡。”„„“不会吧?我能在铅笔盒里踢足球?”“你才在桌洞里跳舞呢!”“谁写的?你才在厕所里吃汉堡呢?” 刘智伟、李国艺 、张尧尧哭笑不得的样子,逗的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你看,刘小雨、张正已经趴到桌子下面了,嘴里还直喊肚子疼。

有趣的"拼句"游戏在下课铃声中结束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这次游戏使我明白了用词的准确性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一件快乐的事. 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丁晓楠

“哈--哈”!从四年级一班的教室传出来一阵阵笑声。奇怪吗?我告诉你吧,我们正在做一个“拼句”的游戏呢!

老师一走进教室,就问我们:“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喜欢!”于是,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的游戏。老师先发纸条,并告诉我们:“每人一张!”发完纸条之后,老师讲了游戏规则,规则是:一组写“名字”,二组写“在哪里”,三组写“怎么样地”四组写“干什么”。

讲完规则后,同学们便开始写纸条了。有的同学提笔就写,有的同学思考了一会儿。写完纸条后,开始读纸条了。每轮老师都从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中各选一名同学。第一轮开始了,第一个同学说:“椅子”。第二个说:“在天上”。第三个说:“悲伤地”。第四个说:“扫地”。连起来就是:“椅子在天上悲伤地扫地。”乐得同学们合不上嘴,好像有人点了“笑穴”似的。第二轮开始了!第一个说:“阿凡提”,第二个说:“在教室”,第三个说:“飞快地”,第四个说:“打羽毛球”。连起来就是:“阿凡提在教室里飞快地打羽毛球!”笑得同学们前仰后合。

还有更可笑的呢!“王红在锅里高兴地卖菜”。“李丽在书橱里幸福地拔草。”“孙硕在床上着急地游泳。”同学们边笑边说“孙硕,你是不是尿床了?哈哈!”“哈哈!” 你看,有的同学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不停地拍着桌子,嘴里还直喊着“哎哟!笑死我了!”有的同学笑得从座位上蹲到了地下,嘴里喊着“别再读了,我受不了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通过这个游戏,我认识到用词的重要性。我真想再来一次。

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赵昱

星期一下午语文课上,老师刚进教室,就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老师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游戏。”

老师先发给大家每人一张纸条,然后给同学们分组,共分四个小组,然后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一组同学写名字,二组同学写在什么地方,三组同学写怎么样地,四组同学写干什么,写完以后每组一名同学起来读出自己纸条上写的内容,这样就能连成一句话。

听完老师的游戏规则,同学们很快地行动起来:有的同学提笔就写,有的同学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再写。

写完后,同学们东张西望,饶有兴趣得想看看别的同学写了什么。老师点名同学读纸条,开始读了:“多啦A梦在地底下高兴地踢足球。”“哈哈„„”同学们哄堂大笑了起来,多啦A梦怎么钻到地底下去了呀,更何况是踢足球呢!又开始读了,“孙悟空在操场上悲痛欲绝地扫地!”刚读完,又是一阵“哈哈„„”的笑声,“猪八戒在太空中高兴地切房子!”“哈哈„„”真是一个比一个有趣,一个比一个刺激,“王佳在操场上高兴地洗澡。”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王佳更是哭笑不得,样子有趣极了。“杜丰华在太空里飞快地扫地!”“哈!哈!哈!„„”同学们笑得捂着肚子,眼泪都流出来了。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可是,同学们依然沉醉在这个游戏当中。 通过这个游戏,我明白了用词的准确性是多么重要。 根据词语写童话作文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后的资料袋,及语文园地三中的“我的发现”。

2、了解长围巾 、 雨伞、 枯井各自的特点用途, 小梅花鹿 、兔子 的生活习性。

二、指导步骤方法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本册书第三组课文有什么特点呀?(都是童话)。你对童话有什么印象?(生:语言美,生: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生:故事有趣„„)你想不想当一个小作家写出自己的童话呀?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几个词语,(板书词语)让我们根据这几个词语一起动脑筋编一个小白兔救小梅花鹿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围巾、 雨伞 有什么用途?发挥想象,看谁想到的用途多,枯井是什么样的?小梅花鹿 、兔子 的本领。

3、小梅花鹿掉到什么地方去了?兔子怎样救小梅花鹿?说一说各自的方法。选择自己认为最简便、最快的营救方法,指名完整地讲一讲。班内评议。

4、小结:刚才几位同学讲得非常好,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建议、意见。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营救方法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5、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班内交流习作,师生评议。(评议要求:方案优秀,语句通顺连贯,故事完整。)对需要修改的习作再次修改。

7、小结:今天大家习作积极性很高,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写出了自己的童话,不仅生动,还连贯通顺。希望今后,同学们多阅读课外书,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不断汲取知识,拓展能力,将来写出更好的文章。

8、作业:将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 教学建议

1、习作是听、说、读、写的结合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方面的紧密联系,会听才会说,听懂才能说好,会读才会写,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要充分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良好习惯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本次习作的重点要求。因此,课堂气氛要和谐、自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想象,出现明显错误,教师要善意提出,切忌“一棍子打死”。

3、注意平时语言的积累,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朗读训练:表情、语气、语调的变化。

4、课外阅读非常重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及时给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

5、童话故事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对世上事物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潜移默化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生自编的童话很多是孩子的观点,有的可能与大人理解的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引导、规范,切忌实行“霸权主义”。

课堂教学实录 谈话导入课题(略) 师:长围巾有什么用途?

生:冬天的时候可以围住脖子、嘴巴防风、防雪。 生:腰带断了时,可以当腰带用。 生:可以当绳子绑东西。

生:发生火灾时,沾上水捂住鼻子逃生。 „„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长围巾用途还真不少呢!我们再来说一说雨伞有什么用途? 生:下雨时遮雨,夏天遮太阳。 生:下雪时也可以打伞。 生:路滑时还可以当拐棍。 生:不对,折叠伞就不行。

师:现在雨伞有多种,到时候根据你编的童话故事情景用你认为适合的伞。你见过枯井吗,它是什么样的? 生:枯井里没有水。

生:枯井里落有树叶等垃圾。

生:枯井周围长满了杂草,不容易发现。

师:我们可不要到枯井旁玩耍,万一掉进去后果不堪设想。对了,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知道兔子、小梅花鹿的特点吗? 生:它们跑得很快。

生:它们都是食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 师:你真厉害,比老师懂得还多。 生:它们都很善良。 „„

师:今天,我们就用“长围巾、雨伞、兔子、小梅花鹿、枯井”这几个词来编一个兔子救小梅花鹿的童话故事,有没有困难?(没有)(有)。有困难的同学,课堂上只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加上自己大胆合理的想象,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编出一个有趣的童话来。如果你写得特别棒,还有机会在少儿刊物上发表呢!(教师的话让作文好的同学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让有困难的同学树立了自信心。)

师:老师只给大家这五个词,告诉你要编一个兔子救小梅花鹿的童话故事。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小梅花鹿遇到了什么危险? (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是不是这个童话里只能有“兔子”“小梅花鹿”这两种动物? 师:这倒不一定,但是兔子、小梅花鹿是主角,如果有其他动物也只能是配角。(生笑)好!现在来说一下小梅花鹿遇到了什么危险? 生:梅花鹿掉到枯井里了。 师:它为什么掉进枯井里的?

生:它被狮子追的,慌不择路掉进去了。 生:它自己出来找食物,不小心掉进去了。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它自己的鹿角被树枝挂住了。

生:不可能,老师说的是小梅花鹿,鹿角还没长出来呢! 师:是的,小梅花鹿的鹿角还没长出来。 生:它被长围巾缠住脚了。 „„

师:小梅花鹿真倒霉,刚才让大家给它设计了这么多危险,该“蝙蝠侠”兔子出场了。(生笑)你想让兔子怎样救它,你可想好了,别没把小梅花鹿救上来,还把“蝙蝠侠”兔子搭进去了。(老师幽默的话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积极举手,课堂氛围较好。) (小组内根据给小梅花鹿设计的危险交流营救方法。然后班内指名交流。) 师:让小梅花鹿掉进枯井里的同学讲一讲你们“教给”兔子的营救方法。 生:兔子用长围巾绑住小梅花鹿,再喊几只动物来一起把它拉上来。 生:要是长围巾不够长呢?

生:不够长可以绑在伞上,兔子抓住伞柄,其他动物抓住兔子一起用力往上拉。

师:方案可行,但是如果小梅花鹿不是自己掉进枯井里的,而是被狮子等猛兽追到枯井里去的,猛兽还在枯井旁,怎么办呢?

生:凭借着兔子的机灵,把猛兽引开后再救小梅花鹿。 师: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来办吧。(生笑 ) „„

师:让小梅花鹿被猛兽追杀的同学,怎样安排“蝙蝠侠”兔子营救小梅花鹿?

生:兔子把长围巾绑在伞柄上,兔子藏在大树后拖着伞在枯井边移动,猛兽跑过来正好掉进枯井里。

师:好,再用石头把猛兽打死。

生:不用了,枯井太深,猛兽爬不上来,就会饿死了。 师:你真聪明,比老师的想象力还丰富呢! (老师的表扬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生:兔子和梅花鹿藏在伞底下,躲在枯井旁边,挑动长围巾把猛兽引到枯井里。

生:兔子的伞里藏着枪,兔子勾动扳机把猛兽打死了,用长围巾拖着猛兽到集市上卖了个好价钱。

师:你的经济头脑很好,将来肯定是一位腰缠万贯有爱心的企业家。(生笑) „„

师:刚才同学都变成了“智多星”,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能告诉我故事背景吗? 生:夏天的一个早晨,兔子去森林采蘑菇,发现小梅花鹿遇到危险了。 生:反对,如果是夏天就用不到长围巾了,应该是冬天下雪天。

(此时,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老师及时引导学生:不管是哪个季节,只要你能合理的运用好老师给你的道具,就可以了。)

师:根据你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季节。小梅花鹿遇到什么危险,想象一下它和兔子各自的表情、动作、语言。

(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三分钟后班内交流。) 生:小梅花鹿在枯井里大声地喊着“救命”“救命”。

生:我没让小梅花鹿掉进枯井里,小梅花鹿一边跑,一边大声地喊着“妈妈救我”“妈妈救我”

生:兔子沉着地对小梅花鹿说“不要慌张,我来救你!” 生:兔子急忙把小梅花鹿拉到大树后“嘘!别出声!” 生:兔子急忙把小梅花鹿藏到伞底下。 „„

师:兔子救了小梅花鹿后,小梅花鹿会说什么?

生:小梅花鹿会对兔子说:“谢谢你兔子妹妹,要不是你来的及时,我可能就没命了。” 生:小梅花鹿会对兔子说:“谢谢你兔子弟弟,你真聪明。” „„

师:兔子呢,会说什么?

生:兔子会对小梅花鹿说:“不客气,因为我们是朋友。” 生:兔子会对小梅花鹿说:“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

生:兔子会对小梅花鹿说:“小梅花鹿以后可不要自己一个人乱跑了,你看,多危险啊!” „„

师:你能把刚才你讲的这些串联起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吗? (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相互点评;然后班内交流,师生点评。) 生:我讲《小梅花鹿得救了》

一场雷阵雨刚刚下过,森林里空气非常清新。小梅花鹿悄悄地离开妈妈,独自来到森林深处找吃的。

啊!空气多么新鲜!花儿多么鲜艳!小梅花鹿越走越远,小梅花鹿迷路了,着急的小梅花鹿在森林里乱窜。忽然,小梅花鹿感觉到身子一沉,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久,小梅花鹿醒来了,发现自己掉进了一口枯井里,身上多处擦伤,小梅花鹿试着动了动四肢,还好,骨头没受伤。小梅花鹿站起来大声喊:“救命!救命!”

一只在雨后采蘑菇的兔子,正提着篮子往家走。隐隐约约听到了喊救命的声音,急忙寻着声音找寻去。兔子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听到声音似乎从地下发出的,兔子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发现是一口枯井,声音果然是从这里发出的。兔子向下望去:呀!是小梅花鹿!兔子连忙对着井口喊到:“小梅花鹿,别着急,我来救你!”兔子发现自己没有工具,急忙跑回家拿来了一条长围巾,兔子把长围巾一头绑在树上,另一头扔到井里,结果长围巾不够长。怎么办呢?正好兔子的两个哥哥路过这里,它们也加入到救援的行列。兔子哥哥把自己带的雨伞拿出来,绑在长围巾上。这样长围巾一头绑在了小梅花鹿身上,一头有三只兔子拉着,三只兔子“一二,一二”终于把小梅花鹿拉上来了。

小梅花鹿对兔子说:“谢谢你们救了我。”兔子告诉小梅花鹿,以后要注意安全,在没长大之前不要随便离开妈妈。

师:我们大家评一评刚才孙鑫同学的故事。

生:故事比较完整,但是在小梅花鹿迷路时,是不是再加上大声喊着妈妈,更能表现出小梅花鹿的着急。

生:有些句子用的比较好,如:“隐隐约约听到了喊救命的声音”“兔子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

生:结尾似乎应该再加上:“小兔子帮着小梅花鹿找到了妈妈。” „„

师:刚才几位同学点评的很好,我们再找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编的童话故事。 生:我讲《一对好朋友》(略) 师:我们来点评一下他的优点和不足。 生:他的故事中没有交代清楚时间。 生:他讲故事的表情、语气很生动。

生:他的故事如果把营救过程讲得再详细些,会更生动。

师:好!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得也很好,老师也来说两句,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把兔子救了小梅花鹿后的高兴心情突出出来,梅花鹿的感激之情表现出来。 生:我讲《智救梅花鹿》(略) „„

生:我讲《患难见真情》(略) „„

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真精彩。兔子在老虎面前镇定、机智、勇敢,兔子在朋友遇到困难时,奋不顾身,竭尽全力营救自己的朋友„„表现了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别人有困难时,也要伸出援助之手。 师:把自己编的童话故事写下来可以吗?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写完后组内交流,点评、修改。)

师:下面请几位小作家再给我们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希望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能像前面一样做出点评。

(指名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优点、不足。)(略)

师:结合组内、班内的点评,同学们再修改一下,相信你越修改,你的作品就越精彩。 (学生独立修改,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师:今天大家习作积极性很高,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写出了自己的童话,不仅生动,还连贯通顺。老师发现我们很多同学都有作文天赋,只要我们平时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量,积累好词佳句,大胆发言,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家的作文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希望今后,同学们多阅读课外书,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不断汲取知识,拓展能力,将来写出更好的文章。

(作业:把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

好朋友 陈晓阳

冬天到了,大地又穿上了银色的衣服,小兔子和小梅花鹿在家门外堆雪人,打雪仗。 小梅花鹿觉得光这样玩没有意思,就对小兔子说:“咱们来玩捉迷藏吧!” 小兔子想了想,说:“好吧。”

小梅花鹿先藏,小兔子捉。小兔子就开始数数了,可还没数到十,就听见了梅花鹿“哎呀”的叫声,小兔子回头一看,梅花鹿不见了,只听到小梅花鹿在喊:“救命!”“救命”的声音。小兔子仔细听了听,声音似乎是从地下发出的,小兔子一边着急地喊:“小梅花鹿你在哪儿?”一边顺着声音找。

“救命!”“救命!”小兔子听清楚了,就在附近,小兔子突然发现前面雪白的大地上张着一张黑糊糊的大嘴。小兔子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口枯井,小梅花鹿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小兔子趴在井口对正在呼救的小梅花鹿说:“小梅花鹿你受伤了吗?别着急,我马上想办法救你上来。”“你可快一点儿呀!吓死我啦!”小兔子赶忙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的长围巾呢?”妈妈说:“什么事这么急?”小兔子说:“小梅花鹿掉到枯井里了,请你和我一起去救她吧!”于是,小兔子和妈妈带上长围巾和雨伞,来到了枯井旁,小兔子把雨伞打开,然后把长围巾的一头绑在雨伞把上,小兔子对小梅花鹿说:“你坐在雨伞上,让我和妈妈把你拉上来。”小梅花鹿小心地坐在雨伞上,小兔子和妈妈齐心协力把小梅花鹿救了上来。

小梅花鹿感激地说:“谢谢你们救了我。”小兔子说:“不用谢,因为我们是好朋友嘛!”兔妈妈和小兔子、小梅花鹿搬来一块大石板,盖住了枯井。这下捉迷藏可放心了。

梅花鹿得救了 张小语

冬天到了,兔子准备到市场上买些生活用品。

兔子抬头看看天空:天阴沉沉的,好象要下雪的样子。兔子拿上了一把花雨伞,戴上长围巾,挎着篮子出门了。兔子路过一条幽静的小路时,突然听到“妈妈救我”“妈妈救我”。兔子连忙四处寻找,声音越来越近,兔子看清楚了:一只小梅花鹿边跑边呼喊救命,后面是一只瘦瘦的老狼在紧紧追赶着。

“小梅花鹿,快点跟我跑!”兔子边跑边招呼小梅花鹿。兔子领着小梅花鹿跑进了树林里,兔子想起,在一棵大松树旁有一口枯井。兔子和小梅花鹿来到大松树旁,兔子让小梅花鹿赶快藏到松树后面,自己解下长围巾,两头绑在枯井边上的两棵树上;接着在枯井上面铺了几根树枝,然后撑开雨伞,藏在枯井的对面,学着小梅花鹿的声音“妈妈救我”“妈妈救我”。小梅花鹿从树后面露出头来,颤抖着问:“兔子哥哥,太危险了,我们还是赶快跑吧?”兔子胸有成竹地说:“放心吧,小梅花鹿,我有办法对付这只老狼。”

老狼寻着声音,闻着气味,跑了过来。兔子在伞底下,不停地叫着。狼看到花雨伞了,心想这次你可跑不了了,猛地一扑,结果被长围巾绊了一下,正好扑通掉进了兔子眼前的枯井中。兔子对松树后面的小梅花鹿说:“喂!小梅花鹿,快点出来吧,老狼掉进枯井里了。” 兔子和小梅花鹿趴在枯井边上,对老狼说:“老狼先生,你在里面可好哇?要不要给你送点心呀?”兔子和小梅花鹿边说边往枯井里扔了几块石头,只听见枯井里不时传来狼痛苦的叫声。“算啦,我们还是留点力气去买东西吧。”兔子往枯井上盖上一块大石板。

“小梅花鹿,你该回家了,要不妈妈会着急的。”兔子学着大人说话的语气。小梅花鹿一口一个谢谢,让兔子都有点不好意思啦:“嗨!你就别再谢我啦,我要去买东西,正好送你一程吧!”森林里响起了“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一对好朋友

刘奕辰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兔子白白正在和小梅花鹿通电话:“喂,是小梅花鹿达达吗?”“是呀,你是谁呀?”“我是兔子白白。你今天有空吗?到我家来我们一起堆雪人吧!”“好,我这就去,你等着我吧。”

达达穿上羽绒服,戴上长围巾,朝白白家跑去。因为大雪覆盖了地面,把白白家附近的一口枯井也掩盖住了。在快到白白家时,达达想滚一个大雪球做雪人的身子。说干就干,雪球越滚越大,达达一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达达拼命往上爬,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达达失望到了极点,“呜——呜——”大声哭了起来。

白白在家里左等右等,也不见达达的身影。十五分钟的路程,怎么一个小时了也没到?是不是达达迷路了?还是——白白不敢往下想了,穿上棉衣,就往外冲,冲出家门:又下雪了。白白返回屋中,拿上雨伞,一步一滑地向达达家的方向走去,边走边喊:“达达——”“达达——”

当白白走到枯井旁时,突然听到“呜呜”的哭声,白白小心翼翼地走到枯井边上,往井内一看:一个熟悉的身影靠在一个大雪球上哭泣。“达达你没事吧?”“白白,你终于来了,快把我救上去吧,我在里面好难受啊!”白白围着井口转了两圈:有了!“达达,把你的长围巾扔出来。”达达点点头。白白把长围巾绑在伞柄上,自己抓着伞,把长围巾递给达达,可是达达太重了,差一点把白白拉进井里。白白眼睛盯住了井里的大雪球。“达达,你能站到雪球上吗?”“我试试吧。”达达颤颤巍巍地站到了雪球上,白白告诉达达:“我用力拉的时候,你也用力往上跳。”两个人一起喊着“一二加油!”达达终于逃出了枯井。 达达紧紧地握住白白的手:“谢谢!谢谢!你真是我的好朋友。”白白笑着说:“当别人有困难时,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

第8篇: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请大家指正)

《有趣的游戏》作文指导课课堂实录

一、回顾游戏,指导说写一段话

师:同学们,星期一我们做的“拼句”游戏,大家喜欢吗?

生(合):喜欢。

(教师板书:前仰后合、肚子疼、老师)

师:请同学们用上“前仰后合”、“肚子疼”和“老师”这几个词语,把咱们做的游戏说一说,看谁说得

好。

生甲: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最后都肚子疼了。

师:我们在哪儿做的这个游戏?

生乙: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同学们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笑得肚子疼了。

师:再完整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的游戏,这个游戏怎么样,好玩吗?

生丙:星期一,语文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乐得同学们有的前

仰后合,有的趴在桌 子上直喊肚子疼。

师:看来这个游戏大家都非常喜欢,所以记忆犹新。你能用笔把这个游戏用一段话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吗?

生(合):能——

师:写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谁还记得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来?(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开头、结尾——不对,不对,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看来,同学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掌握的不是很牢固,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

点、人 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一段话写一写这个游戏,注意把记叙文的六要素写清楚。

(学生动笔写游戏)五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自己写的这段话?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举手。)

师:是不是大家今天不在状态呀?怎么不如做游戏时积极高呢?

(逐渐有几个同学举手了。)

生甲:星期一,语文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同学们写完纸条后,就开始读纸条,同

学们拼出的句子五花八门,教室里传出同学们阵阵笑声。这个游戏真有趣。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这段话,时间是——(生答:星期一)地点是——(生答:教室)人物是——(生答:老师和同学)事情起因是——(生答: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游戏)经过是——(生答:同学们拼出了五花八门的句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结果是——(生 答:这个游戏真有趣)还有同学愿意读一读自己的

作品吗?

生乙:星期一第二节课,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组,每人一张纸条,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不同的内容。写完纸条后,每组站起一名同学读纸条的内容,拼

出的句子五花八门。乐得同学们有的前仰后合,有的笑得直喊肚子疼。这个游戏我还想再做一次。

师:这位同学看来确实非常喜欢这个游戏,这段话写得真精彩。

二、指导回顾过程,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师:刚才,我们用一段话把这个游戏写了出来,这段话中包含了记叙文的六要素,你觉得这几部分,哪部

分应该重点去写?

生(合):游戏的经过。

师:为了能把这个游戏写得更精彩,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星期一的游戏。上课铃响后,老师走进教室(板

书:师进教室)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的?

生甲:笑嘻嘻的

生乙:笑容满面的

生丙:大踏步、红光满面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一上课就精神百倍。(生笑)老师进教室后,先讲的什么?

生(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师:同学们说什么了?大家什么表情?

生:同学们说喜欢,大家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高兴得紧紧抱住同桌,有的在高声尖叫,还有的在问

什么叫拼句游戏。

师:你讲得真好,看来你平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老师接着又干什么了,宣布什么了?

生: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纸条,并宣布了游戏规则。

(师板书:宣布游戏规则)

师:谁能再说一下游戏规则?

(学生又沉默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

师:怎么了,大家怎么这么小气,你们还害怕听课的老师偷学去了吗?

(师生哈哈大笑,举手的同学渐渐多了。)

生:游戏规则是:一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姓名”;二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在什么地方”;三组的同学在纸条上 写“怎么样地”;四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干什么”。写完后,每组起来一名同学读纸条上的内

容,这样就会拼成一句话。

师:这名同学讲得很清楚,很详细。老师讲完游戏规则后,同学们就开始做什么了?

生甲:读纸条。

师:这个游戏就是有吸引力,这位同学已经迫不及待要读纸条了。是“读纸条”吗?

生乙:不对,应该是写纸条。

(师板书:写纸条)

师:在同学们写纸条的时候,你注意观察大家的表情、动作了吗?

生丙:一组写“姓名”的同学有的站起来,找要写的对象,有的四处张望,寻找目标,有的边写边笑;二组写“在什么地方”的同学稍微思考了一下,才开始写的;我们组的同学提笔就写,很快就写完了;四组

写“干什么”的同学有的不假思索就写完了,有的也是在沉思了一会儿才写的。

师:给这位同学来点掌声,这位同学能一心二用,边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边观察其他同学,而且观察得真

仔细。

(师生鼓掌、笑)

师:写完纸条,下一步就是——(生答:读纸条)

(师板书:读纸条)

师:这一部分,在你的作文中,你觉得应该怎样写?

生:应该详细写一写,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师:好,这一部分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上“前仰后合”、“肚子疼”和“哈哈大笑”这三个词,看谁用得好!

生:先哈哈大笑——再前仰后合——最后肚子疼

师:说一下你这样安排这三个词的理由。

生:“哈哈大笑”在这三个词中,笑得程度最浅,“前仰后合”居中,“肚子疼”笑得程度最深。

师:怪不得平时你的作文水平高呢!原来你的作文造诣高,实在是高。老师跟你握握手。

(师生笑)

师:现在这三个词的顺序已经安排好了。你想一想你听到哪些句子是让你哈哈大笑的?

生甲:“张达在公园里伤心地读书。”

生乙:“苏月在教室里着急地叠被子。”

生丙:“马烨在操场上快乐地吃油条。”

生丁:“商明紫在太空中高兴地刷碗。”

„„

师:回顾一下你听了哪些句子是让你笑得前仰后合的?

生甲:“赵明明在教室里高兴地爬树。”

生乙:“李奇在池塘里大声地睡觉。”

生丙:“孙大朋在床上伤心地跑步。”

„„

师:你觉得听到哪些句子是让你笑得肚子疼的?

生甲:“刘智伟在铅笔盒里快乐地踢足球。”

生乙:“张尧尧在桌洞里高兴地跳舞。”

生丙:“李国艺在厕所里幸福地吃汉堡。”

„„

三、写作方法指导,语句通顺、衔接连贯

师:怎样把这些让你听了哈哈大笑、前仰后合、肚子疼的句子串联起来,使你写的文章更通顺呢?

(学生思考)

生甲:“开始读纸条了,同学们组成的句子真是五花八门。”引出使大家哈哈大笑的句子。描写一下同学

们哈哈大笑的场面。

生乙:“越往后读,同学们笑得越厉害。”引出使同学们前仰后合的句子,同时描写同学们听了笑得前仰

后合的样子。

生丙:“还有更可笑的呢。”引出使同学们笑得肚子疼的句子。把当时的场面细致描写。

师:同学们笑得肚子疼怎样表现出来?

生甲: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不停地拍着桌子,嘴里还直喊着“哎哟!笑死我了!”

生乙:有的同学笑得从座位上溜到了地下,嘴里喊着“别再读了,我受不了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

师:哎!对了,你注意到在句子中出现名字的同学是什么表现吗?

生甲:很生气。

生乙:很无辜。

生丙:脸红了。

师:还是让他们来讲一讲他们的感受吧!

张达:我怎么是伤心地读书呢?真可笑!

刘智伟:我怎么可能在铅笔盒里踢足球呢?我听了后真是哭笑不得。

张尧尧:我成小矮人了?桌洞里能装下我吗?我听了又可气又好笑。

„„

师:怎样把这几位同学的样子(表情、神态)融入到作文中?

生甲:在描写其他同学笑得样子后,加上“你再看看,ХХХ同学,在那儿红着脸,似笑非笑,简直就是

哭笑不得。”

生乙:ХХХ同学站起来,故做生气的样子,指着写他名字的同学大声喊着:“是你,不是我。”

„„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希望在写作文时,能真正把这一部分写详细、写生动。读完纸条后呢?

生:下课啦!

师:同学们听到铃声什么感受?

(师板书:感受)

生:意犹未尽。

生: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

师:从游戏中,你悟出点什么?

生:今后应该多积累好词好句,说话、写作文时注意句子的准确性。

生:说话要注意句子的合理性。不要闹出笑话来。

师:好,这个游戏的脉络我们已经理清楚了。“师进教室——宣布游戏规则——写纸条——读纸条——感

受”哪部分重点写,同学们也知道了,下面我们开始写作文。

四、独立习作,个别指导

(学生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交流,指正修改

师:谁来给大家展现一下自己的作品?

(指名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优点、不足。)(略)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交流,互批互改,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检查有没有错别字,句子是否

通顺。

(学生进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大家的作文积极性很高,因为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写的内容具体,语言生动,主次分明,语句连贯 通顺。希望今后,同学们多留心观察身边事、身边人、身边景、身边物,写作的素材就在我们身

边。

第9篇:《画风》课堂教学实录



教学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将卫星传送资源与本课教学进行整合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爱猜谜语,现在,老师就要让大家猜个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啊,小手像雨后春笋一样钻出来了,一起说吧!

生:风。 师:对极了。

师:小朋友还知道那些风吗?

生:微风、大风、龙卷风„„(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师:风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今天我们班里来的三个小朋友就是能把风给画出来。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让我们今天和这三个小朋友一起来画画风吧!(出示课件: 课题) 生:画风 

(二)趣味识字

师:老师带来了三个小朋友。(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

师:那位小朋友认识他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呢? 生举手。

生读出他们的名字。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和他们三个打个招呼吧!并且向他们简单的做一个自我介绍,好不好啊?

生:好。 生1: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黄冰竹,我想和你们做好朋友。 生2: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是赵向阳,我想和你们一起画风,好吗?

师:咱们班上的同学真有礼貌,我想他们三个一定非常愿意和我们一起画风,和我们一起做好朋友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名字吧!

(课件出示生字)

(开小火车读生字,读准鼻音和翘舌音,重点读好“沉”和“宋”。) 师:那位小朋友认识这些字宝宝,愿意来当小老师领着同学们读一读呢? (生踊跃举手) 师:周寒冰同学,你来当小老师好吗? 生站起来领读。

师:刘广琪,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领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在小组之内互相的读一读,并且比一比谁读的更好一些,如果你的同学有读的不正确的地方,请帮他指出来,好吗!

生在小组内开展活动,互相评价并且纠正,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那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请小朋友们帮忙找一找。

生1:赵向阳同学的名字中有一个“赵”字。 生2:我姐姐就叫丹丹。

生3:我妈妈姓宋,和这个“宋”字一样。

生4:刘艺帆的名字中就有一个“艺”字,和生字中的“艺”字一样。 生5:我的同桌他姓“陈”。

生6:我在电视里的“宋媒婆”里认识了“宋”字。 生7:我的名字里有“涛”字。

师:小朋友们这么细心啊!找到了这么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样画风的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吧!

师:请小朋友自由的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你不认识的生字,要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有不认识的字要互相请教。

生大声的朗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听一听课文范读,注意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读音。(课件播放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且正音。)(学生初读课文。)

师:在这篇课文中,有几个字词需要小朋友们注意了。(课件出示字词) 生读出这些新词。(开火车读词语) 师:说说怎么记这个“显” ? (小组互助讨论) 马玉芳:日加业等于显。 师:用加一加的方法。

王一鸣:在太阳下做作业显得很刺眼。 师:真好!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记了。 师:谁也能用这种方法来记住别的字? (生纷纷举手)

刘路帆:我来说说“眨”字。目加乏等于眨,乏是累的意思,眼睛累了眨一眨,我用这个办法记住了“眨”字。

师:同学们,这些词语请小朋友把他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词语涂好,同桌之间互相的读一读,然后能正确的读出来的小朋友请把你的手高高的举起来。

(生同桌之间互相的读生词,并且相互评价。)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现在让老师听一听你们的读书声吧! 生大声的读词语,教师走到学生之间倾听。 师:邢喜乐,你会读吗?读给大家听听! 生站起来大声读词语。

师:老师可要让小朋友自己来读课文了,在读之前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在读的时候注意的吗?

生:读时要有快有慢。

生:要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生:要有感情,有的词语要读得连起来。 师:真好!老师再提醒一点,读的时候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出来,觉得难读的生字要多读几遍。

师:看我们小朋友学起生字来多带劲,相信你会比这三个小朋友更有出色。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生字要求我们学会书写。 (课件出示动画:生字学习)

师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动画课件《画风:生字学习》。 生跟着课件进行书空练习。

师:小朋友们,现在让我们认真的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一想怎么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的又漂亮又美观。

生认真的观察,小声的讨论交流。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在看电视时也可以认识很多生字!相信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起生字来就是那么轻松。正确规范的书写这些生字,老师相信难不倒聪明的同学们。

(生再次认真的观察,并在练习本上试着书写)

师:“丹”这个字里面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点就变成了“鸟”字。

师:“丝”字上边的两个绞丝没有点。

师:小朋友们,在写这些生字时,你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内容需要提醒大家呀!

生:我想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这个“忽”字,它的下面有三点,不能少!

生:我想说这个“显”字,它是上小下大,上短下长的结构,小朋友在写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了 。

生:“弯”这个字要写的平一点,钩要直上。

师:小朋友们,你们观察的真细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几个字宝宝写的很漂亮的,现在让我们拿出自己的练习本,把这些字写在上面吧!

生认真的写字,师下去巡视并指导书写。

师: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你写的最好的生字写在黑板上送给老师做礼物好吗?

生踊跃在黑板上写下刚学会的生字。 师: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的礼物,老师相信你们的字会写的一天比一天有进步。

师: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敢于挑战,善于思考,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创造者,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生:好。(异口同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上一篇:初三家长会一模下一篇:人物描写之心理描写